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
中国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

中国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3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立明,姜庆五主编;杨维中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17216593
  • 页数:1372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基础篇、学科方法篇及应用篇三部分来分别论述,真实记录和反映我国公共卫生的发展及现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及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卫生实践。本书编委汇集国内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专家,并在行业内广泛征求意见,本书为卫生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并可为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中国公共卫生理论与实践》目录

理论篇 3

第一章 公共卫生的概念与内涵 3

第一节 公共卫生的概念 3

第二节 公共卫生的内涵 5

第二章 现代公共卫生的起源与发展 8

第一节 概述 8

一、公共卫生及有关词汇辨析 8

二、卫生 10

三、公众健康 12

第二节 现代公共卫生的发展 15

一、现代公共卫生的概念 15

二、流行病学的发展 17

三、中华文明对公共卫生的贡献 19

四、公共卫生与临床的命运交替 21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27

第三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概述 30

第一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历史和应用 30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历史回顾 30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0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 32

一、按研究设计分类 32

二、按工作任务分类 34

第四章 统计学方法 37

第一节 常用危险因素分析模型 37

一、基于病例-对照研究的logistic回归模型 37

二、基于随访研究的Cox比例风险模型 42

三、基于队列研究的Poisson模型 44

四、分析非独立数据的多水平模型 46

第二节 预测模型 49

一、时间序列模型 49

二、传染病动力学模型 54

三、空间模型 58

第三节 高维分子流行病学数据的统计分析 65

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65

二、基于表达差异的关联研究 69

第五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73

第一节 概述 73

一、医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73

二、社会学研究基本范式与类型 77

三、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79

第二节 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 82

一、定性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82

二、常用定性研究方法介绍 83

三、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85

第三节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 86

一、常用社会调查方法 86

二、常用社会调查技术 88

三、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技术 90

第六章 生物学方法 93

第一节 概述 93

一、概念 93

二、种类 93

第二节 病原体的检定 94

一、病毒 94

二、细菌 99

三、其他病原体(含新病原体研究) 102

第三节 媒介生物控制 104

一、媒介生物种类 104

二、重要病媒生物的监测 105

第四节 人群检测 106

一、常用指标 106

二、常用方法 106

第七章 理化方法(卫生检验) 109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109

一、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09

二、样品预处理 112

第二节 光谱分析法 114

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4

二、原子吸收光谱法 115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 116

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117

第三节 色谱分析法 118

一、气相色谱法 118

二、液相色谱法 119

三、离子色谱法 120

第四节 质谱及其联用技术 121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22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23

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及其联用技术 125

第五节 其他分析方法和技术 127

一、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127

二、酶联免疫分析法 128

第八章 毒理学方法 131

第一节 毒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131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 131

