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药毒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
中药毒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

中药毒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军宁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1399
  • 页数:6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总论、方法学、各论三部分。总论涉及传统中药毒性理论和现代中药毒理学基本原理;方法学部分涵盖中药毒理学和安全性基本方法,靶器官毒理学研究方法,并适当介绍国际毒理学最新技术和方法;各论重点为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方法对重点中药材的化学、药理毒理和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要求反映最新进展,并能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中药毒性理论与安全性评价》目录

上篇 理论篇 2

第一章 中药毒性理论概述 2

第一节 中药毒性、毒性分级的基本概念与科学内涵 2

第二节 中药毒性与药性、药效相互关系 8

第三节 中药毒性与科学制备 13

第四节 中药毒性与科学应用 20

第五节 中药毒性的现代研究与发展趋势 26

第二章 中药毒理学基本原理 32

第一节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 32

第二节 中药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毒性的生物学特性与机制 33

第三节 机体生理学上的生物利用度屏障因素与中药毒性的关系 42

第四节 中药的毒性效应及影响因素 49

第五节 中药中毒机制与防治 54

第六节 中药-中药(化药、食物)的相互作用 60

第三章 中药毒性相关物质基础与质量控制 62

第一节 中药化学与药效、毒性相互关系 62

第二节 中药毒性相关物质基础 64

第三节 中药质量控制的化学方法 79

第四节 中药质量控制的生物学方法 85

第四章 中药靶器官毒理学概述 94

第一节 中药的胃肠道毒性 94

第二节 中药的肝脏毒性 101

第三节 中药的肾脏毒性 110

第四节 中药的呼吸系统毒性 117

第五节 中药的心血管系统毒性 120

第六节 中药的免疫系统毒性 131

第七节 中药的生殖系统毒性 136

第八节 中药的特殊毒性 141

第五章 有毒中药的开发利用与风险效益评估 144

第一节 有毒中药的基础研究 144

第二节 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 157

第三节 有毒中药的开发利用 170

第四节 《药品注册办法》与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 173

第五节 中药安全性问题辨析及风险效益评估 177

中篇 方法篇 186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186

第一节 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规范(GLP) 186

第二节 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193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给药方法 200

第四节 中毒的一般症状、体征与生理学观察 213

第五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与生物化学检查 219

第六节 动物的解剖与毒性组织病理学检查 226

第七节 中药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内容、设计与统计学方法 262

第七章 中药常规毒性试验方法 271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271

第二节 长期毒性试验方法 276

第三节 一般药理学试验方法 283

第八章 中药特殊毒理试验方法 286

第一节 遗传毒性试验方法 286

第二节 生殖毒性试验方法 301

第三节 致癌性试验方法 315

第四节 依赖性试验方法 318

第九章 中药皮肤给药毒性试验方法 323

第一节 皮肤用药的急性毒性试验 323

第二节 皮肤用药的长期毒性试验 325

第三节 皮肤刺激性试验 327

第四节 皮肤过敏试验 329

第十章 中药腔道给药毒性试验方法 333

第一节 腔道给药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333

第二节 腔道给药长期毒性试验方法 334

第三节 腔道给药刺激性试验方法 335

第十一章 中药注射剂毒性试验方法 341

第一节 刺激性试验 341

第二节 溶血性试验 343

第三节 过敏性试验 345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 348

第十二章 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毒性的试验方法 352

第一节 体内中药毒代动力学(TK)实验方法 352

第二节 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毒性评价的体外生物模型与方法 355

第三节 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毒性评价的物理化学研究方法 361

第四节 计算机模拟方法预测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 364

第五节 基于药物转运蛋白质和药物代谢酶的中药毒性研究方法 367

第六节 PK/PD结合模型评价中药毒性方法 389

第十三章 中药靶器官毒性试验方法 395

第一节 中药肝脏毒理学试验方法 395

第二节 中药肾脏毒理学试验方法 398

第三节 中药呼吸系统毒理学试验方法 400

第四节 中药心血管系统毒理学试验方法 401

第五节 中药免疫系统毒理学试验方法 403

第六节 中药生殖系统毒理学试验方法 405

第七节 中药血液及造血系统毒理学试验方法 407

第十四章 中药毒性控制及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410

第一节 中药炮制减毒研究方法 410

第二节 中药辨证毒理学研究方法 419

第三节 中药配伍减毒研究方法 423

第四节 中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428

第十五章 现代毒理学前沿技术方法 433

第一节 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433

第二节 转基因动物模型 437

第三节 基因组学技术 440

第四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 447

第五节 代谢组学技术 455

第六节 生物标记物 461

下篇 应用篇 470

第十六章 “小毒”中药 470

第一节 解表药 470

细辛 470

第二节 清热药 474

绵马贯众(绵马贯众炭) 474

重楼 477

北豆根 479

鸦胆子 482

苦木 486

第三节 祛风湿药 487

两面针 487

丁公藤 489

小叶莲 491

地枫皮 493

第四节 温里药 493

吴茱萸 493

第五节 泻下药 496

红大戟 496

第六节 平肝息风药 497

蒺藜 497

第七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498

大皂荚 498

苦杏仁 500

第八节 理气药 502

川楝子 502

第九节 理血药 505

土鳖虫 505

水蛭 506

艾叶 510

第十节 补益药 513

蛇床子 513

第十一节 驱虫药 517

南鹤虱 517

第十七章 “有毒”中药 518

第一节 解表药 518

苍耳子 518

第二节 清热解毒药 523

山豆根 523

第三节 祛风湿药 527

香加皮 527

蕲蛇 531

雷公藤 533

两头尖 538

露蜂房 539

土荆皮 541

第四节 泻下药 542

京大戟 542

芫花 545

牵牛子 550

商陆 552

第五节 涌吐药 555

常山 555

瓜蒂 557

第六节 利水渗湿药 559

泽漆 559

第七节 安神药 562

朱砂 562

第八节 平肝息风药 564

全蝎 564

蜈蚣 566

第九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568

华山参 568

白果 569

第十节 补益药 572

仙茅 572

第十一节 驱虫药 575

苦楝皮 575

第十二节 外用药 577

硫黄 577

木鳖子 578

第十八章 “大毒”及毒剧中药 585

第一节 清热药 585

生藤黄 585

第二节 祛风湿药 586

马钱子(马钱子粉) 586

闹羊花 591

雪上一枝蒿 593

第三节 温里药 596

川乌 596

草乌 602

附子 610

第四节 泻下药 621

甘遂 621

巴豆(巴豆霜) 626

千金子(千金子霜) 630

第五节 利水药 634

狼毒 634

第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635

半夏 635

天南星 641

白附子 644

洋金花 646

天仙子 648

第七节 理血药 653

青娘虫 653

红娘虫 654

第八节 外用药 655

砒石 655

砒霜 657

水银 659

斑蝥 661

红粉 664

轻粉 666

雄黄 667

蟾酥 668

第十九章 其他现代关注品种 671

第一节 含蒽醌类中药 671

何首乌(制何首乌) 671

大黄 677

第二节 含马兜铃酸类中药 684

第三节 含双稠吡咯啶生物碱类中药 6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