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1
第一章 犯罪心理学之内容 1
二、犯罪心理学之目的 2
三、犯罪心理学之功用 3
四、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关系 4
五、犯罪心理学与犯罪学之关系 5
六、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之关系 7
七、犯罪心理学之体系 8
八、犯罪心理学之方法 10
九、结语 11
一、前言 12
第二章 犯罪与犯人 12
第一节 行为与人格 12
二、人格之一般性质 13
三、人格之形成与发展 14
四、人格之分类 15
五、人格与遗传 18
六、人格发达之不完全 19
七、结语 20
第二节 人格之构造 21
一、前言 21
二、人格之层次 22
三、深层心理 23
五、先天人格环境与后天人格环境 24
四、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 24
六、结语 25
第三节 人格与制约刺激 26
一、前言 26
二、良心之发达 29
三、人格之社会化 30
四、内向性人格之社会化 30
五、外向性人格之社会化 31
六、人格之再条件化 32
七、结语 33
一、前言 34
第四节 人格之异常 34
二、异常人格之分类 35
三、粘着型异常人格 36
四、偏执病者之人格 37
五、单一狂者之人格 38
六、人格分裂症者之人格 39
七、强迫神经症者之人格 39
八、异常人格者之行为 40
九、结语 41
第五节 精神病质 42
一、前言 42
二、精神病质与社会病质 43
三、精神病质之类型与犯罪 44
四、性之精神病质与犯罪 46
五、精神病质者之行为特征 48
六、精神病质之程度 49
七、精神病质者犯罪之比率 49
八、结语 50
第六节 智能 51
一、前言 51
二、智能之意义 52
三、智能之异常 52
四、智能低劣者之行为特征 53
五、智能低劣与精神病质 54
六、智能低劣者犯罪之比率 55
七、智能低劣者之犯罪 56
八、智能优异者之犯罪 56
九、结语 57
第七节 总结 58
第三章 犯人之反社会性 60
第一节 反社会性之概念 60
一、前言 60
二、反社会性之分类 61
三、反社会性与社会性之界限 63
四、反社会行为之种类 64
五、反社会行为之特征 66
六、实施反社会行为者之特征 67
七、反社会性形成之过程 69
八、结语 71
第二节 社会不良适应 72
一、前言 72
二、社会适应与社会不良适应 73
三、社会不良适应与异常人格 74
四、社会不良适应与团体生活 75
五、社会不良适应与环境变化 78
六、社会不良适应与不良环境 79
七、社会不良适应与特殊社会团体 80
八、结语 81
第三节 不良行为之习惯 82
一、前言 83
二、不良行为之意义 84
三、违警行为之特征 85
四、各种违警行为 86
五、少年不良行为之特征 89
六、各种少年不良行为 90
七、结语 95
第四节 麻醉品之滥用 95
一、前言 96
二、鸦片及其副产品之使用 97
三、酒类之使用 98
四、其他麻醉品之使用 99
五、受麻醉品影响而实施行为之特征 100
六、麻醉品之使用与犯罪之关系 102
七、麻醉品对人格之影响 103
八、结语 104
第五节 反社会团体之加入 105
一、前言 105
二、犯罪团体与反道德团体 107
三、反社会团体之变化 109
四、反社会团体形成之原因 110
五、反社会团体之扩大 111
六、反社会团体成员之分类 112
七、反社会团体之连络 113
八、结语 114
第六节 非行文化之接触 115
一、前言 115
二、非行文化之特征 116
四、不良文化财 116
三、非行文化与生活方式 117
五、不良娱乐场所 119
六、其他不当场所 121
七、结语 122
一、前言 123
第七节 反社会性之学习 123
二、社会学习之情形 124
