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
现代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

现代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晓明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2252382
  • 页数:730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以“现代中国”这一民族和主权国家范围内的文学为叙述对象,以中国文学多元现代性建构和现代化转型为总体观照方式,以文学现代化进程及其各阶段主要文学形态为基本线索和框架,着重讲授1895年至1949年间现代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流变的历史,并对这一历史时段中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流派、理论批评和作家作品予以重点描述、阐释和评析。
《现代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目录

0绪论 1

0.1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1

0.2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 5

0.3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 13

第一编 清末民初文学 (1895—1915) 22

1清末民初文学:古典时代的终结 22

1.1传统中国的全面危机与历史反应 22

1.1.1鸦片战争以来传统中国的危机 22

1.1.2变革:从“经世致用论”到戊戌变法 23

1.1.3革命: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 26

1.2现代文化观念的萌芽 28

1.2.1现代文化观念萌芽的基础与表征 28

1.2.2两大核心文化观念 31

1.3文学改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 34

1.3.1文学改良运动的兴起 34

1.3.2文学改良的主要路径 36

1.3.3文学改良的精神主旨 39

1.4清末民初文学的历史轨迹 41

1.4.1前期:维新改良文学的兴起 41

1.4.2后期:共和革命文学的兴起与通俗文学的滥觞 43

2梁启超等:文学改良的倡导与超越 46

2.1梁启超的生平与思想 46

2.1.1梁启超生平简介 46

2.1.2梁启超主要思想 49

2.2梁启超的文学改良主张 59

2.2.1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 59

2.2.2文界革命及戏曲改良 62

2.3梁启超的文学创作实践 65

2.3.1梁启超的散文写作 65

2.3.2梁启超的其他创作 69

2.4章太炎的思想与文化文学活动 71

2.4.1章太炎的生平与文化思想 71

2.4.2章太炎文学观念与创作 76

2.5王国维的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 80

2.5.1王国维的生平与文学理论批评 80

2.5.2王国维的文学创作 85

3清末民初文学的现代性追求 87

3.1“新派诗”与“新文体” 87

3.1.1黄遵宪与“新派诗” 87

3.1.2康有为、谭嗣同与“新派诗”、“新文体” 91

3.1.3从新文体到“早期白话文” 96

3.2“新小说” 98

3.2.1“新小说”的兴盛及其原因 98

3.2.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00

3.2.3革命派与鸳鸯蝴蝶派小说 104

3.3“戏剧改良”与“新剧” 110

3.3.1戏剧改良运动的兴盛 110

3.3.2汪笑侬与京剧改良 112

3.3.3话剧的诞生 114

3.4翻译文学等 115

3.4.1翻译文学的兴盛 115

3.4.2林纾与“林译小说” 117

3.4.3严复与“严译八大名著” 119

第二编 五四时期文学(1915—1927) 122

4五四时期文学:走向现代的伟大转折 122

4.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122

4.1.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122

4.1.2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29

4.2文学革命的兴起 133

4.2.1文学革命的兴起与诉求 133

4.2.2文学革命的理论建设 138

4.3文学革命的深化 143

4.3.1文学革命的论战 143

4.3.2五四文学的演进 146

5鲁迅:五四文化文学的先驱 150

5.1鲁迅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150

5.1.1早期(1881—1909) 150

5.1.2前期(1909—1927) 152

5.1.3后期(1927—1936) 154

5.2《呐喊》与《彷徨》 156

5.2.1《呐喊》、《彷徨》的思想 156

5.2.2《呐喊》、《彷徨》的艺术 164

5.3《野草》与《朝花夕拾》 170

5.3.1《野草》 170

5.3.2《朝花夕拾》 178

5.4鲁迅前期杂感 179

5.4.1杂感:鲁迅独创的崭新文体 179

5.4.2鲁迅前期杂感的主要内容 184

6郭沫若:五四时代之子 189

6.1郭沫若生平和创作概况 189

6.1.1生平与思想 189

6.1.2创作概况 193

