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3-2004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3-2004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3-2004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苏省社会学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7511209689
  • 页数:537 页
图书介绍:
《江苏发展研究报告 2003-2004》目录

江苏宏观经济走势与工作重点的选择 3

一、关于2002年江苏经济形势的基本评价 3

二、2003年江苏经济走势与增长目标的选择 5

三、2003年江苏经济工作重点的选择 6

南京市市级机关作风评议实施方案 10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二、关于“评议表” 13

三、关于“被评议单位分类” 14

四、关于“评议人” 16

五、关于“实施程序和方式” 19

六、关于“加权处理” 19

七、关于“被评议单位的得分计算” 20

八、关于“评议结果的排序” 22

加快江苏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23

一、江苏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估 23

二、江苏旅游业发展目标与战略 30

三、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政策建议 34

江苏发展大企业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44

一、发展大企业是竞争垄断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44

二、江苏发展大企业更加有紧迫性 45

三、江苏大企业生成的实践与反思 46

(一)基本特点 46

(二)存在问题 47

(三)原因分析 48

四、大企业生成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49

(一)战略目标 49

(二)战略思路 49

五、提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50

江苏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 54

一、江苏中小企业对宏观发展环境的评估 54

(一)宏观政策环境评估 54

(二)宏观经济环境 55

二、苏南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5

(一)在生产方面 56

(二)在人力资源方面 57

(三)在资金方面 57

(四)在社会化服务方面 58

(五)在经济体制方面 58

三、江苏与沿海部分省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与竞争力比较 59

(一)江苏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比较 59

(二)江苏与沿海部分省市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比较 61

四、提升江苏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69

(一)努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70

(二)积极创建社会信用体系 71

(三)大力推进行业协会建设 72

(四)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训 73

(五)理顺中小企业职能管理体制 74

(六)切实关注城市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74

江苏绿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76

一、绿色农业发展的渊源和现实背景 76

二、江苏绿色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现状问题 80

三、绿色农业对生产者与消费者福利的经济学分析 88

四、绿色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以有机农业问卷调查为例) 91

五、江苏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 99

加快江苏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110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新战略、大战略 113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结合,互动并进 116

三、从解决工业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起 121

四、加快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转换 124

五、加快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 131

六、加快信息化推动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138

七、信息化本身必须加快发展,信息业自身必须做大做强 145

主要参考文献 150

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 152

一、江苏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现实意义 152

二、江苏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评估 155

三、对江苏企业“走出去”条件的客观分析 164

四、推进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战略与策略选择 168

五、对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176

主要参考文献 183

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与近中期对策 184

一、江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 184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与环境支持系统薄弱 185

(二)人口不断增加与人均占有资源不断下降 185

(三)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质量下降 186

(四)粮食需求逐年增加与耕地逐年减少 187

(五)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188

(六)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188

(七)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严重 190

(八)淡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的不断加剧 190

(九)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与其所受重视程度不相适应 191

(十)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存环境的恶化 192

二、江苏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192

(一)江苏生态省建设的指导思想 193

(二)江苏生态省建设的战略目标 194

三、江苏生态省建设的重点 194

(一)生态经济建设 194

(二)资源可持续利用 197

(三)生态环境建设 199

(四)生态社会建设 201

四、江苏生态省建设的近中期对策 202

(一)将生态省建设规划纳入江苏省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02

(二)建立和完善生态省建设的领导组织机制 204

(三)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与管理体系 204

(四)建立完善生态省建设的保障体系 207

(五)建立高效、合理的投入体系与运行机制 210

(六)建立生态省建设的支撑体系 212

扩大市场机制 开拓可为空间 抓住领军人才 实现良性循环 216

一、本调研的背景和过程 216

二、本调研的主要结论 217

三、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数量比较 217

四、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结构比较 218

五、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动态比较 221

(一)动态增长比较 221

(二)人才流动比较 223

六、江苏、上海和广东人才建设比较 225

(一)人才建设环境比较 225

(二)高层次人才建设和人才结构调整比较 226

七、当前三地区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 230

(一)广东 230

(二)上海 231

(三)江苏 232

八、上海、广东的经验给江苏的启示和借鉴 233

九、三地区各自的不足和面对的问题 235

(一)广东 235

(二)上海 237

(三)江苏 237

十、扩大市场机制 239

(一)问题:什么是人才的市场机制 239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扩大市场机制 239

