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4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4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4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颉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01068504
  • 页数:557 页
图书介绍:顾颉刚一生治学,勤于作读书笔记,六十多年积累了近二百册笔记,共计五百五十万言。这些笔记是他全部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含盖中国古代文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宗教、思想各个层面,充满了新材料与新见解。其中五十四种笔记,1990年曾由台湾联经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今我局编辑《顾颉刚全集》,补收入顾颉刚早年读书北京大学时的笔记,有《寒假读书记》等五种,另将《浪口村随笔》、《史林杂识初编》两种收入。这是收入顾颉刚读书笔记最全的一种。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4》目录
标签:笔记 读书

皋兰读书记 4

战国人地理知识 4

《春秋》与《左传》 4

孔子与《春秋》 4

泰山之祀 5

春秋初国际情状 6

支那与匈奴名 8

朱圉 9

大、小积石山 9

汪元絅《岷州志》 10

洮、岷土官 11

?姓 12

藏民与羌人 12

川边行程 13

甘肃西南山地 14

赵维仁《洮州诗》注 15

高凤西《汉藏字典》 15

包永昌、陈辉山回乱诗 17

陈辉山《洮州竹枝词》 17

陡氏宗谱 18

慕寿祺《甘青宁历代大事纪》 19

酒泉玉山 21

慕寿祺说岷江 21

桓水 22

岷、嶓与江、汉 22

临潭情况 22

卓尼情况 24

光绪《洮州厅志》摘钞 24

明、清两代临潭之汉、回、番关系 25

龚瑾《拟改河曲为特别区建议》 26

康敷镕《青海调查事略》摘钞 27

“六出祁山” 30

河州回教门宦 30

邓隆事迹 31

马步芳《奉命暂理青政纪念册》摘钞 32

同仁县十二族 36

羌人与西藏之关系 36

贵德汉语 37

土民 37

兰课杂记 41

研究古史意义 41

中国古代史下限 42

推倒与建立 42

民族与文化之凝固 42

周、齐为天下之中 43

礼 43

古代文化史之主要问题 43

秦郡建置 43

秦郡名义 51

《五行大义》目录 52

新疆水利 53

新疆饮料 54

新疆航道 55

罗布淖尔 55

凡国近楚 56

庄子言昆仑 56

隐士有财富 56

生而立社 57

胥靡遗死生 57

盗刖人为奴隶 57

宜僚弄丸 58

陆浑戎区与黄帝故事 58

戎与兵器 58

齐祀蚩尤 59

氏羌文化 59

羌、姜、强三姓 59

自然发生与计划排比之神话 59

“知止” 59

乱词 60

“北发渠搜、南抚交阯” 60

筑人筑土 60

邓羌与邵羌 61

苻诏 61

姚苌妻虵氏 61

能舞马 61

夸吕在位百年 61

追王 61

国语即国事 62

西北之夏与大夏 62

秃发即拓跋 62

关索 63

《毛诗序》与《韩诗序》之矛盾 64

近百年学人无记载 64

胡玉缙著述 65

关羽偶像之扩大 65

陈夔龙记金龙四大王 66

东皇公与西王母 67

吴歌 68

腰鼓 68

叔婶与舅妗之音转、糟由酒转 68

徐州谚 68

吴昌绶《松邻遗集》 68

浪口村随笔(一) 74

《禹贡》作者未至洮、湟 74

古文家造伪之原动力 74

随国 74

以神名称祖先 74

商谥 75

畏方与畏吾儿 75

夏与鬼方 75

华夏族之构成 75

赵玄朗为人皇之一 75

舜、禹为庶人 76

《齐风》之齐子 76

大、小雅中之东周诗 76

谥兼名称 76

河源 77

《商书》套《周书》 77

霸主 77

“求民之莫” 78

