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2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2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2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颉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1068504
  • 页数:430 页
图书介绍:顾颉刚一生治学,勤于作读书笔记,六十多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共计五百五十万言。这些笔记是他全部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含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充满了新材料与新见解。其中五十四种笔记,1990年曾由台湾联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今我局编辑《顾颉刚全集》,补收入顾颉刚早年读书北京大学时的笔记,有《寒假读书记》等五种,另将《浪口村随笔》、《史林杂识初编》两种收入。这是收入顾颉刚读书笔记最全的一种。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2》目录
标签:笔记 读书

淞上读书记(一) 3

《洪范》无大家庭观念 3

《周书》中古史资料 3

三苗故事之三时期 8

大家族之起源 9

称人为“帝” 11

《吕刑》之“皇帝”是神非人 11

《禹贡》作于战国 11

四岳与群后、群牧 12

《尧典》作于五行说盛行后 12

《尧典》之“闰” 13

《皋陶谟》中之五行思想 13

洚水与洪水 13

《汤誓》自云“称乱” 14

《尚书》中之尧、舜 14

《洪范》中之数目字 14

《洪范》中之“王”与“皇” 14

周人自称“夏” 15

鬼治、天治、人治 15

周人目光中之商人 15

《尚书》中之“君” 16

大邦与小邦 16

人王与上帝 16

称“汝”与称“帝” 16

“天邑”为“大邑”误文 17

帝乙或称或不称 17

《立政》与《尧典》、《皋陶谟》之异 17

《立政》口气大 18

《书序》之前身 18

《吕刑》与《尧典》 18

刑官之伯夷与皋陶 19

“绝地天通”由于“家为巫史” 19

苗民绝世由于上帝降罚 20

《吕刑》中之五数 20

人王、天帝名称 20

商重先王,周重上帝 27

《长发》之“帝”是上帝而非契 28

帝庭与王庭 29

自然力与人事 29

寿之长短与人之善恶 29

替天行道 30

《尚书》可分三组 30

“皇极”为“王极”之误 32

段玉裁说《吕刑》无“皇”字 33

《尧典》、《皋陶谟》辨伪 33

三数与九数 35

九有与四海 35

《周颂》中之“皇” 36

《禹贡》作于《尧典》之前 36

祖己与祖伊 37

明杂剧 37

称汉为“秦” 37

神与鬼之别 38

元和县城隍 38

郡望 38

《四竹堂纪异》 39

《牧羊卷》 39

淞上读书记(二) 40

徐林与杨惠之、郑樵 40

《尧典》与《大学》 41

九有、九围与九丘 41

“四国”与“四海” 41

尧、舜与治水 42

禹、夔、鲧 43

《尧典》、《皋谟》之数目字 44

《尧典》、《皋谟》之取材 45

《尧典》、《皋谟》之代名词 46

“共工”是官名抑人名 46

终南 46

地名单、复字 46

狩猎与巡守 46

中国之黄土 46

徐 47

燕 47

皋陶与伯夷之更迭 47

巡狩与封禅 48

九州 58

《吕刑》之“简” 60

男女别涂 60

蛮、夷、戎、狄与其方位 60

九原与九毕 61

小东与大东 61

淞上读书记(三) 63

秦德公始居雍 63

追王 63

珠 63

三个三、五 64

后稷与神农 64

币与粟兼用 64

孟子之种族观念 65

“洚水”异字 65

《尧典》与《孟子》 65

州与邑 65