6.2《女神》等 195

6.2.1《女神》:时代底一个肖子 195

6.2.2从《星空》、《瓶》到《前茅》、《恢复》 199

6.3郭沫若的前期戏剧及小说 206

6.3.1从剧诗到诗剧 206

6.3.2从诗剧到史剧 207

6.3.3郭沫若的前期小说 210

7五四文学(上) 214

7.1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等 214

7.1.1文学研究会 214

7.1.2创造社 216

7.1.3未名社与莽原社 218

7.2“问题小说”与冰心、庐隐、叶圣陶等 221

7.2.1“问题小说” 221

7.2.2冰心、庐隐、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 222

7.3“乡土小说”与鲁彦等 230

7.3.1“乡土小说” 230

7.3.2鲁彦等乡土小说家 231

7.4“自我小说”与郁达夫等 234

7.4.1“自我小说” 234

7.4.2郁达夫等人的小说 237

8五四文学(中) 242

8.1胡适等早期白话诗 242

8.1.1胡适与《尝试集》 242

8.1.2其他早期白话诗人诗作 249

8.2新月诗派与徐志摩、闻一多 253

8.2.1从新月派到新月诗派 253

8.2.2徐志摩 258

8.2.3闻一多 262

8.3其他社团与冯至、李金发 266

8.3.1“湖畔”诗人诗作 266

8.3.2沉钟社与冯至 268

8.3.3李金发 274

9五四文学(下) 278

9.1语丝社与周作人 278

9.1.1《语丝》与语丝社 278

9.1.2“语丝文体” 283

9.1.3周作人 286

9.2朱自清、冰心、郁达夫等人散文 290

9.2.1朱自清 290

9.2.2冰心、郁达夫等人散文 293

9.3从民众戏剧社到南国社 295

9.3.1民众戏剧社等与爱美剧运动 295

9.3.2南国社与小剧场运动 299

9.4欧阳予倩、丁西林、田汉、洪深 302

9.4.1欧阳予倩、丁西林 302

9.4.2田汉、洪深 306

10五四时期其他文学 313

10.1五四时期的通俗小说 313

10.1.1通俗小说的重振及原因 313

10.1.2社会小说与李涵秋等 316

10.1.3侦探小说与程小青等 318

10.2五四时期的旧体诗词 320

10.2.1背景和格局 320

10.2.2传统文人的旧体诗 322

10.2.3新文学家的旧体诗 325

10.3五四时期台湾文学 329

10.3.1台湾新文学运动 329

10.3.2张我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旗手 333

10.3.3赖和:台湾新文学的奠基者 337

第三编30年代文学(1927—1937) 340

11 30年代文学:现代化的多元选择 340

11.1 30年代的历史走向与文学走向 340

11.1.1 30年代的历史走向 340

11.1.2 30年代的文学走向 343

11.2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 347

11.2.1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347

11.2.2“左联”的成立与发展 352

11.2.3左翼文学的兴起与特点 355

11.3从五四文学到后五四文学 358

11.3.1五四文学的分化与落潮 358

11.3.2后五四文学的继起与构成 360

12左翼文学(上) 365

12.1左翼文学思潮与论争 365

12.1.1左翼文学理论批评建设 365

12.1.2对资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批判 368

12.2左翼文学创作的演进 370

12.2.1左翼文学创作的形成 370

12.2.2左翼文学创作的繁荣 372

12.3鲁迅后期杂感与《故事新编》 376

12.3.1鲁迅后期杂感 376

12.3.2《故事新编》 379

12.4左翼诗歌 382

12.4.1殷夫及其《孩儿塔》 382

12.4.2中国诗歌会 384

13左翼文学(下) 387

13.1茅盾及其《子夜》 387

13.1.1茅盾生平和文学生涯 387

13.1.2《子夜》 389

13.2丁玲、萧红 391

13.2.1丁玲 391

13.2.2萧红 394

13.3其他左翼新人 397

13.3.1张天翼、吴组缃 397

13.3.2沙汀、艾芜 401

13.4东北作家群 404

13.4.1东北作家群概观 404

13.4.2代表作家作品 406

13.5左翼戏剧、电影 410

13.5.1左翼戏剧、电影运动 410

13.5.2代表作家作品 413

14后五四文学(上) 421

14.1后五四文学概观 421

14.1.1后五四文学作家的观念 421

14.1.2后五四文学创作概况 424

14.2京派与沈从文等 426

14.2.1京派概观 426

14.2.2沈从文与《边城》等 430

14.2.3废名等其他京派作家、作品 435

14.3现代派与戴望舒等 441

14.3.1现代派概观 441

14.3.2戴望舒与卞之琳 444

14.4新感觉派 450

14.4.1新感觉派概观 450

14.4.2新感觉派代表作家 453

14.5论语派与林语堂等 456

14.5.1论语派的形成及其理论 456

14.5.2论语派的小品文创作 458

15后五四文学(下) 462

15.1巴金与《家》 462

15.1.1巴金生平与早期创作 462

15.1.2巴金的《家》 466

15.2老舍与《骆驼祥子》 469

15.2.1老舍生平与小说创作 469

15.2.2老舍的《骆驼祥子》 472

15.3曹禺与《雷雨》、《日出》 475

15.3.1曹禺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475

