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论 3
第一章 序论 3
一、唐律在法制史上之地位 3
(一)我国刑法之发达 3
(二)唐律之由来 3
(三)唐律在法制史上之地位 4
二、各例编之沿革 4
(一)名例编之沿革 4
(二)唐律之名例编 5
三、刑事责任及民事责任 6
四、犯罪及刑罚 6
五、刑事犯及行政犯(私罪及公罪) 8
第二章 唐律之特质 9
一、罪刑法定主义 9
(一)概说 9
(二)罪刑法定主义之内容 10
(三)罪刑法定主义之适用范围 11
(四)法律之解释 14
(五)比附 17
(六)结言 21
二、道德人伦主义 22
(一)儒家法家之法律观 22
(二)刑罚之基础 23
(三)名分 23
(四)亲属一体的观念 25
(五)律之道义性 25
三、教育刑主义及威吓刑主义 26
四、恤刑主义 27
(一)概说 27
(二)慎杀及戒斩 27
(三)特别身分之恤刑 28
(四)从轻法 28
(五)数罪之恤刑 29
(六)刑之减免 29
(七)因罪人而致罪者之宽刑 29
五、客观具体主义 30
六、同害刑主义 30
(一)概说 30
(二)反坐的同害刑 31
(三)共犯的同害刑 32
第三章 身分与罪刑之关系 33
第一节 总说 33
一、概说 33
二、特别身分人处罚上之特例 34
(一)刑罚之个别化 34
(二)妇女之处罚上之特例 35
(三)其他特别身分人之处罚特例 36
三、身分犯加减刑之型态 37
(一)概说 37
(二)单向加减及双向加减 37
(三)规则加减、半规则加减及不规则加减 38
(四)相应加减及非相应加减 38
第二节 亲属与罪刑 39
一、总说 39
(一)亲属之种类及范围 39
(二)五服亲 40
(三)亲属在刑法上之效果 41
二、亲属相犯 44
(一)相侵身犯 44
(二)相侵财犯 55
三、亲属共犯 57
(一)必要共犯 57
(二)任意共犯 57
四、亲属处罚上之特例 58
(一)亲属伤身犯之特例 58
(二)缘坐 58
(三)减免 58
(四)易刑及缓配 59
(五)流移 59
(六)诉讼 59
第三节 夫妻妾与罪刑 60
一、总说 60
(一)概说 60
(二)夫妻妾身分之发生及消灭 60
(三)夫妻妾之地位 61
(四)夫宗及外姻 62
二、夫妻妾之相犯 64
(一)概说 64
(二)夫妻妾之相犯 64
三、妻妾与夫宗之相犯 68
(一)妻妾与夫之父祖相犯 68
(二)妻妾与夫之期亲以下尊长卑幼相犯 69
(三)妻妾与夫之弟妹相犯 69
(四)妾与他妾子、妻子之相犯 70
第四节 贱人与罪刑 70
一、贱人之种类 70
(一)概说 70
(二)官贱 70
(三)私贱 72
二、贱人刑法上之性质及其特例 75
(一)贱人刑法上之性质 75
(二)贱人处罚上之特例 79
三、良贱共犯(必要共犯) 80
(一)概说 80
(二)良贱相养(户一○) 81
(三)良贱相婚(户四二,四三) 81
(四)良贱相奸(杂二二,二六-一) 82
(五)主贱相奸(杂二六-二、三) 82
四、良贱相犯 83
(一)概说 83
(二)良贱相犯 83
(三)官贱犯本部官人 85
(四)主贱相犯 85
(五)家贱与主之亲属相犯 87
第五节 官人与罪刑 89
一、总说 89
二、官人相犯 90
(一)概说 90
(二)卑职犯高职 90
(三)卑品殴伤高品(门一五至一七) 92
三、官人共犯 93
四、官人处罚上之特例 93
第四章 犯罪 95
第一节 构成要件及其该当性(附说:缘坐及连坐) 95
一、构成要件及其该当性 95
(一)构成要件之要素 95
(二)构成要件之该当性 96
(三)不作为犯 98
(四)保辜(尤其因果关系的保辜) 99
二、缘坐及连坐 104
(一)概说 104
(二)缘坐 105
(三)连坐 108
第二节 违法性 109
一、总说 109
二、紧急行为 110
(一)概说 110
(二)一般的防卫 111
(三)对夜无故入家宅人之正当防卫(贼二二) 113
(四)对动物侵损之紧急避难 114
三、其他违法阻却事由 115
(一)法令行为 115
(二)正当行为 116
(三)承诺、嘱托 116
(四)放任行为 116
