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  第2版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  第2版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家升,杨显清,杨德强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21136382
  • 页数:1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电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电磁干扰三要素”中的“干扰源”和“传播途径”展开,介绍干扰源的特点及性质,分析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阐述抑制电磁干扰的“三大技术”(接地、屏蔽和滤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介绍电磁兼容预测分析数学模型、预测方法,以及磁兼容性测试设备与场地、测试内容与方法。使读者对电磁兼容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打好坚实的基础。
《电磁兼容原理与技术 第2版》目录

第1章 电磁兼容概论 1

1.1电磁干扰及其危害 1

1.2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3

1.2.1电磁兼容的含义 3

1.2.2基本电磁兼容技术术语 3

1.2.3电磁干扰效应 7

1.3电磁兼容学科的研究领域 8

1.4电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0

1.4.1电磁兼容学科的特点 10

1.4.2电磁兼容的实施 11

1.4.3电磁兼容研究的几个重要发展趋势 12

1.5电磁兼容性标准概况 13

1.5.1电磁兼容性标准的基本内容 13

1.5.2国内外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 14

1.6电磁兼容计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18

习题 20

第2章 电磁干扰源 21

2.1电磁干扰源的分类 21

2.2自然电磁干扰源 22

2.3人为电磁干扰源 26

2.4电磁干扰源的基本性质 29

习题 31

第3章 电磁干扰的耦合与传播 32

3.1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 32

3.2传导干扰传输线路的性质 33

3.3传导耦合分析 34

3.3.1电阻性耦合 34

3.3.2电容性耦合 36

3.3.3电感性耦合 40

3.4辐射耦合分析 41

3.4.1电基本振子的辐射 41

3.4.2磁基本振子(磁流元)的辐射 43

3.4.3辐射耦合方式 44

习题 44

第4章 接地与搭接技术 45

4.1接地的概念 45

4.2安全接地 46

4.3信号接地 47

4.3.1单点接地 47

4.3.2多点接地 49

4.3.3浮地 50

4.3.4混合接地 51

4.3.5转换接地 51

4.4地线回路的干扰及抑制技术 52

4.4.1地线回路中的电磁干扰 52

4.4.2两点接地时的噪声电压 53

4.4.3抑制地回路耦合电磁干扰的技术 55

4.5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61

4.5.1低频电缆屏蔽体接地点的选择 61

4.5.2高频电缆屏蔽体的接地 63

4.6屏蔽盒的接地 64

4.6.1单层屏蔽盒的接地 64

4.6.2双层屏蔽盒的接地 65

4.7搭接 65

习题 67

第5章 屏蔽技术 69

5.1概述 69

5.2电屏蔽 70

5.2.1电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70

5.2.2低频电屏蔽效能的计算 71

5.2.3电屏蔽的设计要点 73

5.2.4多级级联电路的屏蔽盒结构 73

5.3磁屏蔽 74

5.3.1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74

5.3.2磁屏蔽效能的计算 75

5.3.3磁屏蔽体的设计要点 77

5.4电磁屏蔽 77

5.4.1电磁屏蔽的原理和分析 77

5.4.2单层金属板的电磁屏蔽效能 78

5.4.3双层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82

5.4.4薄膜屏蔽的电磁屏蔽效能 83

5.4.5非实心型屏蔽体的电磁屏蔽效能 84

5.4.6装配面处接缝泄漏的抑制 85

5.4.7通风孔的屏蔽 86

5.4.8观察窗口(显示器件)泄漏的抑制 91

5.4.9器件调谐孔(有连接杆的操作器件)泄漏的抑制 92

5.5电磁屏蔽设计要点 92

习题 93

第6章 滤波技术 94

6.1电磁干扰滤波器的特性和分类 94

6.2插入损耗的计算方法 96

6.3反射式滤波器 97

6.3.1低通滤波器 97

6.3.2高通滤波器 103

6.3.3带通滤波器 105

6.3.4带阻滤波器 105

6.4电容、电感的高频特性 105

6.4.1电容的频率特性 106

6.4.2电感的频率特性 108

6.5有源滤波器 109

6.6吸收式滤波器 110

6.7反射-吸收组合式低通滤波器 111

6.8电源滤波器 111

6.9滤波器的选择和使用 112

习题 114

第7章 电磁干扰预测 115

7.1电磁干扰预测的目的和作用 115

7.2电磁干扰预测建模 115

7.3电磁干扰发射机模型 118

7.3.1基波发射模型 119

7.3.2谐波发射模型 120

7.3.3非谐波发射模型 121

7.4电磁干扰接收机模型 122

7.4.1接收机的选择性 122

7.4.2基本接收通道模型 123

7.4.3乱真响应模型 123

7.4.4接收机互调 125

7.4.5接收机交调 125

7.4.6接收机减敏 126

7.5天线模型 126

7.5.1天线的方向性 126

7.5.2全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127

7.5.3定向天线的方向性图 128

7.5.4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极化匹配修正 130

7.5.5近场天线模型 130

7.5.6发射天线-接收天线对的配置 131

7.5.7天线扫描 132

7.6电磁干扰预测方法 133

7.6.1电磁干扰预测的基本步骤 133

7.6.2分级预测方法 133

7.7系统间电磁干扰预测 135

7.7.1干扰预测方程 135

7.7.2系统间干扰预测实施过程 137

7.8系统间电磁干扰控制 140

7.8.1频率管理 141

7.8.2时间管理 142

7.8.3空间管理 143

7.9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 145

7.9.1系统内部电磁干扰预测流程 145

7.9.2系统内部EMI预测实例 146

习题 148

第8章 电磁兼容性测试技术 149

8.1电磁兼容性测试项目 149

8.2测试场地 151

8.2.1开阔测试场地 151

8.2.2屏蔽室 152

8.2.3电波暗室 153

8.2.4混波室 153

8.2.5平行板线 154

8.2.6横电磁波传输室 155

8.2.7吉赫横电磁波(GTEM)传输室 156

8.3常用测试仪器与设备 156

8.3.1电磁干扰测量仪/电磁干扰接收机 157

8.3.2频谱分析仪/电磁干扰接收机 160

8.3.3线路阻抗稳定网络(LISN 161

8.3.4亥姆霍兹线圈 161

8.3.5电流探头 162

8.3.6功率吸收钳 162

8.3.7信号发生器 163

8.3.8功率放大器 166

8.4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 166

8.4.1电磁兼容性试验用天线的特点 166

8.4.2各种天线简介 167

8.5电磁发射与电磁敏感度测量 169

8.5.1一般要求 169

8.5.2传导发射测量 171

8.5.3传导敏感度测量 172

8.5.4辐射发射测量 176

8.5.5辐射敏感度测量 177

8.6电磁兼容的自动测试技术简介 181

8.6.1电磁干扰自动测试系统 181

8.6.2电流传导敏感度自动测试系统 182

8.7电磁干扰扫描装置 183

8.8移动电话比吸收率(SAR测试系统 184

习题 186

参考文献 18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