神话与人事 66

古书言四至 67

九州与九野 67

《楚辞》与《禹贡》、《尧典》 67

古书记古名人 69

文王与殷之关系 70

后稷与契俱非舜臣 71

孔子时尚无尧、舜禅让说 71

尧、舜、禹之关系 71

舜命官非实事 73

帝与王、后 73

古书中之帝 74

陟降 75

下土、下国、下民 75

《尧典》有古本、今本之异 76

放勋与重华 76

战国时四大事 76

燕哙让国 78

东、西帝分立 79

徐州 82

《左传》著作年代 83

淞上读书记(四) 86

柱与后土出禹、稷后 86

周宣王黩武 87

唐、虞 87

楚 87

称人王为“天” 88

公亶父非太王 88

齐太公 88

辟雍、泮宫与学校 89

《颂》、《雅》、《骚》与音乐 89

《吕览》、《淮南》、《汉志》之分野与分州 89

《吕览》、《汉志》说四海道里 92

五代国名表 92

李伯元事实 93

纪昀说戴震坚持成见 95

杨荫杭论立后 96

淞上读书记(五) 98

《禹贡》与《禹誓》 98

鬼指山魈 98

匕、土、祖、士皆象生殖器 99

说经与说子 99

殷牧、周耕 100

《国语》多谏书 100

舜之地点 101

歌谣之变化 101

禹在夏初之故 103

《孟子》中不通句 103

玄王与玄鸟 103

扬、越、粤与幽、燕 103

判别真伪有种种条件 103

“敷治” 104

《广雅》本汉人经说 104

禹、稷连称 104

夏都不在山西 105

作品被人嫉恨 105

致语与滩头 105

南词即弹词 106

南曲与北曲 106

白帝与黄帝 106

秋胡妻作雕虫篆 107

《秋水》篇想像天地之大 107

许由与许行 107

丘与陵 108

天王 108

伪作之破绽及其所以作伪之故 108

《论语》中之矛盾记载 109

齐、鲁之地理与文化 109

尧、舜、禹之关系 109

道士之想像力 110

奚侗《庄子补注》 110

王国维《曲录》订补 111

孔子无周游列国事 113

辨《禹贡》 113

早婚 114

彝器用途 114

彝器图案 118

梆子班之艺名与唱腔 119

说书人之权力 120

面貌、衣服、武器之同一色彩 121

说书人编造配角 121

春台班 121

泣吁循轨室笔记(一) 125

战国情况与古代故事 125

战国时人对于秦欲为帝之想像 125

齐威王朝周 125

愿有帝与不愿有帝 126

玁狁亦可称“蛮方” 126

社 126

地方基层组织 126

采薇 128

专名用成类名 128

弹琴退敌 128

子路与孙悟空 128

书社 129

孝子故事 129

以德报怨 129

平民主国事 130

古史与地质 130

琼瑰 130

春秋时美人标准 131

汉人《诗》学 131

姚际恒评朱熹 131

专名与公名之互变 132

金、锡 132

邶、鄘、卫 133

清苑所出商勾兵 134

孔子主质不主文 136

州、里 137

德化 137

圣人 138

《论语》中鬼神、祭祀语 139

韩愈论汉初学术 141

《颜氏家训》论伪书 141

《孔丛·诘墨》 142

乡遂与都鄙 142

夷、裔与华、夏 142

战国交通之发达 143

《春秋》恶叛人 143

子路与张飞、李逵 143

孔子遇难 144

幽州与幽都 144

《尧典》、《皋陶谟》之第一身代词 144

《论语》与《尧典》、《皋谟》之比较 145

黎民 149

《为欲》中之四至 149

圣人受诟 149

战国时人之边徼知识 149

《吕览》说舜德衰 150

齐、鲁兴衰之故 151

江中蛟龙 151

邹人夏后启 151

尧、舜、禹之战 152

三大万乘 152

鲧以欲为乱而被殛 152

时行花衫剧 153

宋康王 154

民不可使知 154

义和团之历史观 154

齐之都鄙 155

观音故事 155

薛平贵故事 155

宋育仁《虞初小说》 156

宋人赠妓词 159

泣吁循轨室笔记(二) 161

王霸 161

三代异制 161

战国学者态度 162

帝号 162

《檀弓》记三代异制 162

唐、虞 163

《正义》圆谎 164

德化与大道 164

州里 164

礼意 165

《甘誓》 165