二、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 132

三、毒作用影响因素 133

第二节 毒理学评价的方法 134

一、毒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134

二、毒性测试实验方法 139

第九章 卫生经济学方法 157

第一节 经济学基本原理 157

一、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57

二、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158

三、卫生经济学思考方式 158

第二节 经济学分析方法 160

一、供给与需求 160

二、需求与供给弹性 161

三、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162

四、生产者、消费者与市场效率 163

五、外部性 164

六、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64

第三节 卫生经济学决策方法 166

一、卫生经济学评价 166

二、公平性评价方法 168

三、效率评价方法 170

第四节 卫生资源筹集方法 170

一、概论 170

二、世界上主流筹资方式 171

三、筹资模式之间比较及分布特点 174

四、卫生总费用的基本概念和核算框架 175

第五节 卫生资源分配使用方法 176

一、风险共担与社会保险统筹 176

二、一般预算和专项预算 177

三、卫生服务供方支付方式 178

第十章 卫生技术评估 181

第一节 卫生技术和卫生技术评估基本概念 181

一、卫生技术 181

二、卫生技术评估 183

三、卫生技术评估的意义 184

第二节 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 184

一、卫生技术评估的框架与设计 184

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186

三、经济性的评估方法 187

四、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方法 188

五、卫生政策研究的方法 189

六、多准则决策或多重标准决策分析 190

第三节 卫生技术评估的步骤 190

一、卫生技术评估的研究过程 190

二、卫生技术评估的步骤 191

三、卫生技术评估与政策转化 193

第四节 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与展望 194

一、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 194

二、我国卫生技术评估的发展展望 195

第十一章 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197

第一节 概述 197

一、风险评估的相关概念 197

二、风险评估的应用 198

三、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基本原则 199

第二节 风险评估的方法 200

一、危害识别 200

二、危害特征描述 203

三、暴露评估 207

四、风险特征描述 210

第三节 风险评估的应用 213

一、环境健康风险评估 213

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216

三、灾害风险评估 221

第十二章 卫生信息学方法 227

第一节 公共卫生信息学概述 227

一、公共卫生信息学定义 227

二、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涵义 227

三、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28

第二节 卫生信息技术 229

一、互联网技术标准 229

二、物联网技术 229

三、地理信息技术 229

四、人工智能技术 230

五、影像技术 230

六、代理服务技术 230

七、数据仓库技术 231

八、数据挖掘技术 231

九、IC卡技术 231

十、信息安全技术 231

第三节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232

一、信息系统 232

二、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232

三、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基本任务 234

第四节 卫生信息数据开发 235

一、数据模型 235

二、数据开发方法 237

第十三章 循证卫生决策 241

第一节 循证决策的内涵 241

第二节 循证决策的实践要点 242

一、确定优先实践循证决策的主题 242

二、需要证据支持的决策步骤 242

三、检索和评价证据 244

四、促进研究证据向决策转化 248

第三节 我国实施循证决策面临的挑战 252

第十四章 公共卫生伦理及法律 255

第一节 概述 255

一、道德、伦理学与法律 255

二、医学伦理、生命伦理与公共卫生伦理 256

三、公共卫生伦理的基本理论 257

四、公共卫生政策、实践与伦理 258

五、公共卫生相关法律中的伦理问题 259

第二节 预防保健中的伦理 259

一、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伦理 259

二、慢性病防控中的伦理 261

三、妇幼保健和人口调节中的伦理 263

四、控烟伦理 265

第三节 传染病防控中的伦理 266

一、传染病防控体系与伦理 266

二、人群预防接种的收益、风险与伦理选择 267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与伦理 268

第十五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71

第一节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内涵和意义 271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 271

二、健康促进的内涵 272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意义 272

第二节 国际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 273

一、国际健康促进理论发展 273

二、国际健康促进实践案例 275

第三节 新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进展 279

一、1949—1980年的健康教育 279

二、1980年至今中国健康教育进展 279

三、中国健康教育理论进展 280

第四节 当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与实践 281

一、健康教育行政管理体系 281

二、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现状 282

三、我国健康促进的投入 283

四、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践典型案例 284

第五节 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挑战与展望 286

一、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挑战 286

二、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展望 288

第十六章 环境与健康 292

第一节 概述 292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94

二、环境污染 298

三、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及其研究策略 299

第二节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 300

一、环境毒理学方法 300

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303

第三节 环境致健康损害 311

一、早期健康损害 311

二、环境相关性疾病 313

三、职业病的防治 318

第十七章 食品安全 325

第一节 食品安全的概述 325

一、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 325

二、食品安全的概况和危害因素 325

三、食品安全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的对策 327

第二节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329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 329

二、风险评估 330

三、风险管理 333

四、风险交流 334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价体系 335

一、食品毒理学评价的发展 335

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336

三、食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 340

四、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 342

五、食品安全监管和保障体系 344

六、食品安全相关检测技术 349

第四节 食品污染物与食品安全 351

一、污染物分类 351

二、食品的生物性污染 351

三、食品的化学性污染 354

四、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 356

第五节 我国主要食品安全问题和应对措施 357

一、食源性疾病 357

二、农药残留现状及风险评估 359

三、食品添加剂标准及风险性评估 361

四、转基因食品应用及其安全性 363

第十八章 公共营养 366

第一节 公共营养的概念和历史 366

一、公共营养的目的和内容 366

二、公共营养的发展历史 369

第二节 公共营养现状与发展趋势 371

一、国外公共营养发展现状 371

二、中国的公共营养现状 372

三、公共营养的发展趋势 374

第三节 人体需要的能量与营养素 375

一、能量 375

二、蛋白质 377

三、脂类 379

四、碳水化合物 381

五、矿物质 384

六、维生素 386

第四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389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发展 389

