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决策学  第2部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1
中国决策学  第2部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1

中国决策学 第2部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1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顺江著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1705624
  • 页数:4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决策学对科学发展观做理论论证。
《中国决策学 第2部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1》目录

第一卷 中国发展战略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头语 1

引论 3

第一部分 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世界发展潮流 7

引言:理念、观念与生义 9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与大学科方法论的创建——创造性思维方法 17

第一节 法元论的现代切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说 19

纲要 19

一、“三论”的归一性 20

(一)系统论 20

(二)控制论 22

(三)信息论 24

二、元论对“系统”和“信息”的认识 25

(一)什么是系统 26

(二)什么是信息 29

第二节 哲学的开端与客观逻辑 32

纲要 32

引言 33

结论 39

一、存在论(体论) 43

(一)客观存在 44

(二)主观存在 50

(三)存在——哲学的开端(体论) 52

二、元无-有论——思辩的开端(道论) 53

(一)无 54

(二)有 56

(三)再论无:通过实践人从元——“无”,开发出有、有、有&无限的有 57

(四)思辩的开端(道)元无-有 60

三、客观逻辑——逻辑公理体系(论道) 62

(一)元无-有的根本属性 62

(二)元无-有生化的两个基本属性 62

结论:以元做开端,这里的真理是 65

(三)实有论——元无-有的一般属性 67

结论 77

要言 78

第三节 主观逻辑——概念开发与创造性思维方法 81

纲要 81

一、观念的客观性——论理念元人-客 84

(一)哲学研究的对象与我们的认识 84

(二)论理念 87

二、概念的主观性——论概念 95

(一)概念是从理念演化发展而来 95

(二)概念是理念中主观精神的本质和要素 97

(三)概念的自为过程是观念的开发过程 99

(四)天意与人意的完美结合——决策学 102

三、概念的具体性——主、客观的统一与定义性公理 104

(一)关于设定 104

(二)科学结构体系与决策学体系 107

(三)概念开发 114

(四)人怎样创造概念——自由的设定与设定的自由 115

(五)人怎么认识概念 125

要言 126

第二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民族文化 129

第一节 “国学”的源与流 136

一、周文王、老子、孔子的开山三学——《周易》《道德经》与《论语》 136

(一)老子的《道德经》,其质是以德论道,以道显德 137

(二)孔子的《论语》 137

二、由乱到治达于大一统出现的董学 138

(一)“元,一元论”观念的建立 139

(二)在合中分主从的辩证思维的方法论 140

(三)董学的创立——天人感应论 143

(四)董学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150

三、宋明理学——朱子学说 162

(一)气理不离一元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62

(二)朱子学说观念性前提——天理论 166

(三)朱熹对儒学的弘扬在于发挥了中华文化的合理内核 173

(四)道统说——社会巨系统的管理研究 180

(五)从气理一元论完成封建社会大一统管理思想之大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83

四、对朱子学说的评价 184

(一)中华文化的大一统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超越时空的世界意识 184

(二)新儒学的合理内核——天不变,道亦不变 186

第二节 三宗归一说——中华文化的探源 192

一、宗议——论源 192

(一)提倡“国学”就是走教条主义之路 192

(二)“古始”论——追本探源 194

(三)中华文化的源及其解析 195

(四)“三宗”异论 196

二、三宗归一说——中华文化之源 198

(一)关于《易经》 201

(二)关于《老子》 202