三、社会学习之要件 125
四、社会学习之方式 126
五、犯罪之社会学习 128
六、社会团体与犯罪学习 129
七、监所与犯罪学习 131
八、大众传播与犯罪学习 133
九、犯罪学习之事项 136
十、犯罪学习者之人格特性 139
十一、结语 141
一、前言 142
第八节 反社会性之获致与消失 142
二、反社会性之获致 143
三、反社会性之深度 144
四、反社会性之发展 145
五、反社会性之消退 146
六、反社会性之力场关系 147
七、结语 148
第九节 总结 149
第四章 犯人之类型 151
第一节 犯人之差异 151
一、前言 151
二、个人差异之标准 152
三、年龄差异与犯人类型 153
四、心理生理差异与犯人类型 154
五、反社会性差异与犯人类型 155
六、性别差异与犯人类型 156
七、意识形态差异与犯人类型 157
八、结语 158
第二节 少年犯 159
一、前言 159
二、少年犯之分类 160
三、少年之生理与心理 161
四、少年期之特征与犯罪 162
五、少年犯之罪名 163
六、少年犯罪行为之动机 165
七、少年犯罪行为之手段 166
八、少年犯之预测 167
六、精神病行为与动机 168
九、结语 169
第三节 老人犯 170
一、前言 170
二、老人犯之分类 171
三、老人犯之罪名 172
四、老人犯之性质 173
五、老人期之特征与犯罪 174
六、老人犯罪之原因 176
七、老人之犯罪行为 177
八、结语 179
一、前言 180
第四节 精神病犯 180
二、精神障碍之分类 181
三、精神病与犯罪之关系 182
四、精神病行为之特征 184
五、精神病行为与欲求 185
七、精神病行为与手段 187
八、精神病行为与目标 189
九、结语 189
一、前言 191
第五节 喑哑犯 191
二、喑哑人之听能与语言 192
三、喑哑人之智能 192
四、喑哑人之心理状态 193
五、反社会喑哑人之心理 194
六、喑哑人犯罪之原因 195
七、喑哑人之犯罪 196
八、结语 198
第六节 累犯 199
一、前言 199
二、累犯之分类 200
三、累犯之类型 202
四、累犯之犯罪倾向 204
五、累犯之经验 206
六、累犯者之人格特性 208
七、累犯之预测 209
八、结语 212
第七节 常业犯 213
一、前言 213
二、常业犯之分类 214
三、常业犯与累犯之区别 216
四、常业犯形成之过程 216
五、常业犯之特征 217
六、常业行为之特征 218
七、常业犯之生活 219
八、结语 221
第八节 总结 222
第五章 犯人之心理论断 223
第一节 犯人之心理与论断治疗 223
一、前言 223
二、心理论断之对象 224
三、心理论断之时期 225
四、心理论断之项目 226
五、心理论断之情报 228
六、心理论断之应用 229
七、心理论断之机能 230
八、结语 232
第二节 心理论断之技术与方法 233
一、前言 233
二、生活历调查 234
三、面谈 235
四、行动观察 236
五、心理测验 237
六、犯罪事实判断 239
七、结语 239
一、前言 241
第三节 犯人之治疗 241
二、犯人治疗之性质 242
三、犯人治疗之前提条件 243
四、犯人治疗之分类 244
五、心理治疗之目的 244
六、心理治疗之方法 245
七、心理治疗之技术 246
八、结语 247
第四节 犯人心理论断之问题 248
一、前言 249
二、犯人之拒绝 249
三、犯人之畏忌 250
四、犯人之退化 251
五、犯人之虚伪 252
六、犯人之自欺 253
七、犯人之伪痴 253
八、结语 254
第五节 总结 255
第六章 犯罪与刺激 257
第一节 刺激在犯罪学上之意义 257
一、前言 257
二、刺激之分类 258
三、刺激变数 259
四、刺激之加强 260
五、反对刺激之问题 261
六、反对刺激之条件化 262
七、条件反对刺激出现之时期与效果 262
第二节 刺激与刺激客体 265
一、前言 265
二、人之刺激客体 266