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概念 390

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应用 391

第五节 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394

一、我国居民膳食结构 394

二、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平衡宝塔 394

第六节 营养与慢性病 401

一、营养相关慢性病概述 401

二、营养与肥胖 401

三、营养与高血压 402

四、营养与高脂血症 403

五、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404

六、营养与糖尿病 405

七、营养与骨质疏松 406

八、营养与痛风 407

第七节 居民营养状况调查和社会营养监测 407

一、概述 407

二、营养调查 408

三、营养监测 411

第八节 营养状况评价 413

一、膳食评价 413

二、体格测量评价 415

三、营养生化指标的评价 418

四、营养缺乏病的评价 419

第九节 营养改善 420

一、营养改善的目的和措施 420

二、营养改善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422

三、营养改善项目的评价 423

第十节 强化食品 424

一、营养强化食品的概念、种类 424

二、营养强化食品应用发展的意义和必要性 424

三、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功能和应用 425

四、我国营养强化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6

第十九章 放射卫生 429

第一节 概述 429

一、国际放射卫生的历史演变 429

二、我国放射卫生的发展历程 430

三、放射卫生防护常用的辐射量和单位 432

第二节 放射防护体系 434

一、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435

二、放射防护的目的 436

三、辐射实践和辐射干预 436

四、辐射照射类型和受照人员 436

五、辐射照射情况及其特征 437

六、放射防护三原则 437

七、我国放射防护标准 438

第三节 内照射防护基本措施 439

一、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 439

二、操作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防护措施 439

三、对放射性实验室的要求 441

四、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易发事故及防护对策 442

五、去除表面放射性污染物 442

第四节 外照射防护基本措施 443

一、工作场所区域划分 443

二、减少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 443

第五节 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防护 444

一、核与辐射事故的基本特点 445

二、应急防护措施 446

第二十章 公共卫生安全 448

第一节 概述 448

一、公共卫生问题的特点 448

二、公共卫生安全的热点问题 449

第二节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450

一、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特点 450

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分类 451

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影响因素 452

第三节 公共卫生安全的保障 453

一、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现状 453

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原则与基本策略 454

三、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机制 455

四、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应对策略 456

第四节 公共卫生安全的意义 458

一、公共卫生安全是公共安全的构成要素 458

二、公共卫生安全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 458

三、公共卫生安全是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 459

四、公共卫生安全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议题 459

第二十一章 婴幼儿卫生 461

第一节 生命早期健康促进 461

一、婴幼儿健康的涵义 461

二、婴幼儿健康决定因素 461

三、生命早期健康促进相关理论 464

第二节 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规律和预防保健需要 465

一、婴幼儿体格生长 465

二、婴幼儿身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需要 467

三、神经、心理与行为发育 472

第三节 婴幼儿期常见身心健康问题及防控策略 474

一、出生缺陷与防控策略 474

二、婴幼儿常见疾病 478

三、婴幼儿心理行为发育偏异和障碍 485

第二十二章 儿童少年卫生 492

第一节 儿童少年卫生概述 492

一、目的和对象 492

二、研究内容 492

第二节 生长发育及影响因素 492

一、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493

二、青春期发育 493

三、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495

第三节 儿童少年心理发育及心理障碍 498

一、儿童少年心理发育 498

二、儿童少年心理障碍 501

第四节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病预防 503

一、健康监测 503

二、儿童少年时期患病特点 503

三、学校常见病预防 503

第五节 教育过程卫生 506

一、学习的脑力劳动卫生 506

二、学习负荷的评价 507

第六节 学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507

一、学校健康教育基本概念 507

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508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评价 508

四、健康促进学校 509

第七节 学校卫生监督 509

一、学校卫生监督概述 509

二、学校卫生监督的基本内容 510

三、学校卫生监督的工作程序 511

第二十三章 妇女卫生 513

第一节 概述 513

第二节 女性不同阶段生理、心理和保健工作 513

一、儿童期 513

二、青春期 516

三、育龄期及孕产期保健 519

四、更年期妇女保健 525

五、老年期妇女保健 527

第三节 影响女性健康的外部原因:伤害和暴力 529

一、意外伤害与暴力 530

二、女性自杀 530

三、亲密伴侣间暴力 531

第四节 妇女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 532

一、生殖道感染 532

二、常见妇女肿瘤的筛查与防治 538

第五节 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妇女健康 542

一、环境危害对妇女健康的影响 542

二、职业危害以及保护对策 544

第二十四章 老年卫生 551

第一节 概述 551

一、基本概念 551

二、老年人群特征 554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征 554

四、人口老龄化社会策略 555

第二节 老年人群健康测评 558

一、老年人群健康测量指标 558

二、老年人群生命质量量表 559

三、老年人群健康综合测量 560

第三节 老年性疾病预防控制 561

一、老年高血压 561

二、老年冠心病 562

三、老年脑血管病 564

四、阿尔兹海默病 565

第四节 我国老年健康支持体系 566

一、政策法规体系 566

二、行政组织体系 567

三、健康服务体系 568

四、健康保障体系 568

第二十五章 社区卫生服务 571

第一节 概述 571

一、基本概念 571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起源及发展 572

第二节 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与实施 575

一、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和实施 575

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和实施 577

第三节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与提供方式 579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579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提供方式 581