(三)关于《孔子》 203

三、对“国学”如何扬弃 205

第三章 实事求是就是破除教条主义 213

第一节 论实事求是 214

一、论实事——元的多义性的概念及概念分析 215

(一)客观多义性 216

(二)主观多义性 218

(三)“概念开发”与价值系统工程 222

二、论求——谁来求、怎么求 224

(一)概念开发 226

(二)逻辑演绎 227

(三)查证 228

第二节 治世主义的历史发展与现实人们的困惑 229

一、论治世主义 229

(一)主义 229

(二)主义论——主义探源 232

(三)人类社会实践理念 232

(四)论主义——主义的性质 235

二、治世主义与近代人的思维定势 243

(一)现实的苦难与思维定势 243

(二)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发展 246

(三)对思维定势的反思 250

三、治世主义的历史发展——思想要解放 253

(一)对历史的认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 253

(二)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对今天的认识 265

(三)人类未来的走向 284

第三节 两大主义的历史遭遇 285

一、关于帝国主义的改良与中兴 288

(一)关于资本主义 288

(二)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修正 288

二、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清现实的实事,彻底埋葬形而上学、教条主义 291

(一)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学说的历史发展 291

(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经济建设的失误与现代发展 314

第四章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论商品、论市场 325

第一节 现代元论经济学的创造 327

一、现代元论经济学的前提 327

(一)对商品认识的归一性研究——商品的概念开发 331

(二)商品的本质 336

二、元论经济学的创造 340

(一)元论经济学的公理性前提 340

(二)元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42

(三)元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342

第二节 元论经济学的思考 344

一、元论经济学的基本科学结构 344

二、市场活力与货币的主要职能 345

三、服务者 348

(一)服务的表现形式及其泉源 349

(二)服务者应具备的素质 350

(三)精神生产资料与天赋 351

(四)间接服务(产品)背后的服务者——商品价值创造分析 353

(五)服务对象 354

(六)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市场规律研究 355

(七)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机制主要是确立商品的监护人——即法人代理 360

结论 366

第五章 和谐社会是一代新人的产生对资本与劳动的扬弃——论劳动、论资本、论决策管理职业 369

第一节 马克思学说的历史遭遇,教条主义的失败 371

一、马克思没有给攻击他的基本原理的人留下空子 371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374

三、马克思学说的历史遭遇,教条主义的失败 378

四、人类精神的反思 382

(一)什么是反思?反思什么? 382

(二)反思:应对马克思抽象出《资本论》的前提进行研究 383

第二节 资本的扬弃与决策管理劳动 385

一、关于劳动概念的反思 385

二、资本的特殊职能分析 388

三、劳动概念的开发 395

(一)直接劳动 395

(二)劳动中的固有物 396

(三)脑力劳动体现着人的伟力 399

(四)脑力劳动 400

(五)劳动的概念 401

四、现代劳动的特点 401

五、劳动理念元劳动者-劳动对象的基本科学结构 405

(一)劳动系统 405

(二)劳动者概论 408

第三节 决策者与管理者的质论 414

一、关于职业概念 415

二、管理者成为剥削者的条件 417

三、管理者的分类 418

四、管理者如何避免成为剥削分子 419

五、阶级斗争不能导致管理集团的消灭 420

第四节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矛盾斗争的由来与发展 421

一、奴隶社会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422

二、封建社会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425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430

