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理论与实证研究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理论与实证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家宏著
  • 出 版 社: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4307059
  • 页数:2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它基于企业优化转制管理的依据所开展、设计的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在制度变迁语境下,借举法律实效理论、从产权理论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专利制度—专利管理—专利绩效”模型,对专利制度实施与实效、企业专利管理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理论与实证研究》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1.1.1 研究的背景 1

1.1.2 问题的提出 4

1.1.3 研究的意义 9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1

1.2.2 研究前提与重要概念 13

1.2.3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2 本研究相关文献综述与启示 18

2.1 制度变迁与专利制度变迁的研究 18

2.1.1 制度变迁理论的趋势 18

2.1.2 专利制度变迁的研究 20

2.2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的研究 32

2.2.1 专利制度内化的研究 32

2.2.2 专利管理优化的研究 35

2.2.3 专利绩效评价的研究 36

2.3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研究的框架 38

2.3.1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研究的评析 38

2.3.2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的分析框架 42

3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的对象 45

3.1 制度内化的基础 45

3.1.1 专利制度的特性 45

3.1.2 专利制度的功能 52

3.2 专利制度产权研究 56

3.2.1 专利产权及其特征 56

3.2.2 专利产权理论 60

3.3 专利制度的产权结构 65

3.3.1 专利产权的明晰——归属权 66

3.3.2 专利产权的行使——行为权 67

3.3.3 专利产权的救济——维护权 68

4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的结构 71

4.1 企业专利管理结构案例分析 71

4.1.1 国内企业专利管理结构分析 71

4.1.2 国外企业专利管理结构分析 81

4.1.3 专利管理结构案例分析的缺失 86

4.2 企业专利管理结构的理论研究 87

4.2.1 专利管理结构理论研究的两种模式 87

4.2.2 专利管理结构理论研究的再探析 93

4.3 企业专利管理结构构建 94

4.3.1 专利管理结构构建的原则 94

4.3.2 专利管理结构的层次构建 95

5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的机理 100

5.1 企业内化的条件 100

5.1.1 企业及其功能 100

5.1.2 公司制企业产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104

5.2 企业内化的动力 108

5.2.1 专利制度的目标供给 108

5.2.2 企业内化的目标需求 115

5.3 企业内化的过程 121

5.3.1 专利产权的运行 121

5.3.2 企业专利的管理 125

5.4 企业内化的绩效 130

5.4.1 专利制度的效率 130

5.4.2 专利绩效的提升 132

6 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136

6.1 研究假设 136

6.1.1 实证模型的构建 136

6.1.2 变量关系 140

6.2 问卷设计 146

6.2.1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146

6.2.2 量表开发 147

6.3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154

6.3.1 抽样方法 154

6.3.2 样本概况 155

7 数据分析 158

7.1 数据质量分析 158

7.1.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58

7.1.2 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159

7.1.3 数据的可靠性分析 161

7.1.4 验证性因子分析 163

7.2 二阶因子分析 166

7.2.1 专利制度二阶因子分析 166

7.2.2 专利管理二阶因子分析 167

7.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69

7.3.1 专利制度与专利管理关系分析 169

7.3.2 专利管理与绩效关系分析 170

7.3.3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模型分析 171

8 结果、讨论与结论 174

8.1 结果 174

8.1.1 实证模型对因子构成的适用性 174

8.1.2 实证模型对专利制度企业内化的适用性 175

8.2 讨论 176

8.2.1 专利制度与专利管理的构成 178

8.2.2 专利制度企业内化 181

8.3 结论 187

8.3.1 主要结论 187

8.3.2 主要贡献 188

8.3.3 未来研究的展望 194

附录 196

注释 2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