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治病简明手册
针灸治病简明手册

针灸治病简明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强虎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9149317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现将常见病治疗目录介绍如下:感冒、疟疾、暑病、哮喘、咳嗽、呃逆、呕吐、腹泻、便秘、癃闭、遗尿、遗精、阳萎、疝气、脱肛、胃脘痛、胆石症、胁痛、腹痛、高血压、中风、头痛、眩晕、面瘫、癫狂、癫间、失眠、郁症、脏噪、痹症、脚气、失枕、面痛、腰痛、腰腿痛、肩周炎、软组织损伤、痿症(小儿麻痹症)、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不孕症、带下病、妊娠恶阻、子宫下垂、痄腮、风疹、湿疹、流泪、耳鸣耳聋、鼻渊、咽喉肿痛。每病分项介绍、如“感冒”条。
《针灸治病简明手册》目录

第一章 经络的概念 1

一、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1

1.经络的概念 1

2.经络系统的组成 2

二、十二经脉的概念 3

1.十二经脉的命名 3

2.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 4

3.十二经脉的表里相合 5

4.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 5

5.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6

6.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关系 7

三、十二经别的概念 8

四、奇经八脉的概念 8

1.奇经八脉的概念 8

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9

3.奇经八脉的主病 12

五、十五络脉的概念 14

六、孙络、浮络的概念 14

七、十二经筋的概念 15

八、十二皮部的概念 15

第二章 腧穴与特定穴的概念 17

一、穴位到底是什么 17

二、穴位是如何分类的 18

1.十四经穴 18

2.奇穴 18

3.阿是穴 18

三、穴位的治疗作用 20

1.近治作用 20

2.远治作用 20

3.特殊作用 22

四、十四经穴主治概要 23

1.手三阴经经穴主治 23

2.手三阳经经穴主治 23

3.足三阳经经穴主治 23

4.足三阴经经穴主治 23

5.任脉、督脉经穴主治 23

五、穴位的定位方法 23

1.骨度定位法 24

2.指寸定位法 28

3.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8

4.简便取穴法 29

六、五输穴的概念 29

1.五输穴的概念 29

2.五输穴的主治作用 31

3.五输穴补母泻子法 32

七、原穴的概念 32

八、络穴的概念 33

九、郄穴的概念 35

十、下合穴的概念 36

十一、背俞穴的概念 36

十二、募穴的概念 37

十三、八会穴的概念 37

十四、八脉交会穴的概念 38

十五、交会穴的概念 39

第三章 十四经穴与经外奇穴 40

一、手太阴肺经穴主治 40

1.中府 41

2.云门 42

3.天府 42

4.侠白 42

5.尺泽 43

6.孔最 44

7.列缺 44

8.经渠 45

9.太渊 45

10.鱼际 46

11.少商 46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主治 47

1.商阳 48

2.二间 49

3.三间 49

4.合谷 50

5.阳溪 51

6.偏历 52

7.温溜 53

8.下廉 53

9.上廉 53

10.手三里 54

11.曲池 54

12.肘髎 55

13.手五里 56

14.臂臑 56

15.肩髃 56

16.巨骨 57

17.天鼎 57

18.扶突 58

19.口禾髎 59

20.迎香 59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主治 60

1.承泣 62

2.四白 62

3.巨髎 62

4.地仓 63

5.大迎 63

6.颊车 63

7.下关 64

8.头维 64

9.人迎 65

10.水突 65

11.气舍 66

12.缺盆 67

13.气户 67

14.库房 67

15.屋翳 68

16.膺窗 68

17.乳中 68

18.乳根 68

19.不容 68

20.承满 69

21.梁门 69

22.关门 69

23.太乙 70

24.滑肉门 70

25.天枢 70

26.外陵 70

27.大巨 71

28.水道 71

29.归来 71

30.气冲 72

31.髀关 72

32.伏兔 73

33.阴市 73

34.梁丘 73

35.犊鼻 73

36.足三里 74

