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系列  台湾乡村的新出路
社会系列  台湾乡村的新出路

社会系列 台湾乡村的新出路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蔡宏进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9571184708
  • 页数:245 页
图书介绍:
《社会系列 台湾乡村的新出路》目录

第一章 外移的人口与人力及影响 1

一、迁移使生活方式与内容大改变 2

二、都市化与工业化相伴随 3

三、乡村移出较多的青壮人口与人力 4

四、乡村地区也流失高教育的人才 5

五、移出的性别组合也会失衡 6

六、改变城乡人口比例 8

七、乡村人口老化及其问题与功能 9

八、移动人口对都市建设的贡献 11

九、移民导致都市失业者及无壳蜗牛 12

十、城乡人口迁移无助于缩短城乡差距 13

参考文献 15

第二章 巩固婚姻与家庭制度 17

一、巩固婚姻与家庭的心理基础 18

二、农业工作有助夫妻及全家人的亲密互动 18

三、乡村人口的离婚率较低 20

四、乡村人口的婚姻关系较传统稳定 21

五、乡村家庭注重传宗接代延续家庭命脉 23

六、乡村家庭注重养儿防老 24

七、乡村家庭注重孝道 26

八、不动的农地稳住农家的根 27

九、外籍配偶挽救乡村婚姻与家庭的危机 28

十、巩固的婚姻与家庭稳定社会秩序 29

参考文献 31

第三章 稳固与更新社区 33

一、乡村社区数量众多角色重要 34

二、农业工作与生活稳固乡村社区 35

三、非正式社会关系凝聚社区共识 36

四、氏族与邻居关系结合社区组织 37

五、共同宗教信仰与活动凝聚社区互助合作 40

六、宽广空间条件孕育社区凝聚力 42

七、现代社区组织有助社区团结 43

八、外移子弟为回馈故里还乡建设 43

九、落叶归根的情怀紧贴故乡泥土 44

十、外力的冲击引发社区变迁 45

十一、乡村建设计画引导社区更新 46

参考文献 46

第四章 扩充产业充实生活资源 47

一、乡村居民经由经营产业而生活 48

二、各种乡村产业的要素 48

三、从初级产业为主扩充到三级产业并重 49

四、小农户由经营惯性农业到经营有机农业与休闲农业 50

五、设立乡村工业区及零星工厂增加次级工作机会 51

六、乡村因应市民及工人的需求兴起新商业及服务业 52

七、新兴的工艺产业及其对生活品质改善的贡献 54

八、生活资源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 55

九、外移份子回补故乡生活资源 57

十、生产粮食供应城市消费者生鲜食品 59

参考文献 60

第五章 保护环境与美化景观 61

一、乡村地区处在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化的前端位置 62

二、工业污染必须防止与净化 63

三、滥垦与土石流必须阻止 66

四、农业污染也应防治 68

五、应对都市化后的需求必须美化环境景观 68

六、美丽的田园风光成为市民郊游的好去处 70

七、花卉田园增添农村美景 71

八、开发风景区改善自然美景 72

九、社区更新与再生计画整顿乡村环境与景观 72

十、高尔夫球场种植草皮及造景的美化 73

十一、多见美化的公共设施 74

参考文献 75

第六章 提供休闲旅游与娱乐服务之功能 77

一、乡村的美丽环境与景观供为休闲旅游与娱乐之用 78

二、观光果园的休闲乐趣 79

三、休闲农场的休闲旅游价值 79

四、旅游村的休闲与娱乐功能 80

五、自然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81

六、大型游乐场与游乐区的娱乐意义 82

七、长期住宿的风尚与制度 84

八、爬山、泛舟、赛车、垂钓、潜水、打小白球等休闲与娱乐 85

九、乡间野味小吃的魅力 86

十、公路花园与休息站 87

十一、海洋的呼唤与田园飨宴 87

十二、露营与民宿之旅 88

十三、小白球场上的运动休闲 89

十四、宗教节庆的休闲娱乐活动 90

十五、婚丧礼仪与休闲娱乐服务 90

参考文献 91

第七章 健全乡村组织安定社会秩序 93

一、乡村基层组织的重要性 94

二、乡村存在多种社会组织 95

三、乡村组织份子间的关系密切互动自然坦诚 97

四、组织对成员的行为有效约制 98

五、农业推广基层组织功能可取 99

六、兴趣团体的发展与功用 101

七、服务组织的兴起与功能 103

八、乡村组织奠定社会安定的基础 105

九、乡村组织的长处足为都市效法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八章 公民概念、民主化与和平意识的发展与融合 109

