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少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4165609
  • 页数:207 页
图书介绍:首先,鉴于全球价值链作为组织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已经对全球经济的微观基础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本书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对产业升级和地区差距的影响。最后,考虑到GVC与NVC之间的力量不对称,以及NVC对中国完成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双重任务的战略意义,本书着力分析了构建NVC的影响因素和动态路径。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对策研究》目录

第1章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5

1.3 文献回顾 7

1.4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0

1.5 本书可能的创新之处 14

第2章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特征、动力和影响 15

2.1 国际产业转移背后的分工暗道 15

2.2 GVC模式产业转移的概念界定和特征事实 18

2.3 GVC模式产业转移的产生背景和驱动力量 23

2.4 GVC模式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7

2.5 小结: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36

第3章 低端方式加入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升级 42

3.1 中国在GVC中的低端要素消耗 42

3.2 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说 45

3.3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49

3.3.1 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 49

3.3.2 变量定义 50

3.3.3 数据说明 52

3.4 模型检验和实证分析 53

3.4.1 实证方法与模型具体设定 53

3.4.2 相关系数分析 54

3.4.3 回归结果和分析 54

3.5 结论与启示 61

第4章 渐进方式加入全球价值链与地区差距 64

4.1 中国的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 64

4.2 GVC与NVC的测度方法 67

4.3 粤苏两省GVC与NVC的测度分析 71

4.4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83

4.4.1 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 83

4.4.2 变量定义 85

4.4.3 数据说明 86

4.5 模型检验和实证分析 87

4.5.1 联立方程模型与内生性问题 87

4.5.2 回归结果和分析 88

4.6 结论与启示 96

第5章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98

5.1 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98

5.2 GVC模式产业转移下的中国 100

5.3 封闭经济条件下的GVC模式产业转移 102

5.3.1 产业转移的力量与商务成本结构 102

5.3.2 东中西部商务成本结构差异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104

5.4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GVC模式产业转移 109

5.4.1 商务成本变动的趋势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109

5.4.2 学习曲线效应的作用机理 111

5.4.3 构建NVC发挥学习曲线效应 114

5.5 本章小结 116

第6章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总部经济与东部地区的重新定位 119

6.1 总部经济与产业转移 119

6.2 基于GVC的总部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121

6.2.1 总部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121

6.2.2 基于GVC的总部经济的新特征 122

6.3 基于GVC的总部经济:新的战略选择 125

6.3.1 发展总部经济的传统作用 125

6.3.2 GVC对总部经济传统作用的修正和丰富 126

6.3.3 基于GVC的总部经济的战略意义 127

6.4 发展基于GVC的总部经济需要澄清的问题 130

6.4.1 总部经济的具体内涵有什么? 131

6.4.2 发展总部经济的地域在哪里? 133

6.4.3 发展总部经济的主体是谁? 136

6.5 小结:发展总部经济的一些思考 137

第7章 分权式治理下的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 141

7.1 分权式治理与地区差距 141

7.2 分权式治理结构的激励相容性 143

7.3 市场环境与地方政府的策略 147

7.4 市场冲击与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 155

7.5 双重任务实施与政府规制:一组建议 164

第8章 区域一体化与国内价值链的构建 169

8.1 区域一体化的兴起 169

8.2 作为NVC“垫脚石”的区域一体化机制 172

8.3 作为NVC“绊脚石”的区域一体化机制 176

8.4 长三角一体化:构建NVC的“垫脚石” 182

8.5 结论与启示 186

第9章 本书总结 189

参考文献 192

后记 20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