四、“资本”的消亡与管理劳动的产生 432

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434

(一)过来的现实 434

(二)给我们的启示 439

(三)为实现管理者的利他而奋斗 439

(四)为实现管理干部的职业化而奋斗 441

六、领导职业 444

(一)资本主义管理系统向社会主义管理系统过渡的必然性 444

(二)管理职业的属性剖析 448

结论 452

第五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453

一、人生观的含义 454

二、论人生观 456

(一)关于人 457

(二)人生观研究的基本科学结构 458

(三)人生观的研究对象 459

三、人生观论 459

(一)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459

(二)人生观的性质与特点 464

第二部分 东西方认识论的归一性研究——人类未来的哲学走向是唯物论、辩证法 481

引言 483

概论 487

坚持一阴一阳之谓道 493

一、《本元论》回答了现代物理学新发现对唯物论的挑战 493

二、“法元论”回答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挑战 495

第六章 论现代唯物论——世界统一性归朴于能量团 499

第一节 唯物论的东西方精神历程 501

一、哲学的贫困与哲学的危机 501

(一)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流派 502

(二)苏联的贫困哲学 504

(三)哲学的危机在中国也有表现 506

二、当代哲学危机的实质 508

(一)危机的实质与特点 508

(二)危机产生的根源 515

三、“本元论”研究的对象 519

第二节 世界统一性是哲学的开端之争的焦点 520

引言 520

一、世界哲学之争的焦点 522

二、开端之争产生的必然性 522

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523

(一)中国的八卦五行说 523

(二)印度和西方唯物论 524

第三节 中国历代开端之争与老子 525

一、老子是中国宇宙论的创始者 525

二、关于“玄”的概念与开端之争 526

(一)隋唐以前的争论 526

(二)宋明清时期的争论 530

三、驳王安石对《老子》的曲解 532

四、评朱熹的“解老” 538

五、王廷相的“道与道体说” 540

六、黄宗羲“气自有条理”说 541

七、方以智的“重玄一实”说 542

八、驳王夫之对《老子》的否定 542

九、关于《老子》的两个问题 545

第四节 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开端之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 548

一、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开端之争 548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 552

第五节 现代关于唯物论之争 555

一、迈向西学开端,攀登科学高峰 555

二、数学符号的巨大魔力与计算机的伟力 556

三、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与经典物理学开端的危机 559

四、否定物质开端,抓来数学模型做开端 560

五、物质方程的巨大伟力与它在生命科学中遇到的困难 563

六、“想象”做开端到没有开端 564

七、没有开端的混乱与不可知论 566

八、海森堡是在哪里失足的 566

第六节 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论 573

一、科学基础的动摇带有开端的性质 573

二、近代物理学在理论上的巨大进步与海森堡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 574

三、数学模型的伟力在于概念与实在的统一 576

四、原子核的物理学的数学模型溯源 578

(一)经典物理学的困难 579

(二)旧理论的危机是新理论诞生的曙光 580

五、新理论原来是对新的物理事实的本质的抽象 582

六、海森堡自我回转与狄拉克对他的否定 584

七、重玄一实——实在的基础要远远抽象得多 586

第七节 现代唯物论 587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归朴于“元” 587

二、“本元”概念自身的矛盾性 590

三、哲学开端在辩证地前进 592

第七章 论辩证法——西方哲学的流、源与未来走向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说“法元论” 595

第一节 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认知过程 598

一、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包藏的是争夺攫取权力的索求 600

二、苦难的历程,巧妙方法的选择 602

三、特大系统的调节与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607

(一)定性说明 607

(二)特大系统的调节理论与李约瑟难题的破解 610

(三)启示录 626

第二节 西方哲学的源与流及其简析 629

一、西方哲学的源与流及其简析 630

(一)泰利士(Thales)——科学之祖 630

(二)毕泰戈拉斯(Pythagoras)——“数”的崇拜者 631

(三)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古代辩证法 632

(四)柏拉图(Pelaton)——“理念”创始者 632

(五)欧几里得(Euclid)《几何原本》 634

(六)弗兰西斯·培根与笛卡尔——知识就是力量,数学辩证法的先河 635

(七)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644

(八)康德(Kant)——自然哲学基础 648

二、黑格尔——西方哲学之集大成者,近代辩证法的创始人 669

(一)哲学能成为科学的条件 669

(二)如何把哲学构建成为“学” 671

(三)哲学的公理性前提——有与无统一(矛盾律) 672

(四)有与无的统一为哲学的开端,是主观的假定,是哲学的公理性前提 675

(五)开端即是终结 676

(六)其他科学应有个起点,这个起点与哲学有什么关系呢? 677

(七)哲学这一科学的目的、工作和目标——理念被挤了出来 678

(八)理念是哲学的全体 682

(九)论理念——元人-客 683

(十)如何把黑格尔的《逻辑学》真正地提升为纯粹理念的科学 687

(十一)黑格尔《逻辑学》的逻辑分析 691

结语 696

第三节 数学必然真理性的破灭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危机 698

一、关于数学的重建——数学开端探源 698

二、罗素的逻辑主义与罗素悖论 701

(一)逻辑主义的主要内容 702

(二)罗素自信中的矛盾与罗素悖论 703

(三)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 706

(四)对逻辑主义的评价和罗素悖论的破解 708

结语 710

三、直觉主义与形式主义 712

(一)关于直觉主义 712

(二)关于形式主义 715

四、玻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 718

结论 720

第四节 现代辩证法——大学科方法论的创立,三论归一说 722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困境 722

