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

中国社会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法)谢和耐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010086286
  • 页数:700 页
图书介绍:《中国社会史》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擎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的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是美英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十一卷分别论述了从上古时代、军人帝国时代,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漫长的历史。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公允,书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上一篇:万历武功录 11下一篇:华盛顿
《中国社会史》目录
标签:社会

序言 1

地域与居民 2

汉族 5

非汉族之少数民族 12

生活方式与文化 13

以从事发达农业为主的定居居民 16

草原地带的游牧居民 17

喜马拉雅山系及其交接地区的山地居民 18

华南与东南亚之混合文化 19

定居居民文化与中亚绿洲商人 20

欧亚大陆通道 21

华夏世界历史演变梗概 22

一、古代 24

二、武士帝国 25

三、1644年之前的官吏帝国 26

四、近代中国 26

五、当代中国 27

华夏文明的一般特点 29

文字 32

第一卷 从古老王国至中央集权国家第一章 古老王国 39

一、新石器时代前期 39

夏朝 40

二、古老王国 41

青铜时期第一个朝代:商或殷 42

占卜与祭祀 45

第二章 列国时代 49

一、古老王国的衰落 49

周代前期 49

传统年表 50

二、从诸侯至列国 51

公元前9—前7世纪的贵族社会 51

贵族制度的衰落 54

第三章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57

一、变化加速 58

政治权力的变迁 58

战争性质变化 60

经济发展与技术革新 61

社会剧变 68

二、国家革命 70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70

新国家的重大特点 71

第四章 古代遗产 75

一、公元前10—前6世纪的传统典籍 75

经典著作 75

传统经典的相对晚期性 77

二、伦常观念与政治思想的觉醒 78

孔子:儒家学派之宗 78

墨子:宣道社团的奠基人 80

三、公元前4—前3世纪的思想潮流 80

国家论者 81

道家:从宗教仪式到哲学 84

孟子 86

荀子 87

诡辩家与“五行”家 88

文学 89

第二卷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起、 发展与衰落第一章 征服者皇朝 95

一、自秦至汉 95

华夏诸国统一与最初的扩张倾向 95

秦亡汉立 96

法制的持续 97

缩减“封国”与抑制皇朝贵族 102

二、汉朝在亚洲的大扩张 103

蒙古与中亚 104

满洲与朝鲜 107

北方军事组织 108

汉人深入热带地区 110

第一次向东南亚与印度洋开放 112

第二章 扩张的原因与后果 115

一、经济与政治 116

贸易与扩张 116

赏赐政策与丝绸贸易 117

夷人汉化及其归附 119

二、经济与社会 121

技术进步与经济飞跃 122

富商与豪绅 125

经济自由或经济控制 126

第三章 豪强势力上升与政治制度危机 129

从宫廷阴谋至篡权 129

复辟皇朝的新基础 131

公元1—2世纪贸易关系的发展 132

新皇朝从建立至184年起义的变化 133

救世革命者 134

大兵横行的帝国 135

第四章 汉代文明 137

五行经院哲学 137

多种传统 138

谶纬大兴 139

繁琐哲学与当时现实的关系 140

学派之争与思潮对立 141

经典研究鼎盛时期与汉末思想文化更新 143

作为综合概括、政治探索与道德反省的历史学兴起 144

宫廷文学 145

第三卷 中世纪 151

第一章 胡人与贵族 151

一、概述 151

二、从军事专制到无政府状态(190—317年) 153

三国:华北的曹魏 153

蜀汉(四川)与吴国(长江流域) 155

内战与汉化雇佣军的反叛 156

三、长江流域的贵族统治 157

东晋 158

刘宋 159

南齐 159

梁朝 162

陈朝 163

四、华北汉化胡人诸国 163

五胡十六国(4世纪) 163