15.3.2曹禺的《雷雨》和《日出》 479

15.4李劼人与“大河小说” 483

15.4.1李劼人的生平及中短篇小说 483

15.4.2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485

16 30年代其他文学 490

16.1 30年代通俗小说 490

16.1.1社会言情小说与张恨水等 490

16.1.2现代武侠小说 494

16.2 30年代的旧体诗词 497

16.2.1基本趋向与创作概貌 497

16.2.2鲁迅和郁达夫的旧体诗 502

16.3 30年代国民党文学 506

16.3.1三民主义文艺运动 506

16.3.2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508

16.3.3中国文化建设运动 510

16.4 30年代台湾文学 512

16.4.1 30年代台湾文学概述 512

16.4.2杨逵:“压不扁的玫瑰花” 516

第四编 战时战后文学(1937—1949) 522

17战时战后文学:现代进程的延宕与延续 522

17.1战时地域分割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 522

17.1.1战争对文学的制约与影响 522

17.1.2战时文学中心的散落、迁移与重组 524

17.1.3地缘政治与文学发展的区域化 526

17.2战时战后文化、文学思潮 531

17.2.1文学观念与文学运动 531

17.2.2文学思潮与理论论争 534

17.3战时战后文学的基本形态和格局 537

17.3.1主流文学的形成与形态 537

17.3.2创作方法与创作潮流 539

17.3.3战时战后文学新变 541

18延安与解放区文学 544

18.1《讲话》与解放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 544

18.1.1《讲话》的发表与文艺的工农兵方向 544

18.1.2《讲话》的影响与文学思潮的转向 549

18.1.3解放区的文学运动与创作概观 552

18.2民歌体诗歌与新歌剧、戏剧 558

18.2.1新民歌运动与《王贵与李香香》等 558

18.2.2新秧歌运动与《白毛女》 562

18.2.3旧剧改革与话剧创作 565

18.3赵树理 567

18.3.1赵树理与“问题小说” 567

18.3.2“赵树理方向”及“山药蛋派” 572

18.4孙犁、丁玲、周立波 574

18.4.1孙犁的“白洋淀系列” 574

18.4.2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578

18.4.3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582

19国统区文学(上) 586

19.1国统区文学概观 586

19.1.1国统区文学的阶段性发展 586

19.1.2国统区文学理论批评及胡风 592

19.2艾青 600

19.2.1艾青的创作道路与代表作 600

19.2.2艾青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604

19.3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 606

19.3.1七月诗派 606

19.3.2九叶诗派 608

19.4战后讽刺诗潮 611

19.4.1讽刺诗潮的形成及特点 611

19.4.2袁水拍的“山歌”创作 612

19.4.3臧克家和其他诗人的讽刺诗 615

20国统区文学(下) 617

20.1老舍、巴金战时战后小说 617

20.1.1老舍的《四世同堂》 617

20.1.2巴金的《寒夜》等 622

20.2其他中长篇小说 629

20.2.1沙汀、艾芜的战时战后小说 629

20.2.2路翎和七月派小说 631

20.2.3姚雪垠、吴组缃等的小说 633

20.3郭沫若的《屈原》及中后期小说 634

20.3.1郭沫若的《屈原》 634

20.3.2郭沫若的后期小说 640

20.4战时战后其他剧作家与作品 643

20.4.1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等剧 643

20.4.2阳翰笙、田汉、陈白尘、吴祖光的剧作 646

20.5战时战后电影 651

20.5.1战时电影 651

20.5.2战后电影 656

21“孤岛”和沦陷区文学 666

21.1“孤岛”和沦陷区文学概况 666

21.1.1孤岛文学概况 666

21.1.2东北沦陷区文学 672

21.1.3华北沦陷区文学 675

21.2张爱玲 677

21.2.1张爱玲创作历程 677

21.2.2《金锁记》等小说创作 679

21.3钱钟书与《围城》 683

21.3.1钱钟书生平与其他创作 683

21.3.2《围城》 684

21.4李健吾等剧作家 689

21.4.1李健吾等的改编剧 689

21.4.2孔另境等的历史剧 691

21.4.3吴天、杨绛及其他剧作家 692

22战时战后其他文学 695

22.1后期浪漫派与战时战后通俗小说 695

22.1.1徐訏、无名氏的后期浪漫派小说 695

22.1.2战时战后通俗小说 698

22.2战时战后的旧体诗词 701

22.2.1旧体诗词的中兴 701

22.2.2郭沫若与毛泽东的旧体诗词 706

22.3战时战后台湾文学 710

22.3.1战时战后台湾文学概况 710

22.3.2吴浊流的小说 712

22.3.3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的小说 716

22.4战时战后香港文学 719

22.4.1战时战后香港文学概况 719

22.4.2黄谷柳与《虾球传》 724

22.4.3侣伦与《穷巷》 726

后记 7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