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异体评估”视域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异体评估”视域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

“异体评估”视域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洪成编著
  • 出 版 社: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027662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针对国内政府绩效评估难以继续深入的客观现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查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理论和实践中出现的双重困境进行了归原。并对政府绩效评估的性质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将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主体选择和确立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后对人大主导下的评估工作进行了简要展望。
《“异体评估”视域下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

1.1.1 国际背景: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 1

1.1.2 国内背景:国内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需要 4

1.1.3 问题的提出 6

1.2 本书核心概念的界定 7

1.2.1 政府概念的界定及解释 7

1.2.2 政府绩效评估概念的界定 11

1.2.3 政府绩效评估与公务员绩效评估的区分 15

1.2.4 政府组织绩效评估与政府项目、政府政策的绩效评估的区分 16

1.2.5 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区分 16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8

1.3.1 研究思路及本书结构 18

1.3.2 研究方法 20

1.4 可能创新之处 21

第2章 国内外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评述 23

2.1 国外研究评述 23

2.1.1 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研究及实践的发展阶段 23

2.1.2 国外研究的主要侧重点 26

2.1.3 国外研究及实践的鉴别 30

2.2 国内研究评述 31

2.2.1 国内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及其观点 32

2.2.2 学术论文时间与主题的分布状况 41

2.2.3 学位论文时间与主题的分布状况 44

2.2.4 研究课题、编著与学术研讨会情况 46

2.2.5 国内理论研究现存主要问题 49

第3章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进展 52

3.1 中国古代的政府绩效评估 52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发展历程 53

3.2.1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 55

3.2.2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004年) 56

3.2.3 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 65

3.3 国内评估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78

3.3.1 评估的自发性、半自发性以及跟风效仿现象严重 78

3.3.2 评估的运动式、突击式以及形式主义痕迹明显 79

3.3.3 忽视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性工作 80

第4章 评估困境反思和“异体评估论”的提出 82

4.1 评估实践困境的主要原因:政府内部主导 82

4.1.1 对“评估立法”观点的质疑 86

4.1.2 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解释 87

4.1.3 内部主导普遍化的深层原因:理论研究的困境及阙如 96

4.2 政府绩效评估性质和内涵的重新界定 100

4.2.1 “绩效评估”术语来源上的曲解 101

4.2.2 对“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一部分”的理解(第一层) 102

4.2.3 对“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一部分”的理解(第二层) 103

4.2.4 对“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一部分”的理解(第三层) 107

4.2.5 反思结论的得出 110

4.3 “异体评估论”的提出 111

4.4 “异体评估论”与既往“多元主体论”的区分 114

第5章 评估主体体系重构:人大核心主体的选择和确立 116

5.1 人大核心主体选择和确立的现实依据 116

5.1.1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程度尚弱 117

5.1.2 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考量 121

5.1.3 政府绩效评估中党和人大之间的关系 122

5.2 人大核心主体选择和确立的理论基础 125

5.2.1 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 126

5.2.2 委托—代理理论 134

5.2.3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144

5.3 人大主导下的评估框架概想 151

5.3.1 成立政府绩效评估专门委员会 152

5.3.2 人大核心主体基础上的多元主体结构 154

第6章 人大核心主体下评估工作的开展 158

6.1 评估内容的确定与评估方法的选取 158

6.1.1 评估内容的确定 158

6.1.2 评估方法的选取 167

6.2 评估结果的使用 176

6.2.1 对评估结果使用的认识 176

6.2.2 评估申诉机制的建立 178

第7章 结论 181

7.1 主要结论 181

7.2 不足与局限 182

7.3 研究展望 183

参考文献 184

后记 20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