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8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8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8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颉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1068504
  • 页数:401 页
图书介绍:顾颉刚一生治学,勤于作读书笔记,六十多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共计五百五十万言。这些笔记是他全部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含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充满了新材料与新见解。其中五十四种笔记,1990年曾由台湾联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今我局编辑《顾颉刚全集》,补收入顾颉刚早年读书北京大学时的笔记,有《寒假读书记》等五种,另将《浪口村随笔》、《史林杂识初编》两种收入。这是收入顾颉刚读书笔记最全的一种。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8》目录
标签:笔记 读书

汤山小记(一) 3

道家 3

“亦少褒矣”系旁评 3

穰苴战国人 4

吴起封为西河守即边侯 4

吴起由儒家转法家 5

《史记》记事有日无月 5

“仕于都” 6

商、于十五都 6

秦俗男女无别 6

秦破坏大家庭制度 6

《阴符》 7

司马贞无常识 7

“鸡尸” 7

干遂即邗沟 8

“鄢郢” 8

湣王厚葬明孝 9

燕与膠东 9

苏秦、东方朔故事 9

客卿与相 9

张姓 10

檄制 10

西海 10

夏阳 11

张仪为魏、楚相 11

苏秦张仪故事 11

纣与昆吾亡日 12

祭器 12

战国称侯曰君 12

南面 13

史举先生 13

私徒 14

楚请秦相向寿及用召滑于越 14

秦使张唐相燕 14

燕上谷郡县数 15

魏冉之母 15

华阳 15

第一次外戚之祸 16

陶郡 16

《孟荀列传》粗疏 16

“始也滥” 17

牛鼎 17

田文相秦 18

魏子与冯驩 18

韩庆与苏代 19

孟尝君品质 19

传舍、幸舍、代舍 20

史公不别号谥 20

孟尝客与平原客 20

毛遂、蔺相如与曹沫 21

称楚先王为帝与秦、齐之帝 21

黄歇引《诗》、《易》 22

战国战争惨状 22

邓林 23

郡与县 23

珠 23

黄歇与吕不韦故事同型 24

《吴俗传》 24

“朱英”与“朱亥” 25

范睢说秦王,前段系传奇 25

范睢个性 26

越国鄙远 26

敬称在名下加子父公 27

引《诗》、《书》易混 27

“齧”字误析为“刺齿”二字 28

乐毅以齐七十馀城为郡、县 28

乐毅书札当得于赵 28

黄老学派在赵、齐、燕之发展 28

城与都 29

九宾 29

上左与上右 29

赵奢收平原君租税 30

完士 30

“东向而朝” 31

封尉文,号信平 31

李牧居代雁门 31

莫府 31

赵、魏兵制 32

匈奴属国 32

淖齿守莒 32

老弱之军 33

传后附益 33

辛树帜《禹贡制作时代的初步推测》节目 33