三、物之刺激客体 267
四、事之刺激客体 267
五、人与物之刺激客体 269
六、人与事之刺激客体 270
七、物与事之刺激客体 271
八、结语 271
一、前言 272
第三节 被害人之刺激 272
二、言语与声音之刺激 273
三、姿势之刺激 275
四、表情之刺激 276
五、动作之刺激 277
六、态度之刺激 279
七、性刺激 280
八、被害人特性与刺激 281
九、结语 282
第四节 犯人之刺激 283
一、前言 283
二、对自己之刺激 284
三、对共犯之刺激 285
四、对被害人之刺激 286
五、对私的第三者之刺激 287
六、对公的第三者之刺激 288
七、犯人特性与刺激 289
八、结语 289
第五节 总结 290
第七章 行为环境之影响 292
第一节 环境在犯罪学上之意义 292
一、前言 292
二、环境之意义 293
三、环境之分类 294
四、环境之作用 295
五、环境事件与环境状态 296
六、刺激与情况 297
七、对于刺激之行为反应 298
八、结语 300
第二节 环境因素与犯罪之关系 301
一、前言 301
二、环境与行为地 302
三、环境与行为时 303
四、环境与手段 304
五、环境与目的物 305
六、环境与被害人 306
七、环境与第三者 307
八、结语 308
第三节 各种环境因素彼此间之关系 309
一、前言 309
二、行为地与行为时 310
三、行为地与目的物 311
四、行为地与被害人 312
五、行为地与第三者 314
六、目的物与被害人 315
七、目的物与第三者 316
九、结语 319
八、被害人与第三者 319
第四节 社会情况与犯罪之关系 320
一、前言 320
二、社会情况与自然灾害 321
三、社会情况与人为灾害 322
四、社会情况与大火灾 323
五、社会解组 324
六、法律执行之松驰 325
七、社会力量之散漫 326
八、结语 327
一、前言 328
第五节 地域情况与犯罪之关系 328
二、非行地区 329
三、不法营业场所 332
四、车站与港口 332
五、旅馆与客栈 333
六、暗巷与僻道 333
七、废址与墓地 334
八、结语 335
第六节 突发情况与犯罪之关系 336
一、前言 336
二、冲突 337
三、防卫 338
四、逃避 340
五、回避 341
六、反抗 342
七、暴动 343
八、结语 344
第七节 机会与犯罪之关系 345
一、前言 345
二、犯罪机会之分类 346
三、金钱露白--抢夺之机会 347
四、屋外放物--窃盗之机会 349
五、屋内无人--窃盗之机会 349
六、财物归他人看管--侵占之机会 350
七、幼童单独外出--略诱之机会 351
八、结语 352
一、前言 353
第八节 行为环境与犯罪分类 354
二、支配型犯罪之分类 354
三、被支配型犯罪之分类 355
四、被支配型变态之一 356
五、被支配型变态之二 357
六、被支配型变态之三 358
七、被害与犯罪 358
八、结语 359
一、前言 360
第九节 犯罪环境对犯人之影响 360
二、诱发犯罪之情况 361
三、选择行为之标准 362
四、冲动对于选择行为之影响 363
五、动机冲突 364
六、机会犯之特征 365
七、瞬间犯之特征 366
八、冲动犯之特征 367
九、结语 368
第十节 总结 369
一、前言 371
第一节 犯人之生活环境 371
第八章 生活环境之影响 371
二、生活环境与社会团体 372
三、社会团体之分类 373
四、生活的共同社会之特征 374
五、教育的共同社会之特征 375
六、地域的共同社会之特征 376
七、结语 378
第二节 家庭与犯罪 378
一、前言 378
二、亲子关系 379
三、夫妇关系 380
四、兄弟姊妹关系 381
五、人格形成与问题家庭 382
六、行为形成与问题家庭 385
七、家庭与犯罪之初发 386
八、结语 387
第三节 学校与犯罪 388
一、前言 388
二、师生关系 389
三、同道关系 390
四、同学关系 391
