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GeorgeN.Agrios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172690
  • 页数:9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寄生性和作物的发展,植物病害遗传学,病原物侵袭植物,植物防御病原物,环境影响因子,植物病害流行学,病害防治,各种菌类和病毒的植物病害。
《植物病理学》目录

第1篇 总论 3

第1章 绪论  3

1.1 绪言:问题 4

1.2 植物和植物病害 4

1.2.1 植物病害的概念 5

1.2.2 植物病害的类型 7

1.3 植物病理学的历史和早期的重要病害 8

1.3.1 绪言  8

1.3.2 因能引起植物病害,真菌的地位日趋重要  21

1.3.3 其他侵染性病害病原的发现 23

1.4 植物病害造成的损失 29

1.4.1 植物病害会造成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 29

1.4.2 植物病害会限制一个地区的植物和工业的种类 32

1.4.3 植物病害可以使植物产生有毒的物质 37

1.4.4 植物病害会造成经济损失 41

1.5 20世纪的植物病理学  46

1.5.1 早期发展  46

1.5.2 发展的主要领域 47

1.6 植物病理学的今天和未来的方向 53

1.6.1 分子植物病理学 53

1.6.2 应用植物病理学的概念 55

1.7 植物病理学作为一个行业在全世界的发展情况 58

1.7.1 国际农业研究中心 59

1.7.2 植物病理学教学和培训潮流 60

1.7.3 植物病害诊所 60

1.7.4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人(practitioners)和实际操作(practice) 61

