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 宪法总论 1
1人、国家与宪法 1
壹、人、社会与国家 1
贰、法律、国家与宪法 1
2宪法、国家法、国家学与政治学 3
壹、宪法的概念 3
贰、国家法与宪法的区别 4
參、国家法的概念 5
肆、国家学、政治学与国家法的区别 6
3宪法的功能、特性与种类 7
壹、宪法的功能 7
一、保障基本权的功能 7
二、组织与限制国家权力的功能 8
三、维持国家运作秩序的功能 8
四、促进国家整合的功能 8
贰、宪法的特性 9
一、宪法的最高性 9
二、宪法的原则性 9
三、宪法的开放性 10
四、宪法的政治性 10
五、宪法的妥协性 11
六、宪法的固定性与机动性 12
參、宪法的种类 12
一、以独立文书形式为标准 12
(一)成文宪法 12
(二)不成文宪法 12
二、以修宪难易程度为标准 13
(一)刚性宪法 13
(二)柔性宪法 13
三、以制定机关为准 13
(一)钦定宪法 13
(二)协定宪法 13
(三)民定宪法 13
4宪法的制定、修改与变迁 13
壹、宪法的制定 13
一、制宪权的性质 13
二、制宪权的主体与程序 14
贰、宪法的修改 15
一、修宪的意义与必要 15
(一)宪法的民主正当性 16
(二)宪法的机动性 16
二、修宪的机关与程序 16
三、修宪的界限 18
四、修宪的方式 20
參、宪法的变迁 21
一、宪法变迁的意义 21
二、宪法变迁的原因 22
(一)大法官解释 22
(二)国会的立法 23
(三)宪法习惯 24
5宪法的解释 24
壹、一般法律解释的方法 25
一、文义解释 25
二、体系解释 26
三、目的解释 26
四、历史解释 27
五、比较解释 27
贰、宪法解释的特别方法 27
一、客观解释优先 27
二、宪法统一原则 28
三、和谐解释原则 28
四、最大可能有利原则 29
五、合宪解释原则 30
參、宪法解释的界限 30
第2编 宪法基本原则 33
6民主共和国 34
壹、民主与共和概述 34
贰、国家形式的发展 34
一、传统的类型 35
(一)依据亚里斯多德学说的三分法 35
(二)依据马基里维利学说的二分法 35
二、现在的类型 36
(一)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 36
(二)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36
(三)内阁制与总统制 36
(四)多党国家与一党国家 36
參、民主的概念与内涵 36
一、民主的概念 36
二、民主的内涵 38
(一)直接民主或代议民主 38
(二)多党制度 39
(三)民主正当性原则 39
(四)多数原则与少数保障 40
(五)政治言论与活动自由的保障 41
三、战斗性的民主 42
肆、共和的概念与内涵 45
一、共和的概念 45
二、共和的内涵 46
(一)禁止世袭 46
(二)有限任期 46
(三)须负责任 46
7法治国 48
壹、法治国的发展 48
贰、法治国原则的概念与意义 49
一、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 49
二、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 50
三、法治国原则的实质意义 50
參、法治国原则的内涵 52
一、宪法的最高性 52
二、基本权的保障 53
三、权力分立原则 53
(一)权力区分 54
(二)权力制衡 55
四、依法行政原则 56
(一)法律优位原则 57
(二)法律保留原则 57
五、法的安定性原则 60
(一)法的明确性原则 61
(二)法的信赖保护原则 62
六、比例原则 64
(一)第一阶段:公益目的审查 65
(二)第二阶段:必要性审查 65
七、权利救济的保护 67
八、国家赔偿责任 69
(一)国家无责任论 70
(二)国家代位责任论 70
(三)国家自己责任论 70
8社会国 72
壹、民享与社会国 72
贰、社会国的发展 73
參、社会国的概念 74
肆、社会国的内涵 76
一、社会形成 76
二、社会安全 76
三、社会正义 77
伍、社会国的宪法规范效力 78
9多元文化国 80
壹、文化国的发展 80
贰、多元文化国作为国家目标 82
參、多元文化国的内涵 85
一、国家中立性原则 85
二、国家宽容原则 88
肆、多元文化国的宪法规范效力 89
第3编 基本权总论 91
10基本权的发展与意义 91
壹、基本权的发展 91
贰、基本权的意义 93
11基本权的本质与法特征 95
壹、自我实现、法秩序与基本权 95
一、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的本质 95
二、自我实现、多元社会与法秩序 96
三、基本权作为自我实现与法秩序的整合规范 96
(一)他人的权利 97
(二)合宪的秩序 97
(三)道德法则 98
贰、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基本权规范体系 99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权规范体系 99
二、概括基本权 99
三、特别基本权 100
參、自我实现作为基本权本质的法建构 101
一、主观权利 102
二、客观价值决定 102
12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104
壹、基本权的保护领域与保护法益 104
贰、基本权功能建构下的保护法益 105
一、基本权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105
(一)防御权功能的保护法益 106
(二)社会基本权功能的保护法益 107
二、基本权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111
(一)客观价值秩序功能的保护法益 112
(二)制度性保障功能的保护法益 114
(三)组织与程序保障功能的保护法益 117
(四)国家保护义务功能的保护法益 118
13基本权的主体 121
