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 1978-2009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3113866
- 页数:560 页
一、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员) 3
解放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杨春贵) 8
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王伟光) 10
论思想解放的内在机制&(衣俊卿) 11
科学实践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肖前) 12
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陶德麟) 13
认识的对象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陶德麟) 14
坚持“两个尊重”,反对“两个凡是”&(杨春贵) 15
两类哲学命题有两类哲学标准&(潘叔明) 16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集中体现为五个“破除”和五个“坚持”&(杨春贵) 17
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理论贡献&(毛卫平) 18
当代中国的观念变革&(董德刚) 20
思维方式变革与现代化&(王思浚) 21
在当代中国现实哲学领域中的求索与创新&(崔自铎) 22
实事求是的要旨在于创新&(肖前) 24
哲学视野中的创新理念&(阮青) 25
党的思想路线是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王展飞) 26
立足生产力标准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肖前) 27
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创新观点&(刘歌德) 28
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辩证关系&(陶德麟) 29
“解放思想”说到底是解放人&(阮青) 31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33
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李秀林) 35
哲学世界观与阶级世界观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曾德盛) 36
不能用“马克思哲学”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马俊峰) 37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区别及其原因&(何中华) 38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的革命&(许全兴) 39
把哲学变成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肖前) 4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韩树英等) 41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上篇是革命篇、下篇是建设篇&(刘歌德,陈武光) 42
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革命性功能,而且具有建设性功能&(卢冀宁) 43
把哲学原理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方法来掌握&(陆魁宏)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新释&(董德刚) 45
马克思哲学的形上追求不同于思辨形而上学&(张有奎) 46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高清海) 47
马克思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韩庆祥) 48
植根于实践的哲学常青&(黎德扬) 49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唯一出路&(郝立忠) 51
从“诠释”走向“激活”&(丰子义) 5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命&(许全兴) 53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孙正聿) 54
表征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孙正聿) 55
现代哲学的革命及其趋向&(孙正聿) 56
立足当代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新体系&(张守刚) 5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当代价值与当代形态&(欧阳康) 59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刘歌德) 61
辩证唯物主义是什么,能做什么&(黎德扬) 62
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称为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余少波) 63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创新总体构想——列宁《哲学笔记》新开掘&(王东) 6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韩树英) 6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肖前) 66
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杨春贵) 67
对“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的新认识&(邢贲思) 68
实践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夏甄陶,欧阳康) 69
实践哲学的反思与建构&(欧阳康,张明仓) 70
创新实践是实践的高级形式&(庞元正) 72
创新实践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的重要路径&(庞元正) 7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理论和实践批判理论&(郭湛) 75
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一种新解读&(杨耕) 76
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边立新) 77
关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重新诠释&(何中华) 78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实践生成本体论&(韩庆祥) 80
实践本体论不能成立&(郑镇) 81
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是人学&(韩庆祥) 82
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人学&(韩庆祥) 83
我国的人学定位与人性自觉&(欧阳康) 84
哲学应该关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夏甄陶) 85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线索&(陈晏清) 87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哲学根本性的范式转换&(郭湛) 88
探寻主体能力和主体性原则&(欧阳康) 89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的是客体性原则而不是主体性原则&(许志功) 91
哲学基本问题新释&(侯才) 92
哲学的审美化之路&(侯才) 93