1.7.5 专业植物病理学家的证书 61

1.8 植物病理学对农作物生产和社会作出的贡献 63

1.8.1 历史上和当前一些植物病害造成损失的事例 63

1.8.2 植物病害与全球作物生产 63

1.8.3 病、虫、草害造成的作物损失 66

1.8.4 农药与植物病害 67

1.9 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步骤 70

1.9.1 是病原物还是不良环境 70

1.9.2 侵染性病害 70

1.9.3 非侵染性病害 71

1.9.4 先前未知病害的诊断:柯赫氏法则(假设)[Koch's Rules(Postulates)] 72

第2章 寄生性和病害的发展 75

2.1 寄生性和致病性 75

2.2 病原物的寄主范围 76

2.3 植物病害的发展 77

2.4 植物病害发展的阶段:病害循环 77

2.4.1 接种 78

2.4.2 侵入前现象 79

2.4.3 侵入 84

2.4.4 侵染 86

2.4.5 病原物的传播 91

2.4.6 病原物的越冬和/或越夏 96

2.5 病害循环与病害流行的关系 98

第3章 病原菌对植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101

3.1 绪言 102

3.2 病原菌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02

3.3 病原菌对寄主植物水分和养分转运的影响 102

3.3.1 干扰水分和无机养分的向上运输 102

3.3.2 影响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04

3.3.3 影响水分在木质部的迁移 104

3.3.4 对蒸腾作用的影响 104

3.3.5 干扰有机营养物在韧皮部中的运输 109

3.4 病原物对寄主呼吸作用的影响 109

3.4.1 感病植物的呼吸作用 112

3.5 病原物对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113

3.6 病原物对转录和翻译的影响 114

3.6.1 对转录的影响 114

3.6.2 对翻译的影响 114

3.7 病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15

3.8 病原菌对植物繁殖的影响 115

第4章 植物病害的遗传学 119

4.1 绪言 121

4.2 基因与病害 122

4.3 生物的变异性 123

4.4 变异机制 124

4.4.1 一般变异机制 124

4.4.2 病原菌的特殊变异机制 126

4.4.3 培养物病原菌毒性的丢失 127

4.5 病原菌的变异进程 128

4.6 植物的抗病类型 129

4.6.1 真抗性 129

4.6.2 表观抗性 132

4.7 病原菌毒性的遗传学与寄主植物抗性的遗传学 133

4.7.1 基因对基因学说 134

4.7.2 抗病的本质 135

4.7.3 植物病原菌的致病基因 136

4.7.4 过敏性反应的抗病遗传学 144

4.8 抗病品种的培育 157

4.8.1 植物的自然变异性 157

4.8.2 植物育种对植物变异的影响 157

4.8.3 植物的抗病育种 158

4.8.4 利用组织培养与遗传工程技术的抗性育种 159

4.8.5 通过原生质体的融合提高抗病性 160

4.8.6 植物抗病细胞的遗传转化 160

4.8.7 垂直或水平抗性的育种优势与问题 161

4.8.8 作物的遗传学均一性易受植物流行病的攻击 161

第5章 病原物如何侵袭植物 167

5.1 病原物施加于寄主组织的机械压力 169

5.2 病原物的化学武器 171

5.2.1 植物病害中的酶类 172

5.2.2 植物病害中的微生物毒素 181

5.2.3 植物病害中的生长调节因子 187

5.2.4 多糖 192

5.2.5 对低分子量抗菌分子的解毒作用 192

5.2.6 无毒基因对细菌毒性的促进 192

5.2.7 Ⅲ型分泌系统在细菌致病性中的作用 193

5.2.8 植物防卫反应的抑制子 193

5.2.9 病毒和类病毒的致病和毒性因子 193

第6章 植物如何防御病原物 197

6.1 无论是植物的防卫或抗性,都是由它的基因控制 198

6.1.1 非寄主抗性 199

6.1.2 部分、多基因、数量或水平抗性 199

6.1.3 小种特异性、单基因、R基因或垂直抗性 200

6.2 先前存在的结构和化学防卫 200

6.2.1 先前存在的防卫结构 200

6.2.2 先前存在的化学防卫 201

6.3 通过缺少基本因子的防卫 202

6.3.1 缺少寄主与病原物间的识别 202

6.3.2 缺少寄主受体和毒素敏感位点 202

6.3.3 缺少病原物所需的基本物质 202

6.4 诱导的结构和生物化学防卫 202

6.4.1 寄主植物识别病原物 202

6.4.2 传输警报信号给寄主防卫的提供者:信号传导 203

6.5 诱导的结构防卫 204

6.5.1 细胞质防卫反应 204

6.5.2 细胞壁防卫结构 204

6.5.3 组织防卫结构 204

6.5.4 坏死结构防卫反应:通过过敏性反应的防卫 206

6.6 诱导的生物化学防卫 207

6.6.1 诱导的生物化学非寄主抗性 207

6.6.2 在数量(部分、多基因、普遍或水平)抗性中诱导的生物化学防卫 209

6.7 在过敏性反应(小种特异性、单基因、R基因或垂直)抗性中诱导的生物化学防卫 210

6.7.1 过敏性反应 210

6.8 植物解毒病原毒素 223

6.9 植物免疫抵御病原物 223

6.9.1 通过植物抗体的防卫 223

6.9.2 通过预先接种致病性减弱突变体的抗性 224

6.10 系统获得抗性 224

6.10.1 通过人工接种微生物或化学试剂处理诱导的植物防卫 224

6.11 通过植物抗病遗传工程的防卫 229

6.11.1 采用植物源基因 229

6.11.2 采用病原物源的基因 230

6.12 通过病原物源基因引起的RNA沉默的防卫 230

6.12.1 RNA沉默的抑制子 232

第7章 植物病害侵染及发展的环境影响因子 235

