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学习者的成长  “小说”化叙事研究展开的二语习得舞台背景
学习者的成长  “小说”化叙事研究展开的二语习得舞台背景

学习者的成长 “小说”化叙事研究展开的二语习得舞台背景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玉梅,高西峰编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9014391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后现代主义研究背景下,关于语言文化学习者自主性的实践和研究的地图。从四个部分“学习者成长的含义”、“支持学习者成长的环境”、“学习者成长中他人的作用”、“超越学习者成长”对语言学习研究的重要概念作了概括和定义,同时就有代表性的实践研究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就“学习者成长”中的“人生,生活故事”的理解和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给予中国读者在探索学习者自主性这个宏大的世界以借鉴。
《学习者的成长 “小说”化叙事研究展开的二语习得舞台背景》目录

序言 学习者自主性:面向初学者的入门介绍 1

一、前言 1

二、学习者自主性——实践与研究历史 1

三、对于学习者自主性的误解 5

四、为何现在提出学习者自主性——日语教育的视点 9

五、为何现在提出学习者自主性——英语教育的视点 10

六、本书的构成 12

第一篇 学习者自主性的含义 19

第一章 语言学习的自主性 单一教育模式还是双重教育模式? 21

一、前言 21

二、状态1型的实践形态 22

三、状态2型的实践形态 24

四、混合型实践形态 27

五、状态2型的实践形态特征 29

六、学习者训练 30

七、教师训练 31

八、学习资源 33

九、总结 35

第二篇 支持学习者自主性的环境 39

第一章 学习者自主性的实践 爱尔兰成年移民的英语学习 41

一、前言:学习者自主性理论 42

二、Integrate Ireland Language and Training:组织框架 45

三、欧洲语言档案袋:构成、功能、使用 48

四、ELP在IILT中的使用 50

五、读写的重要性:学习者第二语言中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52

六、认定以自主性为基础的语言学习的外部评价 57

七、结论 59

第二章 即兴的技巧学习者自主性、学习者及学习环境 76

一、序言 76

二、定义学习者自主性 77

三、使用即兴对学习者自主性三个研究方法进行再探讨 79

四、CALL究竟是什么 87

五、实践学习者自主性原理的惨痛失败法 90

六、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94

七、结论:学习者自主性和CALL环境 96

第三章 自主性语言学习构造,管理及责任 102

一、引言 102

二、学习构造 103

三、将学习构造付诸实践 105

四、语言教育专家的任务 105

五、学习环境的设计 106

六、针对一般市民的自我主导型语言学习项目 106

七、英语集中项目的自我主导型语言学习科目 110

八、结论 114

第三篇 培养学习者自主性他人的作用 121

第一章 对语言学习的建议相互行为的特征和交涉的程序 123

一、引言 123

二、语言建议的特性 124

三、事例研究 125

四、咨询的基础:顾问的语言行为 125

五、成为行动变化契机的语言之间的相互行为 128

六、成为事先难以计划的变化契机的建议 130

七、建议的语言 133

八、建议过程中的交流特征 135

九、语言顾问的专业性特质 137

十、建议文脉的必要条件 138

第二章 究竟是谁的故事?基于语言学习中相遇的自/传记 140

一、序言 140

二、ALMS项目 142

三、Leena:一个研究者的故事 145

四、学生的故事 149

五、究竟是谁的故事? 154

第三章 学校文脉中的英语教师同僚性与自主性 158

一、序言 158

二、日本学校教育中阻碍自主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159

三、日本人英语教师自主性的现状 162

四、促进日本人英语教师的自主性:同僚性概念(School Collegiality) 164

五、创造促进教师自主性的环境 168

六、教师自主性的促进:明示性方法 169

七、教师自主性的促进:暗示性方法 174

八、总结 175

第四篇 超越学习者自主性 181

第一章 超出教室的语言学习场所的考察 183

一、序言 183

二、教室外学习与教室研究 185

三、场面与实践形态 187

四、学习者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 190

五、结论 193

第二章 当学习者自主性背叛了第二语言使用者三个层次的社会文脉分析 197

一、引言 197

二、微观层次的讨论 198

三、中等层次的讨论 204

四、宏观层次的讨论 208

五、结论 211

后 记 217

执笔者明细 2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