致树帜书 34

“子童”与“孺子” 35

汤山小记(二) 38

叟与落苏 38

唐景崇《新唐书注》 38

近代广西史学者 39

汤山小记(三) 42

镇都县歌墟(抛彩球) 42

在广西民间文艺会演中所见之抛彩球 43

王之涣诗“黄沙”误为“黄河”;杜甫诗“天闚”误为“天阙” 43

《白蛇传》出于《西湖三塔记》话本 44

岐山与周都 46

虢仲、虢叔封国所在 47

古莘氏分布甚广,“莘”与“华”因字形近而致讹 48

山陵间为“衍” 48

龙门山即晋望梁山 49

夏阳与华池 49

有扈不在鄠县 50

大荔戎当在洛水上游 50

荡社与唐杜氏;汤陵、汤台即唐杜氏遗迹 51

程与毕 52

岐山邵亭为召公邑 53

骊山即蓝田北山 53

滻水即荆溪,是否别有荆山? 54

咸阳与长安 55

澧水 56

镐水 56

长乐宫为东朝廷 57

郑国间秦事可疑 57

汤山小记(四) 59

泷川《史记会注》之批判 59

华原、华池与夏阳 60

华、夏二字之分合 61

“房中祠乐” 61

邹子乐《西颢》与少昊 62

西汉末之《雅》乐与郑声 63

象人 65

《艺文志》歌诗与《礼乐志》乐员之比较 65

四会 66

《国风》与今小曲 66

郢与郢客 67

申公与楚元王之《诗》学 67

司空主罪 68

《尔雅》出《鲁诗》学家纂辑 69

翼奉请迁都及宗庙以亲疏迭毁,郊祀迁至国都 70

贡禹请改定制度,出宫女,免官奴婢,止赎罪及入谷补吏,废五铢钱,罢郡、国庙 71

《尚书》中两处赎刑可疑 75

武帝立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与匡衡等请祭天南郊、祭地北郊 75

韦玄成、匡衡等请庙、寝、园以亲尽迭毁与其波折 78

郑注《王制》说“天子七庙”不可通 86

支庶是否可以祖其所自出? 86

今、古文家论宗庙之制十四事 88

秦、汉政府对强宗豪族之措施 91

巫、觋与圣 92

复姓改为单姓 92

绘画史、瓷器史之辨伪 93

汤山小记(五) 94

《郑语》“前华后河” 94

古本《纪年》“晋文侯二年,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为误说,以《郑语》校之可见 94

郑武公通叔妘,在幽王时,灭郐在平王时:《史记·郑世家》误记其事于郑桓公世 95

《二南》在豫州南境及荆州之域,《南》为南方之乐 95

邶、鄘、卫所都并在朝歌,故季札同谓之《卫风》 96

禹所导河、商所竭河、周所徙河;商河东行漯川,周定王时别漯而东北行 97

霍山之珠即玉 99

《河渠书》“引河北载之高地”说可疑 100

“禹厮二渠”即商末河之改道 100

“浮于济、漯,达于河”,为周定王河徙后事 101

《西次三经》之“稷泽”,《海内西经》及《海内经》之“后稷葬”,《淮南·地形》之“后稷垅”皆推至极西;毕沅引而近之 101

有穷国,《山海经》在西方,《左传》在东方 102

槐江山之“平圃”为“玄圃”之误文,即悬圃;玄止水即黑水 102

槐江山之“滛水”为“瑶水”之误文,即瑶池 103

《山海经》之“帝”皆天帝 103

毕沅坚持昆仑在肃州说,谓小昆仑为大秦国山;郝懿行说“恒山”非山西之恒山,乃“桓山”之讹 103

《山海经》中之“乐风” 105

孟涂为夏大巫,所居曰大巫山;听巴人讼 105

《山海经》以图文为经,今之经文为传 106

郭璞以《海外》、《海内》各有昆仑,而以《海内西经》所云为小昆仑;毕沅以《海外南经》所云为方丈山,以《西山经》、《海内西经》、《大荒西经》所云为肃州昆仑,以《海内东经》所云为大秦山 106