7.1 温度的影响 237

7.2 湿度的影响 239

7.3 风的影响 241

7.4 光的影响 243

7.5 土壤pH值与土壤结构的影响 243

7.6 寄主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243

7.7 除草剂的影响 246

7.8 空气污染物的影响 247

第8章 植物病害流行学 251

8.1 病害流行的要素 253

8.1.1 影响病害流行发展的寄主因素 254

8.1.2 影响病害流行发展的病原物因素 255

8.1.3 影响病害流行发展的环境因素 257

8.1.4 人类栽培技术和防治措施的影响 258

8.2 植物病害和产量损失估计 259

8.3 病害流行的类型 260

8.4 病害流行的比较 261

8.5 病害流行的发展 262

8.6 植物病害流行的模型 263

8.7 病害流行的计算机模拟 265

8.8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 266

8.8.1 病害诊断:预测任何植物病害流行的关键 266

8.8.2 病害流行阈值的评估 266

8.8.3 经济损害阈值的评估 267

8.8.4 病害初始菌量的评估 267

8.8.5 影响病害发展的环境因子的监测 267

8.9 病害流行学的新工具 267

8.9.1 分子工具 268

8.9.2 地理信息系统 268

8.9.3 全球定位系统 268

8.9.4 地统计学 268

8.9.5 遥感 268

8.9.6 图像分析 269

8.9.7 信息技术 269

8.10 植物病害预测系统的实例 269

8.10.1 根据初始接种体数量的预测 269

8.10.2 根据适于再侵染发生的天气进行预测 270

8.10.3 根据初侵染和再侵染接种体数量的预测 271

8.11 植物病害流行的风险评估 271

8.12 病害预警系统 271

8.13 植物病理学中专家系统的开发和利用 272

8.14 决策支持系统 273

第9章 植物病害防治 275

9.1 隔离病原物的防治方法 277

9.1.1 植物检疫和检验 277

9.1.2 规避或避开病原物 278

9.1.3 使用无病繁殖材料 278

9.2 铲除或减少病原物接种体的防治方法 280

9.2.1 铲除或减少病原物接种体的农事操作防治方法 281

9.2.2 铲除或减少病原物接种体的生物方法 285

9.2.3 利用拮抗微生物减少病原物群体数量 286

9.2.4 用物理方法杀灭或减少接种体 291

9.2.5 用化学方法铲除或减少接种体 293

9.3 通过提高寄主免疫力或抗病性的方法防治病害 295

9.3.1 交叉保护 295

9.3.2 诱导抗性:系统获得抗性 295

9.3.3 植物防御激活剂 296

9.3.4 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 296

9.3.5 利用抗病品种 297

9.3.6 使用转基因植物防治植物病害 299

9.3.7 利用转基因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 302

9.4 直接的植物保护 302

9.4.1 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直接保护 302

9.5 杂草的生物防治 308

9.6 化学防治直接保护 308

9.6.1 植物病害防治的药剂施用方法 311

9.6.2 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药剂类型 316

9.6.3 防治植物病害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323

9.6.4 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性 324

9.6.5 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局限性 325

9.7 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 325

9.7.1 多年生作物病害的综合防治 326

9.7.2 一年生作物病害的综合防治 327

第2篇 各论 333

第10章 引起植物病害的环境因子 333

10.1 绪言 334

10.1.1 一般特点 334

10.1.2 诊断 334

10.1.3 控制 334

10.2 温度的影响 334

10.2.1 高温的影响 334

10.2.2 低温的影响 335

10.2.3 低温对室内植物的影响 336

10.2.4 低温和高温伤害植物的机制 340

10.3 湿度的影响 340

10.3.1 低土壤湿度的影响 340

10.3.2 低相对湿度的影响 340

10.3.3 高土壤湿度的影响 341

10.4 氧供应不足 342

10.5 光照 342

10.6 空气污染 343

10.6.1 空气污染物及对植物伤害的种类 343

10.6.2 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345

10.6.3 空气污染如何影响植物 345

10.6.4 酸雨 347

10.7 植物的营养不足 347

10.8 土壤矿物质对于植物的毒害 347

10.9 除草剂的伤害 353

10.10 冰雹的伤害 356

10.11 闪电 356

10.12 其他不适当的农事操作 358

10.13 胁迫病害经常造成混乱的病原学 358

第11章 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361

11.1 绪言 363

11.2 植物病原真菌的特征 364

11.2.1 形态学 364

11.2.2 繁殖 364

11.2.3 生态学 366

11.2.4 传播 366

11.3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类 367

11.3.1 类似真菌的生物 367

