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40134667
- 页数:750 页
社会学概论 3
考试大纲 3
复习指南 26
第一章 绪论 26
第一节 社会学的孕育产生 26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26
二、社会学形成的思想材料 27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8
一、国外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28
二、国内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29
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问题 30
四、社会与个人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的重要性 31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31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32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33
第四节 社会学与社会 34
一、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效工具 34
二、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 34
第二章 社会 35
第一节 社会的概念 35
一、社会的基本定义 35
二、社会的特征 36
三、社会的功能 36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37
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 37
二、社会三要素论 37
第三节 社会的类型 3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类型的观点 37
二、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区分 38
第四节 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38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38
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39
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39
第五节 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40
第三章 文化 41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 41
一、E.B.泰勒的文化定义 41
二、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41
三、文化、社会与人 41
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42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42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42
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 43
三、中心文化与边际文化 43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43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44
一、文化特质 44
二、文化丛 44
三、文化模式 44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45
第六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45
一、文化积累和文化交流 45
二、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 46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46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47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47
一、社会化的定义 47
二、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47
三、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 48
第二节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49
第三节 社会化的社会机构 50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51
一、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51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2
第五节 当前我国转型社会中的社会化问题 53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53
二、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53
三、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54
四、代差问题 54
第五章 社会角色 55
第一节 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55
一、社会角色理论的四个来源 55
二、社会角色的基本定义 55
三、角色集 55
第二节 社会角色的类型 56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56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56
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56
四、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57
第三节 社会角色的扮演 57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 57
二、社会角色的表现 57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58
第四节 社会角色的失调 58
一、角色冲突 58
二、角色不清 59
三、角色中断 59
四、角色失败 59
第六章 社会互动 59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涵义及其理论 59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59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60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61
一、社会互动的情境 61
二、社会互动的过程 62
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63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63
一、社会互动的维度 63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63
第四节 集合行为 64
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64
二、集合行为的理论 64
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 66
第七章 社会群体 67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67
一、什么是社会群体 67
二、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67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67
第二节 社会群体结构及其作用过程 69
一、群体凝聚力 69
二、群体规范 69
三、群体内部关系 69
四、群体领导与决策 69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 70
一、初级社会群体研究的发展 70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70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形成条件 70
四、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71
五、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 71
第八章 家庭 72
第一节 家庭概述 72
一、家庭的概念 72
二、家庭的起源与发展 73
三、家庭形成的基础——婚姻 73
第二节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 74
一、家庭关系 74
二、家庭结构与类型 75
第三节 家庭的功能 75
第四节 转型社会中的家庭 76