在哲学新形态领域中的求索与创新&(崔自铎) 95
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陈先达) 96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董德刚) 97
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与形态学建构&(欧阳康) 98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马中柱) 100
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探寻哲学发展之路&(韩庆祥) 101
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原则、内容和意义&(杨耕) 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与中、西、马哲学对话&(冯俊) 103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许全兴) 107
马克思是“终结”还是“重建”哲学&(何中华) 108
马克思开辟了哲学的新道路&(韩庆祥) 109
马克思: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杨耕) 110
作为扬弃“主体主义”和“客体主义”传统的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历史诠释&(侯才) 112
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理论概括&(郝立忠) 113
唯物辩证地考察历史,坚持历史观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必然性&(庄福龄) 114
坚持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马克思主义史&(庄福龄) 116
哲学评价标准必须从“两个对子”上升到“两大形态”&(郝立忠) 116
“重读马克思”:缘由、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何中华) 118
20世纪哲学的三大转变&(黎德扬) 119
哲学在其历史上有三次重大回转&(潘叔明) 120
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杨耕) 121
以“新”解“马”新范式&(董德刚) 123
马克思以哲学方式解读现实问题有其独特的内容、方法与意义&(韩庆祥) 124
具有创新观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李恒瑞) 125
列宁最后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理论来源&(王东) 125
列宁“哲学笔记”的后文本学新解读&(张一兵) 126
借鉴与超越苏联马克思学、西方马克思学,创建中国马克思学&(王东) 12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三个前提性问题&(陶德麟) 1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意义&(庄福龄) 1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衣俊卿) 13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大智慧研究纲要&(王东) 132
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冯平) 1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重视提升“中国经验”&(马俊峰) 13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格局演变及发展提议&(袁吉富) 13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区分&(许全兴) 137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中国哲学的总结、概括和发展&(许全兴) 1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郭建宁) 1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郭建宁) 14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殿堂&(许全兴) 142
中国革命的认识逻辑&(李恒瑞等) 143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以革命为主题到以发展为主题的转换&(庞元正) 144
“哲学上三次大论战”提法不宜继续使用&(许全兴) 145
从革命党的哲学到执政党的哲学&(毛卫平) 146
20世纪中国三位划时代的历史伟人及其划时代的历史功勋&(刘歌德) 147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杨春贵) 148
毛泽东哲学的基本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李克) 150
注重“事理”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张守刚) 151
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曾德盛) 152
倡导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王东) 153
论毛邓统一&(陆魁宏) 154
邓小平理论准备和孕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和三次反思&(荣开明) 155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哲学》&(王东) 156
邓小平的创造性实践观&(胡延风) 157
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逻辑结构&(奚洁人) 158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意义&(陈章亮) 159
人民性:科学发展观的鲜明特征&(夏兴有) 160
现代性、后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域&(夏兴有) 162
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奚洁人) 163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创新&(郭建宁) 164
反映新时期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李恒瑞等) 166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167
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孙正聿) 169
条件对规律的制约作用&(陆魁宏) 170
马克思哲学中的时空范畴&(邓晓臻) 171
马克思的自然观探究&(邓晓臻) 172
关于社会的物质性&(王展飞) 173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韩树英,陈柏灵) 174
主观主义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杨春贵) 175
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方式&(许全兴) 177
意志的三重结构&(许全兴) 178
从唯物论到进化的多元论&(闵家胤) 179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181
唯物辩证法规律观的新视界&(庞元正) 183
现代科学图景下的辩证法基本规律&(庞元正) 184
从哲学形态的高度诠释唯物主义辩证法&(郝立忠) 185
辩证法是对“抽象”的批判&(孙正聿) 186
辩证决定论的创立是决定论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庞元正) 188
唯物辩证法的社会功能&(余少波) 189
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原则论的初步探讨&(史昭乐) 190