第三节 责任 117
一、总说 117
二、责任形式 118
(一)概说 118
(二)谋、故、斗、戏及过失杀伤 118
三、故意 123
(一)故意犯及其阻却事由 123
(二)目的犯 124
四、故纵不觉及知情不知情 125
(一)主司之故纵不觉 125
(二)凡人之知情不知情 126
五、过失 127
(一)过失之本质 127
(二)过失犯之处罚 129
(三)过失杀伤之处罚 129
第四节 未遂 131
(一)未遂 131
(二)预备(谋而未行) 134
第五章 刑罚 135
第一节 刑之免除及加减 135
一、刑之免除 135
(一)概说 135
(二)囚亡罪之追捕 135
(三)亡失罪之求访 136
(四)其他犯罪刑之免除 136
二、刑之加减 137
(一)概说 137
(二)加减之型态 137
(三)向上补充加重 140
(四)往下补充加重 143
(五)加数法 144
(六)加数法之缓和(罪止、过杖一百、通计法) 146
(七)加赃法(六赃) 152
(八)结果加重 156
(九)累犯加重 156
(十)特殊加减法(累加减、节级加减、递加减) 157
第二节 处罚条件、处罚阻却事由及诉追要件 159
一、总说 159
二、处罚条件 160
三、处罚阻却事由 160
(一)一般的处罚阻却事由 160
(二)人的处罚阻却事由 161
四、诉追要件(告乃坐) 161
第三节 特别处分 162
前言 162
一、身上之特别处分 162
(一)移乡 162
(二)告身之追毁 163
(三)离之及正之 163
(四)追还 166
二、财产之特别处分 166
(一)反逆罪之财产留还 166
(二)备偿 170
(三)入官及还官主 174
(四)回复原状 175
第二编 名例 179
第一章 五刑——刑罚(名例第一至五条) 179
前言 180
一、秦汉以前之五刑 180
二、秦汉以后之刑制 180
一、刑罚之分类 180
(一)主刑与从刑 180
(二)正刑与闰刑 182
(三)本刑与易刑(换刑) 183
(四)真刑与赎刑 183
(五)基本刑与科断刑 184
二、五刑(笞杖徒流死,名一至五) 185
(一)五刑之种类 185
(二)刑等 190
三、刑之比当准折 191
(一)比当准折之意义 191
(二)比当准折之原因及方法 191
第二章 十恶(名例第六条) 195
一、总说 196
二、十恶之种类 196
(一)谋反 196
(二)谋大逆 197
(三)谋叛 198
(四)恶逆 198
(五)不道 201
(六)大不敬 202
(七)不孝 204
(八)不睦 206
(九)不义 207
(十)内乱 209
三、十恶处罚上之特例 210
(一)十恶一般之特例 210
(二)十恶各项之特例 211
第三章 议请减赎——官人官亲之殊遇附说:五流(名例第七至一六条) 213
一、总说 216
(一)官人及官亲殊遇之特质 216
(二)八议(名七) 216
(三)殊遇概说 218
二、殊遇之种类、内容及限制 219
(一)概说 219
(二)议请减赎者及其内容、特殊限制(名八至一一-一,一三) 219
(三)减赎之一般限制(名一一-二、三,一五-四、五、六) 223
三、特殊官及殊遇之特例(官之定名) 229
(一)概说 229
(二)妇官(名一二) 229
(三)去官(名一五一) 230
(四)赠官(名一五-二) 230
(五)视品官(名一五-二) 230
(六)亡故之官(名一五-三) 231
(七)假版官(名一五-七) 231
(八)品官任流外及杂任者(断三○-二) 231
四、官及荫之时际法(名一六) 232
(一)概说 232
(二)有官无官(名一六-一、三) 232
(三)有荫无荫(名一六-三) 233
(四)迁官去官(名一六-二) 234
五、减罪事由之竞合(名一四) 235
(一)议请减者之减罪竞合(名一四-一) 235
(二)议请减者之减罪与其他减罪之竞合(名一四-二) 236
六、官人及荫亲之其他殊遇 236
第四章 除免当赎——官人处罚之特例(名例第一七条至二三条) 237
一、总说 239
(一)官人处罚之双面性 239
(二)除免当赎之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名二二) 241