11.3.2 真真菌 368

11.4 鉴定 374

11.5 真菌在植物上引起的病害症状 375

11.6 真菌(和细菌)的分离 375

11.6.1 分离的准备 375

11.6.2 病原物的分离 377

11.7 真菌的生活史 378

11.8 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 379

11.9 类似真菌的生物引起的病害 380

11.9.1 粘菌门(粘菌纲)引起的病害 380

11.9.2 根肿菌引起的病害 383

11.9.3 卵菌引起的病害 385

11.10 真真菌引起的病害   409

11.10.1 壶菌(壶菌纲)引起的病害  409

11.10.2 接合菌引起的病害  409

11.11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病害  414

11.11.1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叶部病害  428

11.11.1.1 链格孢菌引起的病害  429

11.11.1.2 枝孢属引起的病害  432

11.11.1.3 针叶树落针病和叶枯病  432

11.11.1.4 球腔菌属引起的病害  432

11.11.1.5 壳针孢属引起的病害  435

11.11.1.6 尾孢属引起的病害  438

11.11.1.7 稻瘟病  440

11.11.1.8 禾谷类和禾本科草的旋孢腔菌、核腔菌和刺球腔菌病害  442

11.11.2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茎秆和枝条溃疡病  448

11.11.2.1 樱桃和李的黑结节病  449

11.11.2.2 板栗疫病  452

11.11.2.3 丛赤壳溃疡病  452

11.11.2.4 白座壳囊孢溃疡病  454

11.11.2.5 森林树木溃疡  455

11.11.3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炭疽病  457

11.11.3.1 月季黑斑病  459

11.11.3.2 痂囊腔菌属引起的炭疽病和疮痂病  460

11.11.3.3 刺盘孢属引起的病害  462

11.11.3.4 日规壳属炭疽病和叶斑病  474

11.11.3.5 山茱萸炭疽病  476

11.11.4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果实和一般病害  477

11.11.4.1 禾谷类作物及草类的麦角病  477

11.11.4.2 苹果黑星病  480

11.11.4.3 核果褐腐病  483

11.11.4.4 链疫孢属引起的可可荚腐病  486

11.11.4.5 灰霉病  486

11.11.4.6 葡萄黑腐病  490

11.11.4.7 瓜类蔓枯病和黑腐病  492

11.11.4.8 间座壳属、拟茎点霉属和茎点霉属的病害  494

11.11.4.9 苹果黑腐病  495

11.11.5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维管束萎蔫病  498

11.11.5.1 镰刀菌枯萎病 499

11.11.5.2 轮枝孢萎蔫病 502

11.11.5.3 榆树枯萎病(荷兰榆病) 504

11.11.5.4 长喙壳枯萎病 508

11.11.6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根腐和茎腐病 510

11.11.6.1 赤霉菌引起的玉米茎腐、穗腐及苗枯病 510

11.11.6.2 镰刀菌引起的小粒谷类作物穗枯病或赤霉病 513

11.11.6.3 镰刀菌引起的非谷类作物的茎腐和根腐病 513

11.11.6.4 小麦全蚀病 517

11.11.6.5 串珠霉引起的根黑腐病 519

11.11.6.6 瓜类黑点根腐病和败藤病 519

11.11.6.7 菌核病 520

11.11.6.8 瘤梗孢菌根腐病 522

11.11.7 子囊菌和半知菌(丝分孢子真菌)引起的植物产品采后病害 528

11.11.7.1 水果和蔬菜的采后腐烂病 531

11.11.7.2 水果和蔬菜采后腐烂的防治 533

11.11.7.3 谷类和豆科种子的采后腐烂病 533

11.11.7.4 真菌毒素和真菌毒素中毒症 534

11.11.7.5 采后粮食霉变的控制 535

11.12 担子菌引起的病害 537

11.12.1 锈病 537

11.12.1.1 禾谷类作物锈病 540

11.12.1.2 豆科植物锈病 546

11.12.1.3 雪松-苹果锈病 549

11.12.1.4 咖啡锈病 550

11.12.1.5 林木锈病 552

11.12.2 黑粉病 557

11.12.2.1 玉米黑粉病 558

11.12.2.2 禾谷类散黑穗病 559

11.12.2.3 小麦坚黑穗病或腥黑穗病 562

11.12.3 担子菌引起的根腐病和茎腐病 568

11.12.3.1 由“不育真菌”丝核菌和小核菌所引起的根腐病和茎腐病 568

11.12.3.2 树木根腐病 578

11.12.3.3 由担子菌引起的木材腐烂与腐朽 579

11.12.3.4 可可丛枝病 586

11.12.3.5 菌根 587

第12章 原核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细菌和柔膜菌 591

12.1 绪言 592

12.2 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594

12.2.1 植物病原细菌的特征 594

12.3 细菌性斑点病和疫病 603

12.3.1 烟草野火病 604

12.3.2 菜豆细菌性疫病 605

12.3.3 黄瓜角斑病 606

12.3.4 棉花细菌性角斑病或细菌性疫病 606

12.3.5 禾谷类作物和杂草的细菌性叶斑病和疫病 606

12.3.6 番茄和甜椒的细菌性斑点病 609

12.3.7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 611