壹、自然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 121
一、基本权的权利能力 121
二、基本权的主张能力 124
贰、法人作为基本权的主体 125
一、私法人的问题 125
二、公法人的问题 126
14基本权的分类 129
壹、依基本权主体而分类 129
一、人权与公民权 129
二、自然人权利与法人权利 130
贰、依基本权规范而分类 130
一、列举规定 130
二、概括规定 130
參、依人民与国家的关系而分类 131
一、被动地位 132
二、消极地位 132
三、积极地位 132
四、主动地位 133
15基本权的适用范围 133
壹、基本权的垂直效力 134
贰、基本权的水平效力 136
一、从水平效力到基本权第三人效力 136
二、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在德国的适用 137
(一)基本权第三人效力的德国学界争论 137
(二)直接效力在德国基本法并未规定 138
(三)重视基本权对整体法秩序的重要性 138
三、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在我国的适用 140
16基本权的限制 143
壹、确定基本权的保护法益 144
一、解释可能涉及的基本权内容 144
二、把所涉事实涵摄到符合的基本权 146
贰、基本权保护法益是否受侵犯 148
參、从形式的规范面看限制的合宪性 150
一、宪法的直接限制:宪法保留原则 150
二、法律的限制:法律保留原则 151
三、宪法的内在限制:利益衡量原则 152
肆、从实质的手段面看限制的合宪性 155
一、特定公益目的的检验 155
(一)防止妨碍他人自由 156
(二)避免紧急危难 156
(三)维持社会秩序 157
(四)增进公共利益 157
二、必要性的检验 160
(一)适合性原则 160
(二)必要性原则 161
(三)合比例性原则 161
17基本权的救济:违宪审查制度 163
壹、违宪审查制度的原由 164
贰、违宪审查制度的分类 165
一、集中型和分散型违宪审查 165
二、抽象与附随的违宪审查制度 166
參、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167
一、宪法规定下的我国违宪审查制度 167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声请主体 169
三、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声请客体 170
四、我国违宪审查制的基本权救济 171
第4编 基本权各论 175
18平等权 175
壹、平等权的保障原由 175
贰、平等权的保障范围 175
參、平等权的主体 177
肆、平等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178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179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179
(二)共享权的保护法益 183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184
(一)对立法权的拘束 184
(二)对行政权的拘束 185
(三)对司法权的拘束 185
19人身自由 187
壹、人身自由的保障原由 187
贰、人身自由的保障范围 188
參、人身自由的主体 190
肆、人身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191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191
(一)逮捕、拘禁 192
(二)审问、处罚 19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195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195
(二)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 197
20人民不受军审自由 200
壹、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原由 200
贰、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保障范围 201
參、人民不受军审自由的主体 202
肆、人民不受军审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02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02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203
21居住自由 203
壹、居住自由的保障原由 203
贰、居住自由的保障范围 204
參、居住自由的主体 205
肆、居住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05
一、刑事搜索 206
二、行政检查 207
三、国防与军事目的 208
四、紧急或重大公共利益 208
22迁徙自由 209
壹、迁徙自由的保障原由 209
贰、迁徙自由的保障范围 209
參、迁徙自由的主体 210
肆、迁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10
一、黑名单的问题 210
二、外国人的问题 211
三、役男出国的问题 212
23言论自由 212
壹、言论自由的保障原由 212
贰、言论自由的保障范围 213
一、保障的理论基础 214
(一)追求真理说 214
(二)健全民主程序说 214
(三)表现自我说 214
二、保障范围 216
(一)言论的内容 216
(二)言论的发表目的与方式 217
參、言论自由的主体 219