二、科学家、科学学家、哲学家的理想 724

三、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与科学方法论的突破 726

(一)牛顿力学为相对论量子力学所突破 726

(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创造对科学方法论的突破 731

四、现代辩证法——大学科方法论的创立,“三论归一说” 735

(一)什么是系统 736

(二)什么是信息 740

(三)关于控制 742

(四)论运动与变化 742

(五)“法元论”纲要——大学科方法论的构建 746

结论 746

五、现代西方的哲学思考 748

六、西方哲学的源——归宗 750

要言 759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灵验——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的理论意义(宇宙、生命、人类)三大起源概说 761

第一节 论宇宙的起源 764

一、力的概念开发与信息的本质 764

二、“冷子论”、“热子论”与“宇宙发动机”——论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宇宙的起源 769

三、全信息论 776

结论 778

要言 779

第二节 生命的起源 780

引言 780

一、生命概念 782

(一)什么是生命 782

(二)生命起源理论概述 785

二、生命的开端 786

(一)生态系统发展的图模型 786

(二)生命起源问题 787

(三)生态系统的动源 788

(四)生命的开端与生命动源的产生 789

三、冷子论、信息论 790

(一)冷子论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边界性 790

(二)信息熵与热熵的本质区别 793

(三)机体的信息熵的概念 797

(四)把信息熵与热力学的熵混同起来引起的悖理 798

四、生命之“几”的发生与发展 804

(一)生命起源的基本理论 804

(二)生命的特征——活性 806

(三)调节器是生命存在的稳定性机质 808

(四)大自然的创造功能 809

(五)大自然的创造 812

要言 823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意识的开端 825

引言 825

一、精神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826

(一)感觉 826

(二)记忆 827

(三)知觉 828

(四)表象 829

(五)想象 830

(六)概念 831

(七)思维 832

(八)语言 832

二、思维与意识的机理 834

(一)思维的机理 834

(二)意识的信息性与社会性 836

三、意识的开端 843

(一)什么是人、人的本质 844

(二)论大脑—精神相互作用论 846

(三)关于实践的概念 855

(四)真理与实践 862

(五)意识的开端 876

要言 878

第三部分 唯物论、辩证法的现代应用真灵 881

第九章 决策学的创造 883

第一节 决策学的哲学基础与决策学基本原理 887

一、什么是决策、决策学的科学结构与决策学 889

(一)决策 889

(二)决策学的科学结构 890

(三)决策学 893

二、决策学的科学原理 893

(一)元的基本属性与决策学的基本原理 894

(二)元的一般属性与决策学原理 899

第二节 决策活动的基本程序及其分析 921

一、关于决策摸式 924

(一)摸型 924

(二)模式 924

(三)决策模型与决策模式 925

二、决策模式的客观存在性 926

三、关于“问题”的概念 927

(一)“问题”的哲学含义 927

(二)“问题”是决策活动的发端 928

四、决策的一般模式 930

五、决策模式分析 932

(一)分析问题 932

(二)决策分析——制定对策 949

(三)抉择决策方案——审校对策 968

要言 972

第十章 管理学的创造 975

导言 976

第一节 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与科学结构 980

一、管理学过程的一般表述 980

二、管理学的基本要素 982

三、管理学的基本科学结构 982

(一)基本科学结构 982

(二)管理系统的分类原则 983

(三)管理系统分类 985

四、物质管理系统的科学结构 987

(一)物质管理系统 987

(二)物质管理系统的科学结构诠释 988

(三)物质管理系统的基本特点 990

(四)物质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 990

五、精神管理系统的科学结构 995