第四节 社区卫生服务策略 581

一、开发领导策略 581

二、筹资策略 582

三、社区卫生经费的使用与监管策略 583

四、机构建设策略 584

五、转变服务理念策略 585

六、营销策略 585

七、创新 586

第二十六章 健康管理 587

第一节 健康管理概述 587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 587

二、健康管理的意义 588

第二节 健康风险评估 589

一、健康风险评估的概念 589

二、健康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589

三、健康风险评估的方法 590

四、健康风险评估的应用 590

第三节 临床预防服务 592

一、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 592

二、临床预防服务的意义 593

三、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及实施的原则 593

四、临床预防服务的基本步骤与实施 595

第四节 慢性病管理 600

一、疾病管理的概念 600

二、慢性病管理的内容 600

第五节 慢性病自我管理 602

一、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技能 602

二、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方法 603

三、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实施 604

第二十七章 特殊人群健康 608

第一节 高原环境军人健康 608

一、高原自然环境因素 608

二、高原环境因素对军人健康的影响 610

三、高原环境因素损害的防护 612

第二节 寒冷环境军人健康 613

一、冷损伤的影响因素 613

二、寒冷引起的健康问题 614

三、冷损伤的防控措施 617

第三节 热区作业军人健康 617

一、热环境军事作业健康影响因素 618

二、热环境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619

三、中暑 620

四、热区自然疫源性疾病 623

五、皮肤病 623

第四节 特殊军兵种军人健康 623

一、装甲兵健康 624

二、雷达兵健康 625

三、通信兵健康 625

四、电子对抗兵健康 626

五、汽车兵健康 626

六、陆军航空兵健康 627

七、海军水面舰艇兵健康 628

八、海军潜艇兵健康 629

九、航空兵健康 630

十、火箭军健康 632

第二十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634

第一节 概述 634

一、定义 634

二、传染病流行概况 634

第二节 传染过程与感染谱 635

一、病原体 635

二、宿主 636

三、传染过程 636

四、感染谱 637

第三节 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 637

一、传染源 637

二、传播途径 638

三、易感人群 640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641

五、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642

第四节 传染病流行的预防控制 642

一、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 643

二、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644

三、计划免疫 647

第五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649

一、概述 650

二、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影响因素 650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652

第六节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与对策 653

一、病原体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653

二、传染病流行三环节的新问题 654

三、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655

四、新时期对传染病防治的新要求 655

五、新时期传染病预防控制对策 655

第二十九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657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 657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 657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 657

三、全球健康的目标和行动 659

第二节 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负担 660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 660

二、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负担 661

第三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规律及主要危险因素 667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667