拓跋的兴起与北魏皇朝的形成 165

北部中国的紧张局势:决裂与分割(534—577年) 169

五、交往、影响及对外关系 170

华南、东南亚、印度洋 171

满洲、朝鲜、日本 172

蒙古与中亚 173

第二章 中世纪文明 177

一、玄学、美学与诗歌 178

从法家唯名论到本体论思辨 178

个人主义、自由、美学与诗歌 180

道教界 183

二、佛教热 184

佛教深入中国 185

适应环境 187

佛教在中国的大发展 190

宗教、社会与政治 192

朝圣 194

中文佛学译本与著作 197

佛教对华夏世界的贡献 198

第四卷 从中世纪至近代 205

第一章 贵族皇朝 205

581—683年时期的政治史 206

一、唐皇朝的政治经济基础 208

浩大工程 208

行政系统 211

司法机构 212

土地法规 213

军队 215

二、7世纪的大扩张 218

事件 218

三、684—755年时期之政治史 222

武后与韦后 222

唐朝的黄金时代 223

755—763年的军事叛乱 224

第二章 向近代过渡 227

一、叛乱的后果 227

退缩 227

税制变化与社会演变 228

水稻种植第一次大发展 230

二、皇朝崩溃 231

政治演变 231

政权新形式 233

10世纪的地区自治与经济发展 236

三、结束语 237

新世界的曙光 237

第三章 从对世界开放到回溯经典传统之源 239

一、中世纪文化的顶峰 239

史学与诗歌 239

中国佛教的顶峰 242

二、外来影响 246

伊朗的影响 247

7—9世纪的中国与伊斯兰 251

三、唐代文明的影响 254

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254

四、“民族主义者”反击与回溯中国传统之源 256

“古文”运动 257

反佛高压与佛教衰微 258

第五卷 中国的“文艺复兴” 265

第一章 新世界 265

一、历史及政治制度 265

事件 265

新国家 268

变革运动 270

二、军队 272

从募兵制到雇佣制 272

火器 274

三、新社会 276

食利者阶级 276

土地问题 277

城市飞跃发展 279

社会流动性更大 280

四、经济大发展 282

粮食增长 282

手工业生产及贸易大发展 283

重商之国 285

货币经济扩展 286

航海业大发展 288

第二章 中国“勃兴”的文明 293

一、复兴条件 294

雅文化与俗文化 294

木刻印刷与活版印刷 295

二、科学与哲学 298

宋代的印书与科学发展 299

科学考古学的开端 300

历史学的新趋向 301

宇宙论与伦理学:自然主义哲学的形成 303

三、结束语 305

第六卷 从汉化诸皇朝到蒙古人进占10—14世纪的游牧民族与山地居民 309

三代游牧骑士 310

第一章 诸汉化皇朝 311

契丹辽国 311

西夏:牧人与商队之国 313

女真金国 315

第二章 蒙古入侵与进占 317

一、蒙古政制 322

蒙古开发制度确立 322

种族歧视 323

中国税制与财源开发 325

起义与对抗占领者 327

二、东亚、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诸国之间的关系 328

基督教世界的使者与商人 328

中国人散落在欧亚大陆 331

蒙古人占领期间的文学、科学与宗教 333

第七卷 独裁君主与宦官之治 343

第一章 重建与扩张 343

一、元帝国解体与明朝建立 343

国土解放 343

重建农业经济 345

人口控制 346

专制主义倾向 347

二、继续扩张 349

蒙古、满洲、越南 349

航海大考察 350

收缩开始 354

第二章 政治、社会、经济的变化 357

一、政治演变 357

宦官与秘密警察 357

迁都 358

二、社会与经济的演变 360

军户问题 360

匠户逐渐消失 362

社会动乱 363

经济变化 364

三、外患 366

蒙古人的攻势 366

海盗活动 367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开端与明末危机 373

一、城市的复兴 373

大商业与工业手工场的发展 373

技术进步 374

都市化与商业性的新社会 376

二、最后50年的危机时期 377

财政危机 377

政治危机 379

民众大起义 380

满清威胁 382

第四章 明代精神生活 385

一、概说 385

二、正统派与独立派 385

直觉学派的发展 386

三、1550—1644年的“勃兴” 387

反陈规习俗 388

科学意识与对实学的新关注 389

都市文学 392

结束语 393

四、欧洲入侵与耶稣会教士 394

首批天主教士抵达东亚 395

对话之艰难 397

杰出的皈依者 399

相互影响 401

五、明末历史总结语 403

第八卷 独裁家长制 409

第一章 满洲政权进占与立国 409

一、满洲实力大发展 409