五、人格形成与问题学校 391
六、行为形成与问题学校 393
七、学校与犯罪之初发 395
八、结语 396
第四节 邻里与犯罪 397
一、前言 397
二、居住关系 398
三、近邻关系 399
四、近邻团体 400
五、人格形成与问题邻里 401
六、行为形成与问题邻里 402
七、邻里与犯罪之初发 403
八、结语 404
第五节 总结 405
一、前言 406
第一节 职业在犯罪学上之意义 406
第九章 职业之影响 406
二、职业之选择 407
三、职业之分类 408
四、职业与犯罪之分类 410
五、主要职业与次要职业 411
六、职业与业务 411
七、业务犯之范围 412
八、准业务犯 414
九、结语 414
第二节 业务上犯罪之特征 415
一、前言 415
二、业务上之机会 416
三、业务上之技能 417
四、业务上之经验 418
五、业务上之权限 419
六、业务上之身分 420
七、业务上之秘密 420
八、结语 421
第三节 职业人格与犯罪 422
一、前言 422
二、职业人格之性质 423
三、职业人格之差别 424
四、职业态度 425
五、高职者之犯罪 426
七、结语 427
六、低战者之犯罪 427
第四节 职业环境与犯罪 429
一、前言 429
二、职业之环境条件 429
三、职业之人际关系 430
四、职业之物际关系 431
五、工作环境与冲突 433
六、工作集团与冲突 434
七、在工作场所之犯罪 435
八、结语 436
一、前言 437
第五节 职业类别与犯罪 437
二、农人之犯罪 438
三、劳工之犯罪 439
四、商人之犯罪 441
五、公务员之犯罪 442
六、自由职业者之犯罪 444
七、无业者之犯罪 445
八、结语 446
第六节 职位与业务上犯罪 448
一、前言 448
二、经理人员之犯罪 449
三、会计人员之犯罪 450
四、出纳人员之犯罪 451
五、推销人员之犯罪 451
六、技术人员之犯罪 452
七、作业人员之犯罪 452
八、结语 453
第七节 业务上犯罪之动机 454
一、前言 454
二、业务上犯罪之动机 455
三、具有明显犯罪动机之业务上犯罪 456
四、缺少犯罪动机之业务上犯罪 457
五、具有不明显犯罪动机之业务上犯罪 458
六、白领犯罪之动机 459
七、结语 460
第八节 业务上所发生之挫折与犯罪 461
一、前言 461
二、与企业成败有关之挫折 462
三、与职位得丧有关之挫折 463
四、与薪资增减有关之挫折 464
五、因失业而生之挫折 465
六、关于业务上挫折之反应 465
七、结语 467
第九节 总结 468
一、前言 470
第十章 经济之影响 470
第一节 犯罪之经济因素 470
二、犯人之利己倾向 471
三、犯人对私有财产之态度 472
四、好得内驱 473
五、经济欲求 474
六、经济动机 475
七、刑法上有关不法经济动机之规定 476
八、结语 478
一、前言 479
第二节 个人经济状态与犯罪 479
二、贫困之分类 480
三、贫困与阶级 481
四、穷困之原因 482
五、贫困者之犯罪 483
六、最近贫困犯罪之特征 484
七、少年与贫困犯罪 486
八、结语 487
第三节 社会经济状态与犯罪 488
一、前言 488
二、国民经济结构之变动 489
三、支付工具之变动 490
四、企业资金来源之变动 491
五、生产分工之变动 492
六、经济景气之变动 493
七、物价与币值之变动 494
八、结语 495
一、前言 496
二、经济欲求挫折之原因 497
第四节 经济上所发生之挫折与犯罪 498
三、挫折攻击之分类 498
四、对人格法益而为之挫折攻击 499
五、对财产法益而为之挫折攻击 500
六、经济欲求挫折者之自杀 501
七、经济欲求挫折者之自毁财产 502
八、结语 503
第五节 总结 504
第十一章 犯罪与反应 506
第一节 反应在犯罪学上之意义 506
一、前言 506
二、反应之分类 507
三、选择反应 508
四、无选择反应 509
