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
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

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步根海,谭轶斌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44427043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上海市教委近年来大力推进“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简称“两纲教育”),两纲教育必须落实在学科、落实在课堂,本书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总结实施两纲教育的理论进展和实践操作,从课程目的、意义到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评价等十个角度加以系统论述,体现了最新的成果。本书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步根海,谭轶斌主编,市教研室王厥轩作序。
《中学语文实施两纲培训者培训课程讲义》目录

序&王厥轩 1

第一讲 本课程的目的、意义与实施 3

第一节 学科教学实施“两纲”教育的意义 3

一、实施“两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3

二、实施“两纲”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5

三、学科教学实施“两纲”教育的意义 7

第二节 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10

一、实施“两纲”教育对于语文学科的重要意义 10

二、实施“两纲”教育要正确认识语文课堂的基本形式 11

三、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的基本策略 13

第三节 本市中学语文实施“两纲”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17

一、本市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情况的基本回顾 17

二、本市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的初步成效 19

三、深入开展“两纲”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24

第四节 培训者的责任与本课程的实施 26

一、培训者的任务与职责 26

二、本课程的实施 27

第二讲 中学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 33

第一节 中学语文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特征 33

一、本体性特征 33

二、文本性特征 35

三、人本性特征 36

第二节 中学语文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内涵 38

一、国家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38

二、文化认同教育的基本内涵 40

三、公民人格教育的基本内涵 43

第三节 中学语文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 46

一、文本资源 46

二、现代化信息资源 47

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47

四、社会生活资源 47

第四节 案例分析 49

一、要教出一篇文章的“真精神” 49

二、要抓住核心价值的“主命脉” 51

三、要理清整个文本的“主线条” 53

四、要把握经典作品的“这一个” 55

第三讲 中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 61

第一节 中学语文中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实施依据 61

一、生命与生命教育 61

二、中学语文生命教育的内涵 62

三、中学语文实施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63

第二节 中学语文中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实施策略 65

一、中学语文中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65

二、中学语文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策略 67

第三节 中学语文实施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开发 70

一、文本资源 70

二、与课本相配套的拓展性资源 71

三、传统文化资源 71

四、校园文化资源 72

五、现代化信息资源 72

第四节 案例分析 74

一、深情朗读:领会语言背后的生命意义 74

二、语言审美:感悟自然和谐的人性美 77

三、比较阅读:在深入体味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79

四、聚焦关键点:在深入对话中揭示生命应有的态度 82

第四讲 文本解读与“两纲”教育 91

第一节 语文文本解读的意义 91

一、文本解读是“两纲”教育的一种表现 91

二、良好的文本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92

三、正确的文本解读更是落实“两纲”教育的关键 93

第二节 在文本解读中挖掘“两纲”教育的内涵 96

一、正确认识文本的意义与文本解读的本质 96

二、在文本解读中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97

三、在文本解读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 98

第三节 “两纲”教育下的文本解读要求 100

一、在“知人论世”中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 100

二、在深层细读中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 101

三、在多元解读中确定教学的目标取向 103

第四节 案例分析 106

一、在生活体验与文化回顾中走进文本 106

二、在深入剖析中凸显“人”的精神 108

三、在深层解读中拓展文本的认识价值 111

四、在比照延伸中促进“两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自然融合 113

第五讲 教学目标设定与“两纲”教育 121

第一节 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 121

一、重新认识语文的课程功能 121

二、了解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 121

三、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与价值追求 122

四、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23

第二节 “两纲”教育中语文目标确立的途径与方法 126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与“两纲”教育 126