?林一地化为四地 108

《海经》校文之“一曰”、“或曰” 108

《海外四经》体例不画一 108

《海外西经》之巫;女丑之尸即《左传》“焚巫、尪”之类 109

《海经》以二表示多数 110

《海经》中之尧葬 111

上帝宠窫窳 111

《海内北经》中昆仑虚分南、北;今脱“北所有”文 112

《海经》中所记燕、齐海上开拓之史迹与其所得之实际知识 112

郁州疑即《尧典》郁夷 113

霸水之名由秦穆霸西戎来 113

汉工官所在地 113

荥水在汉已无可指实 114

敖仓与当时水道 114

卞本小水,后与济、浪汤渠、菑获渠、获水结合而成巨川 114

泗水与荷水的混称及其入淮地点之改变;黄沟与荷水之别 115

东夷仁,故有君子国 118

精卫衔木石以堙东海 119

鲧作城说由作堤来 119

汉涅县非“涅氏县”;涅水得名由于涅石,见《北山经》 119

昭馀祁九泽与《北山经》长泽、泰泽、少泽、黄泽、海泽、泜泽等当有关系 120

三桑无枝见《北山经》及《海外北》、《大荒北经》 121

“錞”为障义;西海、北海 121

三封方与三封县 122

“采”为文采之石;“来”为玉属 122

《海经》中不死民与长寿人 123

外国青料;穆王西征之铸器与其所求索 124

《海外南经》首一“其”字不知何指 125

《山海经》组织当在《诗经》后、《楚辞》前 125

被发之俗为西方诸部族所同 125

《海外北经》之积石山在东方,《西山经》与《海内西经》之积石山在西方;或为河之所出,或为河之所入 126

《海外北经》“自东北陬至西北陬”当改为“自西北陬至东北陬” 126

《海经》中之黑人;朝鲜、天毒,所以并列北海隅之故 127

《海内四经》排列之错误 127

小川琢治正定《海内四经》文 127

《山经》中山神分三级:帝、冢、神 130

《海外西经》“九代”为“九成”之讹 131

从《武观》、《天问》、《归藏》观夏后启,为淫荒失国之主;《五子之歌》附会《离骚》,归狱太康 132

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刘承干序 134

汤山小记(六) 136

徐元诰《国语集解》自序 136

《国语》刻本 137

鲧有鄣洪水之大功,故为夏后氏郊;禹修鲧之功,其事无异 138

楚灵作台,变鲧、禹之功 138

徐元诰解“沮、汾”大误 139

孟、荀言“禹抑洪水”,犹是障义 139

《郑语》虢、郐邑名;“前华”当作“前颍” 140

“齐子”,《敝笱》属女,《载驱》属男 141

《尔雅》袭毛《传》及《大学》 141

《宛丘》,卫《序》与毛《传》异,《笺》从《序》反《传》 142

“南方之原”即宛丘,毛《传》误说为原氏,与“子嗟”、“子国”妄说为父、子二人同 142

东华城 144

“嘏”为神致福于主人之辞 144

《素冠》非刺不能三年丧 146

删《诗》、《书》之说由删《春秋》来 149

季札观乐一篇作于战国后期 149

两汉人皆以《关雎》为周衰时作,独《毛诗》推至周初兴时,蓋受季札观乐语之启发 150

宣王时召公开辟南土,故有《周南》、《召南》之新乐调 151

周南即许;召南即召陵 152

《大武》不必演一时事 153

孙作云研究《诗经》论文 153

“雅”与“夏” 154

汉人“通经致用”之自相牴牾 155

基辅史前遗址之圆形屋 156

《毛传》“简书救邻国”说取自《左传》 157

《诗序》谓《有杕之杜》为“劳还役”亦取《左传》 157

《仪礼》不可以解《诗》 157

《彤弓序》取《左传》之非 158

《鸿雁》为东迁时筑城诗 158

《节南山》作于东迁后 159

《正月》亦作于东迁后 160

《雨无正》亦作于东迁后 161

《尧典》袭《大明》 162

文王作丰时已掘沟护城 162

王尸称“公尸”;《既醉》为尸致之嘏辞 162

天帝谆谆然命文王取妇与伐崇,为“文王受命”之说所自来 163

耄年亦可称“小子” 163

《抑》与《懿戒》是一是二 164

《桑柔》亦东迁时诗;“立王”殆即携王 164

《云汉》与《十月之交》同,亦东迁后诗;《瞻卬》同 165