七、犯罪动机之消失 510
五、反应之加强 510
六、反应之前提条件 511
七、反应之媒介因素 512
八、结语 513
二、动机之分类 514
第二节 动机 514
一、前言 514
三、犯罪动机 516
四、若干犯罪之动机 517
五、不明显之犯罪动机 518
六、危急状况与无犯罪动机 519
八、结语 520
第三节 本能 521
一、前言 521
二、本能之性质 522
三、本能之基础 523
四、本能出现之时期 524
五、本能之善恶 525
六、人类主要之本能 525
七、攻击与防卫之本能 526
八、本能性之犯罪 527
九、结语 529
第四节 攻击性 530
一、前言 530
二、攻击冲动之本质 531
三、攻击之原因 533
四、攻击之分类 534
五、攻击之方式 535
六、少年之攻击 536
七、成年人之攻击 538
八、攻击冲动与人格特性 540
九、反社会性与攻击冲动之控制 541
十、结语 543
第五节 情绪 545
一、前言 545
二、强烈情绪之分类 546
三、情绪与意识 547
四、情绪与动机 548
五、情绪与犯罪之实施 549
六、情绪与犯罪之原因 551
七、结语 551
第六节 习惯 552
一、前言 552
二、犯罪习惯之形成 553
三、习惯与本能 554
四、习惯与年龄 555
五、儿童时期之不良习惯 556
六、习惯性之犯罪 557
七、犯罪习惯之强弱与加强 558
八、常习犯之特征 559
九、结语 560
第七节 总结 561
第十二章 故意行为之形态 563
第一节 故意行为之概念 563
一、前言 563
二、犯罪行为 565
三、行为时之心理活动 566
四、研究行为心理之可能性 567
五、研究行为心理之目的 568
六、结语 570
第二节 决意状态 571
一、前言 571
二、促成决意之因素 572
三、决意之心理历程 574
四、决意之重叠 575
五、决意之维持 576
六、犯罪计画 577
七、人格对犯意之影响 578
八、结语 579
第三节 预备状态 580
一、前言 580
二、预备行为之类型 581
三、预备意志 583
五、促成预备行为实施之因素 584
四、预备时之经验 584
六、促成预备行为放弃之因素 585
七、结语 586
第四节 着手状态 588
一、前言 588
二、着手之类型 589
三、着手意志 591
四、促成着手之原因 592
五、促成着手放弃之原因 593
六、着手之失败 595
七、结语 598
一、前言 599
第五节 实行状态 599
二、实行行为之类型 600
三、实行意志 601
四、实行时之经验 602
五、实行之蜕变 603
六、实行之中止 605
七、实行之未遂 607
八、实行之过剩 608
九、结语 610
第六节 犯罪实行之方式 611
一、前言 612
二、密行之犯罪方式 613
三、公然之犯罪方式 614
四、欺罔之犯罪方式 615
五、威力之犯罪方式 616
六、协力之犯罪方式 617
七、斗争之犯罪方式 618
九、结语 619
第七节 总结 621
第十三章 共同行为之形态 623
第一节 一般共犯团体 623
一、前言 623
二、共犯现象 624
三、共犯团体产生之原因 628
四、共犯团体之分类 630
五、共犯团体之特征 631
六、共犯之动机 635
七、共犯之结合 637
八、共犯之交互作用 638
九、共犯之行为 640
十、结语 642
第二节 少年犯罪团体 644
一、前言 644
二、少年犯罪团体之分类 646
三、少年犯罪团体与游戏团体之比较 647
四、少年犯罪团体与组织犯罪之比较 649
五、少年犯罪团体之特征 650
六、少年犯罪团体之成员 652
七、少年犯罪团体加入之动机 653
八、少年犯罪团体之行为 655
九、少年犯罪团体之解散 656
十、结语 657
第三节 组织犯罪 659
一、前言 659
二、组织犯罪之特征 661
三、组织犯罪发展之原因 663
四、组织犯罪团体之形成 664
五、组织犯罪团体加入之动机 666
六、组织犯罪之精神构造 667