37.上巨虚 75

38.条口 75

39.下巨虚 76

40.丰隆 76

41.解溪 76

42.冲阳 77

43.陷谷 77

44.内庭 78

45.厉兑 78

四、足太阴脾经穴位主治 78

1.隐白 80

2.大都 80

3.太白 80

4.公孙 81

5.商丘 81

6.三阴交 81

7.漏谷 82

8.地机 82

9.阴陵泉 83

10.血海 84

11.箕门 85

12.冲门 85

13.府舍 86

14.腹结 86

15.大横 86

16.腹哀 86

17.食窦 87

18.天溪 87

19.胸乡 88

20.周荣 88

21.大包 88

五、手少阴心经穴位主治 89

1.极泉 90

2.青灵 91

3.少海 91

4.灵道 92

5.通里 92

6.阴郄 93

7.神门 93

8.少府 93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主治 94

1.少泽 95

2.前谷 96

3.后溪 96

4.腕骨 97

5.阳谷 97

6.养老 97

7.支正 98

8.小海 98

9.肩贞 99

10.臑俞 99

11.天宗 99

12.秉风 100

13.曲垣 100

14.肩外俞 100

15.肩中俞 100

16.天窗 100

17.天容 101

18.颧髎 101

19.听宫 102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102

1.睛明 104

2.攒竹 105

3.眉冲 105

4.曲差 105

5.五处 106

6.承光 106

7.通天 106

8.络却 106

9.玉枕 106

10.天柱 107

11.大杼 107

12.风门 108

13.肺俞 108

14.厥阴俞 109

15.心俞 109

16.督俞 109

17.膈俞 110

18.肝俞 110

19.胆俞 110

20.脾俞 110

21.胃俞 111

22.三焦俞 111

23.肾俞 111

24.气海俞 112

25.大肠俞 112

26.关元俞 112

27.小肠俞 112

28.膀胱俞 113

29.中膂俞 113

30.白环俞 113

31.上髎 113

32.次髎 113

33.中髎 114

34.下髎 114

35.会阳 114

36.承扶 115

37.殷门 116

38.浮郄 116

39.委阳 116

40.委中 116

41.附分 117

42.魄户 118

43.膏肓 118

44.神堂 118

45.譩譩 118

46.膈关 118

47.魂门 119

48.阳纲 119

49.意舍 119

50.胃仓 119

51.肓门 119

52.志室 120

53.胞肓 120

54.秩边 120

55.合阳 120

56.承筋 120

57.承山 121

58.飞扬 122

59.跗阳 122

60.昆仑 122

61.仆参 123

62.申脉 123

63.金门 124

64.京骨 124

65.束骨 124

66.足通谷 124

67.至阴 125

八、足少阴肾经穴位 125

1.涌泉 127

2.然谷 128

3.太溪 128

4.大钟 129

5.水泉 129

6.照海 129

7.复溜 130

8.交信 131

9.筑宾 131

10.阴谷 132

11.横骨 132

12.大赫 133

13.气穴 133

14.四满 133

15.中注 134

16.肓俞 134

17.商曲 134

18.石关 134

19.阴都 135

20.腹通谷 135

21.幽门 135

22.步廊 135

23.神封 136

24.灵墟 136

25.神藏 137

26.彧中 137

27.俞府 137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位 137

1.天池 138

2.天泉 139

3.曲泽 139

4.郄门 139

5.间使 140

6.内关 140

7.大陵 141

8.劳宫 142

9.中冲 142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位 142

1.关冲 144

2.液门 145

3.中渚 145

4.阳池 145

5.外关 146

6.支沟 147

7.会宗 148

8.三阳络 148

9.四渎 148

10.天井 148

11.清冷渊 149

12.消泺 149

13.臑会 149

14.肩髎 150

15.天髎 150

16.天牖 150

17.翳风 150

18.瘈脉 151

19.颅息 151

20.角孙 151

21.耳门 152

22.耳和髎 152

23.丝竹空 152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位 152

1.瞳子髎 154

2.听会 155

3.上关 155

4.颔厌 155

5.悬颅 155

6.悬厘 156

7.曲鬓 156

8.率谷 156

9.天冲 156