一、转型社会中家庭的变化趋势 76
二、转型社会中的家庭问题 76
第五节 家庭的未来 76
第九章 社会组织 77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77
一、社会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77
二、社会组织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77
三、社会组织的分类 78
四、社会组织的运行过程 78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目标 78
一、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分类 78
二、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79
三、影响组织目标的因素 79
四、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与评估 79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 80
一、组织结构的涵义 80
二、组织的正式结构 80
三、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 81
四、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组织结构 81
第四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82
一、组织管理的涵义 82
二、组织管理理论的发展 82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 83
四、官僚主义问题 83
第十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84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84
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84
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85
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 85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87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87
二、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理论 88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89
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 89
二、层内关系和层间关系的定性研究 89
三、对多元分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 90
第四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91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91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93
第五节 社会流动 95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 95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95
三、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因素 95
四、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协调机制 96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 97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97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97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 97
三、社会制度的特征 97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 97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98
一、社会制度的功能 98
二、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 98
三、社会制度功能的变迁与制度创新 98
第三节 社会制度与社会转型 99
一、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99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转型 99
三、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 99
四、宗教制度与宗教政策 100
第十二章 社区 100
第一节 社区概述 100
一、社区概念的涵义 100
二、社区的类型 101
三、社区研究的方法 101
第二节 社区自身的协调发展 102
一、地域环境与社区发展 102
二、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 102
三、文化与社区发展 102
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103
第三节 社区互动与协调发展 103
一、城乡协调发展 103
二、转型期社区的协调发展 105
第四节 虚拟社区 105
一、虚拟社区的涵义 105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 105
三、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106
第十三章 城市化 107
第一节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 107
一、城市化的概念 107
二、近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107
三、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108
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108
第二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变动 109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古典模型 109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动 110
第三节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111
一、城市性 111
二、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概述 112
第四节 城市问题分析 112
一、城市问题概述 112
二、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解释 112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14
第一节 社会变迁 114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 114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114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 114
四、社会变迁的根源与机制 115
五、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与社会协调发展 115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116
一、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及由来 116
二、社会现代化的涵义 116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116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117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118
二、“迟发展效果”的表现 118
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 119
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119
第五节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119
一、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19
二、改革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20
