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政府网络发言
政府网络发言

政府网络发言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劲松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14075529
  • 页数:225 页
图书介绍:本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网络发言人的时代背景、主体特征、功能定位、制度设计、组织架构和效能保障,同时从网络问政、网络论坛、网络微博,以及培养意见领袖、应对网络谣言等具体方面提出了政府网络发言的基本策略,并对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既具有理论开拓的价值,又有着广泛的实际运用意义,可以为新闻传播学者和各级政府官员提供有益的启发、借鉴和帮助。
《政府网络发言》目录

导论 网络时代与网络发言人 1

第一节 网络发言人的时代背景 1

一、网络成为公众监督政府的有效平台 1

二、网络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通道 3

三、网络成为公共与论传播的强劲载体 5

第二节 网络发言人的主体特征 7

一、政府的网络代言者 7

二、网络问政的承接者 9

三、网络形象的塑造者 11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机制的提出 13

一、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基本内容 14

二、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主要特点 15

三、网络发言人与新闻发言人的关系 17

第一章 网络发言人的功能定位 20

第一节 网络发言人与新闻发言人制度 21

一、直面公众个体的发言人 21

二、媒体议程的“源”与“库” 22

三、网络“共景”监督 23

第二节 网络发言人与信访投诉制度 24

一、访源扩大,通防结合 26

二、访本降低,便捷高效 26

三、访程公开,监督有力 27

四、访处整合,多方参与 27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与办事公开制度 28

一、责任公开 30

二、决策公开 30

三、任务公开 31

四、过程公开 31

五、结果公开 31

六、监督公开 32

第四节 网络发言人与咨询服务体系 32

一、处理好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的关系 35

二、处理好公共服务与专业服务的关系 35

三、处理好政府服务与中介服务的关系 36

四、处理好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的关系 36

第二章 网络发言人的制度设计 38

第一节 信息的主动发布与被动回复 38

一、如何满足双向互动需要 38

二、如何强化主动发布效果 40

三、如何提高被动回复质量 42

第二节 信息沟通的时效与渠道 44

一、如何实现实时沟通 44

二、如何畅通沟通渠道 46

三、如何保障交流效果 47

第三节 信息授权与发布的责任主体 49

一、如何获得发布授权 50

二、如何明确责任主体 51

三、如何落实交流责任 52

第四节 信息互动中的组织保障与平台支撑 53

一、如何建立工作团队 54

二、如何优化交流平台 55

三、如何监管运行效果 58

第三章 网络发言人的组织架构 61

第一节 网络发言人的岗位位置 61

一、复合性要求 61

二、操作性要求 63

三、专业性要求 64

四、管理性要求 65

第二节 网络发言人的团队构成 66

一、信息支持团队——提供网上与情信息 67

二、网帖处置团队——答复网民问政诉求 67

三、意见互动团队——交流热点问题看法 69

四、协同行动团队——实现条块工作对接 71

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的授权安排 72

一、网络发言人授权安排体现了政府发布的新要求 73

二、网络发言人授权运用体现了政府发布的新机制 74

三、网络发言人授权责任体现了政府发布的新考验 75

第四章 网络发言人的效能保障 77

第一节 信息组织与网络发布 77

一、解决好信息组织问题 78

二、解决好发布授权问题 79

三、解决好网络发言问题 80

第二节 信息互动与工作互动 82

一、处理好一般面上信息概述与个案矛盾信息详实的关系 82

二、处理好正面个案信息支撑与负面个案信息解构的关系 84

三、处理好信息即时生成披露与事实进展信息变化的关系 85

四、处理好公众意见建议汇集与取舍平衡最终采纳的关系 87

第三节 信息答复与问责对象 88

一、网格化责任体系的划分 89

二、答复与履行责任的贯通 90

三、从监督公开到问责公开 91

四、危机情形下的责任切割 93

第四节 观点阐释和意见交流 94

一、摆正政府观点与自身观点的位置 95

二、摆正政府观点与公众观点的位置 96

三、摆正公众观点与自身观点的位置 98

四、摆正公众内部不同观点间的位置 99

第五章 网络问政中的发言策略 103

第一节 网络问政与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103

一、网络普及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104

二、网络传播为群众路线赋予了新内涵 106

三、网络问政对群众权益增加了新维护 109

第二节 网络论坛的民意沟通与疏导 114

一、网络论坛的民意特点 115

二、网络论坛在民意诉求中的作用 118

三、政府网络发言人在网络论坛的角色定位 120

四、网络论坛疏导民意的条件 122

五、维护网络论坛的健康发展 125

第三节 政府机构微博与官民交流创新 127

一、网络微博传播与交流的特点 128

二、政府机构微博运用的现状分析 131

三、政府微博的效用评价 135

四、如何发挥微博在政府与民众交流中的作用 138

第四节 网络发言人如何成为意见领袖 141

一、意见领袖在引导网上与论中的作用 141

二、网上意见领袖的形成条件 142

三、官员成为意见领袖的原则 143

四、网络发言人成为意见领袖的路径 145

第六章 网络社会中的谣言应对 148

第一节 网络社会中不确定信息的传播 149

一、信息量的无序膨胀导致信息质的衰减 149

二、不确定信息对于个体认知的答案效应 150

三、传言中的“逻辑”如何影响人的判断 151

四、谣言背后的利益实现与传播责任担当 152

第二节 网络社会中谣言传播路径分析 153

一、借助现代通讯工具的人际传播 154

二、借助网络社区互动的组织传播 155

三、借助网络公共平台的大众传播 156

四、借助现实社会事件的新闻传播 158

第三节 网络社会应对谣言的基本法则 159

一、及时发布准确、可靠的信息 159

二、及时面向公众澄清谣言信息 161

三、及时提供科学、正确的知识 162

四、积极疏导所诱发的心理危机 163

五、积极化解所诱导的现实矛盾 164

六、积极完善所涉及的公信机制 166

第七章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168

第一节 网上舆论生态的主要特点 168

一、意见参与原子化 169

二、与论涨落随机化 169

三、与论共鸣圈层化 170

四、与论延展持续化 171

五、与论主张行动化 172

第二节 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任务 173

一、引领网上与论发展方向 173

二、回应网上与论关注热点 174

三、维护网上与论客观真实 175

四、形成网上与论自净功能 176

五、促进网上与论文明传播 177

第三节 网上舆论引导的原则与方法 178

一、把握与论参与的出发点:坦诚、平等的交流态度 180

二、把握与论引领的着力点:真实、可靠的信息内容 182

三、把握与论平稳的落脚点:客观、明确的责任担当 183

四、把握舆论发展的生长点:现实、有效的实践互动 184

五、把握与论和谐的共鸣点:公正、友爱的社会基础 186

第四节 积极培育网络文明使者 187

一、做“陆军”,不做“水军” 188

二、有骨干,不唯骨干 188

三、当旗手,不当推手 189

四、出领袖,不争领袖 189

五、践文明,不发空论 190

附录 关于网络发言人和网络论坛的媒体访谈 191

一、人民网: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191

二、现代快报:网络发言人要学会倒“苦水” 203

三、现代快报:删帖赶不上发帖转帖速度 206

四、人民网:建立畅通的网上民意表达渠道 213

后记 2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