一个具有新面貌的唯物辩证法叙述体系&(史昭乐) 191
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矛盾的转化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卢冀宁) 192
新时期对“一分为二”的新阐发&(韩树英) 194
辩证矛盾有四种基本类型&(潘叔明) 195
论相关规律&(陈建中) 196
论平衡不平衡规律&(陈建中) 198
合力规律&(陈建中) 200
关于一般与个别两个命题的考察&(赵凤岐) 202
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余少波) 204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刘歌德) 205
矛盾的斗争性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黎德扬) 206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赵凤岐) 207
对立面转化包括在同一性之中&(马中柱) 209
矛盾转化不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含义&(曾德盛) 210
同一性不包含转化&(黎德扬) 211
辩证法的同一性只是指对立面的相互依存&(陈晏清) 212
转化是相对独立的总体范畴&(荣开明,赖传祥) 213
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不属于矛盾的统一性范畴,对立统一规律三个基本范畴的相互关系&(卢冀宁) 214
矛盾的转化有许多不同类型&(卢冀宁) 216
矛盾双方的融合转化(或重组式转化、或相互扬弃式转化)是辩证法核心的核心&(卢冀宁) 217
内因提供变化的可能性,外因提供变化的现实性&(刘陆鹏) 218
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韩树英) 219
系统理论证实和发展了矛盾学说&(庞元正) 220
唯物辩证法的一条新原理——系统原理&(黎德扬) 221
辩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姚传旺) 223
系统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拓展&(黎德扬) 224
从系统科学视野对生态文明的一种解读&(黎德扬) 225
机遇是辩证法和历史观的重要范畴&(庞元正) 227
把握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性,不仅要把握必然向自由的转化,还要把握自由向必然的转化&(赵甲明) 228
从唯物辩证法到广义进化论&(闵家胤) 229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231
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抽象出来的&(许志功) 233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一种新解读&(杨耕) 234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意蕴&(马俊峰) 235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有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两个维度&(陈晏清) 236
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观念:一种新解读&(杨耕) 237
规律的客观性及社会规律的特点&(余少波) 238
《资本论》历史观新开掘——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创新总体构想&(王东) 239
利益问题是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王伟光) 240
利益、利益矛盾、利益分析法和利益协调机制&(郭建宁) 241
信息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孙伟平) 242
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探索&(董德刚) 244
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是划分人类文明形式的基本依据&(庞元正) 244
建立“社会开放学”理论学科的一次尝试&(李恒瑞等) 246
生活世界是不确定的&(刘陆鹏) 246
社会规律寓于社会实践&(刘陆鹏) 247
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直接体现&(李秀林) 248
从历史唯物论到社会系统论&(闵家胤) 249
人类世界是自然创造与人文创造的统一&(夏甄陶) 250
“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李秀林) 252
劳动与资产有机结合论&(董德刚) 253
全面把握财富的尺度&(丰子义) 25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是社会基本矛盾&(胡懋仁) 255
上层建筑直接影响生产力&(刘陆鹏) 256
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政治无意识&(宋惠昌) 257
意识形态:政治统治合法性的信仰体系&(宋惠昌) 258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理念的哲学建构&(贾英健) 259
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李德顺) 260
文化是相对稳定的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统一&(郭湛) 261
宗教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衍生物&(黎德扬) 262
科学通向宗教的两条路径&(黎德扬) 264
没有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李秀林) 265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韩庆祥) 266
公共性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新视域&(贾英健) 267
毛泽东“人民万岁”的深刻意蕴&(许志功) 269
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动力论&(张华金) 270
社会发展研究的领域定位和基本方向&(贾高建) 271
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和逻辑框架&(贾高建) 272
社会发展理论的逻辑分层和体系建构&(贾高建) 273
从整体高度把握社会形态的多维视角&(贾高建) 274
“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各有不同的历史功用&(郑镇) 275
“三依赖理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能力依赖&(韩庆祥) 276
只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和“五形态”的联系中才能把握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赵甲明) 277
世界历史的两大转折与两大标志&(王伟光) 279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三个时期、九个阶段&(郭湛) 280
自由的一般规定与三维视角&(贾高建) 281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解读&(丰子义) 282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贾英健) 283
关于现代性的内在维度的分析&(衣俊卿) 284
作为人自身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批判&(衣俊卿) 285
马克思看待全球化的双重视角&(丰子义) 286
从共产主义到全球问题研究&(闵家胤) 288
利益在主体活动中的作用具有社会历史性&(高岸起) 289
