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大同传统与社会主义
大同传统与社会主义

大同传统与社会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0 页
图书介绍:
《大同传统与社会主义》目录

目录 1

绪论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考辩 1

(一)空想社会主义是没有科学历史观而又主张实现社会平等的学说 1

(二)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内容是消灭人剥削、实现社会平等 6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阶级倾向是一个模糊性的范畴 9

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及其演变 14

一 儒家学说在原创期包含的大同思想 14

(一)孔子思想中包含的大同因素 15

(二)孟子“王道仁政”的社会理想 16

(三)《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同社会蓝图 18

(一)《老子》中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描述 19

二 道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9

(二)《庄子》中对“无何有之乡”的向往 21

(三)《吕氏春秋》中对“公则天下平”的论述 23

三 封建社会中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5

(一)农民起义对社会均平的追求 25

(二)文学作品中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27

四 封建社会末期启蒙思想的出现及大同思想的特点 29

(一)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批判和平均使用土地的井田 29

制主张 29

(二)“聚和堂”实验和文艺作品中的乌托邦倾向 32

洪秀全的农民社会主义 35

一 中国的社会危机和洪秀全的革命思想 35

(一)西方资本义入侵和中国的社会危机 36

(二)洪秀全的革命思想 39

二 洪秀全的农民社会主义思想 42

(一)平均使用土地的方案 42

(二)《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政治与文化制度 44

(三)修正平均主义的《资政新编》 45

三 洪秀全社会主义思想评价 46

(一)太平天国的理想社会是一种农民社会主义 47

(二)农民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50

康有为的世界大同思想 53

一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的产生的社会条件 53

(一)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变革 54

(二)“西学”的影响和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56

(三)西方社会主义运动消息的传入 60

二 康有为对传统经学的改造和进化论的历史观 64

(一)康有为对传统经学的反思和批判 64

(二)历史进化论的“三世说” 68

三 康有为描述的世界大同远景 73

(一)大同理想的核心范畴——“仁” 74

(二)康有为对大同社会的描述 78

康有为大同思想理论分析 85

一 学术界对康有为大同思想的评述 85

(一)关于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来源 86

(二)关于康有为大同社会的性质 90

(三)大同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 98

(一)康有为大同思想与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比较 102

二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中国特色和历史定位 102

(二)康有为大同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 107

三 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内在矛盾和影响 111

(一)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内在矛盾 112

(二)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影响 115

孙中山的民生社会主义 119

一 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19

(一)中国社会变动和革命形势发展 120

(二)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23

二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其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超越 128

(一)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观 128

(二)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内容及其发展 136

三 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143

(一)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意义 144

(二)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49

关于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论问题 152

一 孙中山民生史观和民生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152

(一)关于孙中山民生史观的问题 153

(二)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159

二 民生主义是把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164

(一)国内外学者对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性质的一些看法 165

(二)民生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 170

三 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174

(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与民生主义的发展 174

(二)五四运动与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转变 178

一 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及不同派别对三民主义的解释 182

国民党人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和共产党人对它的创造性发展 182

(一)《民报》时期早期国民党人的社会主义主张 183

(二)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各派对民生主义的解释 188

(三)国民党左派代表邓演达对民生主义的发展 195

二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新三民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199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认识过程 199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对新三民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204

大同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化的逻辑分析 210

一 大同思想及其向社会主义的转化 2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及其发展趋势 211

(二)对效率和公平的追求及近代大同思想的发展 215

(三)指导思想演变与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220

(一)三种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风格 223

二 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关系 223

(二)三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227

(三)三种空想社会主义的依次展开是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229

三 中国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历史必然性 233

(一)中国不具备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条件 233

(二)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237

(三)从新民主主义建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39

(四)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244

结束语 253

20世纪初的中国空想社会主义 260

梁启超论康有为的社会理想 263

主要参考资料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