二、语文教学目标确立中存在的问题 127

三、“两纲”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途径 130

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及其表述 132

一、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132

二、什么是适切的教学目标 132

三、确立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需协调好的几组关系 134

四、教学目标的表述 137

第四节 案例分析 140

一、在课文与学生之间寻求“适切性” 140

二、在渗透与融合中体现“整体性” 142

三、在审视与辨析中完成“过程性” 143

四、在明确与集中里实现“定向性” 144

第六讲 在课堂设计中落实“两纲”教育 149

第一节 教学预设的意义与要求 149

一、教学预设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149

二、课堂教学需要高质量的预设 150

三、教学预设必须重视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 152

第二节 “两纲”教育有机融合于教学预设 154

一、教学预设必须自然融合“两纲”教育目标 154

二、教学预设融合“两纲”教育必须尊重文本 155

三、教学预设融合“两纲”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 157

四、教学预设融合“两纲”教育要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159

第三节 教学预设落实“两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60

一、教学预设要善于在教材挖掘中落实“两纲”教育 160

二、教学预设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落实“两纲”教育 161

第四节 案例分析 167

一、在词语品析中感悟成长意义 167

二、在问题预设中领略生命责任 169

三、在人物分析中体验人格精神 171

四、在拓展预设中养成爱国情怀 174

第七讲 课堂生成与“两纲”教育 181

第一节 课堂生成是“两纲”教育的重要环节 181

一、实现课堂生成的基本条件 181

二、课堂生成与“两纲”教育的关系 184

第二节 在课堂生成中进行“两纲”教育的原则 187

一、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187

二、收与放的统一 188

三、“文”与“道”的统一 188

第三节 在课堂生成中进行“两纲”教育的基本策略 190

一、在体验感悟中内化生成 190

二、在质疑探究中提升生成 192

三、在平等对话中自然生成 193

四、在抓住契机中智慧生成 196

第四节 案例分析 198

一、朗读中生成:感受春天的蓬勃活力 198

二、体验中生成:以生命彰显精神 200

三、讨论中生成:追寻生命的精神和力量 203

四、追问中生成:认识特定时代的真实灵魂 206

第八讲 教学内容拓展与“两纲”教育 213

第一节 拓展的意义与方法 213

一、充分发掘基础型课程教材“两纲”教育的意义 213

二、拓展“两纲”教育的宽度 218

三、相机提升“两纲”教育的高度 224

第二节 拓展的基本原则 227

一、尊重文本 227

二、尊重学生 228

三、尊重语文 230

第三节 拓展教学中教与学的地位 231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31

二、尊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32

三、尊重学生的情感共鸣,充分发挥教师的疏导作用 232

第四节 案例分析 234

一、文本隐性元素的拓展,关注学生的终身需要 234

二、文本时代精神的拓展,彰显作家独特的生命意义 235

三、在学生的阅读障碍处拓展,引发情感激荡与思想碰撞 237

第九讲 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的评价 243

第一节 评价的意义与功能 243

一、评价的意义和目的 243

二、评价的基本功能 244

三、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评价的特殊性 246

第二节 评价的对象与内容 249

一、评价教学内容 249

二、评价教学实施 253

三、评价教学效果 257

第三节 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260

一、了解几种教育评价的方式 260

二、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评价的原则 262

三、语文学科实施“两纲”教育评价的方法 263

第四节 案例分析 269

一、目标评价:立足语文,着眼课程,紧扣文本 269

二、过程评价:在语言的品味与涵咏中凸显精神 271

三、拓展评价:重视学生学情分析,激励学生温故知新 273

四、方法评价:巧妙设置情境,强调体验感悟 276

第十讲 “两纲”教育与教师发展 283

第一节 “两纲”教育对教师素养与专业能力的新要求 283

一、当前语文教师的困惑与不足 283

二、重视理论修养,提高理性认识 285

三、提升专业素养,推进“两纲”教育 287

第二节 “两纲”教育下语文教师的理想与追求 293

一、追求理想的育人成效 293

二、追求理想的课堂形态 296

三、追求语文教师的自我发展 299

第三节 在“两纲”教育的实施中实现自我发展 303

一、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303

二、教师个体发展途径举隅 304

三、立足校本 共同发展 307

后记 3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