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连玉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217751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阐述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城市管理的基本问题 2

第一节 城市管理是什么 2

1.城市与城市管理 2

以人为主体——城市产生与发展的简要历程 2

高度集中——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 4

开放有序——现代城市运行的基本条件 5

2.城市管理与公共管理 6

公共价值最大化——城市管理的价值观 6

管理主体多元化——城市管理的社会性 8

管理方法企业化——城市管理的现代性 11

3.城市管理与经济发展 14

城市管理保障经济发展 14

城市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15

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竞争力 16

4.城市管理与公民素质 17

管理城市就是管理发展 17

在与公民合作中改善管理 18

市民素质是构建良好治理结构中的关键 19

第二节 城市管理管什么 22

1.城市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22

广义的城市管理 22

政府的城市管理 23

2.城市管理的内容 24

市政——“物”的管理 24

民政——“人”的管理 25

财政——“钱”的管理 26

行政——“事”的管理 27

3.城市管理的基本特点 27

城市管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特征 27

城市管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8

城市管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28

第三节 城市管理谁来管 29

1.善治理论框架下的城市治理结构 29

“治理”与“统治” 29

善治——公共利益最大化 31

善治的六大理念 31

2.城市扩张与边界决策 32

城市扩张与公共权力的“非理性冲动” 32

公共决策的利益边界 33

跨界组织与战略联盟 34

3.城市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 34

政府再造 34

发挥营利性组织的城市管理功能 38

培育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力量 38

4.转型期城市的治理模式 39

“社会国家化”与“社区冷漠症” 39

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 40

参与式城市治理新模式 41

5.非政府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 43

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 43

NGO——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尺 44

NGO参与城市治理的四个着力点 45

第四节 城市管理怎么管 46

1.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 46

寓“危机管理”于“常态管理”之中 46

在与社会合作中保障公共安全 47

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 47

2.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 48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48

以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进行管理创新 48

创新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机制和方法 48

3.依法管理与科学管理 49

保证管理行为不越位、错位 49

新时期城市管理的技术支撑 49

科学管理理念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50

第五节 城市管理的绩效评价 52

1.评估原则 52

公共决策最优化 52

管理成本最小化 52

政府效能最高化 53

城市价值最大化 53

2.评估内容 53

定性评估 53

定位评估 54

定量评估 54

定策评估 54

3.指标体系 55

推荐框架 55

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 55

4.评价方法 56

指标评价 56

综合评价 56

第二章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城市治理模式 60

第一节 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60

1.城市管理体制的概念 60

体制是制度化的管理关系 60

国家体制决定城市体制 60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62

2.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 63

“上级管下级”——行政化城市 63

“城市管农村”——全能政府 64

“街道管社区、社区管居民”——“单位一街居”体制 66

3.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革 69

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 69

转变政府职能 70

理顺管理关系 71

加强社区建设 72

第二节 从北京市五次城管会看城市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 74

1.历史上北京的城市管理形态 74

“坊“、“里”——北京早期的基层管理组织 74

保甲制为何取代了坊里制 75

近代城乡分治管理体制的确立 76

新中国成立后社区管理体制的形成 77

2.改革开放与北京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79

第一次改革(1998年):街道吃“皇粮” 79

第二次改革(2000年):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80

第三次改革(2001年):城市社区体制改革 81

第四次改革(2002年):社区体制机制创新 82

第五次改革(2004年):街道体制改革 82

3.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制 84

解决城市管理的地位问题——由“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 84

解决城市管理格局问题——由政府统包统揽到“政府到位、市场入位、社会归位” 84

解决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力量整合问题——由条块分割到条专块统 85

解决管理方式转型问题——由“突击运动式”管理到长效机制 88

4.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89

构建五大服务体系 89

街道工作重心转移 89

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 92

5.加强社区建设、夯实管理基础 93

为社区居委会减负 93

完善公民参与机制 93

发展社区公共服务 93

加强对社区自治的支持力度 94

6.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 94

加强和改善街道党工委的工作 94

坚持党对社区民主自治的领导 95

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95

第三节 朝阳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96

1.朝阳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城市管理的影响 96

特殊的区情 96

特殊的地位 98

特殊的使命 99

特殊的机遇 101

特殊的矛盾 103

2.朝阳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创新价值 107

左家庄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的基本情况 107

左家庄改革的创新价值 109

朝阳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的启示 113

第三章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116

第一节 数字城市与数字城市管理系统 116

1.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城市战略 116

信息化——人类生存模式的重大转变 116

数字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区域目标 120

建设数字城市的意义 123

2.数字北京——首都科学发展的新支点 124

北京是中国最具有信息化基础的城市 124

提升城市竞争力是数字北京建设的主题 125

数字北京建设的“4821”工程 126

数字北京建设推动政府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128

3.网格化管理——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 128

从网络到网格 128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129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五大优势 135

第二节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功能及标准 137

1.系统结构与功能 137

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 137

“1+8+N”系统架构 138

系统功能 139

2.系统功能的六个层次 140

基础支撑系统 140

市政业务管理系统 142

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144

指挥中心系统 146

领导决策系统 146

市政应急联动系统 147

3.系统建设技术标准 147

第三节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创新实践 148

1.数字治理新理念 148

什么叫“数字治理” 148

数字治理的三个核心概念 149

数字治理体系 150

2.数字治理新模式 152

建设目标现代化——推动构建多元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格局 153

治理主体多元化——“五类责任主体”的治理框架 155

治理内涵综合化——“大城管”的治理内容 157

治理方式常态化——“六个天天”的长效治理机制 158

治理绩效标准化——数字化评价机制 160

治理监督社会化——独立开放的监督体系 162

3.数字治理新价值 163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创新价值 163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瓶颈制约 164