肆、言论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20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220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20
(二)共享权的保护法益 22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26
(一)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 226
(二)国家保护义务的保护法益 226
伍、从言论自由衍生的通讯传播自由 227
24学术自由 231
壹、学术自由的保障原由 231
贰、学术自由的保障范围 232
參、学术自由的主体 234
一、个人的基本权主体 234
二、团体的基本权主体 235
肆、学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36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36
(一)研究自由 237
(二)讲学自由 238
(三)学习自由 239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40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240
(二)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 241
25著作自由 248
壹、著作自由的保障原由 248
贰、著作自由的保障范围 248
參、著作自由的主体 249
肆、著作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49
26出版自由 250
壹、出版自由的保障原由 250
贰、出版自由的保障范围 250
參、出版自由的主体 251
肆、出版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51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51
(一)从出版流程的建构而来 252
(二)从出版自由的防御对象而来 254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 255
27秘密通讯自由 256
壹、秘密通讯自由的保障原由与范围 256
贰、秘密通讯自由的主体 256
參、秘密通讯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57
28宗教自由 258
壹、宗教自由的保障原由 258
贰、宗教自由的保障范围 259
參、宗教自由的主体 261
肆、宗教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62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63
(一)内在信仰自由 263
(二)表达信仰自由 264
(三)从事宗教活动自由 26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67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267
(二)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 270
29集会自由 272
壹、集会自由的保障原由 272
贰、集会自由的保障范围 273
參、集会自由的主体 275
肆、集会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75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7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国家保护义务的保护法益 279
30结社自由 280
壹、结社自由的保障原由 280
贰、结社自由的保障范围 281
參、结社自由的主体 282
肆、结社自由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82
31生存权 284
壹、生存权的保障原由 284
贰、生存权的保障范围 284
參、生存权的主体 284
一、堕胎的合法化问题 284
二、安乐死的许可问题 285
肆、生存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86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87
(一)赞成死刑存置理由 287
(二)反对死刑存置理由 287
(三)我国司法院大法官的立场 288
二、给付请求权的保护法益 289
32经济上的基本权 291
壹、工作权 291
一、工作权的保障原由 291
二、工作权的保障范围 291
(一)作为自由权的工作权 291
(二)作为社会权的工作权:劳动基本权 291
三、工作权的主体 292
四、工作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92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92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295
贰、财产权 296
一、财产权的保障原由 296
二、财产权的保障范围 296
三、财产权的主体 297
四、财产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297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297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299
33权利救济请求权 301