(一)基本结构 995

(二)基本特点及主要功能 996

(三)管理者 997

(四)管理系统的构成 999

(五)管理的职能 1000

六、管理学研究的重点 1001

第二节 管理学的科学原理 1003

一、管理学的基本科学结构分析 1003

二、信息性与运化性 1004

(一)存在性原理 1005

(二)可控性原理 1007

(三)封闭性原理 1010

(四)整体性原理 1012

(五)耗散性原理 1013

(六)动力原理 1014

三、多义性与同态性 1015

(一)价值准则原理 1016

(二)优化性原理 1021

(三)可模拟性原理 1023

四、层次性与边界性 1025

(一)层次性原理 1026

(二)边界性原理 1027

五、约束性与随机性 1029

(一)规律存在性原理 1030

(二)应变原理与机动灵活原理 1033

六、稳定性与循环性 1038

(一)抗干扰原理 1039

(二)经济效益原理 1041

(三)协同性原理 1043

七、“几”变性与发展性 1044

(一)解体性原理 1046

(二)结构效应原理 1048

(三)组合效应原理 1051

八、管理学原理系统 1053

要言 1055

附:决策科学应用的效果例举 1058

第四部分 “社会”唯物、辩证论——治世主义认知对象的归一性研究 1065

第十一章 “社会”唯物、辩证论——治世主义认知对象的归一性研究 1067

第一节 论社会——管理系统的存在性原理 1070

一、论社会——社会管理系统的存在性原理 1070

(一)社会管理系统组成的核心要素——人 1071

(二)社会管理系统的存在性原理与可控性原理 1094

(三)论社会 1131

第二节 社会论——社会系统的辩证分析 1138

一、智能结构和智能结构学 1139

(一)决策者与智能结构 1141

(二)“智能结构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1147

(三)智能结构学的基本原理 1150

二、决策者的素质分析 1163

(一)决策者的素质 1164

(二)决策者的素质分析 1169

(三)参谋人员的素质 1186

(四)成为实际决策者的条件 1190

三、决策结构及其最优化设计 1196

(一)决策机构的产生 1197

(二)决策机构的最优化设计 1199

(三)决策机构评价准则 1225

结语:论存在与人类社会存在论 1228

附:哲学、社会科学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1239

第五部分 老子论治世之道分析 1247

《道德经》经文 1249

第十二章 道经与决策科学 1265

道引 1266

第一节 道论与道演治世之道——匡王治世之纲 1276

一、道论发挥与决策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1277

(一)大学科方法论基础 1277

(二)道论发挥与决策学的基本科学结构 1279

二、道论发挥与现代逻辑演绎 1283

(一)“常无欲以观其妙”与现代黑箱研究法 1283

(二)“常有欲以观其徼”与设定性公理、具体学科前提的创造 1285

(三)“两者同出于一源,同谓之玄”与主客观的统一 1286

三、道之用——治世之道 1294

(一)建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94

(二)治世原则 1297

(三)治世的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方法 1299

四、逻辑概要 1302

第二节 老子对治世目标的概念开发 1304

一、道性 1305

(一)论道的不可见性和无所不在性 1305

(二)论天道与人道 1308

(三)宇宙生发论 1309

二、论价值准则 1310

三、论社会的发展目标 1312

四、人道与天道统一论 1313

结语 1314

第三节 论王者的素质——何人可以托天下 1319

一、王者的认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321

(一)论人的本质 1321

(二)人的本质分析 1325

二、论创造学的基本原理 1332

(一)论共 1333

(二)论埏埴 1333

(三)论凿 1334

(四)论利与用 1334

三、保持自身稳定性的方法 1336

(一)克服物质的干扰 1336

(二)克服精神的干扰 1337

四、何人可以托天下 1338

五、决策者应具备素质的系统分析 1339

第四节 论匡王(决策管理)者的素质 1345

一、论道理(道纪)——大学科方法论与决策管理学 1346

二、论道心 1349

三、论道行——善士者的行为表现 1350

四、决策管理者优劣的标准 1352

五、四种类型领导的具体分析 1355