“寇、贱、奸、宄” 78

贵族妇女之称谓 78

秦、晋、楚神权 78

《左传》所载孔子语不可信 79

《齐语》不可信 79

谥法之繁称与简称 80

清代以归纳方式处理古史料 80

图腾遗迹 81

女子远丈夫 81

县公 81

秦谶 81

诅 82

长鬣 82

取他国器作己器 82

劳心劳力 83

明器 83

常隶 83

相术 83

“皇天后土” 84

史官氏礼 84

四国 84

晋所以大 84

珠 85

五世亲尽说之非 85

华夏 85

少正 86

玉之贵重 86

王子伯骈 86

四王、五伯 86

春秋时人以日辰为名 87

公 88

楚产 88

学与政 89

工官 89

鲁用田赋 89

相 90

鄙夫 90

世官 91

周袭殷文化 91

顾氏 91

隶农 92

老衰而嬗 92

为仁与为国 92

贿黄金四十镒 92

韩战之誓 93

鬼方为狄但亦可称蛮、夷、戎 93

徐中舒《殷周之际史迹的检讨》 93

州 94

亶父非太王 94

秦象郡 94

《尧典》句式仿《士昏礼》 95

《士昏礼》先配后祖 95

晋之发展 95

春秋迁国 96

以邑名为国君称号 96

《六笙诗》 96

吴国移徙路线 96

河东为周王畿 97

聃 97

敬王、子朝之争 97

许、曹班次 98

虞、芮质成 98

云南方言 98

云南、湖南丧服 99

湖南人读《诗》、《骚》 99

云南姚陵 99

浪口村随笔(二) 100

《国语》与《左传》 100

公子?与王子发鉤 100

东夷与南夷 101

鲜卑 101

有疾祷上下神祇 101

《禹贡》记澧、瀍 101

帝非位号 102

和与同 102

八索 103

隗姓 103

褒姁 103

《左传》作者未见周灭 104

台 104

三危 104

南羌 105

汉、羌关系 105

汉步卒追羌骑 106

申 107

一个与一介 107

越文化 107

“句吴”与“于越” 107

干遂 108

云南人地名冠“孟”或“猛” 108

中置音 108

海滨文化与大陆文化 109

杞即东夷 109

徐与舒为一国之分化 109

吴、越语言同 110

晏婴为莱人 110

《吴越世家》世系表 110

宋景公名之异 111

夏、越、匈奴奉禹为神,演以为祖 111

申为西方大国 112

丰王 113

班固、陆机皆以为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 113

秦初期亦行兄终弟及制 114

杞东迁 114

卫本不在河、济间 115

卦爻自下而上,《象传》自上而下 115

中县 115

春秋时之男 115

春秋人名之一种方式 116

春秋初期事之茫昧 116

商、周封国 116

“齐仲孙” 116

古历三分法 117

春秋后期之古文献 117

太公封齐之晚 118

“大司马固谏” 118

“伐”之客、主 118

周代压迫妇女 118

岍山为姬、姜根据地 119

天子、诸侯以贤升举 119

“殷商” 119

爵位上置与下置 120

殉葬 120

甸服 120

台榭、陂池 120

放罪人于蛮夷 121

一姓不再兴 121

“狐姬出自唐叔” 121

黄帝子姓 121

妇人封地 122

亳社 122

华夏与蛮夷 122

偶像崇拜 123

召公行辈 123

舟人 123

支庶之子为大宗 124

补天故事 124

西戎君称胡王 124

羌、氏、僰、翟 124

浪口村随笔(三) 125

晋文出亡路线 125

蒙马虎皮 125

春秋人名方式 125

诸侯不于成周朝王 126

大戎为狄 126

甲骨文法不一律 126

优 126

屠岸氏 126

《晋语》中之冀州 127

以礼节掩感情 127

帝丘 128

《今本竹书纪年》之轻重倒置 128

焦国 128

狄境 128

秦穆公卒无月日 129

河济间记载旷绝之故 129

简策 129

白鸟库吉释梁州名 130

匈奴属突厥族或蒙古族问题 130

楚王之熊金文作酓 132

亲亲思想 132

四言占辞后易爻辞 133

《禹贡》始于冀州 133

雍王名与雍州 134

少典 134

太伯至吴且渡海 134

妹喜与妲己 134

汉人胡化 135