贵族称号施于平民 165

天、地、稷之祀 165

古帝王出处 166

祝融与后土 167

古史人物之等次 167

黄帝子分十二姓 168

信古与疑古 168

共工 169

古帝与造物主 169

古帝子孙 169

夏、殷、周地仅得九州之一 170

天吏与大匠 170

传与志 170

禹域与域外 171

天下、国、家 171

辟草莱、任土地 171

古人名 172

乡遂与都鄙 172

夏时 172

一贯 172

《禹贡》与《孟子》 173

命定论与人定胜天论 173

春秋时历法各国互异 173

《论语》与孔子 174

孔子年表 174

古字不限一音 181

《左传》记春秋初期事多不可信 181

桓公时《春秋》阙文 182

周庄王卒不见《春秋》 183

《春秋》记小事 183

社 183

掩耳盗铃之礼 183

万章疑古史 184

《论语》中之重复记载 185

音律之数 185

《晨门》与《接舆》诸章 186

墨子与孟子 186

驺衍说九州 187

“禹欲帝而不成” 188

《吕览》引《商书》 188

三皇 188

《勿躬》二十官 189

身、家、国、天下 189

禅让 189

“行德三年而三苗服” 189

武乙、纣、宋康王相同之故事 190

燕境与燕人 192

帝制运动 192

欧阳修辟感生说 193

《军志》 193

商代都邑 193

三代盟会地 194

《汤诰》与《吕刑》 195

屏翳与冯夷 195

夸大笔法 196

《王风·扬之水》 196

刁钻故事 196

“不知其仁,焉用佞” 196

禹馀粮、禹步、禹穴 197

甚难而实非与甚易而实是 197

何仙姑籍贯 198

岝崿山为禹所陈 198

山阴山水 198

吾、我 198

卢师与螺蛳 199

读《孝经》灭贼 199

孔子七言诗 199

泣吁循轨室笔记(三) 200

黔敖故事疑由孟子说来 200

太社、太稷 201

崔述之圣人成见 201

《诗三百》皆政 201

季札评诗乐 202

《诗比》 202

汉人整齐故事手腕 202

古物器分类 203

孟子承认之传说与不承认之传说 204

《求人》说禹迹穷乎域外 204

理智解释神话 205

亡国之社 205

《过理》举纣罪 206

战国人已疑禹不称帝 206

战国时来自远地之食物 206

《慎人》记舜诗由《孟子》来 209

阿衡与保衡 209

故事中之数 210

扬、荆之南界 210

夔与龙 211

商人以十干为名 214

陶唐氏与尧 214

《论语》、《孟子》与《尧典》、《皋谟》 215

《左传》说夏事 216

崔述对故事之取舍态度 216

旅 216

春秋时渐重才具 217

舜与文王之德化 217

殷与旧人 217

《老子》 217

义和团《请神咒》 218

《召诰》之社 219

齐桓公之足迹 219

《九擒文天祥》剧 220

《孝经》与《高王经》 220

善恶观念与时代观念 221

《金锁记》故事 221

《淮南子》揭发托古面貌 222

禹平水土在舜即位前 222

《孟子》记孔子韵语 223

《史记》记孔子语 223

垂 223

《尧典》九官 223

广州回教圣墓 224

《道园学古录》 224

杨惠之图 224

《阴隲文》时代 225

从《秋水轩尺牍》中所见之幕客生活 225

幎 225

王通家世 225

泣吁循轨室笔记(四) 228

《尧典》点句 228

一事异说 229

神话人物 229

崔述为古人卸责 229

郊不必祭天 229

以己子代人死 230

礼陟配天 230

禹之昌言 230

耶律与萧 230

金、锡 231

《禹贡》金属 232

胡渭释《禹贡》金属 232

上古冶金学 243

陶瓷器 246

神道设教 246

“王道缺而《诗》作” 248

画鬼易 248

《淮南》引《周书》 248

圣人得谤 249

秦伐南越 249

厢 250

上古化学原料 250

泣吁循轨室笔记(五) 251

誓师词中夸大敌方罪状 251

《说苑》中九州、五岳 252

巡狩 252

信古无是处 252

礼法与师训 252

骊山姥 253

西周疆域 253

《尚书》学中断 253

文王之政 254