一、公民概念是政治民主化的基础 110

二、乡村人重伦理是公民概念的重要元素 111

三、合作行为也是培养公民概念的另一要素 111

四、由坚固的家庭、宗亲与同乡晋阶公民社会与大同世界 113

五、互助过程培养大公无私的观念及和平世界的思维 114

六、义务参与劳动孕育团结与和平的精神 115

七、社会参与的扩大有助培养公民意识及政治民主化 115

八、由参与及热中选择而学习民主观念 117

九、由政治民主到社会民主 118

十、乡村人民的和气特性有助和平社会的形成 119

十一、公民概念、民主化与和平意识的融合与成熟 121

参考文献 122

第九章 传递道德文化 123

一、问道于乡野 124

二、百善孝为先 125

三、敬老尊贤 126

四、注重情义 127

五、遵守诚信 128

六、安分守己 129

七、贫穷见节志 129

八、自然朴实与厚道的重农法则与价值观 130

九、头上三尺有神明 132

十、有难同当有乐同享 133

十一、效法古训 134

十二、积善传家 135

十三、家规国法 136

参考文献 136

第十章 净化愿望稳定人心 137

一、乡村人民的心理特质 138

二、净心与定心的要义 139

三、俭朴生活获得净心 140

四、吃斋念佛净化心灵 141

五、乡下人清心寡欲的德性 142

六、修心与养性 143

七、服从为负责之本 144

八、保守与守法 145

九、无大志也无野心 147

十、安土重迁图谋稳定 147

十一、为心安而行正 148

十二、净心的后果与好处 149

参考文献 150

第十一章 伦理、生活、自然与学校的教育 151

一、教育新角色的意义与重要性 152

二、台湾乡村教育的落后程度及曙光 152

三、几种重要的乡村教育理论与方法 154

四、早前可贵的私塾教育基础 155

五、家教与身教 156

六、学徒教育的生活功能 157

七、原野与田园的自然教育意义 158

八、农业教育机构与服务 159

九、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161

十、受教子弟成器与翻身 161

十一、教育促使乡村变迁与发展 163

十二、乡村人民对教育也重视 164

参考文献 165

第十二章 资讯传播与交通运输发展 167

一、资讯与传播的意义及在乡村社会的重要性 168

二、乡村人民普遍接受媒体传播的资讯 170

三、地方事务少能上媒体 171

四、传播媒体成为获得讯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 172

五、资讯农业时代的来临 173

六、密集的道路与交通运输网 175

七、条条道路通罗马 176

八、山区道路常会崩塌 177

九、多种车辆的复杂角色 178

十、肇事的车辆与交通事故 179

十一、乡居老人的交通问题 180

参考文献 181

第十三章 孕育民主观念健全民主制度 183

一、熟悉民主观念与制度是现代国民的权责 184

二、由选举学习民主制度 185

三、由媒体资讯大开政治的意识与眼界 187

四、切身体会政治的效益与祸害 188

五、政治立场趋向多元化 189

六、面对贿选心中逐渐笃定 191

七、逐渐减低害怕政治的心理 192

八、也知抗议与投诉 194

九、也有村民竞选参政 195

十、参与社会运动接受自主启蒙 196

参考文献 196

第十四章 改善医疗卫生与福利制度 199

一、乡村医疗卫生与福利结合的意义 200

二、消除迷信及巫医的现代化意义 200

三、追求进步的医疗卫生观念与行为 202

四、增进医疗设施与服务 203

五、乡村公共卫生的发展 206

六、营养保健促使人口老化 209

七、社区基金与福利制度的形成 210

八、对健保制度的体验与检讨 211

九、实施老农津贴落实福利政策 212

十、社会福利的弱势与强化 212

参考文献 213

第十五章 应验技术的功能与祸害 215

一、人文区位学原理的区位要素 216

二、新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与使用 216

三、流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218

四、启用与应验多项现代工业技术 221

五、不良工业技术的隐藏、分布与危害 222

六、广阔空间的安全性 225

七、污染物的空间处置与危害 226

八、保卫净土拒绝废地 226

九、古老乡村技术的复活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十六章 对城市的功能角色 231

一、城乡一体的概念 232

二、城乡的就业连结 233

三、由人口外流到回流 235

四、分散都市人口的功能 236

五、保存农业供应市民粮食 237

六、吸收都市失业人口 238

七、城乡差距与均衡 240

八、国家后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42

九、非常时刻人口的逃难去处 243

十、都市人喜欢到乡村休闲旅游 244

参考文献 2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