第十五章 社会问题 121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121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21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21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122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 123
第四节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问题 124
第十六章 社会控制 125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125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125
二、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 125
三、社会控制的功能 126
四、社会转型与社会控制 126
第二节 社会控制体系 127
一、社会控制手段 127
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 127
三、社会控制的维度 127
第三节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128
一、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28
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128
三、社会越轨的控制 129
第十七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129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129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129
二、社会保障的构成 130
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 130
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 130
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31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32
一、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 132
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32
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方向 132
第三节 社会工作概述 132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涵义 132
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133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133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34
一、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 134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34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34
第十八章 社会发展的评估与预测 135
第一节 社会指标概述 135
一、社会指标的基本涵义 135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 135
三、社会指标运动兴起的基本背景 136
第二节 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136
一、社会指标的类型 136
二、社会指标的基本功能 137
第三节 社会指标体系与社会发展评估 137
一、社会指标体系的类型 137
二、建立综合性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38
三、几种有代表性的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38
第四节 社会预测 139
一、社会预测概述 139
二、社会预测的基本原理 140
三、社会预测的方法 140
参考书目 141
社会学史 145
考试大纲 145
复习指南 155
第一章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155
第一节 实证哲学的基本精神 155
一、“实证”概念的涵义 155
二、人类知识的发展阶段 156
第二节 实证社会学的特征和方法 157
一、社会学在科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157
二、实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158
第三节 实证社会学理论 160
一、社会静力学 160
二、社会动力学 161
第二章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162
第一节 社会有机论 162
一、社会是有机体 162
二、社会同生物有机体的比较 163
三、对社会内部各个功能系统的分析 164
第二节 社会进化论 165
一、一般进化论 165
二、社会进化过程 165
第三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168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168
一、齐美尔的社会观 168
二、社会交往形式 169
三、社会学知识领域的划分 171
第二节 对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 171
一、群体规模对交往形式的影响 171
二、对冲突的研究 172
三、群体间关系形式与个人自由 175
第四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177
第一节 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177
一、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之争 178
二、“理解地解释” 179
三、方法论个人主义原则 180
四、理想类型 182
第二节 政治社会学 183
一、权威的类型 183
二、科层制思想 185
三、社会分层论 187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形成及其文化背景 188
一、宏观理论框架 188
二、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特征及其精神条件 191
三、宗教比较 192
四、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95
第五章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199
第一节 社会学基础的奠定 199
一、杜尔克姆的社会观 200
二、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对象) 201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202
第二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207
一、社会团结的涵义 207
二、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208
三、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面临的危险 209
第三节 自杀论 211
一、关于研究对象 211
二、影响自杀率的社会原因 211
三、自杀理论的完整结构 212
四、《自杀论》的历史地位 213
第六章 结构功能主义 215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 215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 215
二、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 216
第二节 帕森斯的理论学说 216
一、社会行动理论 216
二、社会系统中的模式变量 217
三、结构功能分析 219
第三节 默顿对功能主义的发展 220
一、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 220
二、功能分析范式 221
第七章 社会冲突理论 223
第一节 米尔斯对社会的批判 223
一、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223
二、关于权力的研究 224
第二节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225
一、社会冲突的根源 225
二、冲突的社会作用 225
三、社会冲突的功能 226
第三节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227
一、两种社会模式 227
二、辩证冲突论的基本概念 228
三、辩证冲突论的主要理论命题 229
第八章 社会交换理论 230
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230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230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31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231