七、组织犯罪之团体构造 669
八、组织犯罪实施之方式 670
九、组织犯罪团体间之斗争 672
十、结语 674
第四节 群众犯罪 675
一、前言 675
二、群众之分类 678
三、群众意识 680
四、群众之动机 683
五、群众犯之蜕变 685
六、驱使群众之力量 686
七、群众犯之构成分子 687
八、群众犯之行为 690
九、结语 691
第五节 总结 692
第十四章 过失行为之形态 695
第一节 过失行为之概念 695
一、前言 695
二、心理学与过失之研究 696
三、精神分析学与过失 697
四、对过失为心理学研究之目的 698
五、结语 699
第二节 过失之原因 700
一、前言 700
二、决意之过失 701
三、注意义务违反之过失 703
四、自陷于无意识之过失 704
五、身体举动之过失 705
六、行为态度之过失 705
七、结语 707
第三节 事故与过失 708
一、前言 708
二、事故之分类 709
三、事故与其发生之地点 711
四、灾害事故之来源 712
五、被容许之危险 714
六、事故与应负责任者之范围 715
七、事故与业务 716
八、事故与白领犯罪 717
九、结语 718
第四节 过失犯之人格 720
四、过失犯与意志特质 720
二、过失犯与智能特质 721
三、过失犯与感情特质 722
一、前言 724
五、过失犯与人格类型 725
六、过失犯与性别 727
七、事故频发倾向 727
八、结语 729
第五节 过失行为与其决意 730
一、前言 730
二、过失行为与目的 732
三、过失行为与认识 733
四、过失行为与意欲 734
五、过失行为与知识经验 735
六、过失与预见 736
七、结语 738
一、前言 739
第六节 不注意之心理历程 739
二、注意之分类 740
三、注意之主观条件 741
四、注意与知觉 742
五、注意与自动运动 743
六、注意之欠缺与不注意 744
七、不注意与认识错误 745
八、不注意与判断错误 746
九、不注意与不认识 747
十、结语 748
一、前言 750
第七节 注意与注意能力 750
二、注意能力之意义 751
三、意识能力与注意能力 752
四、感觉能力与注意能力 753
五、思考能力与注意能力 755
六、感情与注意能力 756
七、影响注意能力之因素 757
八、结语 758
第八节 自制与自制力 759
一、前言 759
二、自制力之性质 760
三、动机之自制 761
四、感情之自制 762
五、行为之控制 763
六、自制力之缺陷 763
七、结语 765
第九节 过失行为之性质 766
一、前言 766
二、动机行为与过失 767
三、过失行为与手段 768
四、过失行为与目标 769
五、过失行为与情况 770
六、不认识过失与认识过失之区别 772
七、结语 773
第十节 总结 774
第十五章 犯罪与态度 776
一、前言 776
二、犯罪态度之性质 777
三、犯罪态度之构成因素 777
四、犯罪态度之内容 778
五、犯罪态度之形成 779
六、犯人之态度 781
七、结语 783
主要参考书 785
一、英文 785
二、德文 788
三、日文 789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版》刘万伦主编;王文秀,甘卫群,刘万伦编写人员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阅读与心理健康》王波主编 2019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写给孩子的趣味物理学》(俄)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 2019
- 《犯罪痕迹师 谋杀禁忌 2 尸偶》黑眼圈著 2020
- 《医用物理学 第3版》陈月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