(三)降官之等数(降至及不至) 244
(四)除免之比徒年(名二三-一) 245
(五)道冠还俗、苦使之比刑(附说,名二三-二) 247
(六)官之定名 247
(七)官之种类及官次 249
二、除名、免官及免所居官(名一八至二一) 250
(一)应予除免之犯罪 250
(二)除免之内容 258
三、官当(名一七,二一-五、六) 262
(一)概说 262
(二)初断官当(官当方法,附说:公罪与私罪) 262
(三)再断官当(包括免官及免所居官之官当) 268
(四)官当之适用范围 270
(五)官当之内容 272
第五章 流配及移乡之执行(名例第二四、二五条) 275
前言 275
一、流配(名二四) 276
(一)流配 276
(二)亲属之随流 276
二、流配人在道会赦(名二五) 278
(一)在道会赦不原 278
(二)逃亡者不赦原 278
第六章 凡人处罚之特例(名例第二六至二八条) 279
前言 280
一、父祖应侍无期亲成丁(名二六) 280
(一)概说 280
(二)犯死罪者上请 280
(三)犯流罪者权留养亲 282
(四)犯死罪听侍或犯流权留养亲而各更犯罪 282
二、家无兼丁(即单丁,名二七) 283
(一)概说 283
(二)要件 283
(三)加杖方法 284
(四)亲老疾合侍而无兼丁之特例 285
三、特殊职业及妇人(名二八) 285
(一)概说 285
(二)工乐杂户及太常音声人习业未成者(决杖留住) 286
(三)工乐及太常音声人习业已成者、习天文者、并给使、散使(加杖) 286
(四)妇人犯流(决杖留住) 287
(五)造畜蛊应流者(配流如法) 288
第七章 更犯(名例第二九条) 291
前言 291
一、更犯累科之原则 292
(一)犯罪已发 292
(二)犯罪已配 293
(三)各重其事 293
二、更犯刑执行之限制 293
(一)重犯流者 293
(二)累流徒应役者 294
(三)累流徒役四年内更犯笞杖 294
(四)加杖数之限制 295
三、死刑与他刑之并科 295
四、更犯之加重本罪法 296
第八章 老小疾病——责任能力(名例第三○、三一条) 297
一、总说 297
二、老小疾病之种类及其优遇(名三○) 298
(一)一级老小及废疾(名三○-一) 298
(二)二级老小及笃疾(名三○-二) 299
(三)三级老小(名三○-三) 301
三、其他特例 302
(一)为行为之主体及客体 302
(二)处罚上之特例 302
(三)诉讼 302
四、老小疾病之时际法(名三一) 303
(一)概说 303
(二)犯罪时未老疾而事发时老疾 303
(三)犯罪时幼小而事发时长大 304
第九章 没官、还主及平赃(名例第三二至三四条) 305
第一节 没官、还主及簿敛(名三二、三三) 306
一、赃之意义 306
(一)概说 306
(二)六赃 306
(三)正赃(本赃与倍赃,原赃与虚赃) 307
二、没官(名三二-一、三、四) 307
(一)没官之意义 307
(二)没官之事由 308
三、赃之还主(名三二-二) 312
(一)概说 312
(二)还主之赃 312
四、赃之征不征(名三三) 313
(一)概说 313
(二)正赃现在者(名三三-一) 313
(三)正赃已费用者(名三三-一) 315
(四)计庸赁为赃者(名三三-二) 316
(五)会赦降后之征赃与原免(名三三-三) 316
第二节 平赃及庸赁(名三四) 317
一、总说 317
二、平赃(名三四-一) 318
三、平功庸(名三四-二) 318
四、平赁直(名三四-三、四) 319
(一)依犯时赁直估 319
(二)不得过其本价 319
第十章 恩赦及其特例(名例第三五、三六条) 321
第一节 总说 322
一、恩赦之意义 322
二、恩赦之种类 322
(一)大赦与常赦 322
(二)普赦与曲赦 323
(三)通赦与特赦 323
三、恩赦之内容 324
(一)本质的内容 324
(二)附随的内容 324
四、赦前断罪不当之更正(断二○-一) 324
(一)概说 324
(二)断罪不当之更正 325
第二节 恩赦之限制 326
前言 326
一、常赦所不免者(断二○-二) 326