第二节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231
一、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 231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232
三、行为交换论对重要社会现象的解释 233
四、霍曼斯的理论缺陷 233
第三节 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234
一、布劳的理论目标 234
二、社会交换的涵义 235
三、基本交换过程 235
四、宏观交换观点 236
第九章 符号互动理论 237
第一节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渊源 238
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 238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 238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239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239
第二节 符号互动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239
一、库利的“镜中我”思想 240
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和“情境分析”思想 240
三、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 240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241
一、布鲁默对符号互动论的总结和发展 241
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 242
三、标签理论 243
第十章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244
第一节 社会学的传入 244
一、社会学传入中国的背景 244
二、孔德系社会学的传入 244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 24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学研究 245
一、乡村建设学派 245
二、社区学派 247
三、综合学派 248
四、马克思主义学派 250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 252
一、社会学被取消的过程与原因 252
二、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 253
第四节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255
一、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255
二、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256
参考书目 259
应用社会学 263
考试大纲 263
复习指南 290
第一章 应用社会学概述 290
第一节 应用社会学的定义、特点与研究领域 290
一、什么是应用社会学 290
二、应用社会学的特点 290
三、应用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290
第二节 应用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291
一、应用社会学的由来 291
二、杜尔克姆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 291
三、美国芝加哥学派对于应用社会学的贡献 291
四、应用社会学在当代的发展 291
第二章 定性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292
第一节 定性研究方法概述 292
一、定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92
二、定性研究方法的历史 293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294
四、定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295
第二节 焦点群体访谈方法 295
一、焦点群体访谈方法的特点 295
二、焦点群体方法的组织 296
第三节 深度访谈法 297
一、深度访谈法的定义与类型 297
二、深度访谈的技术 298
第四节 口述史方法 299
一、口述史的特点 299
二、口述史方法的操作 300
第五节 扎根理论的方法 302
一、扎根理论的目标与视角 302
二、扎根理论方法的技术与步骤 303
第三章 社会项目评估方法 305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项目评估 305
一、什么是社会项目 305
二、什么是评估研究 305
三、评估研究简史 306
第二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方法 307
一、实施评估的基本条件 307
二、评估指标与测量 307
三、实验设计 308
四、定性研究 313
第三节 评估研究的基本类型 313
一、需求评估 313
二、过程评估 315
三、影响评估 318
四、效率评估 319
第四节 评估者的角色与研究伦理 320
一、评估者与评估者的角色 320
二、参与性评估 320
三、评估者的基本伦理 321
四、评估结果的应用 321
第四章 社会态度研究及其应用 322
第一节 社会态度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意义 322
一、社会态度的涵义及其特征 322
二、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323
三、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323
四、社会态度研究的范围及其意义 324
第二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技术 324
一、社会态度量表法 324
二、其他方法 325
三、测量社会态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26
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及其应用 327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 327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社会心理现象的特征 327
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329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 329
一、勒温传统所代表的研究范式 329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 330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范式 330
四、符号互动的研究范式 331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32
一、观察法 333
二、实验法 334
三、测量法 335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实例 337
一、林奇的城市“公众意象”假设 338
二、寻找城市“公众意象”的具体内容 338
三、根据城市意象的内容来设计城市形态 339
第六章 性社会学与应用 340
第一节 性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340
一、核心概念与基本假设 340
二、经常借用的社会学理论 342
第二节 量化研究在性社会学中的应用 343
一、性研究的方法论概述 343
二、问卷调查的设计 344
三、性调查实施的第一步:化解被调查者的“隐私屏障” 346
四、性调查的第二步:调动对方的积极性 347
五、社会与文化对性调查的制约 348
第三节 量化观察法在性社会学中的应用 348
一、准备工作 349
二、统计观察 349
第四节 性社会学中的定性研究 351
一、社区考察 351
二、定性访谈的准备 351
三、定性访谈的基本过程 352
四、定性访谈的质量与后期处理 354
第五节 与性有关的社会工作 356
一、社会服务工作 356
二、涉性的救助工作 358
三、性方面的社会管理工作 359
四、涉性的社会工作的独特地位 360
第七章 环境社会学及其应用 361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 361
一、环境问题及其由来 361
二、环境科学 362
第二节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363
一、环境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363
二、环境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364
三、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365