二、慢病的流行规律 668

三、主要危险因素及现状 670

第四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 672

一、预防和控制政策 673

二、健康促进策略 673

三、社区健康策略 674

四、三级预防策略 675

五、健康四大基石 675

六、其他策略 676

第三十章 地方病预防与控制 678

第一节 概述 678

一、地方病概念 678

二、地方病分类 678

三、地方病流行特征 679

四、我国地方病防治策略 680

第二节 我国地方病流行与分布 682

一、克山病 682

二、大骨节病 683

三、碘缺乏病 684

四、地方性碘过量危害 685

五、地方性氟中毒 686

六、地方性砷中毒 687

第三节 我国地方病预防与控制 688

一、克山病 688

二、大骨节病 688

三、碘缺乏病 689

四、地方性碘过量危害 690

五、地方性氟中毒 690

六、地方性砷中毒 692

第四节 我国地方病防控历史 692

一、我国地方病防治领导机构的历史沿革 693

二、20世纪我国地方病防治历史 693

三、2000年以来地方病防治历程 696

第五节 我国地方病防治研究主要成果 696

一、克山病病因研究 696

二、大骨节病病因研究 697

三、碘缺乏病防治研究 699

四、我国特有类型的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 700

五、我国地方病卫生标准研制 700

第六节 我国地方病防治主要经验 702

一、不断加强党和政府领导,紧密依靠各部门配合 702

二、坚持“预防为主”,保持一支全国地方病专业队伍 703

三、紧密联系病区实际,开展科学研究 703

四、重视病情监测,提出防治策略和防治规划 704

五、广泛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动员群众自觉参与地方病防治 704

六、坚持防病治病与脱病致富相结合,彻底消除地方病危害 705

第三十一章 伤害流行病学 707

第一节 概述 707

一、伤害的定义 707

二、伤害的分类 708

三、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 711

四、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 711

第二节 研究内容 712

一、伤害资料的收集 712

二、伤害的测量指标 712

三、伤害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 713

四、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714

第三节 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 716

一、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特征 717

二、道路交通伤害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721

三、道路交通伤害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722

第四节 自杀流行病学 723

一、自杀的概念 723

二、自杀的流行特征 724

三、自杀的危险因素 727

四、自杀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728

第五节 暴力流行病学 730

一、概述 730

二、暴力的流行特征 730

三、暴力的研究方法 731

四、暴力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732

第三十二章 精神卫生 735

第一节 概述 735

一、精神卫生的概念 735

二、公共精神卫生的重要性 736

三、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739

四、精神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741

五、我国精神卫生的发展 742

第二节 精神卫生服务的评估 744

一、精神卫生系统及其提供的服务 744

二、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与利用 747

三、精神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 748

第三节 精神卫生面临的主要挑战 749

一、发现精神障碍的根本原因、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749

二、促进预防和早期干预 749

三、改善治疗、增加治疗的可及性 750

四、提高对精神障碍全球疾病负担的认识 750

五、建立人力资源能力 751

六、改革卫生体系和政策反应 751

第四节 精神卫生的未来 751

第三十三章 口腔公共卫生 755

第一节 概述 755

一、口腔健康与公共卫生 755

二、口腔公共卫生 755

第二节 口腔主要疾病流行特征 756

一、龋病的流行特征 756

二、牙周病的流行特征 757

三、错?畸形的流行特征 758

四、口腔癌的流行特征 758

第三节 口腔主要疾病的流行因素 759

一、社会环境因素 759

二、生活方式 759

三、机体因素 759

第四节 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760

一、口腔疾病的防治策略 760

二、口腔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 762

三、常见口腔疾病预防的适宜技术 763

实践篇 769

第三十四章 卫生服务与人力资源管理 769

第一节 卫生服务简介 769

一、主要概念 769

二、卫生服务分类 770

三、卫生体系 771

第二节 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 775

一、卫生服务需要 775

二、卫生服务需求 776

三、卫生服务利用 777

第三节 卫生服务供给 777

一、卫生服务供给的概念及特点 777

二、卫生服务供给的生产要素 778

三、生产要素配置及规划 778

四、卫生服务供给的基本要求 780

第四节 卫生服务评价 780

一、卫生服务评价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781

二、卫生服务评价方法 781

第五节 卫生人力资源概述 783

一、卫生人力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783

二、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现状 784

第六节 卫生人力资源管理 786

一、卫生人力发展面临的形势 786

二、卫生人力资源规划 787

三、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 788

第三十五章 公共卫生教育 794

第一节 概述 794

一、概念 794

二、简史 794

第二节 西方公共卫生教育 795

一、启蒙 795

二、发展与成就 795

第三节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 796

一、古代公共卫生教育 796

二、近代公共卫生教育 797

三、当代公共卫生教育 797

四、成就与挑战 798

第三十六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 802

第一节 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概况 802

一、卫生防疫的历史地位 802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立 803

三、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与思考 805

第二节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管理与协调 807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的行政管理 808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综合协调 809

第三节 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与服务 812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规范 812

二、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设置 813

三、疾病预防控制第三方服务组织 814

第三十七章 我国卫生标准体系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819

一、卫生标准的性质和特征 819

二、卫生标准与政府管理的关系 820

三、卫生标准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820

四、卫生标准的作用 827

五、问题挑战和发展趋势 831

第三十八章 卫生监督 833

第一节 卫生监督概述 833

一、卫生监督的概念和性质 833

二、卫生监督的功能和特征 833

三、卫生监督的作用 834

四、卫生监督原则 835

第二节 我国卫生监督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836

一、我国卫生监督的历史沿革 836

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839

三、港、澳、台卫生监督简介 840

第三节 卫生监督依据 841

一、卫生监督依据概念 841

二、卫生监督法律依据 842

三、卫生监督技术依据 843

四、卫生监督证据 844

第四节 卫生监督行为 844

一、卫生监督行为的概念 844

二、卫生行政许可行为 845

三、卫生监督检查行为 847

四、卫生行政处罚行为 848

五、卫生行政强制行为 850

第三十九章 卫生医疗保障 853

第一节 概述 853

一、卫生医疗保障内涵与性质 853

二、卫生医疗保障原则与作用 854

三、卫生医疗保障系统构成与管理 855

第二节 国际卫生医疗保障主要模式 856

一、国家卫生保障模式 856

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857

三、市场型医疗保障模式 859

四、储蓄型医疗保障模式 861

第三节 我国卫生医疗保障模式与体系建设 862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863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863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864

四、城乡医疗救助 865

第四节 我国卫生医疗保障改革及发展趋势 866

一、我国卫生医疗保障主要问题 866

二、我国卫生医疗保障改革目标 866

三、我国卫生医疗保障改革趋势 867

第四十章 初级卫生保健 870

第一节 全球卫生策略与初级卫生保健 870

一、全球卫生策略形成、演变及基本特征 870

二、全球卫生目标 872

三、初级卫生保健内涵和基本原则 873

四、初级卫生保健实施策略 874

第二节 中国的初级卫生保健 874

一、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程 876

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主要成就 880

三、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经验总结及展望 882

第三节 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 883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884

二、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历史 887

三、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经验和发展策略 889

第四十一章 港澳台公共卫生体系 898

第一节 中国香港公共卫生体系 898

一、中国香港公共卫生历史 898

二、中国香港现有卫生体系 900

三、中国香港卫生体系的挑战 903

第二节 中国澳门公共卫生体系 905

一、中国澳门公共卫生历史 905

二、中国澳门现有卫生服务体系 907

三、问题、挑战与对策 911

第三节 中国台湾省公共卫生体系 915

一、中国台湾省公共卫生系统发展历程 915

二、中国台湾省现有卫生体系 917

三、中国台湾省一般人群健康情况和公共卫生挑战 921

第四十二章 妇幼卫生 927

一、妇幼卫生组织机构建设 927

二、妇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930

三、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931

四、妇幼卫生相关政策的发展与演变 932

五、妇幼卫生状况及服务内容的发展与演变 933

六、妇幼卫生项目的不断开展和深入 937

第四十三章 卫生应急 941

第一节 卫生应急相关概念 941

一、突发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941

二、应急和卫生应急 942

第二节 卫生应急体系的构建和管理 942

一、卫生应急体系概述 942

二、“一案三制”的制度框架 942

第三节 我国卫生应急体系的发展和成就 943

一、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职能 943

二、卫生应急法制体系 944

三、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944

四、卫生应急机制 945

五、卫生应急基础设施建设 945

六、应急观念和文化内涵 946

七、卫生应急能力 946

第四节 卫生应急学科发展及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挑战 947

一、卫生应急学科发展概述 947

二、我国卫生应急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950

第四十四章 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52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实施情况与发展趋势 952