壹、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原由 301
贰、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保障范围 301
一、司法上的受益权 301
二、行政上的受益权 303
(一)请愿 304
(二)诉愿 304
參、权利救济请求权的主体 304
肆、权利救济请求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06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306
(一)一个广泛且完整的权利救济保障 307
(二)须受到公权力的侵犯 307
(三)须主观权利被侵害 307
(四)一个有效的权利救济保障 308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308
(一)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 309
(二)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 310
34参政权 312
壹、参政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 312
贰、参政权的主体 312
參、选举权 313
一、选举权的意义 313
二、选举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13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313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 314
肆、罢免权 316
一、罢免权的意义 316
二、罢免权行使的限制 316
伍、创制与复决权 317
一、创制与复决权的意义 317
二、公民投票法作为创制与复决权的实现 317
(一)总则 319
(二)提案人、连署人及投票人的法定资格 320
(三)公民投票程序 320
(四)公民投票结果 321
(五)公民投票审议委员会 322
(六)公民投票争讼 322
35应考试及服公职权 324
壹、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保障原由与范围 324
贰、应考试及服公职权的主体 325
參、应考试及服公职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25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325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 325
36教育基本权 328
壹、教育基本权的保障原由 328
贰、教育基本权的保障范围 329
一、教育基本权的概念 329
二、从教育基本权到国民教育法的落实 330
三、从教育基本权分析教育基本法的立法迷思 331
四、教育基本权保障范围的厘清 333
參、教育基本权的主体 335
肆、教育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36
一、作为主观权利的功能 336
(一)防御权的保护法益 336
(二)共享权的保护法益 338
二、作为客观法的功能 339
(一)客观价值秩序的保护法益 339
(二)制度性保障的保护法益 342
(三)组织与程序保障的保护法益 343
37概括基本权 345
壹、概括基本权的保障原由 345
贰、概括基本权的保障范围 346
一、程序基本权 348
二、隐私权 348
三、结婚权 350
四、姓名权 351
五、契约自由 351
六、名誉权 352
七、人格权 352
參、概括基本权的主体 353
肆、概括基本权功能建构的保护法益 353
一、原权层次 353
二、宪法基本权层次 354
三、一般法律层次 354
四、人民权利层级化的实益 355
(一)保障的优先顺序 355
(二)限制理由的宽严 355
(三)人民权利的抛弃 356
38人民的宪法义务 357
壹、宪法义务与法律保留 357
贰、纳税义务 358
一、纳税的意义与租税法律主义 358
二、纳税义务的主体 359
三、税法的合宪性审查 359
參、服兵役义务 360
一、服兵役的意义 360
二、服兵役义务的主体 360
三、服兵役义务与宗教信仰 361
第5编 国家组织论 365
39国家组织总论 365
壹、国家组织作为宪法的第二种结构 365
一、以国家权力为规范对象 365
二、以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出发点 365
贰、民主共和对国家组织的要求 366
一、直接民主或间接民主 367
二、代议民主作为国民主权的实践 368
三、法定代表原则的宪法确认 370
四、定期改选在我国的强调 371
參、法治国原则对国家组织的要求 371
一、水平权力分立的要求 372
(一)权力区分 372
(二)权力制衡 373
二、垂直权力分立的要求 373
(一)组织自主性 374
(二)人事自主性 374
(三)税收与财政自主性 374
(四)地方发展规划自主性 375
(五)制定自治法规 375
40总统 375
壹、宪法对总统的双重定位 375
一、内阁制、总统制与双首长制 375
二、我国宪法的设定 377
贰、总统的产生 378
一、总统的选举 378
二、总统的罢免与弹劾 378
三、总统的继任与代行 379
參、总统的特别义务与特别权利 381
肆、总统的职权 384
一、公布法令权 384
二、赦免权 384
三、授与荣典权 385
四、院际调节权 385
五、统帅权 385
六、缔约宣战媾和权 386
七、国家安全大政方针决定权 386
八、官员任免权 386
九、覆议核可权 387
十、解散国会权 388
十一、国家紧急应变权 388
(一)发布戒严 388
(二)发布紧急命令 389
十二、国家机密特权 389
41行政院 392
壹、行政院的地位 392