10.浮白 157

11.头窍阴 157

12.完骨 157

13.本神 158

14.阳白 158

15.头临泣 158

16.目窗 159

17.正营 159

18.承灵 159

19.脑空 160

20.风池 160

21.肩井 161

22.渊腋 161

23.辄筋 162

24.日月 162

25.京门 162

26.带脉 162

27.五枢 163

28.维道 163

29.居髎 164

30.环跳 164

31.风市 165

32.中渎 165

33.膝阳关 165

34.阳陵泉 166

35.阳交 166

36.外丘 167

37.光明 167

38.阳辅 168

39.悬钟 168

40.丘墟 168

41.足临泣 169

42.地五会 169

43.侠溪 170

44.足窍阴 170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位 170

1.大敦 172

2.行间 173

3.太冲 173

4.中封 174

5.蠡沟 174

6.中都 175

7.膝关 175

8.曲泉 176

9.阴包 176

10.足五里 176

11.阴廉 177

12.急脉 177

13.章门 177

14.期门 178

十三、督脉穴位 179

1.长强 180

2.腰俞 180

3.腰阳关 181

4.命门 181

5.悬枢 181

6.脊中 182

7.中枢 182

8.筋缩 182

9.至阳 182

10.灵台 182

11.神道 183

12.身柱 183

13.陶道 183

14.大椎 183

15.哑门 184

16.风府 184

17.脑户 184

18.强间 184

19.后顶 185

20.百会 185

21.前顶 185

22.囟会 185

23.上星 186

24.神庭 186

25.素髎 186

26.水沟(人中) 186

27.兑端 187

28.龈交 187

十四、任脉穴位 187

1.会阴 188

2.曲骨 189

3.中极 190

4.关元 190

5.石门 191

6.气海 191

7.阴交 192

8.神阙 192

9.水分 192

10.下脘 192

11.建里 193

12.中脘 193

13.上脘 194

14.巨阙 194

15.鸠尾 194

16.中庭 195

17.膻中 195

18.玉堂 195

19.紫宫 196

20.华盖 196

21.璇玑 196

22.天突 196

23.廉泉 197

24.承浆 197

十五、常用奇穴穴位 198

1.四神聪 198

2.当阳 199

3.印堂 200

4.鱼腰 201

5.太阳 201

6.耳尖 202

7.球后 202

8.上迎香 203

9.内迎香 203

10.聚泉 203

11.海泉 203

12.金津 204

13.玉液 204

14.翳明 204

15.颈百劳 205

16.子宫 205

17.定喘 206

18.夹脊 207

19.胃脘下俞 207

20.痞根 207

21.下极俞 208

22.腰宜 208

23.腰眼 208

24.十七椎 208

25.腰奇 209

26.肘尖 209

27.二白 209

28.中泉 210

29.中魁 210

30.大骨空 211

31.小骨空 211

32.腰痛点 211

33.外劳宫 212

34.八邪 212

35.四缝 213

36.十宣 214

37.髋骨 214

38.鹤顶 214

39.百虫窝 215

40.内膝眼 215

41.膝眼 216

42.胆囊 216

43.阑尾 217

44.内踝尖 217

45.外踝尖 217

46.八风 218

47.独阴 218

48.气端 219

第四章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 220

一、毫针的结构 220

二、毫针的规格 221

三、毫针的选择和检查 221

四、针刺前的准备 222

1.术前解释 222

2.选择合适体位 223

3.穴位消毒 224

4.针具消毒 225

五、毫针刺法指力、腕力的锻炼 225

1.指力练习 225

2.腕力练习 226

六、毫针进针法 226

1.单手进针法 226

2.指切进针法 227

3.夹持进针法 227

4.舒张进针法 227

5.提捏进针法 228

七、针刺的角度 228

八、针刺的深度与运针手法 229

1.针刺的手法练习 230

2.常用的运针方法 230

九、针刺常用的补泻手法 233

1.提插补泻 233

2.捻转补泻 234

3.疾徐补泻 234

4.开阖补泻 234

5.迎随补泻 234

6.呼吸补泻 234

7.平补平泻 235

十、针刺的留针与退针 235

1.留针 235

2.退针 236

十一、针刺常见异常情况的处理 236

1.晕针 236

2.滞针 236

3.弯针 237

4.断针 238

十二、针刺的注意事项 238

第五章 艾灸疗法技术操作 240

一、艾灸的概念 240

二、艾灸的作用 241