一、绩效评价和效果评估的要素 952

二、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分类 954

三、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发展趋势 955

第二节 公共卫生专项工作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56

一、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 956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 959

三、爱国卫生工作绩效评估 960

四、国际合作公共卫生项目绩效评估 961

五、第三方服务组织公共卫生项目绩效评估 963

第三节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63

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区域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64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66

第四节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68

一、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政策背景 968

二、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组织形式 968

三、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组织构架指标体系特点、工具与方法 969

第五节 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69

一、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政策背景 969

二、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组织形式 970

三、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组织构架指标体系特点、工具与方法 970

第六节 妇幼保健机构工作绩效评价及效果评估 971

一、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政策背景 971

二、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组织形式 971

三、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组织构架指标体系特点、工具与方法 972

第七节 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 972

一、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政策背景 972

二、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实施组织形式 973

三、绩效评价与效果评估组织构架指标体系特点、工具与方法 973

第四十五章 免疫规划 975

第一节 概述 975

第二节 免疫规划的发展历程 976

一、计划免疫前期(1950—1977年) 976

二、计划免疫时期(1978—2000年) 976

三、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至今) 978

第三节 免疫规划的实施 980

一、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服务 980

二、接种率监测 984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置 985

四、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 987

第四节 免疫规划工作取得的成就 987

一、消灭脊髓灰质炎 988

二、消除麻疹 989

三、乙肝控制 990

四、其他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控制 990

第四十六章 爱国卫生运动 993

第一节 概述 993

第二节 病媒生物防制 995

一、概况 995

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基本做法 996

三、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主要经验 997

第三节 农村环境治理 999

一、概况 999

二、农村改水 1000

三、农村改厕 1002

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 1004

第四节 爱国卫生创建 1005

一、卫生创建工作的开展赋予了爱国卫生运动全新的内涵 1006

二、形成较为规范有效的国家卫生城镇的工作评价体系 1006

三、爱国卫生创建工作有效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完善 1007

第五节 健康城市建设 1008

一、概况 1008

二、我国建设健康城市的成功做法 1010

三、建设健康城市取得阶段性成效 1013

第四十七章 社会动员与媒体风险沟通 1014

第一节 社会动员概述 1014

一、社会动员的定义 1014

二、社会动员的内涵 1014

三、社会动员的起源与发展 1014

四、社会动员与健康促进 1015

第二节 社会动员理论与方法 1015

一、社会动员的基本要素 1015

二、社会动员的实施要点 1017

三、社会动员的评价 1019

第三节 社会动员实践案例——艾滋病孤儿关怀的社会动员 1021

一、有明确的社会动员目标和策略 1021

二、制定了动员和传播的核心信息 1021

三、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1022

四、将动员决策者作为重要突破口 1023

五、有效利用媒体传播渠道 1025

第四节 媒体风险沟通概述 1026

一、媒体的功能 1026

二、媒体风险沟通的基本原则 1026

三、媒体与公共卫生 1027

第五节 媒体风险沟通类型、方式与技巧 1028

一、媒体沟通的类型 1028

二、媒体沟通的方式及技巧 1029

三、新媒体应用 1033

第六节 媒体风险沟通实践案例——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初期的媒体沟通 1034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1034