六、再论领导者的个人修养 1356

第五节 治国政要(经篇) 1358

一、政观 1358

(一)德的本质 1359

(二)德是道之现 1359

(三)政观 1360

二、政道——抱一而为天下式 1361

三、政经——治世的“四不”原则 1362

四、政法——令不轻出,希言自然 1364

五、反证 1368

六、结语——治国政要 1369

第六节 治国政要(法篇) 1374

一、法论——道踪 1375

二、决策论 1377

三、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1379

四、无为、无执、天下安 1381

五、治国政要法篇系统分析概要 1383

第七节 论兵 1387

一、用兵之道 1388

(一)用兵的观念 1388

(二)用兵的目的 1388

二、用兵之经 1389

(一)用兵原则 1389

(二)用兵的指导思想 1391

三、用兵要妙 1393

(一)伐谋战 1393

(二)用兵要妙——兵经论 1398

(三)论伐交——说说之道 1401

(四)用兵之法——阴符论 1403

四、论兵的系统工程概要 1404

(一)用兵之道系统分析 1404

(二)用兵要妙系统分析 1405

第八节 大道归朴——结语 1412

第十三章 德经与决策管理学 1415

德引 1416

第一节 德论总纲 1447

一、道之用——论德 1447

二、人之性——论仁 1453

三、法之本——论义 1455

四、法之母——论礼 1457

五、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德纪 1458

六、明理致德论 1463

七、结论——体用兼备 1465

第二节 王德论 1468

一、神得一以灵与人的决策能力 1468

二、侯王得一而为天下贞与社会的决策能力 1469

三、王德论与决策学 1471

(一)侯王是社会系统决策能力的体现者 1471

(二)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与决策科学的存在性原理 1472

(三)至德论与决策系统的存在性原理——得一 1473

(四)王德论与决策学的基本科学结构——侯王得一道式与决策学的基本科学结构图 1474

第三节 论得一——王道论纲 1477

一、论“一”——决策系统的基本要素 1477

(一)“一”的整体性与边界性 1477

(二)“一”的耗散性与层次性 1478

(三)决策系统的基本要素 1479

二、道质——“一”的质论与元的含几性 1480

三、道容——人们对道的体认 1484

四、道行——“一”的运化过程与大学科方法论 1487

五、道之用是德 1494

第四节 玄德论——社会系统中决策者的素质 1496

一、修身立本 1497

(一)目标——重生存而不重占有 1497

(二)原则——知足知止 1499

(三)立本——大智 1499

小结 1502

二、修身立本的方法 1504

(一)大学——明发人的灵性 1504

(二)大识——人与民合一 1508

(三)大生——不入死地 1511

三、结语——玄德论 1513

第五节 法道——治天下之道 1517

一、袭常——思想准备 1518

(一)论母与子 1518

(二)两个创造,一个突破 1522

(三)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1526

二、玄同——精神准备 1527

(一)以己推人,我与他同一 1528

(二)比于赤子——人道与天道同一 1530

(三)玄同——物我同一 1535

三、皆孩之——治天下之道 1539

(一)我无为而民自化 1540

(二)我好静而民自正 1541

(三)我无事而民自富 1541

(四)我无欲而民自朴 1541

第六节 法经——管理科学原理 1542

一、政要 1542

(一)其政闷闷、难得糊涂 1543

(二)观念、价值标准:无常心 1544

(三)政要 1545

二、处下得一 1546

(一)观念——啬 1546

(二)治大国,如烹小鲜 1547

(三)处下众来归——得邦 1548

(四)兼小事大,大小合和 1548

三、治国稽式——正确决策的原则 1549

(一)道奥 1550

(二)坐进此道——决策程序 1550

四、乐推保国 1557

五、用兵法经 1559

(一)伐兵观念 1559

(二)伐兵的原则 1561

第七节 法法——安邦治世之法 1563

一、易简、易知,人民要生活——民性分析 1564

二、体道有法 1566

三、圣者治世,奇者杀之 1568

四、无以生为者,贤于贵生,造反有理,始制而有名 1570

五、有余以奉天下,大制不割 1573

六、和怨大治 1579

第八节 小国寡民,世界统一的理想大同社会 158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