四、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367
第三节 环境保护的若干社会学观点 367
一、适度人口论 367
二、代际平等论 368
三、行为控制论 368
四、意识改造论 369
五、绿色消费论 369
六、组织创新论 370
七、协调发展论 370
第四节 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举例 371
一、社会控制与环境问题 371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公平 373
第八章 人口研究及其应用 374
第一节 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 374
一、人口研究的基本理论概述 374
二、影响人口的自然与社会因素 376
第二节 人口研究的基本方法 376
一、传统与现代方法简介 376
二、人口统计资料的获得方法 377
三、人口的自然与社会构成统计 377
四、人口的间接估计与预测 378
第三节 人口研究的应用 379
一、死亡分析及其应用 379
二、婚姻和生育分析及其在计划生育领域中的应用 380
三、人口迁移的分析和应用 381
四、人口模型及其应用 382
第四节 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383
一、农村人口与贫困 383
二、农村人口与教育 383
三、农村人口与生态环境 383
第九章 家庭社会学及其应用 383
第一节 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383
一、家庭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383
二、家庭功能 388
三、家庭构成与家庭关系 390
四、家庭变迁、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 390
第二节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92
一、制度的方法 392
二、结构功能方法 393
三、相互作用方法 394
四、发展的方法 395
五、历史唯物论的方法 396
第三节 家庭政策研究 397
一、设定课题 397
二、研究方法 398
三、研究成果 398
第十章 民族研究及其应用 400
第一节 民族与民族问题 400
一、民族和族群 400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 401
第二节 民族识别 403
一、新中国特有的民族研究课题——民族识别 403
二、民族识别与民族区域自治 404
三、域外同行的评论 404
第三节 民族研究举例 404
一、经济文化类型 404
二、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 405
三、都市里的民族社区:北京新疆村 405
四、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南昆铁路沿线的村落 406
第十一章 人际关系研究及其应用 407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407
一、人际关系ABC 407
二、人际关系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408
三、人际关系调整 409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410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 410
二、西方学者关于人际关系的理论 410
三、中国的人际关系理论 412
第三节 人际关系研究基本方法 413
一、“社会测量法” 413
二、观察测量法 413
三、雷维奇人际关系测试游戏 414
四、参照测量法 414
五、人际关系指数 414
第四节 人际关系应用研究 414
一、关于中国人的“关系”研究 414
二、关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中的“人情”与“面子”研究 415
三、其他有关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 415
第十二章 组织社会学及其应用 416
第一节 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416
一、传统的组织理论 417
二、行为学派的组织理论 418
三、现代组织理论 418
第二节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421
一、系统方法 421
二、访问调查法 421
三、实验法 422
四、观察法 422
五、组织研究的其他方法 422
第三节 组织社会学的应用 423
一、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23
二、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运转 424
三、组织社会学的应用范围 428
四、应用实例:中国的单位制度 428
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研究及其应用 429
第一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理论 429
一、研究社会分层的总体理论 429
二、研究社会分层的中距理论 431
第二节 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 433
一、不平等指数的测量 433
二、库兹涅茨比率 433
三、五等份法 433
四、基尼系数的测量 433
五、恩格尔系数与社会分层测量 434
六、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434
七、国际职业社会经济地位指数(ISEI) 436
八、自我的评价与他人的评价 436
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实例:底层精英研究 436
一、理论假设 436
二、实证研究 437
三、结论与对策 438
第十四章 城市社会学及其应用 439
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理论 439
一、从生态学角度对于城市的探索 439
二、关于城市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理论流派 440
三、城市政治经济学派 441
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443
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 444
一、城市化的测量方法 444
二、社会区域分析与因素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45
三、城市生活质量的指标研究方法 446
四、网络分析的方法 446
五、城市移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研究方法 446
第三节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 447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手段 447
二、应用传统的“推拉模型”验证城市农民工流动特点 447
三、中国的流动与传统的推拉模型的不同之处 448
四、本研究之结论 449
第十五章 现代化理论及其应用 449
第一节 现代化的基本涵义 449
一、什么是“社会现代化” 449
二、社会现代化的基本问题 450
三、现代化的基础 451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451
一、理性化 451
二、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451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452
四、城市化 452
五、全球化 452
第三节 “迟发展效果” 455
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条件 455
二、“迟发展效果” 455
三、中国的现代化 456
第十六章 医学社会学及其应用 457
第一节 医学社会学简介 457
一、医学社会学的定义 457
二、医学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议题 458
第二节 医学社会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458
一、影响医学社会学学科形成的社会条件 458
二、医学社会学的作用 459
三、医学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459
第三节 医学社会学的视角和主要理论定向 459
一、理解健康、疾病和治疗的社会学视角 459
二、影响医学社会学发展的社会学理论 460
三、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学定义 462
第四节 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462
一、科学过程 462
二、数据收集技术 463
三、社会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63
四、卫生保健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465
第五节 医学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范例:《自杀论》 465
第十七章 语言社会学及其应用 467
第一节 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67