12.3.8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611

12.3.9 木薯细菌性疫病 612

12.3.10 核果细菌性斑点病 612

12.4 细菌性维管束萎蔫 614

12.4.1 葫芦科细菌性萎蔫病 615

12.4.2 梨和苹果火疫病 617

12.4.3 茄科作物的细菌性萎蔫病 623

12.4.4 香蕉细菌性萎蔫病 625

12.4.5 马铃薯环腐病 625

12.4.6 番茄细菌性溃疡和萎蔫病 625

12.4.7 十字花科细菌性萎蔫病(十字花科黑腐病) 629

12.4.8 玉米细菌性萎蔫病(玉米斯图尔特萎蔫病) 630

12.5 细菌性软腐病 632

12.5.1 蔬菜细菌性软腐病 632

12.6 细菌性肿瘤 638

12.6.1 冠瘿病 638

12.7 细菌性溃疡病 643

12.7.1 核果类果树的细菌性溃疡和流胶病 643

12.7.2 柑橘溃疡病 647

12.8 细菌性疮痂病 650

12.8.1 马铃薯普通疮痂病 650

12.9 豆科植物根瘤 651

12.10 难养维管束细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654

12.10.1 木质部习居的难养细菌 654

12.10.2 韧皮部习居的难养细菌 659

12.11 柔膜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植原体和螺原体 663

12.11.1 菌原体的特点 664

12.11.2 植原体 665

12.11.3 螺原体 667

12.12 柔膜菌引起植物病害的病例 667

12.12.1 植原体病害 667

12.12.2 螺原体病害 675

第13章 寄生性高等植物、入侵性攀缘植物和寄生性绿藻引起的植物病害 681

13.1 绪言 681

13.2 寄生性高等植物 682

13.2.1 菟丝子 682

13.2.2 独脚金 684

13.2.3 列当 687

13.2.4 针叶树上的矮槲寄生 688

13.2.5 叶槲寄生 690

13.3 入侵性攀缘植物 692

13.3.1 小叶海金沙 692

13.3.2 山葛藤 693

13.4 寄生性绿藻 694

13.5 藻类引起的植物病害 695

第14章 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 699

14.1 绪言 700

14.2 植物病毒的特点 701

14.2.1 检测 701

14.2.2 形态学 705

14.2.3 病毒的组分与结构 705

14.3 植物病毒的特性:病毒组分的生物学功能——编码 707

14.4 病毒侵染与病毒合成 707

14.5 病毒在植株中的转移与分布 709

14.6 植物病毒导致的症状 710

14.7 病毒侵染植株的生理学 713

14.8 植物病毒的传播(传染) 713

14.8.1 通过无性繁殖的病毒传播 715

14.8.2 病毒的机械传播(通过汁液) 715

14.8.3 种子传播 717

14.8.4 花粉传播 717

14.8.5 昆虫传播 717

14.8.6 螨类传播 718

14.8.7 线虫传播 718

14.8.8 真菌传播 719

14.8.9 菟丝子传播 719

14.9 植物病毒与类病毒的流行学 719

14.10 植物病毒研究与操作:植物病毒的提纯 719

14.11 植物病毒的血清学 720

14.12 植物病毒的命名与分类 723

14.13 植物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727

14.14 植物病毒的经济重要性 729

14.15 植物病毒的控制 729

14.16 由直杆状ssRNA病毒引起的病害 734

14.16.1 烟草花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烟草花叶病 734

14.16.2 烟草脆裂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烟草脆裂病 734

14.16.3 真菌传杆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6

14.16.4 大麦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6

14.16.5 花生丛簇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8

14.16.6 马铃薯帚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8

14.16.7 甜菜坏死黄脉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9

14.17 线状ssRNA病毒导致的病害 739

14.17.1 马铃薯X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9

14.17.2 麝香石竹潜隐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9

14.17.3 发样病毒属病毒和纤毛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9

14.17.4 葱X病毒属、凹陷病毒属病毒和葡萄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39

14.18 马铃薯Y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 740

14.18.1 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40

14.18.2 由甘薯花叶病毒属病毒、柘橙花叶病毒属病毒、黑麦草花叶病毒属病毒和小麦花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47