蜀王从天而下亦为黄帝裔 135

《王制》不用五服说 135

丘民 136

孟子言古制 136

《别录》、《世本》随时增加 136

三族 136

群后 137

汉人轻视技术 137

经学清理工作 137

“天子之县内诸侯” 138

顷熊 138

二郎神 139

江沱与李冰穿二江 139

入南海之黑水必开西南夷后方知 140

《汉书·地理志》所记之渠,长城与渠水 140

《禹贡》之海但为东海,非四海 142

《汉书·地理志》所记户口数 142

九州都渚 143

古人对于河源之幻想 143

罗璧论孔子师老聃说 144

崔浩不好《老》、《庄》书 144

七十二数 145

苏轼记三老人问年 145

屠隆论西王母形貌 145

物化 146

上帝与玉皇 146

华山神夺民妻女 147

农民对于神像之想像 147

玄武与玄冥 148

崔述与陈履和遗物 149

阴阳 150

筝调说长城苦 151

潮州之瘴 151

伧 151

西庑读书记 156

三年丧与妇人守节均鼓吹甚久而实行 156

夫人冠姓 156

西北、西南风俗相类 156

和夷为桓水上夷 156

狄以犬为图腾 157

貊亦夷之通名 157

“天下为公”为墨家说 157

姜代姬兴之豫言 158

“君”为第二身代名词 158

士高于农工商 158

《左传》中相类之言 158

夙沙氏 159

唐人对于岭南及海上之憎恶 159

以弑逐君成名 161

东、西夏 161

罪人入军 162

“男女以辨” 162

君子三义 162

胥溪河 163

楚大室 163

邹牟王剖卵而生 163

欧阳修《读山海经图》 163

谱师 164

安南人称名法 164

“文君”为文王 164

吴声 164

论整理《左传》法 165

称女公子为“公子” 166

巫家与讼事为不许仕之条件 166

唐蒙凿南安道 166

石豬 166

南郑之梁山 167

城固之黑水 167

城固之妫墟 168

王莽封女子为男爵 168

文翁穿湔江口,击江神 168

和夷为涐水之夷 169

共工与鲧为一名分化 169

人化虎 169

蜚廉为兽 169

越舲蜀艇 170

《淮南》之五官略与《周礼》六官同 170

分一日为二十五节 170

以星宿、日辰分配战国时各国 171

百县 171

户口登记 172

《商君书》说驺虞 172

尺六寸之符 172

诸侯、郡县均置法官 172

读书之难 173

《史记》对宋襄兼有誉毁之故 173

南宋初之吴歌 174

妇女封国 174

舅称丈人 175

孙坚与吴阊门 175

三国时之正统论 175

三国时蜀中学风 176

三国时重视《申》、《韩》、《六韬》 176

奸令祭酒 176

黄巾之徽号 176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实十三国 177

《禹九州图》 177

《世说新语》中之复出 177

凌濛初《世说新语鼓吹序》例 178

龙门 181

黎庶昌论圈点 181

农民春帖 182

由《海内东经》看象郡疆界 182

繄亏始封于越 183

齐、卫歌中之起兴 184

春秋时人之自杀方式 184

郡为下邑 185

西华县 185

德麟述清官事 185

西康风俗 185

曹操走华容道故事 186

点石成金 187

称商王室为“成汤” 187

蛇王庙祀方孝孺 187

成都内官墓 188

唐人名女子为某子 188

骆园笔记 191

《十洲记》及其由来 191

《吴人外国图》 193

南北朝时之海外旅行 193

海上飞鱼 194

河水奔流平原 194

《公羊传》之奇想 194

陶潜读书不求甚解之故 195

白狄姬姓 196

《春秋经》中目言之事 196

《春秋》缺文 198

晋放臣于卫 198

《春秋》错简 198

天子守在四夷,诸侯守在四邻 198

春秋时楚土数圻 199

《列女传·鲁漆室女》篇误解《左传》 199

宋于周为客 199

袴 199

名系“父” 200

家臣不敢知国 200

轻骑 200

贾正 200

美男子 201

王子朝自称不谷 201

《郑书》、《楚书》 201

姚子与姚句耳 201

《左传》臣称谥君不称谥 202

男子之才以射御见 202

主君与主父 202

徐子断发 202

