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高等学校德育新论
高等学校德育新论

高等学校德育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柏昌利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60415741
  • 页数:357 页
图书介绍:
《高等学校德育新论》目录

第一章 新时期高校德育展望 1

第一节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

一、21世纪的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 2

二、高等学校德育面临的大背景分析 4

三、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0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德育展望 13

一、树立高校德育新观念 13

二、高校德育的出路在于创新 18

第二章 新时期大学生的德育目标 24

第一节 德育目标概述 24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24

二、德育目标的分类 26

三、德育目标的特征 27

四、德育目标的作用 29

第二节 德育目标的确立 30

一、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30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原则 33

第三节 德育目标的内容及其实现 38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 38

二、德育目标的实现 44

第三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德育 48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48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49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52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54

第二节 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 58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 59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涵义和目标 63

三、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67

第三节 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69

一、转变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69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70

三、推行应读书目制度 72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73

五、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系列讲座 73

第四章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75

第一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地位 75

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76

二、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 77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79

一、当今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向上 80

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的新问题 83

第三节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88

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认识上的偏差 88

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90

三、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92

第四节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94

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94

二、正确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95

三、加强队伍建设,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96

第五章 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98

第一节 时代的呼唤和人生的探求 98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 99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的特点 101

三、面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演变而引出的思考 103

第二节 人生价值与人生价值评价 106

一、人生价值观的涵义 106

二、人生价值评价 109

三、永恒的主题——人生价值思考 112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实现 114

一、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设计 115

二、正视现实、不怕挫折 116

三、投身实践、路就在脚下 117

四、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118

第六章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及其培养 119

第一节 大学生健康人格概述 119

一、人格的涵义 120

二、大学生人格的特征 121

三、健康人格的理想模式 124

四、大学生的人格误区 125

第二节 教育者的人格力量 127

一、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内涵 127

二、教育者人格力量的特征 130

三、教育者人格力量的作用 131

第三节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135

一、注重认知实践 136

二、张扬自我意识 137

三、树立道德榜样 138

四、强化责任意识 139

五、重视校园文化 140

第七章 德育工作激励机制 141

第一节 激励的概念 141

一、激励的涵义 142

二、激励的类型 144

三、激励的基本理论 145

第二节 激励机制的建立 149

一、建立激励机制的作用 149

二、激励机制建立的基本原则 151

三、激励机制的内涵 154

第三节 激励的方法和途径 155

一、思想激励层面 156

二、心理激励层面 157

三、行为激励层面 161

第八章 现代媒体与大学生德育 165

第一节 现代媒体及其特点 165

一、现代媒体简介 166

二、德育工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168

三、现代媒体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特点 170

第二节 现代媒体与大学生德育 173

一、“第三课堂”异军突起 173

二、现代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74

三、现代媒体的负面影响 177

第三节 高校德育的对策 181

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181

二、建立网络、改变形象 182

三、制定准则、规范行为 183

四、加强管理、注重干预 184

第九章 大学生德育与社会实践 186

第一节 社会实践概述 186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 187

二、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 189

三、高等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2

第二节 社会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 194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活动 194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96

三、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198

四、陶冶和激励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00

第三节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途径 201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201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203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途径 204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存在问题与几点对策 207

第十章 群体理论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211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211

一、群体的概念 212

二、群体的分类 214

三、大学生群体 217

第二节 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219

一、大学班级的一般特征 219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221

三、影响班集体形成的因素分析 223

四、班集体建设的途径 225

第三节 大学生群体心理现象 227

一、群体感受 227

二、心理相容 228

三、非正式群体 230

四、群体舆论 233

第十一章 职业理想与职业选择 238

第一节 职业理想的涵义及特征 238

一、职业理想的涵义 239

二、职业理想的特征 240

三、职业理想的作用 242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45

一、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现状 246

二、职业理想的确立过程 247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48

第三节 新时期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250

一、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分析 251

二、职业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54

三、适应新形势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56

第十二章 德育环境的创造与优化 260

第一节 德育环境概述 260

一、德育环境的概念 260

二、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262

三、德育环境的作用 264

第二节 德育环境的创造 267

一、德育环境创造过程的基本要素 267

二、德育环境创造过程的基本特点 269

三、创造德育环境的原则 272

第三节 德育环境的优化 274

一、优化和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275

二、优化和建立良好的学校环境 276

三、优化和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279

第十三章 德育工作的效益 284

第一节 德育工作效益的内涵与特点 284

一、德育工作效益的内涵 284

二、德育效益的表现形态 288

第二节 德育工作效益的特点和评价 293

一、德育工作效益的特点 293

二、德育工作效益评价的原则 296

三、德育工作效益的评价标准 298

第三节 德育工作效益的评价途径 300

一、树立科学的德育效益观念 300

二、德育工作效益的评价途径 303

第十四章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305

第一节 高校学生评价概述 305

一、学生评价概述 305

二、高校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 307

三、高校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308

第二节 素质测评:学生评价的新视角 311

一、素质测评的涵义 311

二、素质测评的功能 313

三、开展大学生素质测评的原则 315

第三节 全面素质测评与奖励体系的构建 318

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确立 318

二、素质模块与奖励体系的重构 324

三、素质测评的组织与测评手段的现代化 326

第十五章 新时期高校的师德建设 328

第一节 师德建设的意义 328

一、师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329

二、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330

第二节 师德的内涵 334

一、师德的内涵 334

二、师德的特点 338

三、师德规范的内容 341

第三节 加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 343

一、师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343

二、建立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346

三、加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 348

主要参考文献 351

后记 3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