在高科技发展的历史活动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岸起) 290
关于历史进步的评价问题&(丰子义) 292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新阐释&(张一兵) 293
七、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95
认识论包含认识理论和认识历史两个方面&(许志功) 297
认识是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实现出来的关系系统&(夏甄陶) 298
在认识论领域的求索与创新&(崔自铎) 299
认识基本规律的两种形态和三个层次研究&(武星亮) 300
人类认知结构的重建:感性、知性、悟性&(侯才) 301
对整个人类认识史辩证阶段的全程划分及具体阐述&(史昭乐) 302
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是必然的&(高岸起) 304
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杨春贵) 306
形象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理性思维活动&(张守刚) 306
直觉思维——特殊的认识飞跃形式&(许全兴) 308
思维方式解析&(陈中立) 309
从电脑的思维模拟看人脑的思维模式&(张守刚) 311
“三者同一”之新解&(余少波) 313
主体认识图式理论&(周文彰) 314
规范研究:一个新的学术方向&(徐梦秋) 316
构境理论&(张一兵) 318
要注意研究概念和范畴在认识中的另一种作用&(许志功) 318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说质疑&(袁吉富) 320
认识主体性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证明和丰富&(周文彰) 321
“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这么难?——一种来自主体的分析&(周文彰) 322
是“事在理先”而不是“理在事先”——以桌子实物和桌子蓝图的关系为例&(邢贲思) 323
从反映论到透视论&(闵家胤) 324
认识通过主体性而走向客观性&(周文彰) 325
积极发挥认识客体的能动性&(毛卫平) 326
真理的定义: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陆魁宏) 328
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决策和指示是否正确,也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邢贲思) 329
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陆魁宏) 329
实践评价是检验真理的逻辑起点&(郝立忠) 330
从实践评价看真理和价值的统一&(郝立忠) 332
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属性&(黎德扬) 333
关于真理的条件性&(胡延风) 334
真理的使用界限也是不会被推翻的&(黎德扬) 335
客观真理都没有阶级性&(黎德扬) 337
真理是过程&(陈中立) 338
真理是系统&(陈中立) 33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奚洁人) 340
在真理理论领域中的求索与创新&(崔自铎) 341
错误对认识发展的积极作用&(荣开明) 342
目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夏甄陶) 343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实践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的统一&(高岸起) 344
“实践—认识”活动的结构及其动态过程&(卢冀宁) 346
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卢冀宁) 347
实践及其效能、效果和反馈是实践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郭湛) 348
关于实践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赵凤岐) 349
在实践论领域中的求索与创新&(崔自铎) 350
认识论与社会认识论的构建&(欧阳康) 352
合理性、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欧阳康) 354
重建社会认识论&(毛卫平) 355
应重视改造世界规律的研究&(许全兴) 356
我们思想上还需要哪些超越&(周文彰) 358
八、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361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李德顺) 363
价值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冯平) 364
价值论与社会评价的合理性问题&(欧阳康) 365
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卢冀宁) 366
“真”是通达“善”的途径&(刘陆鹏) 367
马克思哲学的精髓在于价值哲学&(孙伟平) 368
好政治的价值维度&(任阿娟) 369
虚假价值批判&(阮青) 37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党建纲领,同时又是共产党人的哲学,是共产党人的历史哲学、人生价值哲学&(许志功) 372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实践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潘叔明) 37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发展的目标设定&(马俊峰) 374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张艳涛) 375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岸起) 376
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 379
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张江明) 381
多视角多渠道全方位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欧阳康) 382
社会主义辩证法&(马中柱) 383
论社会主义社会突出矛盾&(梁渭雄) 384
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思考&(李秀林) 385
社会改革开放新论&(李恒瑞等) 386
刘少奇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贡献&(杨春贵) 387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不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唯一方法&(杨春贵) 388
运用利益分析方法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王伟光) 39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王伟光) 39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利益集团及其矛盾主要特点&(袁惠民) 392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矛盾的客观性&(袁惠民) 393
关于“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矛盾”&(郭建宁) 395
邓小平正确处理改革与稳定关系的辩证法&(郑镇) 396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宋洪云,郭湛) 397
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代意义&(边立新) 398
机遇即挑战&(刘陆鹏) 400