三、艾灸的作用特点 242

1.双向调节作用 242

2.整体调节作用 242

3.品质调节作用 242

4.艾灸自限调节 243

四、灸疗的适应证 243

1.内科病症 243

2.外科病症 244

3.皮肤科病症 244

4.妇产科病症 244

5.五官科病症 244

五、艾炷和艾条的制作方法 244

1.艾炷的制作 244

2.艾条的制作 247

六、艾灸疗法的分类 248

七、艾灸方法多,依症做选择 249

1.艾炷直接灸 249

2.艾炷间接灸 250

3.艾条灸 252

4.温针灸 254

5.温灸器灸 254

6.天灸(发疱疗法) 255

7.灯草灸 257

8.温灸膏 257

八、灸法的补泻方法 258

九、施灸的程序 259

十、艾灸出现灸疮如何处理 259

十一、晕灸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260

1.晕灸原因 260

2.临床表现 261

3.处理方法 262

十二、灸疗过敏的处理方法 263

1.原因 263

2.临床表现 263

3.预防方法 263

4.处理方法 264

十三、艾灸上火的处理方法 264

十四、艾灸的三大禁忌:病情、部位与穴位 265

1.病情禁忌 265

2.部位禁忌 265

3.穴位禁忌 265

十五、艾灸疗法治病、防病注意事项 265

十六、灸后调养的三个要素 266

1.灸后休息要保障 266

2.灸后锻炼要适度 267

3.灸后饮食要得当 267

第六章 三棱针疗法 268

一、三棱针疗法的理论依据 268

二、三棱针疗法的基本原则 269

1.血实宜决之 269

2.宛陈者除之 269

三、三棱针疗法的优点 270

1.适应证广 270

2.奏效较快 270

3.操作简便 270

4.经济价廉 270

四、三棱针疗法的主要作用 270

1.泻热解毒 270

2.通络止痛 271

3.活络消肿 271

4.启闭醒神 271

5.调气和营 271

6.祛风止痒 271

五、三棱针疗法的取穴特点 272

1.用特定穴多 272

2.用经外奇穴多 272

3.用特殊部位多 272

六、三棱针疗法的配穴方法 273

1.经脉配穴 273

2.经验配穴 273

七、三棱针疗法的针具介绍 273

八、刺血疗法的术前准备工作 274

九、三棱针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75

1.适应证 275

2.禁忌证 275

十、三棱针疗法的注意事项和意外处理 276

1.注意事项 276

2.意外情况处理 276

第七章 常见病的针灸基本治疗 277

一、内科常见病针灸基本治疗 277

1.感冒 277

2.慢性支气管炎 279

3.支气管哮喘 280

4.高血压病 282

5.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283

6.心律失常 284

7.中风后遗症 285

8.慢性胃炎 287

9.呃逆 288

10.呕吐 289

11.腹胀、腹痛 290

12.慢性腹泻 291

13.痢疾 292

14.胃下垂 293

15.便秘 294

16.肥胖 295

17.贫血 296

18.高脂血症 297

19.胃、十二指肠溃疡 299

20.晕厥 300

21.抑郁症 301

22.失眠 302

二、外科常见病针灸基本治疗 304

1.尿潴留 304

2.尿失禁 305

3.慢性前列腺炎 306

4.阳痿 307

5.遗精、早泄 308

6.颈椎病 309

7.落枕 310

8.三叉神经痛 311

9.肩关节周围炎 312

10.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313

11.慢性腰痛 314

12.坐骨神经痛 314

13.头痛 315

14.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317

15.类风湿关节炎 318

16.荨麻疹 320

17.神经性皮炎 321

18.带状疱疹 322

19.斑秃 323

三、妇产科、儿科常见病针灸基本治疗 323

1.痛经 323

2.月经不调 325

3.闭经 326

4.带下病 327

5.不孕症 328

6.妊娠呕吐 329

7.产后缺乳 330

8.胎位不正 331

9.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332

10.乳腺增生 333

11.更年期综合征 334

12.小儿惊风 335

13.小儿遗尿 336

14.流行性腮腺炎 337

15.小儿多动症 339

四、五官科常见病针灸基本治疗 340

1.急性结膜炎 340

2.溢泪症 340

3.老年性白内障 341

4.近视 343

5.眩晕(梅尼埃综合征) 344

6.耳鸣、耳聋 345

7.慢性鼻炎 346

8.鼻窦炎 348

9.慢性咽炎 348

10.牙痛 3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