二、主动、科学、有效媒体沟通的具体做法 1034

三、讨论 1035

第四十八章 公共卫生监测 1037

第一节 概述 1037

一、公共卫生监测发展史 1037

二、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 1037

三、公共卫生监测的特征 1038

四、公共卫生监测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关系 1038

五、公共卫生监测的种类 1038

六、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和作用 1039

第二节 公共卫生监测体系建设 1040

一、明确设立公共卫生监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040

二、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设计思路 1041

三、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类型 1041

第三节 公共卫生监测流程和技术 1042

一、公共卫生监测流程和方法 1042

二、公共卫生监测技术 1044

第四节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评价 1045

一、监测系统的评价指标 1045

二、评价的目的 1046

三、目前监测系统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046

第五节 公共卫生监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047

附录 主要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 1049

附录A 传染病监测系统 1049

一、肠道传染病监测 1049

二、呼吸道传染病监测 1051

三、艾滋病监测 1053

四、疫苗针对性疾病 1055

附录B 非传染病监测(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死亡、损伤) 1056

一、慢性非传染病(慢病)监测 1056

二、死因监测 1058

附录C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环境、食品和放射) 1060

一、职业卫生(工作场所)监测 1060

二、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 1062

三、公共场所卫生监测 1063

四、空气卫生监测 1063

五、放射卫生监测 1065

六、食品卫生监测 1067

七、学校卫生监测 1070

附录D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1072

第四十九章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 1075

第一节 公共卫生信息化概论 1075

一、公共卫生信息化的概念 1075

二、对公共卫生信息化的理解 1075

三、国外公共卫生信息化的现状 1075

四、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1076

第二节 公共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1077

一、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介绍 1077

二、公共卫生信息标准建设现况 1078

三、公共卫生信息标准应用与创新 1080

第三节 公共卫生常见信息系统建设内容 1081

一、公共卫生信息资源规划 1081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1087

三、疾病预防监测与管理系统 1089

四、公共卫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1090

五、公共卫生监督信息系统 1092

六、公共卫生综合管理应用系统 1093

第四节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体系架构 1094

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总体架构情况 1094

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电子健康档案 1095

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电子病历 1095

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社区综合管理系统 1097

五、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 1098

六、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个人应用 1098

第五节 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设计 1098

一、信息平台基础建设 1098

二、信息平台的架构与主要内容 1099

三、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与应用 1101

四、信息平台的安全保障 1102

第六节 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中心建设 1103

一、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中心的设计 1103

二、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内容 1104

三、公共卫生数据仓库建设 1104

四、公共卫生数据应用 1107

第七节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1108

一、系统测试与试运行 1108

二、系统运行管理 1109

三、系统安全管理 1110

四、系统升级改造 1110

五、数据利用与共享管理 1111

第八节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案例探讨 1111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1111

二、上海市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疾病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发展 1114