以效率为衡量准则也是一种公平观&(罗归国) 401
效率和公平互动论&(边立新) 401
“三农”概念和“三农问题”的提出&(韩树英) 403
倡导经济、政治、文化系统改革论&(王东) 404
现阶段的道德原则要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陶德麟) 405
应当认同和接受人类普世价值,不断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罗归国) 4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富强、民主、公正、和谐、自由&(侯才) 407
从哲学上研究改革观的意义&(姚传旺) 408
十、关于发展哲学 411
建构发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迫切任务&(庞元正) 413
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研究&(杨信礼) 414
拓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子义) 416
略论邓小平的现代化观&(阮青) 418
科学发展观:具有时代标志的理论成果&(赵凤岐) 419
发展观念的革命&(李恒瑞等) 421
“相互吸收、辩证扬弃”是不同发展理论在历史演进中的重要特征&(赵凤岐) 421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进展&(毛卫平) 422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层面上提升党的发展理论&(郑镇) 424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高岸起) 425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超越的根本保证&(赵甲明) 426
可持续发展的四个难题&(刘陆鹏) 427
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论研究&(陈中立) 428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环节在于领会其战略思维意蕴&(毕京京) 429
我国实现经济平等与经济自由平衡发展的必要性&(刘敬鲁) 430
十一、关于和谐哲学 433
“构建和谐社会”“共建和谐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命题&(卢冀宁) 435
辩证法本质上既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又是继承的和建设的&(卢冀宁) 43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新形态是和谐哲学&(毛卫平) 437
和谐是辩证矛盾的一种状态&(潘叔明) 438
只有正确处理矛盾才能实现和谐&(陶德麟) 438
建设和谐社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基本矛盾&(马中柱) 440
国有资源产权的完善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刘敬鲁) 440
法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李德顺) 4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讲科学、讲民主、讲法制&(刘歌德) 442
确立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和谐思维方式&(张仲华,任阿娟) 443
倡导和谐理念 建设和谐文化&(郭建宁) 444
十二、关于人的哲学 447
以人为本是贯穿人的世界的一个根本原则&(夏甄陶) 449
人学思想在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前提和总体地位&(韩庆祥) 450
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是人学&(韩庆祥) 451
在人学领域的求索与创新&(崔自铎) 452
人的自由,人的解放&(许全兴) 453
对人道主义要作具体分析&(陶德麟) 454
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形态是风险人学&(贾英健) 456
虚拟生存是当代人类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贾英健) 457
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边立新) 458
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性&(边立新) 459
以人为本的哲学探索&(王东) 460
在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中理解以人为本&(边立新) 461
“以人为本”的“人”和“本”&(张华金) 462
“以人为本”的“人”指何而言&(宋惠昌) 463
不能把“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混为一谈&(宋惠昌) 464
“以人为本”理念的针对性问题&(宋惠昌) 465
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是能力本位&(韩庆祥) 466
在人生哲学领域里的求索与创新&(崔自铎) 467
个性概念的哲学理解&(阮青) 468
毛泽东人生之旅的哲学诠释&(杨信礼) 470
十三、其他 473
论哲学与经济学结盟的重大意义&(陈章亮) 475
应当建构现实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陈晏清) 476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中国视野&(李晓南) 477
马克思理论的政治哲学意蕴&(杨晓东) 478
论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衣俊卿) 479
数学的哲学意义&(黎德扬) 480
从合理性的角度聚焦管理所关涉的人的问题&(刘敬鲁) 481
应倡导能本管理&(韩庆祥) 482
管理方法的哲学框架&(毛卫平) 483
制度是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中介&(刘陆鹏) 484
制度:沟通经济与道德的联结点&(刘陆鹏) 485
管理文化建设的五个层面&(毛卫平) 487
邓小平的管理智慧&(韩立红) 488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根本指针&(郝立忠) 489
军事思维五大规律&(张守刚) 490
迎接挑战构建高技术战争哲学的理论体系&(张守刚) 491
运用高谋略驾驭高技术战争&(张守刚) 493
赢得高技术战争的现代军事思维方式&(张守刚) 494
附录 497
附录一: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历届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名单 499
附录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第一至五届常务理事简介 505
附录三: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学术活动大事记(1982—2009) 545
后记 560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问题探幽》陈冬生,王枫桥责编 2019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弗雷格逻辑主义研究》刘靖贤著 201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谭劲松,金一斌主编 2018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70年》王京清 2019
- 《书法主义图像叙述》洛齐 2019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主编 2019
- 《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曹泳鑫李冉主编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