凡诗皆可称“风” 165

《崧高》城申,《烝民》城齐,《韩奕》城韩:均在宣王时 165

《召旻》之作远在《江汉》后,而编次相近,足见诗篇次第非时代次第 166

《瞻卬》已有官僚经商之事 166

《大武》与《武宿夜》 166

《象》与《武》配合而成舞,非两种孤立之舞 168

《周官·九夏》中惟《肆夏》为实有,馀杜撰者六,妄加“夏”名者二 169

《宾之初筵》,《韩诗》以为卫武公饮酒悔过,卫《序》以为卫武公刺时 170

《六笙诗》不必有辞 171

“同”有集合、交合二义 171

《燕世家》不及召穆公,亦未举康公谥 171

《干旄》“郊、都、城”以地位轻重为次 172

鲁、卫俱有地名楚 172

《曲礼》“西方为上”与“南方为上”,“南”疑“北”误 172

“寒”为室之西北隅 172

姚炳《诗识名解》 174

沱江锁应龙之传说 174

鲤跳龙门之传说 175

《易》与《诗》状物均自下而上 176

《汝坟》、《甘棠》之时代 176

《古籍考辨丛刊》第三集拟目 176

吕戏与茂腔 177

闺女恋爱歌谣 178

王灏刻《畿辅丛书》 178

汤山小记(七) 180

《三百篇》中趁韵文字 180

趁韵之一因为乐之复奏 181

晁说之与章俊卿 181

后妃成习套 181

古人嫁娶必于秋冬,郑误据《周官》为仲春 182

“鹊巢鸠占”不必穿凿 182

以《礼》解《诗》之是非 183

《摽梅》乃卿大夫为君求庶士之诗 183

《击鼓》为卫穆救陈、为宋所伐之事 184

《诗》义无径可寻者当存疑 184

《二子乘舟》与伋、寿事不合 184

《左传》说《卷耳》 185

《柏舟》与《卫世家》记共伯事无涉 186

古“圣”字不甚重 186

古器物学促进经学 187

《诗序》杂凑《左传》、《乐记》说《桑中》 187

《诗序》据庄姜后事说其初嫁之非 188

“谖草”传讹为忘忧草之经过 188

姚际恒治学之忠实态度 189

姚际恒驳朱熹所指之“淫诗”,但亦补出朱熹所未指之“淫诗”,见其无宗派成见 190

《葛屦》兴义难明 191

斯螽、莎鸡、蟋蟀非一物 191

从《孟子通论》上见《九经通论》之次 192

《诗经通论》有王笃增益语 192

姚氏能从人情上为诗人著想 193

“诵《诗》”与宋人舞中之“念” 193

从乐中求《诗》 196

《二南》与吹、唱、舞 197

《周南》与《小雅》中之“南” 197

“群黎、百姓” 197

焦、获不在池阳 198

以焦、获为在池阳,故郭璞以杨陓为弦蒲 199

公、侯之位及其生活 199

姚际恒说璋、瓦 200

“维号斯言”与“河宗号之” 200

姚氏《今古文尚书通论》 201

“握粟出卜” 201

《庸言录》论“八字” 201

《出车》第五章疑羼入 202

《雅》中召穆公之开辟南土 202

“西南其户” 202

春秋时人脱口《诗经》语 202

名词下置“斯”字 203

“季女”与“孟姜” 203

《笙诗》有、无辞问题 203

“胡”通“瑕”,京兆尹湖即晋之瑕,与郑武公灭胡无关 204

高士奇、江永说瑕地所在俱非 206

《中次六经》之岳 207

华山即桃林 207

“泰头之山”即“共山之首” 207

《尧典》“四岳”非一人 208

四岳佐禹治水之说所由来 208

唐蒙由蜀通南越之水、陆两道 208

董安于筑晋阳之军事设备;赵襄子以铜柱质为矢镞 209

智伯攻晋阳兼灌汾、晋二水 210

大夏 211

《兼爱》中言禹治水 211

冀州指中土 212

南夷 212

《抑》称厉王为“小子” 213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能并立 213

贯胸国即穿胸人 214

不死民即瓮人 214

西申在圁、洛间 215

公尸 215

“媚于庶人” 216

大曲与鼓子词可证《大、小雅》之分 216

“老夫”与“小子” 216

《古今人表》为补《史记》之表 216

《韩诗》以《二南》为房中乐 217

采野生植物非必妇女事 217

《清实录》 218