鲁师与齐师 203

代德与易位 203

左相 203

春秋末殉葬之风 204

尧即皋陶 204

贵族不斩 204

子服景伯语与《费誓》 204

楚语 205

邗江 205

三夷男女出盟 205

以妾为妻 205

?而登席 206

崤函 206

聚沙覆米 206

人民对白起与年羹尧之怨恨 207

海滨 207

敖 208

国士即王族 208

夫妇同行为恥 208

虫言与禽言 209

两晋南北朝社会 209

缘商误殷 211

西康俗 211

《道藏》由来 211

蜀中道教 212

蜀中史料 212

以“子”冠名 212

赋有二 212

鲁以王待晋 213

阴阳学派在政治上之作用 213

尊贤与亲亲 213

木居士 213

唐时无岣嵝碑 214

桃源故事 214

黔中赛神曲 215

《木兰诗》来历 215

望夫遗迹 215

贞女峡 216

竹枝词 216

甸服 216

东西瓯 217

川西黑水 217

川谚及移民 217

吴声 218

甘肃花 219

《古诗十九首》拾遗 219

寺 220

神仙生灭 220

夷名 220

《山经》之西极 221

《山海经》方向多误 221

邹衍思想由《山海经》来 221

《山海经》地名多两字 221

神之系统 222

齐仲孙 222

自立为武王 222

匈奴以五行说立阵 222

匈奴与汉之贸易 223

墨亦摈侠 223

攀附豪门 223

植物 224

融一斋笔记 227

甲文中之帝子 227

高天梅赝作石达开遗诗 228

《汉书·艺文志》裁篇别出法 228

南北朝时称王曰诏 229

丑与旦 229

墨子何以不如耶稣、释迦之成就 229

《左传》中之楚国文学 230

土司所辖人民之姓 230

《禹贡》评判 230

春秋、战国时水利工程之三方面 232

巴图鲁 233

男唯女俞 233

《内则》之州伯 233

《禹贡》九州名之分析 233

编《左传》者未识夏、周制之不同 234

《禹贡》九州地名 234

井田制不普遍 235

《汉书·地理志》钞者误以左行为下行 235

商与朝鲜之关系 236

克鲁泡特金亲王所施于农民之赋税 236

单演义《商周群狄考》 237

云南交通 240

楚图南《纬书导论》 241

地名之移徙 245

云南土主神 245

商代都邑 245

西周都邑 246

殷、周关系 246

夏、殷、周文化汇流之迹 247

谭城陶文 248

新城新藏与饭岛忠夫论中国古代历法 248

沙漠南移 251

“惠墙伊戾”两发声 252

《王制考》之中心思想 253

《韩非·十过》与《楚辞》 253

邵晋涵论《史记》、《史记》评价 253

性不能判善恶 254

《五帝本纪》之漏洞 254

《史记》录《曾子·天圆》 255

反与推 255

夏州 255

禹祭南岳 256

楚方城 256

歌父山与七星岩 256

吴淇《粤风续九》 257

王士禛论《竹枝词》 259

丁泳之藏书 260

纯熙堂笔记 263

武陵 263

徐偃王卵生 264

希姓 264

生为尊称 264

《陇西行》起兴 265

元代秧歌 265

乱辞 266

秧歌剧 266

邹衍与礼家之推的方式 267

十三州说作十二 267

改制 267

研究中国古史必由经学入手 268

经学大势与今日任务 269

程颢训格物 270

孔子学派之发展 270

太公与老子 270

汉武诗之起兴 270

粤歌之起兴 270

水鹁鸪即雎鸠 273

粤中之盘歌与顶真 273

民歌方式 275

双关语入诗 275

《楚辞》不言西王母 276

徐州歌之起兴 276

颂磬 277

间歌 277

武陵之秦城 277

唐代之园林艺术 278

唐代之太湖石 278

纥那 279

踏歌 279

京师多新声 280

《庄子》与《山海经》 280

阳城与禹 280

夏与东方 280

赵谶 281

岳名之东移 282

越民右臂左衽 282

中县 282

汉文帝立嗣之议 282

望祀虞舜九疑 283

灕水 283

汉武以灊山为南岳 284

《皋陶谟》袭《论语》 284

獯鬻即匈奴 284

冬夜绩歌 284

邹衍本儒家 285

子椒谮屈原 285

《盐铁论》引《易传》制器文 285