形成时期 409

入侵者立足于中国  410

二、延搁与困难 412

南明的抵抗  412

海盗再度复兴  413

1674—1681年“三藩之乱” 415

第二章 开明君主 417

一、纲常之治  417

笼络精英  417

“儒家”帝国  419

二、世界上最辽阔的帝国  420

蒙古、中亚与西藏:战争、宗教与外交 420

建立“新疆” 423

国际性大陆帝国 423

三、繁荣时期  424

农业技术的高峰 424

大型手工“工业”与贸易的空前大发展 426

人口增长与移民开拓  428

四、边境冲突  429

与俄国在东亚的殖民推进的早期冲突 430

殖民地民众起义  431

越南海盗活动 432

五、政治社会气氛恶化 433

腐败蔓延与首次农民起义  433

政治制度的弊端 434

第三章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精神生活 437

一、17世纪的哲学家 437

17世纪思潮的连续性 438

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与中国思想文化史初探 439

进化社会学 440

顾炎武:史学与语文学的科学批评之父 441

回归实学与教育新法 443

二、开明君主治下的政治、社会与思想文化生活 444

伦理纲常 445

皇帝与富商对文化事业的支持 447

三、考据学大发展与18世纪的哲学家 450

批判研究学派形成 450

戴震:自然科学家、学者兼哲人 452

历史哲学 453

四、耶稣会士的业绩与中国对欧洲的影响 455

耶稣会士的科学著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455

借鉴中国与欧洲的反应 458

第九卷从衰落到外侮 467

第一章大衰退 467

一、衰落的内因 467

二、走私与海盗活动 469

外贸亏损 470

第一次鸦片“战争” 472

货币问题  474

三、中国与西方 475

第二章 社会大动荡及其后果 479

一、太平天国 480

革命传统 480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展与被镇压  484

二、其他暴动 487

捻军 487

受殖民奴役的民众 488

三、后果 490

优先重整农田 491

商业赋税日益加重 491

政治变化  493

矛盾出现  495

第三章 现代化失败与外国进一步入侵 497

一、现代化问题  498

首次工业化尝试  498

失败的原因 501

自由企业抑或国家经济 504

二、外国进一步入侵及其后果 505

受奴役的进程 506

受围 510

经济后果 511

心理与政治 512

三、结束语 516

第四章 19世纪的各种思潮 519

改良儒学 520

正统派的反击与改良派的复兴 522

恢复被遗忘的传统 524

西方科学的影响 527

第十卷 苦难的中国 531

苦难年代的开端 531

惶惑茫然的种种表现 533

第一章 传统经济与社会的解体 535

一、中国经济崩溃 537

战争赔款的重压 537

经济受外侮 539

自然灾害 542

二、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 544

迁徙与移民 544

传统社会解体 547

第二章 20世纪前半叶的政治演变 551

一、袁世凯时代 551

旧制度的灭亡 551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553

二、军阀混战时代 555

内政与外部势力 555

从孙文(孙逸仙)的努力至蒋介石取胜 556

三、南京十年 558

国民党政权的基础与特征 559

日本入侵满洲与红军的发展 561

四、自日本入侵至人民共和国成立 563

重庆时代 564

1946—1949年间的内战 565

第三章 哲学与文学的发展 567

日本影响与发现进化论学说 568

西方入侵 570

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573

历史学科与自然科学 575

第十一卷 历史新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的特征 582

第一章 与苏联的关系从同盟至决裂 585

苏联模式 586

大跃进 588

第二章 与苏联决裂至毛泽东去世 591

1960—1965年的插曲 592

“文化大革命” 594

毛派时代的结束 595

跋 599

附录 603

一、参考文献 603

期刊 604

通史著作 605

断代史著作 610

二、历史纪年表 630

中国历代王朝大事年表 630

中国历史和文明大事纪年表 634

三、谢和耐教授主要汉学著作目录 693

专著 693

论文 694

译后记 6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