茂腔戏 218

湘剧 219

丧歌 219

古代之舞 220

大麦岛石老人 220

加级鱼 220

贝壳有孔;古代丝织品仿贝壳图案 221

《尔雅》中之贝类 221

“文贝仍几”即嵌螺钿 222

汤山小记(八) 223

《山海经广注》之图 223

吴泽 224

教山乾河 224

前山槠木 225

泰戏、虖沱、徒骇三名之关系 225

不周与昆仑之方位 226

柜山之? 227

《北次三经》之实际性及其注河之水 227

倭属燕 228

夏地之所以广 228

商、周与氏、羌 228

犬戎家长制 229

禹馀粮 229

人化鱼 230

鱼妇颛顼 230

河南称冀州 230

泗上 231

《毛诗》以“训、诂”命名取义《尔雅》 231

九州 231

冀州 232

徐州 232

幽州 232

扬州 232

营即青 233

燕与梁山 233

蜀与吕 234

庐 234

髳 234

梁与梁州 235

累代水利说为禹绩 236

古汉水与今有异 236

江、淮交通 236

“均”即“?” 237

淮、泗入江 237

建都冀州之故 237

桑钦与《禹贡》 238

河、济间之西河 238

魏与三河 238

田分九等由于地势高下 239

鲜虞与中山 239

中山疆域 240

“诸夏”与“蛮、夷、戎、狄” 240

中山崇信墨道 241

墨子法禹 241

墨与宋及中山之关系 242

《甘誓》与五行 242

《六译先生年谱》 243

廖平奉孔子为教主之故 244

刘文淇《左氏旧注疏证》 244

“四海” 244

张仪“取陕”未详其地 245

“虏”谓敌人与奴隶 245

李斯劾赵高书中之宰予与韩玘 245

战国时之“名士” 246

“苴”与“巴”是一是二 246

须贾请屏于胡、貉之地 247

蔡泽、黄歇引《易》 247

《田单传》“太史公曰”之后一段记事未知谁作 248

“颂”与“容” 248

“七”与“十”之误 248

鲍焦采蔬与夷、齐采薇 248

邹阳“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出杂凑 249

《吕不韦传》与《战国策》甚多不合 249

史迁乱写之例——吕不韦与孟尝君同时 250

赘婿与出夫 250

唐人所见《战国策》已录《荆轲传》 250

六国垂亡时之幻想 251

战国时丧仪之隆重;春秋时晋人行三年丧 251

丧礼因阶级而不同,孟子乃云“自天子达于庶人” 253

战国时儒与巫为富家张扬丧事 253

“五泰”即祝、宗、史、卜、士 254

丧中歌舞俳优;挽歌 255

齐邑屋州闾乡曲之制 255

李兆洛诋郑玄 256

许、郑异同 257

秦、汉制与三代制有因有创 258

状元为人世极荣系宋太宗造成 259

明代宫廷中尚演参军戏 259

文天祥《正气歌》以石介《击蛇笏铭》为蓝本 260

吕剧名义 261

汉武有意使方士与儒生合流 261

年来所发古墓,尸多不腐,由于以丝绵作殓衣 261

山西人测验新妇 261

元末一部分蒙古人居南通 262

《醉翁谈录》中分说话人为八类 262

稀姓 264

汤山小记(九) 265

《百花记》之改编 265

刘敞据《山海经》言“駮” 266

能舞之马 266

杜环《经行记》中之寻寻烝报 266

花儿 267

黄帝战胜四帝 268

剑桥格芮非司来询《孙子》书之年代 269

高诱谓燕姓姚 273

“炮烙”为“炮格”之误,格为名词 274

《淮南》对三年丧之歧说 274

古人哭法 275

“夫”即“彼” 275

饮器 275

“牛马走”为“先马走”之误 276

《礼运》为子游学派所作;其中有五行说,为子思、孟轲所信 276

《彖传》之中心思想为“时”,与《礼运》合 277

《礼运》、《礼器》、《郊特牲》为一篇 277

《礼运》非荀子后学作 278

《彖传》、《象传》多言“中”,与《中庸》合;《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四篇皆出子思后学 278