(三)操作对策:如何扩大市场机制 241

十一、推动制度创新,开拓可为空间 245

(一)问题:什么是可为空间 245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开拓可为空间 245

(三)操作对策:如何开拓可为空间 246

十二、抓住领军人才 249

(一)问题:什么是领军人才 249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抓住领军人才 249

(三)操作对策:如何抓住领军人才 250

十三、实现良性循环 251

(一)问题:什么是良性循环 251

(二)多元目标指向:为什么要实现良性循环 252

(三)操作对策:如何实现良性循环 252

主要参考资料 253

沿江开发近中期工作重点与对策研究 257

一、沿江开发的战略意义 257

(一)大河流域经济凸显发展优势 257

(二)开发沿江呼应了世界性经济结构大调整 258

(三)沿江有望成为经济优先和领先增长的地区 258

(四)开发沿江是江苏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性重大举措 259

二、沿江经济现状分析 260

(一)优势条件 260

(二)劣势分析 262

三、沿江开发近中期目标和思路 265

(一)近期目标与思路 266

(二)中期目标与思路 268

四、沿江开发的近中期工作重点 269

(一)近期工作重点 270

(二)中期工作重点 274

五、提供决策参考的政策建议 275

(一)打造新型政府,万众一心共谋沿江开发 275

(二)采取有重点的倾斜政策,切实解决苏中崛起“釜底加薪”的问题 276

(三)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争取有更多的资本项目在沿江落户 276

(四)加快技术工人的培养步伐,为打造制造业基地奠定人才基础 277

(五)强化产业配套,积极发展本土经济 277

(六)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物流业务 278

(七)重视港口作用,发展港口经济 278

(八)形成“洼地效应”,打造竞争优势 278

(九)实行利益分成,推进联动开发 279

(十)建设通海排污管道,建设环保预警和应急系统 279

主要参考文献 280

提高江苏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研究 281

一、居民收入增长的战略意义 281

二、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 283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前景 285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292

主要参考文献 311

国际产业转移趋向与江苏制造业基地建设 312

第一部分 国际产业转移趋向研究 312

一、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唱主角 312

二、国际资本扩张:跨国购并成主导 313

三、美、欧、日“三极”:全球FDI主出纳 314

四、“新兴市场”:FDI流入新空间 317

五、“价值链”:国际分工及产业转移的基础“单元” 318

六、汽车、电子、化工、IT:FDI流动和跨国购并的主战场 320

第二部分 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 322

一、江苏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国际地位的评估 322

二、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前景与对策研究 326

东陇海线经济区支柱产业选择与产业带构建研究 341

一、引言 341

二、支柱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 342

(一)支柱产业的定义 342

(二)支柱产业的选择准则 343

(三)支柱产业的选择指标 344

三、支柱产业选择的聚类模型与主要结果 345

(一)建立向量矩阵,统一数据量纲 346

(二)求解相似矩阵,建立聚类图谱 346

(三)进行指标分类,确定指标权重 348

(四)计算综合指标,初选支柱产业 349

(五)增加约束条件,确定支柱产业 351

四、支柱产业的数量特征与变动趋势 352

五、结论 355

(一)支柱产业选择方法 355

(二)支柱产业选择范围 355

(三)选育后续支柱产业 355

(四)构建跨地区产业带 356

(五)统筹区域产业政策 356

江苏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土地收益分配 357

一、江苏省土地利用现状 357

(一)江苏省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 357

(二)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矛盾和问题 360

(三)土地收益分配中严重侵害农民权益的原因分析 362

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基本思路 364

(一)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 364

(二)承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主体地位是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重要前提 365

(三)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把土地所有权还给农民 366

(四)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效益是制订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重要依据 366

三、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对策 367

(一)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缩小征地范围 367

(二)创新农村集体用地管理制度 368

(三)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补偿安置标准 370

(四)建立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374

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域性评估与对策 378

一、江苏各市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 378

二、对各市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结果的分析 382

(一)各省辖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结果分析 382

(二)各县(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评估结果分析 388

三、推进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域性对策思路 398

(一)以沿江开发为契机,推动苏中和苏南共同发展 398

(二)构筑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加快苏北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99

(三)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城镇居民收入 401

(四)推进结构调整、带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402

(五)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效平抑房价虚高 402

(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403

(七)扩大民营经济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05

(八)加快苏北教育事业发展,为振兴苏北增添后劲 406

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性研究 426

一、现代化进程的阶段界定 426

二、苏南现代化阶段性评估 431

三、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SWOT分析 444

四、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路 453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目标、思路和设计 461

第一部分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461

一、江苏农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61

二、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包括养老保险 462

三、江苏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 463

四、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 467

第二部分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路 468

一、必须改变90年代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 468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模式的思路 472

第三部分 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案设计 476

一、江苏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 476

二、农村养老保险设计 477

三、被征用土地农村居民社会保障设计 486

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488

一、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 488

二、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492

三、江苏省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 494

四、开拓创新,深化省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497

主要参考文献 511

上海、浙江经济增长新机制与新亮点 514

一、上海经济增长的新机制与新亮点 514

(一)1990年代以来上海经济的发展 514

(二)上海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518

(三)当前上海的战略推进与战略调整 520

二、浙江经济增长的新机制和新亮点 525

(一)1990年代以来浙江经济的发展 525

(二)浙江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思路 527

(三)当前浙江的战略推进与战略转移 528

三、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5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