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邓小平理论教程
邓小平理论教程

邓小平理论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明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0784339
  • 页数:373 页
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教程》目录

绪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

二、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 5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实质、内容和精髓 7

一、邓小平理论的实质 7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 9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11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3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3

二、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光辉旗帜 15

三、正确对待邓小平理论 19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22

第一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22

一、什么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22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统一性 23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根本体现 25

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26

第二节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8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8

二、“三个有利于”是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29

三、“试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 31

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33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35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3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 35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40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提出的意义 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8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48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0

三、科学地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 52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55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与历史经验 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9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 61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6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66

二、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 69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70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73

五、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7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77

二、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78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81

第一节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8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81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84

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89

第二节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90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90

二、地区经济合理分布与协调发展 96

第三节 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98

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98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04

第四节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108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08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 114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1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1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19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贡献 119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21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意义 12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126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26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28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 135

一、个体经济 135

二、私营经济 137

三、外资经济 138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141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形式 141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14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143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14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 146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6

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148

三、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150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53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56

一、社会保障及其功能 156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5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62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历史性选择 162

一、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的一般原理 162

二、计划经济的功过得失 164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和局限 166

四、对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历史性选择 168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框架 171

六、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17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构件 176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6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82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185

第三节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 190

一、中国渐进性转轨方式的特点 190

二、中国渐进性转轨方式的成功之处 194

三、中国渐进性转轨方式存在的问题及留给人们的思考 196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9

第一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99

一、民主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 199

二、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 200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201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前景 202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205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205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10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215

第三节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218

一、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8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原则和评价标准 221

第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28

第一节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 228

一、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28

二、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特征 231

三、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 234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41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内涵 241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243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思路 2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在统一 250

一、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250

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正确途径 252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5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5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和理论的形成 257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59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6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和基本指导方针 26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26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266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269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70

第三节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274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274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275

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着眼于立 275

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76

五、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法制建设相结合 276

第十一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一国两制” 278

第一节 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78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278

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281

三、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284

第二节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发展 289

一、坚持独立自主、不与大国结盟 289

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维护国家主权 291

三、坚持和平外交、创建新型国际关系 293

四、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 296

第三节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298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发展 298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及其实践 301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310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15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315

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315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8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323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23

二、对外开放的关键是解放思想 328

第三节 对外开放的格局、形式及成就 332

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332

二、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及成就 336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国策 343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和依靠力量 34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47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347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349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52

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建设 3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 364

一、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364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367

三、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70

后记 3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