《坊记》、《表记》、《缁衣》共为一篇;《中庸》作于《孟子》后 279

朱熹释“所以行之者一”远胜郑玄 280

树帜研究《易传》,其目的在于求其在儒家中属于何派 281

西河为西周王畿,亦为姜氏之戎所居 281

贾人将兵 282

汉初妇人封国 282

前代史料已失者,滑堪竟于日旁占验得之 283

青门与青州 283

大县与名都 283

齐都、邑大夫 284

夏王畿止于今山西南部,不及太原 284

《史记》书卫戚邑都作“宿” 285

都与邑互称 285

史迁殆未见《吴语》与《越语上》 285

史迁书“谭”为“郯” 286

《索隐》释“庸职”异想天开 286

春秋时卿大夫皆可称“公” 286

春秋时君、臣不必属于两阶级;虽为人臣,仍是贵族 287

锺巫与鍼巫 287

蒙县有箕子冢 287

“父师、少师”非箕、比 287

何休《公羊注》误释“屈产” 288

吴边邑大夫为郡制滥觞 288

《索隐》误释“子晣” 288

襄子谶“二国”为并、代,皆子姓 289

周之分为东、西由外力 289

“欧代”即“瓯脱”,《索隐》误释 290

宰相燮理阴阳为阴阳家学说 290

北方郡、县 290

同母为宗 291

封国时奏地图 291

王劭史学;以《纪年》校《史记》 292

委死之质 292

秦都、乡、邑、聚;小都与大都之别 293

二县有十五都 293

“弃灰于道被刑” 294

卿大夫称“主” 295

方轨与方舟 295

徐广说“秦兵不敢闚函谷关”年数 295

“战国”之名始见《苏秦传》 296

史迁用六国史料未尽 296

秦高商之战不见史,足徵六国史事残存者少 296

“蒲守”可疑 297

魏有百县 297

秦之侯 297

《孟子荀卿列传》写得不成文理 298

“子”与名,可上属,亦可下属 298

《索隐》引《纪年》证《史》,不如王劭 298

《孟尝君传》“过市朝者”,“朝”为衍文,《索隐》强解 299

劫盟为战国时风气,曹沫时无此 299

东面与南面 299

纵横家保存战国及汉初史料 300

“一经两海” 300

战国南海珍奇至北方,加速统一要求 300

《范睢传》之戏剧性 301

战国时尚以“孺子”为对于成人之暱称 301

《说苑》记荀息谏晋灵公 302

巴比伦空中花园传说在公元前六、五世纪传至中国 302

三苗与东夷关系 303

《史记三家注》所录《战国策》文保存晋、唐本面目 303

唐以前之“糖”皆糟;沙糖自唐太宗时入中国 304

《尚书》在政治上所起作用 304

展子虔图拔河戏 304

明代南戏之四大骨干;清代昆腔、弋阳腔、高腔之关系,正宗与非正宗之戏剧 305

吴入郢为阖闾、夫?功,与孙武、伍员无关;郑廷玉《楚昭公》剧之渲染 307

《燕青博鱼》剧;枭、卢、雉、犊为胜负之采 308

“六博”为六箸十二棋,六白、六黑 309

汤山小记(十) 311

战国时强国干涉弱国内政 311

《张仪传》矛盾 311

“舫船”并两船 311

战国时之“吴人” 312

秦以“主”称楚王 312

战国时秦称关东六国为“中国” 312

“群后四朝”与汉制 312

“汩徂南土”与《汩作》 313

“诸生”为“诸老先生”之简称 313

长安与咸阳为一地 313

汉帝干涉人家庭事;老妇更嫁 314

汉以烝为重罪 314

楚、汉时分吴与会稽为二郡 314

陈豨为梁宛朐人 315

东胡王卢氏 315

陈豨将多贾人 316

“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点句 316

陈馀不用奇计与宋襄同 316

“弥融爚”与“??獭” 317

“谶”与“筴” 317

沈濂《怀小编》论陆机引《纪年》入文 318

代哭之礼 318

律为度、量、衡及法令之本 319

“娖娖”即“断断” 319

《张丞相传》有二赞;后一赞为成帝时人作 320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在补作中为佳著 320