贰、行政院长的产生方式 392
參、行政院的组织与决策 393
肆、行政院的职权 397
伍、行政院与立法院的互动关系 397
一、施政监督与国政共同参与关系 397
二、提案与审议关系 398
三、预算监督关系 398
四、决算监督关系 398
五、覆议关系 398
六、倒阁关系 399
42立法院 400
壹、立法院的定位 400
贰、立法院的组成 400
參、立法委员的特别权利 401
一、言论免责权 402
二、不受逮捕权 403
肆、立法院的职权 403
一、立法权 403
二、预算审议权 404
三、人事同意权 405
四、行政监督权 406
(一)质询权 406
(二)调查权 407
(三)倒阁权 408
(四)决算审定审议权 408
五、对总统、副总统的罢免与弹劾提议权 409
六、宪法修正案提案权 409
七、中央与地方权限争议解决权 409
伍、立法院行使职权的方式 409
一、议会不连续原则 410
二、议会自律原则 410
三、议事程序原则 411
43司法院 412
壹、司法院的地位与职权 412
一、制宪者原意与宪政实践 412
二、司法院的组织 413
三、司法院的职权 415
贰、大法官的职权 415
一、法令统一解释权 416
二、宪法解释权 416
三、违宪政党解散权 417
四、大法官解释的效力 417
參、司法独立 418
一、法定法官原则 418
二、政治中立原则 418
三、法官的身分保障 419
四、司法预算独立 420
五、法官自治 420
肆、司法权行使的界限 420
一、立法裁量 420
二、行政专业判断 420
三、人民团体内部争议 421
四、议会自律行为 421
五、统治行为 422
44考试院 423
壹、考试院的地位 423
贰、考试院的组织与决策 423
參、考试院的职权 424
45监察院 425
壹、监察院的地位 425
贰、监察院的组成 425
參、监察院的职权 426
一、调查权 426
二、纠正权 427
三、弹劾权 427
四、纠举权 428
46地方自治团体 428
壹、地方自治的本质 428
一、固有权说 429
二、承认说 429
三、制度性保障说 429
四、住民主权说 429
贰、地方自治团体的地位 430
參、地方自治团体的层级及其具体化 430
肆、中央与地方权限的划分 431
一、划分标准 431
二、划分实益 433
三、权限争端解决机制 434
(一)行政争讼程序 434
(二)国会 435
(三)声请大法官解释 435
伍、地方自治团体层级的权力分立 436
一、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划分 436
二、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437
三、地方自治团体立法权的行使 437
第6编 基本国策论 439
47基本国策作为宪法的第三种结构 439
48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定 440
49基本国策作为宪政国家追求的国家目标 441
50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意义 443
51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功能 444
52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效力 446
53基本国策作为国家目标的宪法规范类型 448
壹、国家目标作为社会权 448
贰、国家目标作为制度性保障 450
參、国家目标作为宪法委托 450
肆、单纯的国家目标 452
参考文献 455
附录 459
中华民国宪法 459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480
索引 487
- 《宪法学 第6版》焦洪昌主编 2020
- 《2015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 宪法 行政法》飞跃司考辅导中心编 2014
- 《2014国家司法考试法律法规汇编 便携本 飞跃版 第1卷 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职业道德》飞跃司考辅导中心编 2013
- 《2013司法考试分类法规随身查 宪法行政法 飞跃版》飞跃司考辅导中心著 2012
-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析 2017版》胡锦光主编;王旭;王锴副主编 2018
- 《2012年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精要解读 第1卷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理学法制史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北京万国学校编著;金彦平,史越,高晖云主编 2012
- 《82年宪法与人权保障》付子堂,张永和总主编;张震著 2012
- 《外国宪法 第4版》韩大元主编 2013
- 《宪法学》沈桥林编;宁立成,张扩振主编 2013
- 《中国宪法教程》廉希圣主编;董和平,焦洪昌,刘茂林撰稿人 2012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莎士比亚公司》(美)西尔薇亚·比奇 2020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ANSYS有限元基础教程》王新荣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 最新修》宋燕妮 2019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黄庆波,李焱主编 2016
- 《UG NX 12.0中文版动力学与有限元分析自学手册》胡爱闽龙铭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