一、语言和社会 467
二、语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467
三、语言社会学和其他相关学科 468
第二节 语言社会学研究之领域 469
一、语言和文化模式 469
二、语言和言语:社会一致性和个体主义 469
三、言语行为和社会互动模式 470
四、社区研究的一个语言社会学的作用:言语社区 470
五、社会化:语言的习得、运用和创造 470
六、语言的共时性和社会结构 471
七、语言的历时性和社会变迁 471
第三节 语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471
第十八章 犯罪社会学及其应用 472
第一节 犯罪社会学及其起源 472
一、犯罪、犯罪现象与犯罪社会学 472
二、犯罪社会学的产生 473
第二节 犯罪社会学的理论及其发展 474
一、国外犯罪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474
二、中国犯罪社会学的发展 474
第三节 犯罪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475
一、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 475
二、犯罪社会学的研究方式 476
三、犯罪社会学研究的技术 477
第四节 一个少年犯罪帮伙的研究实例 477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 477
二、帮伙及其犯罪概况 477
三、少年犯罪帮伙形成的统计分析及特点概括 477
四、对少年犯罪帮伙成员在各类犯罪中情境选择的分析 478
五、少年犯罪社会宏观原因的理论总结 478
第十九章 社会工作及其应用 480
第一节 社会工作概述 480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480
二、社会工作的对象 480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 481
四、社会工作与社会学 481
五、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 481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81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481
二、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482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务 484
一、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内容 484
二、贫困问题与社会工作 484
三、老年人社会工作 485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 486
第二十章 社会保障及其应用 487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 487
一、社会保障概念 487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功能 488
三、社会保障模式 489
四、社会保障行政 490
五、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491
第二节 社会保障的研究方法 492
一、综合分析法 492
二、案例与实证分析法 492
三、建立指标体系 492
四、建立分析模型 493
五、建立预警系统 493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实务简介 493
一、养老保障 494
二、医疗保障 495
三、失业保障 496
四、最低生活保障 497
第二十一章 就业劳动问题研究及其应用 497
第一节 就业与劳动问题理论与方法 497
一、产业社会劳动论 497
二、失业论 498
三、职业生涯发展论 499
四、工资收入论 501
五、就业与劳动问题研究方法 502
第二节 就业与劳动问题实证研究 504
一、失业问题 504
二、工资与社会收入分配问题 506
三、劳动关系问题 507
第三节 就业与劳动的社会政策 508
一、政府与就业劳动政策 508
二、就业与劳动政策的主要内容 509
第四节 研究实例——青年职业意向调查 511
一、青年职业意向调查概况 511
二、青年职业意向调查结果 512
参考书目 513
社会研究方法 517
考试大纲 517
复习指南 528
第一章 社会研究的科学基础 528
第一节 科学的观点 528
一、科学的概念 528
二、科学的功能 529
三、科学发展中的问题 530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程序 531
一、科学研究的逻辑 531
二、科学研究的程序 533
三、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534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 534
一、社会规律的性质 535
二、解释与理解的方法 536
三、价值与客观性问题 537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性质与特点 538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 539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539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541
第一节 研究课题 541
一、研究课题的设定 541
二、确定研究类型 542
三、提出研究假设 544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阶段 546
一、准备阶段 546
二、资料收集阶段 546
三、资料分析阶段 546
第三节 研究的单位与研究内容的确定 546
一、研究单位 546
二、研究内容 548
第三章 测量 549
第一节 测量的特征 549
第二节 测度的水平 550
一、定类测量或名义测量(nominal measurement) 550
二、次序测量(ordinal measurement) 551
三、定距测量或等距测量(interval measurement) 551
四、定比测量或比例测量(ratio measurement) 551
五、测量尺度的选择 552
第三节 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552
一、概念的具体化过程 552
二、操作定义 554
三、测量指标 554
第四节 信度的评估 555
一、信度的定义 555
二、信度系数的计算 555
三、信度检验方式 556
四、影响信度的因素 557
第五节 效度的评估 558
一、效度定义 558
二、效度计算 558
三、效度检验方式 559
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560
第四章 抽样 561
第一节 抽样概述 561
一、抽样概念 561
二、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562
三、概率抽样过程与原则 563
第二节 简单随机抽样 565
一、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 565
二、简单随机样本规模的确定 565
第三节 几种常用的抽样方法 567
一、系统抽样(等距抽样) 567
二、分层抽样 567
三、整群抽样 568
四、多阶段抽样 568
五、概率与规模成比例抽样(PPS抽样) 569
第五章 资料、数据的收集方法 572
第一节 问卷调查 572
一、问卷设计 573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579
第二节 个案研究方法 581
一、参与观察 582
二、个案访谈 584
第三节 实地观察 586
一、什么是实地观察 586
二、实地观察过程 586
三、实地观察的信度与效度 587
第四节 实验的方法 587
一、实验法的原理和程序 588
二、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589
第五节 量表方法 590
一、瑟斯顿量表(Thurston Scales) 591
二、利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 591
第六节 二次数据分析 592
一、二次数据分析概念 592
二、二次数据的获得 592
三、二次数据的分析策略 593
第六章 资料的处理 593
第一节 原始资料的审核 594
一、定性资料的审核 594
二、定量资料的审核 597
第二节 定性资料的整理 598
一、资料的分类 598
二、资料的汇编 599
第三节 定量资料的整理 599
一、问卷编码 600
二、数据录入 602
三、数据清理 603
第七章 单变量的统计描述 604
第一节 描述频数分布 604
一、指标描述 604
二、图形描述 605
第二节 分布趋势测量 605
一、集中趋势测量 606
二、离散趋势测量 606
第三节 正态分布与标准值 607
一、正态分布 607
二、标准值(Z值) 608
第八章 统计推论 608
第一节 抽样与统计推论 609
一、抽样的意义与问题 609
二、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 609
第二节 参数估计 610
一、区间估计 611
二、决定样本的大小 612
第三节 假设检验 614
一、假设检验的基本知识 614
二、假设检验的实例 617
第九章 双变量统计分析 619
第一节 列联表和相关测量 619
一、交互分类与列联表 620
二、用卡方进行显著性检验 622
三、相关系数 623
第二节 简单线性回归与积距相关 625
一、散点图和回归线 626
