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六朝同题诗歌研究
六朝同题诗歌研究

六朝同题诗歌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凡玉著
  • 出 版 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9863501176
  • 页数:610 页
图书介绍:
《六朝同题诗歌研究》目录
标签:诗歌 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范围义界 6

一、「六朝」之时代范围义界 6

二、「同题」定义与界说 8

三、关于「命题」问题的说明 13

第三节 研究文献回顾 15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预期目标 19

一、研究方法 19

二、预期目标 21

第二章 同题诗歌产生之环境与理论背景 25

第一节 文学集团的形成与同题共作 25

一、「诗可以群」 25

二、六朝文学集团概述 29

三、文学集团活动与同题共作的关系 41

四、结语 48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同题诗歌 49

一、同题:跳脱政教、抒情的描写与互文 49

二、文学独立、物色标举与同题诗歌的关系 53

三、重视学习、辨体、新变与同题诗歌的关系 64

四、结语 78

第三节 文学史的建构——经典意识与同题诗歌 79

一、同题创作的「经典」意识 79

二、文学史建构、经典作品标举与同题诗歌的关系 83

三、政治权力标举文学经典与同题典范的转移 95

四、结语 104

第四节 作者的经典——同题与其他连结传统的创作形式 106

一、同题:个人创作与文学传统的连结 106

二、用典习尚与同题诗歌 109

三、标明拟篇与同题诗歌 116

四、作者效体与同题诗歌 122

五、摘句为题与同题诗歌 129

六、结语 136

第三章 异代同题: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嬗变 139

第一节 无题之同题:「杂诗」与「拟古」同题群的特色与发展 139

一、「无题诗」同题群的形成与转变 139

二、「杂诗」同题群的风格倾向 143

三、「拟古」同题群的经典接受 151

四、《文选》「杂诗」、「杂拟」类的选录标准与特色 164

五、「无题诗」同题群转变的意义 180

第二节 乐府同题拟作中抒情、托喻传统的成立与消解 182

一、乐府旧题同题拟作现象 182

二、曹魏、晋宋同题拟作汉乐府的抒情转向与政治歌颂 186

三、齐梁诗人乐府拟作对抒情、托喻传统的消解 206

四、六朝诗人乐府拟作中与前人的关系样态 217

第三节 岁时节候同题群的嬗变与成型 221

一、岁时与人生的对应 221

二、魏晋时代「感时兴怀」的季节书写 226

三、东晋、刘宋节候同题群的增加与玄理超越 238

四、吟咏四季:齐梁诗歌中节候同题群的开创与定型 249

五、齐梁诗人奠立岁时节候同题群的意义与贡献 276

第四节 人物同题群之个体形象塑造与转变 281

一、从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 281

二、魏晋「咏史」同题群的士人出处关怀 286

三、南朝人物同题的去道德化与审美情境化 307

四、宫体盛行与人物形象的俗化、艳情化 332

五、从咏史到怀古的过渡 347

第四章 同题共作:文学集团的对话与时空凝聚 355

第一节 同题共作与时空情境的凝聚 355

一、文人聚集的认同与想像 355

二、生活常态的跳脱:节日游宴与从驾游览 363

三、感官快意的共享:游戏娱乐与歌筵舞席 369

四、群体离散的阴影:祖饯宴集与重临哀悼 382

五、仕途生涯的参与:政治、学术与宗教集会 391

六、结语 396

第二节 同题共作中的社交话语 399

一、「第二种声音」 399

二、直接称颂君主的社交语言 402

三、运用典故比拟的社交语言 421

四、文人同侪情谊、志向的交流对话 433

五、结语 443

第三节 同题共作中的游戏话语 445

一、游戏文学与文人群体的互动 445

二、以男女情爱为核心的嘲戏 448

三、针对同题前作的刻意反诘 465

四、结语 472

第四节 同题咏物诗的发言模式与君臣对话 474

一、齐梁咏物诗及其同题共作的兴起 474

二、「物」的不遇之叹与冀遇之愿 481

三、「物」的见用之幸与见弃之忧 493

四、同题咏物诗中的君臣对话 514

五、依违于托喻传统与社交辞令之间 525

第五节 同题边塞诗的言志传统与忠诚宣示 529

一、南朝边塞诗的传统与同题共作 529

二、魏晋以来征戍、游侠同题群的言志传统 533

三、南朝同题共作边塞诗的忠诚宣示 548

四、六朝边塞诗同题群的文学史意义 567

第五章 结论 571

第一节 文学史上「同题」现象之成因 571

第二节 纵向同题传统之形成与嬗变 575

第三节 文学集团同题共作之话语功能 582

第四节 结语 587

参考文献 58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