范仲淹以《中庸》授张载 285

剂貌辨 286

三年之丧 286

齐、鲁立国精神 286

极星古今不同 286

东海、西海 287

东夏 287

《吕览》论诚、静 287

《吕览》言中国疆界与《禹贡》同 287

殁头 287

壚 288

夺民时 288

捕鼠以狗 288

戎州 288

陬隅有竃 288

玉女 289

物勒工名 289

一贯之道 289

周任与迟任 289

博文约礼 290

用田赋 290

鸟鼠同穴 290

狩与改火之一次与多次 290

李白习用之数目字 291

降龙、伏虎两罗汉 291

汉人对于《尚书》之整理 292

黄生、辕固生之辩足以说明五德终始说之时代需要 292

汉代造作伪书之原因及其价值 293

吕思勉评章炳麟 294

大、小戴《礼记》之纂辑 294

六经逐渐成立 295

对于崔述、康有为之评价 295

通学不始马、郑 295

《汉书·艺文志》中之阴阳五行时令 295

以峨眉代表蜀山 296

毛公由一人分为二人及其籍贯师承之异 296

日本之基督故迹 297

孔庙初只以颜渊、子路配享 297

学案 297

不能以一部分之真证全部皆真 298

逍遥堂摭录 301

《墨子·非命》与五德、三统说 301

《庄子·天下》篇与《汉书·艺文志》 302

荀子不言三皇 302

《大学》由《荀子·解蔽》来 302

槃鉴与镜 303

《荀子》与《王制》、荀子与秦政 303

战国共术之古史 303

《墨经》反五胜说 304

浙东之舜传说及其古迹 304

新疆唐画 304

洮水流域之史前文化遗址 305

相类之剧 307

文身 307

以义为利 308

语小语大 308

《中庸》之尚贤说 308

《中庸》之灾祥说 308

《天下》篇不及驺衍 309

《论语》富在贵上 309

春秋、战国社会性质不同 309

墨台氏 309

《綵楼配》由《破窑记》来 310

龙有九子 310

长狄疑即长夷 310

苏州市政建设 310

少海 311

巴尔拔之神话与古迹 311

蒯通 312

整理古籍计画 312

畿内国与男邦 313

战国时已有《公羊传》 313

商谥 313

赵之水利工程 313

《论语》“述而不作” 314

墨子蒐边疆材料 314

《史记》模拟经传 314

河西之黑水 315

张九钺论周鼎 315

张九钺论崤山 316

宗与祖先神话 317

楚产象之多 317

《尔雅》岁阳、岁名与月阳、月名不出一源 317

《诗》与《骚》、《九歌》之兴 317

南方三野 318

《列女传》无卫共姜事 318

《离骚》之复辞 318

茅、筳皆可卜 318

王逸引《禹大传》与《相玉书》 319

《礼记》辑集时代 319

《左传》之虚 319

炎、黄用师故事 320

《金縢》中周公故事 320

舜与倕等故事 320

十二牧与九州 321

“少昊清”与“质”之解释 322

羿之故事 323

阴阳家天人合一思想 324

汉初学风 325

文帝立渭阳五帝庙之影响 325

秦、汉改月兼改时 326

《国语》、《左传》出于魏 326

郑玄释五岳、四镇之乱 326

两霍山 328

西方传说由戎人之迁而东移 328

贾子说炎、黄事 329

西汉时压低知识分子地位 329

贾子修政语依帝王为次 330

贾子说驺虞 330

秦刻石对于后出书之影响 330

秦制影响儒家说 330

庶人为自耕农 331

宋祖商王 331

一时讲武 332

《周语》与后出书之影响 332

鬻子以《康诰》为周公言 332

《平准书》成于元封 332

《史记》尊王 333

楚王氏熊 333

《河渠书》非袭《沟洫志》 333

礼之分析 334

张宏《史记君臣故实图》 335

清代乐府 336

拾姓 337

《汉武帝本纪》 337

妇人封国 337

平步青《小栖霞说稗》 338

礼之意义 338

沪楼日劄 343

《论衡》“尚书百两篇”说未必可信 343

富与商业资本 344

云梦即云泽 344

古书序目 344

经学史工作 345

清代公羊学派 345

古史与经学之关系 346

《国风》次序 347

汉学之分析工作 347

礼制多由儒者推出 347

清代迄今之治学目的 348

删《诗》说之非 348

封建与井田之矛盾 349

巫术中之蛇舞 350