崔述笑谯周等 254

帝非爵称 254

《史记》、《汉书》取舍之异 255

匈奴四方马 255

禹之勤、俭 255

一统思想 256

后稷在夏 256

太王与亶父 256

汤、武为桀、纣臣 256

敷 257

楚辟南疆 257

邓林 257

彭祖 257

不许疑经 258

倒乱千秋 258

《禹本纪》 259

以神位称人 259

夏之郡县 259

杜佑疑《山海经》 260

姚虚 260

山川神主 260

刘向书 260

舜与尧 261

战国士风与故事 261

战国学术与故事 261

禹之勤劳 262

鲧、禹俱湮洪水 262

帝子与舜妃 263

古迹 264

汉学与宋学 264

崔述之发展观点 265

十有二土 266

解经目的 266

鲧殛而禹兴 267

道教 267

文人与武人 268

上帝传种 268

周初事 268

华人早至菲岛 268

乡遂与都鄙 269

崔述涂饰周公 269

标点古书 270

朝山进香 270

狂矞等故事 270

象敖 270

古音 271

金圣叹 271

超辰 271

家族 272

《诗》语 273

唐灭之时代 273

玄镠 273

国与野 273

《大诰》 274

冢土 274

李白咏齐庶女 274

圣人 275

《二十四孝》三种 275

三世不谐 278

大禹山、大禹寺 279

泰山与太岁 279

获麟与作《春秋》 279

郊为报功 280

《胡笳十八拍》 280

相和歌与大鼓书目 280

杨惠之塑像 281

《子夜歌》 281

女子名 281

《琵琶记》中蔡伯喈 282

蕲闲室杂记(一) 285

《周语》之县 285

周之祖先 285

《皋谟》本《论语》 286

庄子思想 286

春秋前不用珠 286

以丘敛 289

《九辨》、《九歌》 290

郑樵、郑厚 290

团社 291

畲人 291

《淮南子》谈古事 291

禹、稷与社、稷 292

上虞 292

“敷”之意义 293

皇帝 293

故事与实事 293

楚用珠 294

姚、妫同为舜姓 294

禹通轘辕 295

禹趋时 295

古代女神 295

《列子》中误入曹丕语 296

郑、卫女乐 297

华人发现美洲 297

婚丧礼之重床叠屋 298

张天师蒞汉 299

三林塘双新娘谣言 300

《博物志》中之昆仑与西王母 300

少室仙姝 302

苗人还愿 303

秦腔 303

傅说、东方朔生时无其星 304

箕子为鲜国师 304

昆曲行至山、陕 304

焰口 305

八仙 305

三苗之征窜 306

郭熙影壁 306

君山与包山潜通 306

刘道醇记杨惠之 307

杨惠之塑玉皇像 308

汉人之陋 309

小州变大州 309

《二进宫》与《三进宫》 309

大书、演义、小书 310

东岳祠塑酆都狱 310

望文生义 311

富媪 311

郑、卫之倡 311

惟 312

四库存目书 312

以轮行船 312

蕲闲室杂记(二) 313

韶之时代 313

丹朱殄世 313

四岳 313

九州疏密 314

《禹贡》、《尧典》广狭 314

治水先后之次 314

织文 314

云梦作乂 315

《老子》与《皋谟》 315

王时润著述 315

《华夷》、《禹迹》两图 316

三宥 316

《尚书》百篇之次 317

自近及远 318

《王制》与《禹贡》 319

《王制》自认周后人作 319

岳神与海神姓名 319

六师 322

主百神 322

文武 322

史不可信 322

枚卜与穆卜 323

《论语》中之德化主义 323

舜选皋陶 323

《小旻》与《洪范》 323

孟子言自相矛盾 324

《论语》、《孟子》中之“君子” 324

圣人 324

“亟”读音 325

《中庸》德化说 325

“赏于祖,戮于社” 325

郑民弗堪 328

“念兹在兹”四语 329

《左传》中之“圣人” 329

解放奴隶 331

领地 331

德化说 332

禅与继 332

商鞅说秦孝公 332

不战屈人 333

宋濂《燕书》 333

帝位 335

禘 335

《周易》著作时代 335

蛮、触之争 335

战国人所引《尚书》不可信 336