朝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启示 165

第四章 农村城市化中的城市管理 170

第一节 城市化对城市管理的挑战与冲击 170

1.城市化地区的基本特征 170

空间轴上的“边缘性”特征 170

时间轴上的“过渡性”特征 173

管理轴上的“不确定性”特征 175

2.城市化地区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77

城乡管理不协调 177

城乡规划不协调 178

城乡利益不协调 178

3.城市化地区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180

把握四个原则 180

坚持一条主线 180

分阶段推进 181

第二节 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基本进程 183

1.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83

起步阶段(1958—1979年) 183

发展阶段(1979—1999年) 184

跨越式快速发展阶段 185

2.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187

“政策性”的城市化 187

“规划性”的城市化 188

“扩张型”的城市化 188

“高起点”的城市化 188

“外力驱动型”的城市化 189

3.朝阳区农村城市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89

“人”问题 189

“地”的问题 190

“钱”的问题 191

4.朝阳区农村城市化展望 192

两个基本判断 192

“四化”发展目标 193

五个关键环节 194

第三节 朝阳区统筹城乡管理的创新实践和发展方向 195

1.农村社区化——社区建设的实践与问题 195

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195

农村社区的主要类型 196

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196

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7

2.管理城市化——管理体制变革的历史与现状 197

在农村建立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进程 197

城市化地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99

影响城市化地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200

3.发展一体化——城市化地区管理创新的基本框架与发展方向 201

培育产业支撑体系 201

建设基础设施体系 202

健全城市管理体系 20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205

探索机制体制创新 208

健全安全稳定机制 209

第五章 城市管理中的服务型政府 212

第一节 政府转型:由统治、管制到服务 212

1.市场经济与服务型政府 212

管制型政府的终结 212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 213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成果 215

科学发展呼唤服务型政府 222

2.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224

服务型政府是公正的政府 225

服务型政府是民主的政府 225

服务型政府是法治的政府 226

服务型政府是有限的政府 227

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环节 227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 228

深化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228

健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政策体系 229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制度 229

坚持依法行政和开展绩效评估 230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231

第二节 服务型城市管理的朝阳实践 232

1.服务型城管的工作原则 232

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232

以人为本、转变职能 233

统筹规划、系统推进 233

依法行政、科学决策 234

重心下移、综合管理 234

注重细节、强化科技 235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235

群众参与、社会监督 236

2.服务型城管的工作体系 236

公共安全体系 236

公共卫生体系 237

公共环境体系 238

公共交通体系 239

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240

3.服务型城管的工作机制 240

统一协调的运行机制 241

规范系统的长效机制 241

灵敏高效的应急机制 242

第三节 创建服务型街道的劲松经验 243

1.劲松服务型街道的基本框架 243

改革机构设置,创新服务体系 243

整合辖区资源,创新服务机制 245

完善社区体制,创新服务方式 245

2.劲松服务型街道的主要特色 246

“一门式”大厅 247

两层次服务 247

“无障碍”对接 248

“零”距离服务 248

全方位代办 249

3.劲松服务型街道的工作机制 251

首席代办制和首办跟踪制 251

承诺制度 252

公示制度 253

提案制度 253

评议制度 254

4.劲松服务型街道的考核标准 255

内部考核与群众监督相结合 255

流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256

定期考核与随机考核相结合 256

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256

5.劲松服务型街道的核心价值 258

实现三大转变 258

起到三个作用 259

创新三条经验 260

第四节 国际化的社区治理模式:望京安全社区 262

1.安全型社区创建的整体架构 262

安全型社区的概念 262

创建安全型社区的总体思路 263

创建安全型社区的组织网络 266

创建安全型社区运行规则 267

2.安全型社区创建的主要内容 270

社会稳定 270

交通安全 270

工作场所安全 272

公共场所安全 273

涉水安全 274

体育运动安全 274

学校安全 275

儿童安全 276

老年人安全 277

居家安全 277

3.社区党建与安全型社区的创建 278

以党建促创建 278

新目标——“和谐望京” 279

新内容——“双折子工程” 280

新格局——“五抓五转” 283

新机制——“三定三亮” 283

新方法——“双向互动” 284

新平台——“新新组织中心” 285

4.创建安全型社区的核心价值 285

抓住了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切入点“准” 285

以社区党建推进安全稳定,着力点“新” 286

重基层、打基础、强基石,落脚点“实” 286

第五节 朝外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启示 288

1.“115”社会管理模式的框架 288

一个“协调委员会” 288

一个“管理中心” 289

五个“功能协会” 291

2.“115”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成果 295

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健全——政社分开的有益探索 295

政府职能渐趋科学——“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初现 295

社区功能逐步完善,形成“社区一刻钟”便民消费服务圈 297

3.“115”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价值 298

“扶上马、送一程”,强化政府在民间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99

“给政策、给出路”,优化民间组织发育的政策环境 299

“搭平台、建网络”,以资源整合为突破口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 299

4.“115”社会管理模式的启示 300

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切入点 300

政府的大力培育与扶持,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301

以社会管理中心为总抓手,有利于政府统筹协调社会组织的发展 301

后记 3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