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广义吴越文化通论
广义吴越文化通论

广义吴越文化通论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建华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0499671
  • 页数:507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题为《吴越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新石器文化写到五四新文化,由董楚平一人执笔;下编题为《吴越文化的若干方面》,分《农业》、《陶瓷》、《科技》、《书画》、《戏曲》、《书院与学校》、《版刻与藏书》七章,由游修龄教授等八人撰写,条块结合,全面反映广义吴越文化的整体面貌与个性特征。本书稿的最大优点是创见迭出,自成风格,崇尚实证,力排空疏,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广义吴越文化通论》目录

前言&董楚平撰 1

上编 广义吴越文化史&董楚平撰 3

第一章 改写历史的新发现 3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的开创性工作 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确立 5

一 钱塘江以北的马家浜——崧泽文化 6

二 钱塘江以南的河姆渡文化 10

三 钱塘江南北的良渚文化 14

四 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 16

第三节 世纪之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8

一 跨湖桥文化 18

二 浦江上山遗址 20

三 嵊州小黄山遗址 20

第二章 长江下游第一次文明(玉器文明) 21

第一节 一个被历史遗忘的文明古国 22

一 玉器的超前与宗教的统一 22

二 统一的权力中心——首都 27

三 森严的礼制 32

四 “方戉会矢”——一件良渚文化陶文的释读 37

第二节 早期文明的意识形态 41

一 良渚文字与创世神话、宇宙模式 41

二 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地位变化 50

三 神像与伏羲 53

四 琮者,宗也 62

五 祭坛与大墓的关系问题 73

六 祭坛的祭祀对象 77

第三节 良渚文化的扩散与夏越关系的探讨 79

一 良渚文化的扩散 79

二 驩兜与三苗 86

三 二里头夏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关系 88

四 夏王朝的苗蛮血缘 93

第三章 长江下游的第二次文明(青铜文明) 99

第一节 吴文化的诞生 100

一 湖熟文化——吴文化的前身 100

二 周人南下与宜(吴)国建立 102

第二节 越文化的诞生 106

一 马桥文化——越文化的前身 106

二 越国王室来自山东夏裔 110

三 东夷文化南迁考 115

第三节 吴、越文化的融合统一 124

一 干越文化的加盟 124

二 宁镇地区文化面貌的中期突变(越化) 126

三 吴、越文化的融合 128

第四节 吴越二霸的先后崛起 133

第五节 绍兴两座大墓的问题商榷 136

一 印山越王陵的墓主问题 136

二 从306号墓谈到徐史的一些问题 140

第四章 从吴越铜器铭文探讨吴越的历史文化 146

第一节 吴国具铭铜器集录 147

第二节 从吴国铜器铭文探讨吴国的历史文化 162

一 吴国具铭铜器的器类与装饰 162

二 吴国的国名问题 163

三 吴国的人名 165

四 吴国具铭铜器出土地点 167

五 吴国的世系 170

第三节 越国具铭铜器集录 171

第四节 从越国铜器铭文探讨越国的历史文化 186

一 越国具铭铜器的器类与装饰 186

二 越国的国名问题 188

三 越国世系 189

四 从越国具铭铜器出土地点谈越国的一些历史问题 190

五 器主身份等问题 192

第五章 吴越文化的第一次转型 194

第一节 越人的迁徙问题 195

一 南迁 195

二 北迁 197

第二节 华夏人进入吴越地区 201

一 春申君(?—前238年)治吴 201

二 中原人入主吴越 203

三 东汉时期的初步发展与进一步汉化 205

第三节 文化转型 207

一 汉语代替越语 208

二 尚武变为崇文 209

三 文学与子学 210

四 养生与隐逸 212

第六章 吴越文化的三次发展机遇 214

第一节 六朝时期 215

一 东吴时期江北人口南迁 215

二 东晋时期中原人口南迁 217

三 会稽特殊的文化气氛 219

四 六朝江东的文化成就 222

第二节 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 224

一 安史之乱引发的第二次移民潮 224

二 五代时期的吴越地区 225

三 第二次移民潮对南、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 228

四 第二次移民潮对吴越地区的影响 229

第三节 “靖康之难”及其影响 234

一 第三次移民潮 234

二 第三次移民潮对吴越地区的影响 235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吴越文化 239