《逸周书》记古之亡国 336

纬书说河与泰山 337

太公遇文王年 337

《庄子》中士之类别 337

《楚茨》记祭事 338

蕲闲室杂记(三) 339

扬州为齐地 339

“楚子”与“楚王” 339

与冯沅君讨论古书用韵 339

“尧不举元、凯,不去四凶” 340

五帝之用 341

宋代之改注运动 341

《逸书》语入《周易注》 342

东山笔乘(一) 345

《无逸》与《君奭》 345

禅与墠 345

《尧典》所本 345

巡守与述职 347

《韶》 347

《五帝德》比较表 347

京师 350

《诗经》中起兴句 350

帝系表和《帝系》所无 357

黄帝四至 360

《五帝本纪》中尧、舜年 361

《疏》欲破《注》而不得 362

孟子与尧、舜 362

道九山、九川 362

《禹贡》无幽州 364

“后稷”非“居稷” 364

黑水为一水 364

“百揆”非官名 366

颛顼与高阳 367

《孟子》记晏子语有韵 367

《万舞》 368

舜与田齐 368

智者凿 368

“令色”两解 368

泮为地名 369

州与国由小化大 369

东山笔乘(二) 370

《泰誓》与《皋谟》 370

天之大数十二 370

成风言“蛮夷猾夏” 370

导山 371

纳言 371

圣与王合一 371

《大诰》、《康诰》、《酒诰》之代名词 372

丹朱与象傲(奡) 379

《仪礼》非全书 379

天人感应 380

“乃言曰”与“乃歌曰” 380

九州与五服 380

《左传》中之九州 382

“《关雎》之乱” 382

春秋时继统法不甚固定 383

传说中之古史的发展时期 384

今日人民群众心目中之古史 384

商以龙为图腾 385

殷世系表 385

《殷本纪》中有张霸书 386

《殷本纪》中屡言“殷复兴” 386

殷高宗三年不言之三种解说 387

有莘氏女 387

《商颂》中之两“武王” 388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之三种解释 388

《汤誓》、《西伯戡黎》后出之证 388

迁社 389

年寿与道德相结合 389

商王称帝 390

商王名统计 391

五帝史料 392

夏代史料 392

殷代史料 393

夏、商两甲均淫乱 394

伯夷与柏翳 394

战国时之圣道 394

改正朔与易服色 395

《商书》文辞 395

“极” 395

地方基层组织 396

汉代《尚书》学传授系统 396

汉代《尚书》学著述辑本 397

古本《尚书》 397

“亡”与“逸” 398

《周语》五服与《禹贡》五服 399

朱熹论《禹贡》 400

朱熹论《春秋》 400

夏代都邑 401

“方伯” 401

“予惟小子”与“汝惟小子” 402

《周本纪》之缺点及其改作方法 402

对于官能特别发达者之诋毁 404

《春秋》三传之次序 404

孟子井田说由封国说来 405

俗服与法服 406

二重人格之启 406

乱抓古人 407

《吕览》“周鼎”即九鼎 408

蜀中信仰 408

东山笔乘(三) 409

《春秋经》信实程度 409

三传中十二公篇幅比例 409

《左氏》“郓溃”无传 410

假定《春秋经》与《左氏传》之经历 410

三传写定次序 410

“春王”与“三月”分读 411

刘知幾《惑经》提要,并为解答 411

《尚书》篇数 414

《尚书》传授图 414

“祢祖”与“七始” 414

《立政》与《牧誓》 415

“思曰睿” 415

城濮等地名 415

三族与九族 416

兹方与朱方 416

少皞氏所在 416

末君谥“康” 416

“微言” 417

秦灭楚、齐立郡 417

《尧典》中无五岳 417

国称“氏” 418

幽、扬字古音 418

历史事实反映于古史系统 418

庄有可辨《尔雅》 419

庄有可辨《左传》所载之《六经》原本及孔子语 423

庄有可析老聃与老子为二人 425

天子妃数 426

蒋清翊《纬学原流兴废考》 427

二十四孝 428

齐国为故事发源地 428

应付旱灾之三术 4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