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万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0908180X
  • 页数:2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重点介绍了基本概念、原理、范畴、方法。
《公共经济学》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公共部门的界定 1

第二节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第三节 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3

第四节 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6

第五节 本教材的结构 7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公共部门的职能 9

第一节 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 9

一、效率准则 9

二、公平准则 10

三、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和统一 12

第二节 效率实现的条件 13

一、生产效率 13

二、产品组合效率 16

三、交换效率 19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与效率的实现 20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20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效率的实现 21

第四节 市场失灵 23

第五节 混合经济中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26

一、混合经济 26

二、混合经济体制中公共部门一般的经济职能 27

三、不同类型混合经济体制下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30

四、发展中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特殊性 32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34

第一节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34

一、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比较 34

二、判定公共产品的步骤 36

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需求与供给比较 37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最优供给 39

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局部均衡分析 39

二、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的条件——一般均衡分析 39

三、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41

第三节 混合产品 44

一、混合产品的含义及分类 44

二、混合产品的供给方式 45

第四节 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48

一、外部效应的含义及分类 48

二、外部效应的低效率 49

三、外部效应的纠正 52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56

第一节 公共选择与非市场决策 56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诞生 56

二、非市场决策 56

第二节 多数投票制的均衡 57

一、肯尼斯·阿罗假设 58

二、简单多数投票制 59

三、多数投票制下的政治均衡 59

第三节 投票悖论 62

一、投票悖论的含义 62

二、投票悖论发生的概率 62

三、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63

第四节 投票交易和利益集团 67

一、互投赞成票 67

二、投票交易与社会福利 67

三、利益集团与寻租理论 68

第五节 官僚理论 73

一、官僚的行为 73

二、官僚的目标 73

三、官僚行为与厂商行为的区别 73

四、官僚与预算规模最大化 74

五、官僚机构运行的需求约束和预算约束 74

第五章 公共支出理论 76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分类 76

一、按性质分类 76

二、按价值构成分类 77

三、其他分类方法 79

第二节 公共支出增长的宏观模型 81

一、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 81

二、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83

三、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84

第三节 公共支出增长的微观模型 86

一、产出水平的决定 87

二、服务环境与公共支出增长 88

三、人口变化对公共支出的影响 89

四、公共部门投入品价格与公共支出增长 90

第四节 公共支出的效益 92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93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96

三、公共劳务收费法 97

第五节 公共支出管理方式的改革——政府采购制度 98

一、政府采购的概念和特点 98

二、政府采购的作用 99

三、政府采购的形式 100

四、政府采购的程序 101

五、我国的政府采购工作 102

第六章 公共支出政策 104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政策效应 104

一、乘数效应和加速原理 104

二、挤出效应和引致效应 106

第二节 社会保障支出政策 108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和特征 108

二、社会保障支出及其效应 109

三、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110

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 113

第三节 国防支出政策 117

一、国防支出的内容和性质 117

二、国防品的生产和提供 118

三、国防支出的合理规模 119

四、我国的国防支出 120

第四节 公共教育支出政策 121

一、教育产品的准公共性 121

二、教育市场的失灵 122

三、教育支出的三种方式 123

四、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125

五、我国教育支出政策的改革 127

第五节 行政管理支出政策 128

一、行政管理支出的性质和内容 128

二、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 129

三、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 130

第六节 农业支出政策 132

一、农业支出的内容 132

二、加强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133

三、加强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对策 136

第七章 税收理论 139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139

一、税收的概念 139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40

第二节 税收的原则 142

一、财政原则——兼顾需要与可能 143

二、经济原则——公平税负,适当调节 143

三、社会原则——区别对待,合理负担 144

四、效率原则——税制简便,节省征纳成本 145

五、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提高效率 146

第三节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146

一、纳税人 146

二、课税对象 148

三、税率 149

四、纳税环节 151

五、减税、免税,附加、加成 152

六、违章处理 153

第四节 税收效应分析 153

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53

二、税收的中性 155

三、税收与劳动投入 155

四、税收与个人储蓄 156

五、税收与投资 157

第五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157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及其衡量 157

二、税收负担水平分析 158

三、拉弗曲线与最佳税率选择 159

四、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61

第八章 税收制度 166

第一节 税收的分类 166

一、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 166

二、直接税和间接税 167

三、从量税和从价税 168

四、价内税和价外税 169

五、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169

六、对人税和对物税 170

七、实物税和货币税 170

八、正税和附加税 171

九、一般税和目的税 171

第二节 税制结构 172

一、税制模式的选择 172

二、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173

三、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175

四、世界税制改革的基本情况 176

第三节 税制优化理论 178

一、最优税收理论 178

二、供给学派的税制优化理论 181

三、公共选择学派的税制优化理论 183

第四节 我国现行税制 184

一、我国税制的历史沿革 184

二、1994年税收制度的改革——我国现行税制 186

三、调整和完善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的设想 188

第五节 国际税收关系 190

一、国际税收的概念 190

二、税收管辖权 191

三、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 194

四、国际税收协定 196

第九章 公债 199

第一节 公债及其功能 199

一、公债的概念和特征 199

二、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201

三、公债的功能作用 202

四、公债理论和学说 203

第二节 公债制度 207

一、公债的种类 207

二、公债的发行 210

三、公债的偿还 213

第三节 公债的负担与限度 216

一、公债负担的含义与实质 216

二、公债负担的种类 217

三、公债负担的衡量 217

第四节 公债政策及其效应 219

一、公债政策的含义、内容和特点 219

二、公债政策的目标 221

三、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22

第五节 外债 224

一、外债的定义与功能 225

二、外债的种类和结构 226

三、外债与国际收支 227

四、外债的适度规模 228

第十章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231

第一节 分级财政体制与政府间职能的划分 231

一、分级财政体制 231

二、政府间职能的划分 235

第二节 各级政府的支出划分 241

一、公共产品及其受益范围 241

二、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的界定 243

三、支出划分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245

第三节 各级政府间的收入划分 247

一、政府间分税的基本原则 247

二、税种的选择 249

第四节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250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250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种类结构与数量规模 252

三、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254

第五节 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255

一、1980年以前的财政体制 255

二、1980—1993年的财政体制改革 257

三、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259

第十一章 公共财政政策 262

第一节 政府在经济稳定中的作用 262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一般原理 265

一、财政政策目标 265

二、财政政策手段 269

三、财政政策的分类 270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及财政政策乘数理论 273

一、国民收入的决定 273

二、乘数原理与财政乘数 276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 279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279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协调机制 280

第五节 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 285

一、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 285

二、1998年我国制定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287

三、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效果 289

四、我国今后财政政策的取向 290

参考文献 29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