第一节 科场内外 240

第二节 吴越文人与第一次西学东浙 244

第三节 清代朴学 249

一 早期:启蒙期 249

二 中期:全盛期 253

三 晚期:蜕变期 259

第四节 白话小说 264

一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264

二 “三言”、“二拍”与《型世言》等 265

三 《儒林外史》与《红楼梦》 266

第五节 丝绸 269

一 明代丝绸 269

二 清代丝绸 271

第八章 吴越文化的第二次转型 275

第一节 “师夷长技” 276

一 从挨打中醒悟 276

二 上海的崛起 278

三 洋务运动与民办工业 280

四 第二次“西学东渐” 281

五 洋务运动的思想家 286

第二节 维新与革命 291

一 吴越地区在中国文化转型第二阶段的作用概述 292

二 张謇(jian)的地方自治 296

三 张元济与商务印书馆(附:陆费逵与中华书局) 299

四 蔡元培的革命教育活动 302

五 章太炎的政治生涯 304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 309

一 陈独秀·《新青年》·北大文科 309

二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的关系 315

三 白话文运动 317

四 五四新文学 322

五 鲁迅与“改造国民性” 324

下编 吴越文化面面观 329

第一章 农业&游修龄撰 329

第一节 吴越地区的原始农业 330

一 吴越原始农业遗址概况 330

二 出土的农具问题 332

三 吴越粮食作物的种类和问题 332

四 吴越丝麻利用简况 333

五 吴越原始膳食结构简析 334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农业 334

一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334

二 水利的兴修 335

三 作物种类的增加 337

四 丝麻纺织的发展 338

五 家畜、家禽和渔猎 339

第三节 秦汉统一后的吴越农业 340

一 吴越人口大迁徙对农业的负影响 340

二 吴越人口迁徙对海外农业的影响 341

第四节 三国至五代吴越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342

第五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吴越农业 344

一 粮食种类的增加 344

二 粮食产量的领先 344

三 棉花的迅速推广 345

四 果树蔬菜的发展 346

五 园林花卉的发展 348

六 生态农业的抬头 351

七 存在问题——农民负担过重,自然灾害频繁 352

第六节 吴越农业与人杰地灵 353

一 吴越地区农业与人口增长 353

二 吴越地区农业与人杰地灵 353

第二章 科技&蔡海榕撰 356

第一节 东汉六朝时期 357

一 东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357

二 六朝时期的吴越科技文化 358

三 经济重心南移和文化多元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362

第二节 隋唐宋元时期 362

一 隋唐宋元时期吴越科技重要成就 362

二 全面发展的宋元吴越科技文化 367

三 经济高度繁荣和早期启蒙思想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368

四 传统科学方法的成熟 368

第三节 总结传统与西学东浙——明清时期的吴越科学技术 373

一 明清时期吴越科技的主要成就 373

二 传统科技的总结 376

三 外国科技的传入 378

四 中西科学交汇的最初成果 378

五 传统科学转型的伟大尝试 379

第四节 走向近代的吴越科学技术 384

一 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和近代数学知识的传入 384

二 著名化学家徐寿和近代化学知识的传入 384

三 近代物理学知识的传入 385

四 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入 385

五 近代医学、农学和其他技术科学的传入 386

六 职业科学家群体的崛起 386

第五节 20世纪的吴越科技文化 387

一 先驱者的功绩 387

二 首创中国的现代科技教育 389

三 中国科学会通的深入 389

四 现代科学体制的形成 390

五 20世纪吴越科学精英 390

结语 391

第三章 书画&陈野撰 392

第一节 先秦时期 393

一 绘刻 393

二 彩绘 395

三 记载中的壁画 395

第二节 秦汉时期 396

一 绘画 396

二 王充的美学思想 396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 397

一 绘画 398

二 书法 400

第四节 隋唐时期 403

一 绘画 403

二 书法 404

第五节 五代两宋时期 406

第六节 元明清时期 410

一 绘画 411

二 书法 420

第七节 近代 422

第四章 戏曲 425

第一节 宋元南戏&董楚平撰 426

一 南戏起源于温州 426

二 《张协状元》及其他 427

三 南戏的民间性 429

四 北剧南渐和南北剧的交流与比较 430

五 元末南戏的五大名剧 432

第二节 明清戏曲&董楚平撰 434

一 明代民间的南戏流派 434

二 明代传奇 436

三 徐渭及其杂剧《四声猿》 438

四 明末清初的苏州戏剧家群体 438

五 李渔与洪升 439

第三节 越剧&徐宏图撰 442

一 越剧的历史 442

二 越剧的特色 446

三 越剧的现况 449

第五章 书院与学校&王心喜撰 452

第一节 书院 453

一 最早的书院 453

二 宋代的书院 453

三 元代的书院 455

四 明代的书院 455

五 清代的书院 459

第二节 学校 465

一 近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465

二 高等学校陆续创办 467

三 中等学校日趋完备 469

四 新式小学大量涌现 472

五 教会学校自成体系 474

第六章 版刻与藏书&顾志兴撰 477

第一节 版刻 478

一 中唐时期浙江刊刻元白诗集 478

二 五代时期吴越地区佛经和书籍的刊印 479

三 两宋时期吴越之地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 480

四 元代吴越版刻独领风骚 488

五 明代版刻,江浙同放光华 489

六 清代吴越版刻的重振 492

第二节 藏书 494

一 宋元以前吴越藏书业 494

二 明代吴越藏书的兴盛繁荣 497

三 清代吴越藏书为全国之冠,处于鼎盛时期 502

四 民国时期,传统和私家藏书的落日余晖——嘉业堂藏书楼 5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