14.18.3 大麦黄花叶病毒属成员导致的病害 749

14.19 由长线形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 751

14.19.1 长线形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51

14.19.2 毛形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莴苣侵染性黄化病 754

14.20 由等轴对称单链RNA病毒导致的病害 755

14.20.1 由伴生病毒科水稻矮化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55

14.20.2 由番茄丛矮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 757

14.20.3 由黄症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 757

14.20.4 由未划分到科的单分体等轴对称(+)ssRNA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59

14.20.5 由豇豆花叶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 760

14.20.5.1 由线虫传多面体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60

14.20.6 由雀麦花叶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 763

14.20.6.1 黄瓜花叶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63

14.20.6.2 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66

14.21 由等轴对称双链RNA病毒导致的病害 768

14.21.1 由呼肠孤病毒科病毒导致的病害 768

14.22 由负义RNA[(-)ssRNA]病毒导致的病害 770

14.22.1 弹状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 770

14.22.2 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72

14.22.3 纤细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75

14.23 双链DNA病毒导致的病害 777

14.23.1 花椰菜花叶病毒属病毒和花椰菜花叶病毒科其他一些等轴对称病毒导致的病害 777

14.23.2 杆状DNA病毒属病毒导致的病害 779

14.24 单链DNA病毒引起的病害 781

14.24.1 双生病毒科引起的植物病害 781

14.24.2 由矮缩病毒科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 789

14.25 类病毒 792

14.25.1 由类病毒导致的植物病害 792

14.25.2 类病毒的分类 792

第15章 线虫导致的植物病害  801

15.1 绪言  802

15.2 植物病原线虫的特点  803

15.2.1 形态学  803

15.2.2 解剖学  804

15.2.3 生活史  804

15.2.4 生态学与传播  806

15.2.5 分类  806

15.3 线虫的分离  807

15.4 线虫危害引起的症状  808

15.5 线虫如何侵染植物  809

15.6 线虫与其他植物病原菌之间的互作  811

15.7 线虫的防治  811

15.8 根结线虫  813

15.9 胞囊线虫:胞囊属和球胞囊属  818

15.9.1 大豆胞囊线虫  818

15.9.2 甜菜胞囊线虫  822

15.9.3 马铃薯胞囊线虫:马铃薯金线虫和马铃薯白线虫  822

15.10 柑橘线虫  824

15.11 短体线虫  825

15.12 穿孔线虫  828

15.13 茎线虫  832

15.14 刺线虫  835

15.15 切根线虫:拟毛刺线虫和毛刺线虫  838

15.16 粒线虫  840

15.17 叶线虫  842

15.18 松材线虫病和红环腐线虫病:伞滑刃线虫  844

15.18.1 松材线虫  844

15.18.2 红环腐线虫  846

第16章 具鞭毛原生动物引起的植物病害  849

16.1 绪言  849

16.2 植物病原锥体虫的命名  851

16.3 植物病原锥体虫的分类  851

16.4 植物锥体虫的致病性  851

16.5 植物锥体虫的流行学和防治  852

16.6 由韧皮部限生锥体虫引起的植物病害  852

16.6.1 咖啡韧皮部坏死病  852

16.6.2 椰子树心腐病  852

16.6.3 油棕急性枯萎病  854

16.6.4 红姜枯萎和腐烂病  854

16.7 由乳汁管限生锥体虫引起的植物病害  856

16.7.1 木薯空根病  856

16.8 由侵染果实和种子的锥体虫引起的植物病害  856

16.8.1 果实限生锥体虫  856

术语表  861

索引 8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