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安全
贵州资源节约增效农业科技创新与实践
贵州资源节约增效农业科技创新与实践

贵州资源节约增效农业科技创新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环境安全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樊卫国等著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261547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贵州的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南亚热带优质柑橘节本增效栽培理论与技术,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蔬菜、芭蕉芋等主要农作物的免耕栽培及资源节约高效种植模式,优质烤烟节本增效生产,西部高原山区粮经型作物高效种植模式,农作物秸秆节本增效利用,旱地主要农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的机理,水稻、玉米、马铃薯的节水节肥栽培技术,高原夏秋冷凉反季节蔬菜食叶性害虫种类及为害规律与高效防控,稻秆蝇发生规律及高效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
《贵州资源节约增效农业科技创新与实践》目录

第一章 贵州的农业资源与利用 1

第一节 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1

第二节 重要农业自然资源及利用状况 3

第三节 农业资源节约增效利用的途径 8

第二章 南亚热带优质柑橘节本增效栽培理论探索与实践 15

第一节 柑橘栽培节本增效的重要性 15

第二节 贵州南亚热带柑橘节本增效栽培的生态学基础 16

第三节 抗旱柑橘砧木的鉴选与应用 23

第三节 柑橘园土壤节本高效培肥途经 28

第四节 简易修剪对柑橘树体养分的调节作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第五节 柑橘的高效节水灌溉 35

第六节 贵州优质柑橘的适宜种植区域与土地资源 44

第七节 贵州优质柑橘的节本增效种植模式 50

第三章 高原山区水稻免耕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 55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二节 水稻免耕栽培的生物学与生理学基础 58

第三节 水稻免耕移栽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71

第四章 高原山区稻田免耕油菜栽培理论与节本高效种植模式 75

第一节 贵州高原山区免耕油菜的发展潜力 75

第二节 稻田免耕油菜的生物学与生理学基础 80

第三节 贵州高原山区免耕油菜的稻田土壤理化指标要求及其区域划分 83

第四节 稻田免耕油菜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86

第五章 稻田免耕马铃薯的生物学生理学基础与栽培模式 92

第一节 高原山区稻田免耕马铃薯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92

第二节 稻田免耕马铃薯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 94

第三节 贵州高原山区稻田免耕马铃薯的适宜种植区域 101

第四节 稻田免耕马铃薯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102

第六章 稻田免耕蚕豆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107

第一节 高原山区稻田免耕蚕豆的发展潜力 107

第二节 蚕豆的生物学特性 109

第三节 稻田免耕蚕豆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110

第七章 稻田免耕大蒜高效种植模式与效益评价 115

第一节 稻田免耕大蒜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115

第二节 稻田免耕大蒜的生物学特性 117

第三节 稻田大蒜免耕覆草栽培的经济性状与效益 118

第四节 贵州稻田免耕大蒜的适宜种植区域 121

第五节 稻田免耕大蒜覆草栽培的规范技术 122

第八章 贵州优质烤烟节本增效生产理论与实践 125

第一节 贵州优质烤烟的节本增效潜力 125

第二节 提高烤烟上部叶质量的栽培、烘烤理论与技术 126

第三节 节能降耗烤房研发与应用 134

第九章 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机理 141

第二节 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机理 143

第十章 芭蕉芋的栽培生理基础与高效间作模式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第二节 贵州芭蕉芋的主要种类及其分布 160

第三节 芭蕉芋的生物学和生理特性 162

第四节 芭蕉芋玉米间作高产栽培技术 170

第十一章 西部高原山区粮经型作物高效种植模式 179

第一节 西部高原山区农业自然资源与利用状况 179

第二节 西部高原山区粮经型作物高效种植模式与技术 181

第三节 不同粮经型作物高效复种系统植模式的效益分析比较 188

第十二章 西部高原山区作物节水节肥栽培技术 193

第一节 西部高原山区水、肥资源及利用概况 193

第二节 西部高原山区作物节水节肥栽培技术 195

第十三章 农作物秸秆节本增效利用 205

第一节 贵州农作物秸秆的节本增效利用潜力与优势 205

第二节 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的技术开发 210

第三节 贵州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的食用菌种植模式 215

第十四章 高原夏秋冷凉反季节蔬菜食叶性害虫种类及为害规律与高效防控 226

第一节 夏秋冷凉反季节蔬菜食叶性害虫种类及为害规律 226

第二节 夏秋冷凉反季节蔬菜食叶性害虫防控技术 238

第十五章 稻秆蝇发生规律及高效防控技术 243

第一节 发生概况 243

第二节 形态特征 244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246

第四节 发生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48

第五节 高效防控技术 2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