秦、汉人对蚩尤之好感 320

《朱建传》“语在《黥布语》中”,与《黥布传》不相应 321

《朱建传》“听梁父侯遂反”两种读法 321

《郦生传》后复有一段补叙郦生事为后人补写旧文 321

《傅靳蒯成传》为得见汉初功臣簿者钞撮成篇,必非史公著 322

战国、秦、汉间封君分嘉号与实封两类 322

冒顿妻群母 323

徙诸田、昭、屈、景、怀入关 323

矢、石之石疑由炮发 323

叔孙通朝仪与《王会》 323

“家人子”与“家人言” 324

《季布栾布传》赞与《报任少卿书》 324

汉人生祠 324

卫宏谓伏生不能正言,使女传言教错,致《尚书》难读 325

《史记》异文之多 326

“先”与“生” 326

汉初鬻官制 326

医者薄巫 326

医术、礼制推之古圣人 327

医家之秘密作风与自由思想 327

汉初才女价格 328

郭嵩焘论“三归” 328

汉“公乘”犹宋以来“员外” 329

医中“圣儒” 330

汉初吴国地广人稀 330

汉初江南属东越范围 330

田蚡贪污 331

工、商、医、巫非“良家” 331

西汉以九品论人 331

《史》、《汉》不为羌人作传 332

獯鬻妻桀众妾 332

赵贵妇人;周爱老人;秦爱小儿 332

《匈奴传》记周初事多谬 333

秦境东展之次第 333

山戎不在燕北 335

《匈奴传》引《诗》之谬 335

狄境 336

白狄、赤狄界河 336

“绲戎”与“混夷” 337

王城 337

句注北之并、代 337

秦塞所终 338

青氐、白氐 338

胡用汉名;汉用胡名 338

“?林”与“襜褴” 339

冒顿所并国 339

东胡、匈奴剃发 339

汉舆地图著外国地 340

翰海与大幕 340

张文虎校《史》之粗 340

回中即盘坡 341

楼烦与白羊 341

任侠之势力 341

养士之政治目的 342

平原君与虞卿为魏齐犯难 343

造舟于河 344

周代文分口语、文言两体 344

白羊、楼烦 344

朔方与什贲 345

汉、胡名 345

公孙弘三年丧 345

汉儒之陋 346

主父偃论胡事 346

代、谷 347

严安上书事录《汉书》补《史记》 347

《史记·严安传》录邹子说 347

宋人杂剧图 348

胡环卓歇图 348

马远踏歌图 348

宋人大傩图 348

李嵩骷髅幻戏图 348

宋人洛神赋图 349

元人揭钵图 349

元人村农嫁娶图 349

元人龙舟夺标图 349

刘松年四景山水 349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自题 349

李唐採薇图 350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朱元璋题 350

元皇姊藏书画 350

唐山评剧 350

评书艺人说新书 351

吹葉 352

扁担挑走山 353

一年当两年 353

咏七夕新歌 353

三十六计 354

三十六数 354

会长大的山 355

汤山小记(十一) 357

北发 357

鸟夷与岛夷 358

《孔传》改“鸟夷”为“岛夷” 358

扬州鸟夷 358

鸟夷以鸟为图腾 359

修武吴泽即“虞”,舜为东夷 360

夏立国雒滨 360

“无罪”与“无害” 360

秦刻石重孝道 361

秦刻石言男女有别 361

秦刻石言“定法”、“明法”、“奉法” 362

秦刻石重视农业生产 362

秦刻石言“匡俗”、“省俗”、“濯俗” 363

秦刻石言任官 363

秦刻石言等级 363

秦刻石言统一后人民生活 364

《中庸》、《五帝德》袭秦刻石文 364

秦刻石与《五帝德》言时 365

秦刻石与《五帝德》言教诲 366

秦刻石文字异同 366

“圣”属理智 366

大夏在正北 367

《史记》录《五帝德》,增“姓公孙” 367

陈健伟论五德终始说之政治意义 367

陈启天分《商君书》为七类 371

《垦令》篇纲要 372

军市与军妓 375

《开塞》篇之历史观 376

《徕民》篇之土地制与《王制》异 377

“飞鸟”与“禽兽”为对文 377

《外内》篇言“边利尽归于兵”足证设郡之故 377

馀子 378

《农战》篇与《王制》之贱工思想 378

《去强》篇之十三数 379

从《垦令》知当时女乐之盛 379

“下比” 379

乡侯之始 380

《主父偃传》后人增改语 380

一岁二时田、三时田、四时田 380

春秋、战国界线 381

“濊州” 381

严安事增入《主父偃传》 381

徙民茂陵 382

西河、北河 382

小月氏 382

《史记》中称“天子”、“上”与“武帝” 383

“尧、舜放逐骨肉” 383

汉舆地图 383

秦亡之故 383

徐福王海外 384

“与王御婢奸弃市” 384

《淮南王传》录伍被供辞 385

琨珸 385

日者醜态 385

日者与游士同风;日者之解嘲 386

卜家言之不统一 386

越王句践以卜致霸 386

文王演爻 386

“射干”有动、植二义 387

“獌狿”重出 387

齐国海上交通 387

蜚廉状貌 388

解豸触不直 388

猛氏疑即熊猫 388

巴俞舞 389

汉乐府中多少数民族之乐 389

楚声哀急 389

《小、大雅》之材 389

东第 390

斯榆与苞满 390

禹治洪水,堙、疏二术并用 390

九天之名 391

“灵圉” 391

司马相如欲以汉事“成《春秋》一艺” 391

汉囿有驺虞 392

《封禅文》扬汉抑周 392

《难蜀父老》写西夷内属之诚 392

相如文之夸大 393

剑论 393

云梦 394

《相如传》张揖注 394

獌狿长百寻 395

阳子、孅阿 395

“曼姬” 395

《子虚》、《上林》“删取其要” 396

《子虚》、《上林》为一篇文 396

《吴越春秋》说《山海经》作者;霍山为岳 397

唐尧与崇山 397

昆仑即阿耨达山,为释氏所创 398

大秦小昆仑 399

弱水有女国北、大秦东、西三说 399

昆仑、西王母多异说之由 400

汉人心目中之西海、北海 400

任何主题都有不同材料之选择与评价 40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