第五十章 常见毒物危害与控制 1117

第一节 毒物危害与中毒 1117

一、毒物与中毒基本概念 1117

二、毒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 1119

第二节 职业中毒与控制 1121

一、职业中毒定义及分类 1121

二、职业中毒严重程度的决定因素 1121

三、职业中毒的发病特点 1122

四、职业中毒的诊断 1124

五、职业中毒的治疗与预防 1124

第三节 常见职业中毒 1125

一、金属中毒 1125

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中毒 1128

三、有机化合物中毒 1130

第四节 食物中毒与控制 1132

一、食物中毒的定义 1132

二、食物中毒的分类 1132

三、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1133

四、食物中毒的诊断 1133

五、食物中毒的处理与预防 1134

第五节 常见食物中毒 1135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135

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1137

三、化学性食物中毒 1139

四、霉变食品中毒 1140

第五十一章 大型活动保障 1142

第一节 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1142

一、大型活动的概念 1142

二、大型活动的基本特征 1142

三、大型活动保障的公共卫生需求 1142

四、大型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工作 1143

第二节 北京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案例 1144

一、北京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背景 1144

二、北京奥运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成效 1145

三、风险与挑战 1145

四、应对策略 1146

五、工作措施 1146

六、奥运遗产 1152

第三节 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案例 1152

一、上海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背景 1152

二、运用动态风险评估确定世博会保障工作重点 1153

三、世博会监测体系完善与保障能力建设 1155

四、园区实时动态监测与干预 1157

五、多维度、多层面的合作与联防联控 1158

六、健康干预 1159

七、世博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成果 1161

第五十二章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1163

引言 1163

第一节 艾滋病 1163

一、概述 1163

二、防控进程 1164

三、防治效果与经验 1164

四、面临的挑战 1166

五、案例介绍 1166

第二节 结核病 1166

一、概述 1166

二、引入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并不断扩展 1167

三、DOTS策略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168

四、面临的挑战 1168

五、案例介绍 1169

第三节 乙肝 1169

一、概述 1169

二、防控进程 1170

三、防治效果与经验 1171

四、面临的挑战 1172

五、案例介绍 1173

第四节 血吸虫病 1173

一、概述 1173

二、防控进程 1173

三、防治效果与经验 1174

四、面临的挑战 1175

五、案例介绍 1176

第五节 天花 1176

一、概述 1176

二、防控进程 1176

三、防治效果与经验 1177

四、面临的挑战 1178

五、案例介绍 1178

第六节 脊髓灰质炎 1179

一、概述 1179

二、防控进程 1179

三、防治效果与经验 1180

四、面临的挑战 1181

五、案例介绍 1181

第七节 疟疾 1182

一、概述 1182

二、我国疟疾流行与防控历程 1182

三、防治效果与经验 1183

四、面临的挑战 1184

五、案例介绍 1184

第八节 麻疹 1185

一、概述 1185

二、防控进程 1185

三、防治效果与经验 1186

四、面临的挑战 1187

五、案例介绍 1188

第九节 麻风病 1188

一、概述 1188

二、防控进程 1188

三、防治效果和经验 1190

四、面临的挑战 1190

五、案例介绍 1191

第五十三章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 1194

第一节 概论 1194

第二节 各国卫生服务调查介绍 1195

一、世界健康调查 1195

二、各国典型的卫生服务调查 1196

三、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的发展与变迁 1201

第三节 中国卫生服务调查实践 1205

一、调查目的 1205

二、抽样方法 1207

三、调查内容 1208

四、现场组织 1209

五、数据处理 1211

第四节 主要产出应用 1212

一、WHS应用 1212

二、各国应用 1212

三、中国应用 1213

第五十四章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218

第一节 概述 1218

一、流行趋势及危害 1218

二、危险因素上升趋势决定我国慢性病防治的长期性、艰巨性 1218

第二节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与防治实践 1219

一、主要慢性病的病因链 1219

二、我国慢性病防治实践历史和现状 1220

第三节 应对我国慢性病挑战的策略 1221

一、高危策略与全人群预防策略并举 1222

二、坚持综合策略与整合策略同行 1222

三、坚持个体干预远不如环境支持重要 1223

四、坚持生命全程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223

第五节 案例 1224

一、社区健康干预项目 1224

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 1224

附录一: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1226

一、背景 1226

二、基本原则 1226

三、目标 1227

四、策略与措施 1227

五、保障措施 1229

附录二:慢性病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12年7月9日原卫生部发布) 1230

第五十五章 国家营养调查 1232

第一节 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 1232

一、调查设计 1232

二、组织实施 1234

三、主要结果 1234

第二节 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 1236

一、调查设计 1236

二、组织实施 1237

三、主要结果 1237

第三节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1241

一、调查设计 1241

二、组织实施 1242

三、主要结果 1242

第四节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1248

一、调查设计 1248

二、组织实施 1250

三、样本基本情况 1250

第五十六章 环境与职业危害控制 1252

第一节 环境污染物与职业有害因素控制概述 1252

一、环境污染物和职业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 1252

二、环境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健康损害 1253

第二节 环境与职业环境监测 1256

一、环境监测的概念和目的 1256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1256

三、中国环境监测工作 1258

四、环境和职业监测质量控制 1259

第三节 生物材料监测 1261

一、生物材料样品的相关概念 1261

二、生物材料检验方法的一般要求 1261

三、检验指标的选择及分类 1262

四、生物样品的收集与贮存 1262

五、生物材料样品的预处理 1267

第四节 环境与职业环境的健康危险评价 1270

一、环境与职业环境有害因素的接触评估 1270

二、环境与职业环境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1272

第五节 环境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标准 1273

一、环境有害因素的国际和国家限制标准 1273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限值标准 1275

第六节 源头控制环境与职业危害 1277

一、控制和减少自然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产生与扩散 1277

二、控制和减少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产生与排放 1279

第七节 切断环境与职业危害的传播途径 1280

一、环境与职业危害的源头隔离 1280

二、环境污染的处理 1281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隔离控制 1289

第八节 保护环境与职业危害的接触人群 1291

一、识别环境与职业危害的易感人群 1291

二、职业与环境危害的预警 1292

三、个人防护用品的分类与使用 1294

第九节 环境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举例 1296

一、环境铅的控制 1296

二、生产环境紫外辐射的控制 1298

第五十七章 暴发调查与原因不明疾病调查 1300

第一节 暴发调查 1300

一、现场工作的组织和准备 1300

二、确定暴发 1301

三、核实诊断 1301

四、病例的定义和识别 1301

五、识别病例和获取信息 1302

六、疾病三间分布资料的收集和描述 1302

七、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 1302

八、完善现场调查 1303

九、实施控制措施 1303

十、总结报告 1303

第二节 生食毛蚶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暴发调查 1303

一、疫情介绍 1303

二、确切发病日期的调查 1304

三、病原学调查 1304

四、传播途径的调查 1304

五、暴露时间的推算 1306

六、毛蚶产地的现场调查 1307

七、关于引起第二波暴发高峰的探讨 1307

八、调查总结及预防控制 1308

九、1988年上海市第二次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 1308

第三节 桑毛虫皮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1309

一、疫情介绍 1309

二、确定传播途径 1309

三、寻找致病因子 1310

四、确定流行条件 1311

第四节 江苏省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调查 1312

一、流行特征 1312

二、临床特点 1312

三、病因学研究 1312

四、控制对策和措施 1313

第五节 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暴发调查 1313

一、事件经过 1313

二、流行病学调查 1314

三、病原学研究 1317

四、临床特征分析 1318

五、疫情控制 1319

六、主要结论 1319

七、其他问题与思考 1320

第五十八章 社区干预 1322

第一节 概论 1322

一、社区干预的概念与方法 1322

二、社区诊断 1324

第二节 常见的社区干预实例 1326

一、疾病分类干预实例 1326

二、人群分类干预实例 1327

三、特定因素干预 1329

第三节 示范社区创建 1330

一、概述 1330

二、内容功能 1331

三、实施步骤与措施 1333

四、关键控制点 1334

五、案例 1335

第四节 健康自我管理 1338

一、概述 1338

二、树立信心,成为一名积极的健康自我管理者 1339

三、合理运动 1340

四、健康饮食 1341

五、戒烟 1342

六、情绪管理 1343

第五节 卫生信息技术在社区干预中的应用 1343

一、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概况 1343

二、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功能 1343

三、新型信息技术在社区干预中的应用 1345

中英文对照索引 13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