经学之任务 350

钱玄同先生 351

经书性质 352

《左传》之矛盾 352

《公羊》、《谷梁传》之时代 352

战国时之禅让说 353

华、夏二字古通用 353

陂池与台城 353

刀笔 354

数字游戏 354

齐女不嫁 354

战国时各国疆域广袤 354

更姓氏 355

西州 355

五胜推及五霸 355

东王公与西王母 356

请公子倾为正妻、封之中山 356

中山君尚贤致赵伐 356

羌与謇 357

书籍形式之发展 357

楗与菑 358

《左传》之可信 359

当时记载与事后记载 361

桐城派平点 361

氏族社会之组织 361

北极 362

数子分为数种 362

西方曰九区 362

僰亦羌 362

青琴、宓妃 363

张骏实现《月令》制度 363

马郡即代郡 363

蘉 364

春秋战国间社会突变之故 366

九、古、瓜古音 368

禹诞 368

《韩非·十过》 368

大鹏 369

孙权欲于海外开辟新土 369

《山海经》著作地 370

杜预混戎于羌 370

诸父、诸母 370

么些人姓名 371

《书·无逸》与《今本竹书纪年》言长寿帝王 371

苏辙辨《周官》非周公书 371

吴即虞、嬴即姚 373

南阳九夷 374

齐州、齐国 374

昆仑传说传至东方后之地名 374

宋代疑古思想之盛 374

离朱 375

《周官》之分析 375

利屣与缠足 376

江北说书 377

各地舜迹 377

中山狼 378

书夷国名 378

别墨 378

杨惠之塑像遗迹 378

摩竭鱼与鲲 379

海光楼丛载 383

甲骨文之前身为索米特克文 383

弱水为最西之水 384

商所迁都 384

《商书》五篇疑出一手 385

古书襯字 386

爱国主义与历史教育 386

专书选读总结 387

《竹书纪年》用《春秋》笔法 388

《召诰》之“兹” 388

《尚书大传》记文王与周公之开国大事年数 388

杨遇夫《尚书》说 389

古人文词阔略 389

商代刑法 389

《酒诰》言商邑与殷国 390

瓜州之地,氐、羌合居 390

杨遇夫论《尚书》 390

答杨遇夫书论《尚书》研究工作 391

昆仑里数殊说 392

琉球亦有徐福留居传说 393

荷蓧丈人隐居之是非 393

秦州有回回别种啰哩户 393

《竹书纪年》中之息壤 393

怀远荆、涂二山 394

怀远县概况 394

蚌埠人口 394

皖北水患 395

荆山风景 395

怀远教育 395

蚌埠水道 395

《竹书纪年》中之水灾 396

《越绝书》中之越世系 396

《吴门表隐》中之顾氏世系 397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言顾氏世系 398

《新唐书》中之欧阳氏世系 398

《吴越春秋》中之越世系 398

徐天祜评《吴越春秋》中之越世系 399

《史记·越世家》中之世系 400

《竹书纪年》中之越世系 400

《地学杂志》中论中国人种之由来 401

佛经四大洲说与青海弱水问题 401

苏州城河 401

青城道士召西王母与寝处 402

天、鬼、命之神道设教 402

《吴越春秋》中奴隶之服 403

锺葵砚 403

锺馗剧 403

锺馗图与嫁妹图 404

牛郎织女之传说与天星 405

牛、女传说见用牛耕田之早 406

王闿运鄙薄吴伟业 406

虬江市隐杂记(一) 410

《大诰》、《康诰》、《酒诰》著作时代考 410

《洪范》皇极章今译 416

尚同与法西斯 418

《洪范》出较早,或谓之“商书”,或谓之“周诗” 419

洪范图 419

方言文与撰述文 420

《尚书》研究课教学大纲 420

“朕”字文法 423

朱彬《释大》 423

义训宜 425

《康诰》之尔与汝 425

《隶释》记汉《石经尚书》残碑 425

“君”可称“民” 427

“先民”为上古之君 427

《酒诰》“成王若曰” 427

寡君与寡兄、寡妻 428

《书》与《语》 428

卫巫 428

人鬲与民献 428

里君 429

司工职守 429

?人 429

邦司伯与夷司王臣伯 430

僚与友 430

“朕”字主、领格通用 430

冯同为姑冯昏同之简称 431

齐语称予为台 431

