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  增订本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  增订本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 增订本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国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300221960
  • 页数:523 页
图书介绍:
《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 增订本》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关于中国伦理思想的若干问题 1

第二节 对传统道德批判继承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原则 37

第二章 以周公“敬德保民”为核心的西周伦理思想——《尚书》、《易经》、《诗经》中的伦理思想 51

第一节 《尚书》中所反映的周公的伦理思想 51

第二节 《易经》中的伦理思想 60

第三节 《诗经》中的伦理思想 65

第三章 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69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69

第二节 以“爱人”为核心的社会道德 74

第三节 对孝、忠道德规范的强化 81

第四节 “克己复礼”的道德修养论 86

第五节 “君子”、“仁者”和“圣人”的多层次的理想人格 90

第六节 “为政以德”的思想 94

第七节 “先义后利”的义利观 98

第八节 孔子与儒家思想 105

第四章 墨家兼爱和义利并重的伦理思想 131

第一节 墨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131

第二节 以“兼爱”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134

第三节 义利并重的原则和伦理学上的功利主义 137

第四节 以反侵略为目的的非攻 141

第五节 “赖其力者生”的劳动创造论 143

第六节 天能赏善罚恶的宗教伦理观 145

第七节 以行为本的道德修养论 148

第八节 尚贤和尚同的政治思想 150

第五章 孟子对孔子伦理思想的发展及其与告子的争论 152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152

第二节 性善论同性无善恶论的对立 153

第三节 良知、良能或良心是道德意识的核心 158

第四节 以性善论和良知论为基础的修养论 162

第五节 重义轻利的动机论 166

第六节 重“良贵”的价值论 169

第七节 五伦关系及其准则的确立 170

第八节 告子“生之谓性”的人性论 173

第六章 道家“自然无为”和“超脱义利”的伦理思想 178

第一节 《老子》“返朴归真”的伦理思想 178

第二节 杨朱“贵己”、“重生”的伦理思想 195

第三节 庄子“超脱义利”的伦理思想 203

第七章 法家“重利贱义”的伦理思想 224

第一节 《管子》中所反映的齐法家的伦理思想 224

第二节 韩非的伦理思想 231

第八章 先秦伦理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伦理思想 242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 242

第二节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244

第三节 对作为规范体系的“礼”的阐发 248

第四节 “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的政治伦理思想 252

第五节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的义利观 261

第六节 强调“师法”、“礼义”的道德教育论 264

第九章 儒家伦理思想的系统化——《礼记》、《孝经》中的伦理思想 269

第一节 《礼记》的伦理思想 269

第二节 《孝经》的伦理思想 288

第十章 董仲舒对儒家伦理思想的神学论证 292

第一节 生平及其著作 292

第二节 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293

第三节 天人感应和天赋道德 295

第四节 关于“三纲”、“五常” 297

第五节 “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的人性论 300

第六节 “正谊”、“明道”的动机论 302

第七节 “利以养体”、“义以养心”的义利观 304

第十一章 儒家伦理规范体系的完善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白虎观会议 306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召开的原因 306

第二节 白虎观会议和谶纬神学 309

第三节 “三纲”、“五常”的正统地位的确立 310

第四节 白虎观会议的意义 317

第十二章 对神学伦理思想的批判 318

第一节 扬雄的伦理思想 318

第二节 王充的伦理思想 322

第三节 王符的伦理思想 333

第十三章 宋明时期的伦理思想 337

第一节 陆九渊的伦理思想 337

第二节 王守仁的伦理思想 351

第三节 宋代思想家对中国伦理思想的贡献 365

第四节 李贽伦理思想新探 370

第五节 刘宗周的“慎独”思想及其在道德修养上的重要意义 382

第十四章 传统伦理与道德建设 391

第一节 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 391

第二节 传统道德与当代道德建设 416

第三节 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428

第四节 传统美德举要 438

第十五章 道德建设与治国兴邦 470

第一节 儒家的德治思想 470

第二节 “法治”和“德治”应当相辅相成 476

第三节 道德建设与治国兴邦 485

第四节 关于“以德治国”的几个问题 489

第五节 论“以德治国”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503

第六节 “以德治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5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