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中国特色改革与发展探索
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中国特色改革与发展探索

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中国特色改革与发展探索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昉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3109036
  • 页数:446 页
图书介绍:本文库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蔡昉对中国经济实践,尤其是对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深刻理论探索的结晶,堪称是其学术生涯的一座座里程碑式的学术研究精髓。本文库为欲了解“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经济思想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载体。原创的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探索、生动的文笔、精美的装帧,会将您引入一个忘我的境界。
《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 中国特色改革与发展探索》目录

第一篇 农业、农村、农民 3

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与战略思考 3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发展不平衡的趋势 3

二、收入分配不均等和发展不平衡的演变轨迹 6

三、从发展战略角度探讨农村区域平衡发展机制 8

四、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差异的因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11

农业保护政策: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16

一、农业保护政策的由来 16

二、中国比较优势和政策环境的变化 20

三、不完全保护的“非帕累托性质” 24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增收 27

一、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农民收入增长 27

二、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 32

三、结论 4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44

一、新农村建设是对于经济规律的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运用 44

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新农村的时机和条件 45

三、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形成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效机制 47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学分析 52

一、含义和内容 52

二、时机与条件 55

三、途径与措施 59

四、政策建议 61

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 64

一、引言 64

二、农村非农就业的扩大 66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年龄结构 68

四、其他“三农”问题的重新考察 71

五、结语和政策含义 76

刘易斯转折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 78

一、引言 78

二、转折点上的农业阶段特征 80

三、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性质 83

四、开放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88

五、粮食比较优势与价格激励 91

六、结语 95

中国“三农”政策的60年经验与教训 97

一、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政治经济学 97

二、1978年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 103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 107

四、“三农”政策新方向和重点改革领域 110

第二篇 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117

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 117

一、改革前后的户籍制度 117

二、户籍制度得以维系的制度原因 119

三、粮食、就业与迁移数量决定 122

四、城市政府悖论:户籍改革还是就业保护 125

五、总结和政策含义 130

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 131

一、引言 131

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与迁移决策:理论模型 133

三、贫困农村的迁移决策:数据与检验 134

四、劳动力迁移、农民收入和政府政策 139

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143

一、引言 143

二、转轨时期人口迁移理论 147

三、空间分布特征变化 152

四、迁移的决定因素:计量分析 155

五、结论 157

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 159

一、引言 159

二、人口转变、人口红利和增长源泉 162

三、人口转型对储蓄率的影响 167

四、人口转型的增长效应 173

五、总结和政策建议 176

人口转变、体制转轨与养老保障模式的可持续性 180

一、人口转变与老龄化趋势 181

二、养老保障体制的改革路径和方向 183

三、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脆弱性 186

四、向个人积累制养老保障模式过渡 190

五、利用劳动力市场减轻养老压力 196

六、利用家庭养老传统补充社会养老资源的不足 200

七、政策建议总结 209

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 211

一、引言 211

二、劳动参与率怎样对劳动力市场状况做出反应 213

三、哪些人退出劳动力市场,为什么 219

四、就业、失业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决定因素 224

五、提高劳动参与率的政策含义 228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231

一、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促进 231

二、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 233

三、劳动力市场模式选择 238

四、结论和讨论 239

劳动力流动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243

一、户籍制度形成的逻辑 244

二、家庭承包制解放了劳动力 245

三、从“离土不离乡””到“民工潮” 247

四、从“数量悖论”到“供求法则” 250

五、结语 255

从金融危机影响看就业优先原则 258

一、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 258

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与教训 261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就业效果评价 263

四、通过政策协调体现就业优先原则 266

第三篇 从GDP增长到人文发展 271

城乡收入差距与制度变革的临界点 271

一、引言 271

二、制度需求与制度形成:解释传统城乡关系 274

三、激励强度、制度均衡与城乡关系改革 279

四、投票、呼声、退出与改革的制度临界点 282

五、结语 284

通过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286

一、改革以来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286

二、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手段 288

三、靠扩大就业缩小差距的有效途径 289

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91

一、引言 291

二、劳动力流动和户籍制度改革 294

三、现行统计未能覆盖所有收入 298

四、重新分解收入差距 301

五、结论 304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 306

一、引言 306

二、改革以来地区差距变化的型式 308

三、条件趋同和决定区域发展的因素 311

四、条件趋同的实证及其结果 314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317

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差异、变化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 323

一、引言 323

二、区域比较优势:禀赋的和显示性的 326

三、要素报酬趋同了吗 331

四、比较优势与经济增长 339

五、结论 343

“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影响 345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增长 345

二、“文化大革命”的财富破坏效应 348

三、估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力资本损失 350

四、“文化大革命”遗产与改革以来的增长 354

五、结论 357

第四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61

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人口和劳动力因素的作用 361

一、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 361

二、为什么中国能保持高速增长 366

三、今后这些增长因素还存在吗 369

四、未来增长靠什么 373

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长期视角 378

一、引言 378

二、中国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内在根源 381

三、从长期视角重新考虑宏观经济政策 388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 393

一、引言 393

二、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方式 395

三、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398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405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延续:大国雁阵模型分析 409

一、引言 409

二、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区域特征 413

三、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经验检验 415

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机遇 420

五、结论 425

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 427

一、前言 427

二、中国作为大国经济 429

三、刘易斯转折点及其中国特色 433

四、是政策效应还是比较优势动态 435

五、雁阵模式:回归比较优势 439

六、总结和政策建议 442

后记 4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