晋语亦称台 431

《令彝》与《酒诰》之比较 431

《大盂鼎》与《酒诰》 432

《毛公鼎》戒洶酒 432

周公称王 432

汉人误解司空 432

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 433

太史地位在西周颇高 433

不敢斥言王而称曰民 433

惠王阆亦作毋凉 434

茕独与高明 434

诗礼传家 434

鳏寡 434

周之王业与战国时人之王政、王道 435

《周诰》中长句 435

爽与知 435

《召诰》中之小民 435

《尧典》“文祖”从《洛诰》“文祖”来 436

皮锡瑞《尚书考证》与段玉裁《尚书撰异》衔接 436

东周等级观念强于西周 436

晋文请隧而襄王赐地 437

等威之辨后世为严 437

“于”与“于” 438

河伯与河宗 438

相与摄 438

武王崩即在克商二年 439

刘歆臆定古史年代 439

《传》、《疏》从《三统历》而误 440

“臧获”即俘虏 440

黎民与黔首 440

宗有数义 441

《中庸》、《孝经》衍《洛诰》“定宗礼”文 441

道统 442

王柏重定《尚书》篇次 442

董仲舒谓纣时百姓散亡 442

《明堂位》与《周官》以不同之物分配不同时代与等级 443

《周官·大司乐》误用《康诰》文 443

古礼来源之分析 443

《尚书今译》之附录 443

东汉妇女好以姜名 444

《平津馆丛书》中黄帝书 445

四海 445

北宋刻本流传绝少 445

瀚海与委羽山 445

崆峒岛 446

虬江市隐杂记(二) 447

《周官》缺典 447

季札论乐与中庸主义 447

季札所观舞 448

秦地即夏地 448

季札论乐语出战国 448

季札语在陈、郑灭后 449

《小雅》为东迁后诗 449

子产语中之官制 449

《韶》乐 449

元帝避暑 450

《顾命》与分陕 450

三年之丧 450

天人之际 451

九州始扬 451

秦宣太后 452

春秋时三正 453

溃 454

女子称子 454

诸侯称子 454

往党、反党 455

史载评语 455

王称主君 455

帝秦 455

“而母婢也” 456

古籍整理课总结 456

学生所作总结 458

霍去病封禅 458

卦爻始下,《象传》始上 459

戴埴论诗、乐 459

《仪礼经传通解》目 459

单于冢 464

匈奴之衰 464

《锥指集》目 465

护于 466

鲁连不帝秦 466

陈仲子 467

孝公欲禅商鞅 467

战国两大运动 467

“植于汶篁” 467

韶虞 468

歌曲与舞曲 468

宋玉钞《庄子》 468

九夷 469

视肉 469

名士 469

浑庾与灌窳 469

齐国妇女 470

“堂上烛灭” 470

薪望、狼望 471

《春秋》之褒、贬 471

朝委裘 472

筮、史地位 472

“沬血饮泣” 472

《过秦论》中名人失传 472

石城汤池 472

邹阳书中故事多失传 473

《问王》 473

《论语》分上下 473

《公羊》说“陈公子招”之非 474

《公羊》以通名解专名 474

蒐为春、夏、秋所通用 475

雩在秋不在启蛰 475

分王城与成周为二地由《公羊》始 475

史料选钞 476

范丹与孔子 476

《李陵答苏武书》讲平仄 477

莺莺书与李陵书 477

李陵得名之故 477

汉、匈关系中成名人物 477

路温舒、谷永言三七之厄 478

《公羊传》之时代 478

傀儡戏 478

莺莺诗脱胎古乐府 479

五更 479

苏州城门 479

南方乐歌 479

《神弦曲》 480

九门 480

《金石录》宋本 480

书价论斤 481

三国人论《左传》及三馀 481

月宫宝盒与偃师故事 482

《天方夜谭》与唐人小说 483

《列子》用魏、晋资料 483

《马哥孛罗游记》夸大苏、杭桥梁 483

冒顿在位年 484

翰海与“群鸟解羽” 484

声音近似之地名不可强拉 484

汉以抚养人之姓为称号 484

虬江市隐杂记(三) 485

韩愈疑《诗序》 485

韩愈论孔、墨之同 485

孔、墨之异 486

道、法两家之异同 486

商代都邑 486

亳 488

河间地势 488

朱思本集 488

戴表元《西域图记》 488