二、简单线性回归方程式 626
三、决定系数与相关 627
四、r和b的显著性检验 628
第十章 多变量统计分析 630
第一节 详析分析与统计控制 630
一、基本范式 630
二、范式的调整 635
第二节 多元相关分析 636
一、偏相关关系 636
二、复相关关系 637
第三节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38
一、回归方程的建立 638
二、拟合优度与显著性检验 639
第十一章 撰写研究报告 641
第一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与结构 641
一、研究报告的类型 641
二、研究报告的结构 642
第二节 学术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643
一、确认问题和文献评论 643
二、方法介绍 644
三、结果与讨论 645
四、其他写作要点 646
参考书目 648
人类学 651
考试大纲 651
复习指南 659
第一章 导论 659
第一节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659
一、人类学的定义 659
二、人类学的体系 660
三、人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661
第二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662
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考 662
二、人类学研究方法 666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671
第二章 生态环境与经济 672
第一节 生态环境、工艺技术与经济人类学 672
第二节 生产工具与生计方式 675
第三节 经济文化类型 676
第四节 人类学视角对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677
第三章 婚姻、家庭与亲属称谓制 679
第一节 婚姻 679
一、关于婚姻的定义问题 679
二、婚姻的功能 680
第二节 家庭和家庭进化的问题 680
一、家庭的定义及其分类 680
二、家族的演变和历史进化 681
三、继嗣群 684
第三节 亲属称谓制 686
第四章 宗教信仰与仪式 69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690
第二节 人类学与宗教研究 691
一、人类学研究宗教的特色 691
二、人类学宗教研究的路径转换 692
第三节 宗教的起源与功能 692
一、进化论与宗教的起源 692
二、宗教的功能 693
第四节 信仰与仪式 695
一、宗教信仰 695
二、宗教仪式 697
第五节 宗教的变迁 698
一、复兴运动 699
二、新宗教运动 699
三、宗教的现代化 699
第五章 秩序与政治组织的演进 700
第一节 社会秩序的维持和控制 700
第二节 权力与继承 703
第三节 酋邦 705
第四节 早期国家与国家的起源 706
一、文明起源与城市 706
二、早期国家 708
三、国家起源的理论 709
第六章 文化与人格 711
第一节 人格的基本涵义 711
第二节 文化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711
一、儿童教养方式 711
二、文化与性别 713
三、青春期与文化 714
四、代沟 715
第三节 国民性 716
一、对文化整体性的探索 716
二、基本人格的界定 717
三、国民性研究 717
第七章 文化变迁 720
第一节 文化变迁的定义和种类 720
一、文化变迁的定义 720
二、文化变迁的种类 721
第二节 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 722
第三节 文化变迁的机制与结果 723
一、创新(innovation) 723
二、传播(diffusion) 724
三、涵化(acculturation) 727
四、文化变迁与进化 729
第八章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 731
第一节 古典进化论学派 731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 731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731
三、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732
四、其他进化论者的研究 732
第二节 传播论学派 733
一、德、奥历史传播学派 733
二、英国传播学派 734
第三节 历史特殊论学派 734
一、博厄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 734
二、克鲁伯的文化形貌理论 734
三、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其他主要人物 734
第四节 法国社会学学派 735
一、杜尔克姆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735
二、莫斯的交换理论 735
三、法国社会学学派的其他学者 735
第五节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736
一、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736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 736
三、功能主义学派的其他主要人物 737
四、美国的结构功能论者 737
第六节 文化与人格学派 738
一、本尼迪克特的国民性研究 738
二、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 738
三、林顿的研究 738
四、心理人类学的研究 739
五、泛文化的研究 740
第七节 新进化论学派 740
一、怀特的普遍进化理论 740
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理论 741
三、塞维斯和萨林斯的进化理论 741
四、哈里斯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 742
第八节 结构主义人类学 742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和方法 742
二、结构主义的研究 742
第九节 象征人类学 743
一、利奇的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744
二、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744
三、特纳的仪式象征论 745
第十节 解释人类学 746
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746
二、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 747
参考书目 749
社会学试卷(样卷) 750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2014年全新版浙江省人事考试参考用书 申论》曹文彪 2013
-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思维导图全解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师大教科文教材编写组 2020
- 《高中英语词汇考试指导》徐志江编著 2019
- 《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组合与舞蹈 四级》陈婷译 2019
- 《中药学专业知识 1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 第7版 2019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 2018
- 《2017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全考点实战通关必备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3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专家组 2017
- 《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预测系列教材 历年真题精解 中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李进主编 2009
- 《考研大纲2016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西医综合考试大纲解析 高教版》杨净;;王棋然 2015
- 《电子测量与仪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2009
- 《吉林省志 卷2 大事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2002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本书编写组 2020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高等数学试题与详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教育学考研应试宝典》徐影主编 2019
- 《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探索》陈德收 2018
- 《家庭音乐素养教育》刘畅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