安定彭阳疑即《牧誓》之彭 489

匈奴入寇由狄道 489

鬼、瓜、九音同通用 489

《四书亿》论禅让之祸 490

燕昭王欲禅乐毅 490

弃灰之刑,新制说为古制 490

礼之作用为调和阶级斗争 491

《采薇》、《出车》、《六月》之时代 491

史记》说《诗》之误 492

《春秋》不书晋文纳王 493

丽山 493

匈奴左王、右王辖境 493

汉以珍宝观单于 493

匈奴长左,与楚同 493

瓦屋 494

三田、四田 494

冀州 494

大阅观妇人 494

桓八年两烝 495

祭仲立突之美恶 495

桓十二年十一月两书“丙戌” 495

孔姞先嫁太叔疾,后为其弟遗妻 495

以女为仆而田 496

以金为田赋 496

“子”上“父”上可冠氏、名、字 497

《春秋》与《左传》立场不同 497

疑古思想之由来 497

经、传之分析是要分清社会阶段 498

整理古籍目的在批判接受 499

《古史辨》与史料学 499

考据学为史料学基础 500

零碎资料与系统知识 501

欧阳修疑古 501

《春秋》为断烂朝报之证 502

成十五年两言“宋华元” 502

《春秋经》对于《鲁春秋》之去取标准 502

“棐”之误训 503

天泽之分,古本不严 503

赤水 503

赤水军 504

赤水诸地 504

宋儒识见高出清儒 504

《论语》研究之主要问题 505

《坊记》作者之想当然 506

十二章 506

蔽前与蔽后 506

宋代说平话时不止一人 507

纪昀说《西游记》为明人依托 507

“三月”与“三年” 507

《论语》中之“三年” 508

泰伯三以天下让 508

飞白书疑自西域传入 509

李镜池论《诗》、《易》文字 509

杨树达《论语疏证》 509

孟子所以否定管、晏之故 510

吉德与凶德 510

中山狼故事由西方传入 510

毛岳生作《元史》未成 511

毛岳生论丧服文 511

黄汝成事迹 512

李兆洛弟子 512

《四库提要》之底稿 512

唐以绿衣为倡家服 512

罗汉增二人 513

凌濛初刻《西厢记》凡例 513

《西厢记》目录 516

《相思树》与《信陵君》剧 517

辛巴特航海经历 518

虬江市隐杂记(四) 519

《西域图志》 519

《殊域周咨录》 519

息壤 520

汉人论岳、渎 521

四海 522

《尚书疏》评《尧典》辞增 522

以音乐指挥鸟兽 522

巡守 523

《尚书疏》阙疑 523

“天之历数” 524

《尚书疏》斥《谷梁》妄言 524

干羽 524

《尚书疏》揭出典、谟作法 525

今、古今家说“九族” 526

整理《尚书》计画 531

《尚书》文字校勘表 532

尧为皋陶与汤集合而成 533

序列文前为汉、魏间通用方法 533

“宗于岱宗” 533

九宗 534

周历建子 534

拟编之书 534

封建社会之萌芽 535

采与帛 536

鲧、禹治水之年 536

今人与前人读书之不同 538

毕郢 538

四分法与三霸 538

九主 539

民献与献民 539

禹诞 540

叔向名禹 540

矢与散 541

戴钧衡卓识 541

湘潭县韶山 541

刘、庄遗著 541

徐继畬遗著 542

吴凤冈疑《今文尚书》 542

杨士云辨《伪古文尚书》 542

临夏积石禹庙碑 543

缪荃孙考证文字 544

葉昌炽谓弱水即黑水 545

谭献所作《师儒表》 545

左眉正蔡《传》讹 545

汪之昌《青学斋集》 545

曹允源论钞书 546

尚镕著作 546

《咸淳临安志》中宋杭州图 546

阮元摹汉、唐东西京图 546

《琱玉集》中郑庄王 546

葉德辉考神 547

《三教源流》目录 550

二郎神不欲为“真人” 551

姚福均《铸鼎馀闻》 551

苏州唐以前不盛 552

苏州之盛始吴越及北宋 552

苏州唐、宋时户口 553

《吴郡志》记苏州唐、宋时户口 554

吴曾考察太湖之水源与水委 554

邵长蘅《吴趋吟》 555

《琱玉集》中西施 555

柳毅在吴湘之遗迹 556

泾川王子 556

关羽在唐已为神 556

陈圆圆籍贯 556

李拔可没后售书 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