(一)概说 326
(二)主刑之常赦所不免者(断二一-一、二) 327
(三)除免之常赦不免者(名一八-一) 328
(四)赦书定罪名而合从轻者,不得比附入重(断二○-三) 329
二、会赦后应首而蔽匿者(名三五) 329
(一)概说 329
(二)复罪如初(名三五-一、二) 329
(三)违限者计赦后日为坐(名三五-三) 331
(四)犯罪逃亡不首,止坐亡罪(名三五-四) 332
三、会赦后仍须改正征收者(名三六) 332
(一)概说 332
(二)会赦应改正者 333
(三)会赦应征收者 335
四、闻知有恩赦而故犯(断二一-一) 335
第十一章 自首及自觉举 附说:公罪之连坐(名例第三七至四一条) 337
第一节 自首减免(名三七) 339
一、总说 339
二、自首(名三七--一三) 339
(一)自首之要件 339
(二)自首之效果 344
三、不完全自首 344
(一)自首不实及不尽(名三七-四) 344
(二)知人欲告及亡叛而自首(名三七-五) 347
第二节 捕首及因罪人以致罪之减免(名三八) 348
一、总说 348
二、捕首(名三八-一) 348
三、因罪人以致罪之减免(名三八-二) 351
第三节 首露及悔过还主(名三九) 352
一、首露财主(名三九-一) 352
二、悔过还主(名三九-二) 353
第四节 公罪之连坐(名四○) 354
一、总说 354
二、官府内部之同职连坐(名四○-一、二) 355
(一)有四等官者 355
(二)四等官中有阙官,及无四等官者 356
(三)同职有私者 357
三、官府涉外之连坐(名四○-三) 358
(一)比官 358
(二)上官 358
(三)下官 358
四、奏事之连坐(名四○-五) 358
五、检勾官之连坐(名四○-四) 359
六、辞状隐伏无以验知者勿论(名四○-六) 359
第五节 公事失错之自觉举(名四一) 359
前言 359
一、一般公事失错之自觉举(名四一-一、二) 360
(一)自觉举之要件 360
(二)自觉举之效果 360
二、官文书稽程之自觉举(名四一-三) 361
(一)自觉举之要件 361
(二)自觉举之效果 361
第十二章 共犯——造意与随从附说:教令(名例第四二、四三条) 363
一、共犯之型态 363
(一)共犯之概念 363
(二)共犯之分类(事前事后,任意必要,双面片面) 364
二、造意与随从(狭义之共犯) 371
(一)共犯之定义 371
(二)共犯处罚之原则(名四二-一) 372
(三)家人之共犯(名四二-二) 372
(四)共监临主守为犯(名四二-三) 374
(五)凡人与特别身分人之共犯(名四三-一) 375
(六)本条言皆者罪无首从(名四三-二) 375
(七)特殊犯罪无首从(名四三-三) 376
(八)共犯首从之特别规定 377
(九)共犯之错误 381
三、教令犯(附说:间接正犯) 382
(一)教令犯之本质 382
(二)间接正犯 386
(三)教令犯之处罚 387
第十三章 刑之更正及其补救(名例第四四条) 389
一、刑之更正 389
(一)概说 389
(二)刑之更正 390
二、因刑更正之补救 390
(一)概说 390
(二)本刑之补救 391
(三)易刑之补救 394
(四)枉徒役之补偿 396
第十四章 犯罪之竞合二罪以上俱发、赃罪频犯、一事分为二罪、二罪从重(名例第四五、四九条) 399
前言 400
一、二罪以上俱发(名四五-一) 401
(一)意义 401
(二)处罚 403
二、赃罪之频犯(名四五-二) 405
(一)意义 405
(二)处罚 406
三、一事分为二罪(名四五-三) 410
(一)意义 410
(二)处罚 412
四、累并不加重者止从重(名四五-四) 415
(一)概说 415
(二)适用范围 416
五、除免、倍、没、备偿及罪止(名四五-五) 417
六、二罪从重(名四九-二) 419
(一)意义 419
(二)处罚 423
第十五章 亲属相容隐(名例第四六条) 425
(一)概说 425
(二)意义及内容 425
(三)型态 426
(四)范围及效力 426
第十六章 贱人处罚上之特例(名例第四七条) 429
前言 429
一、官户、部曲、官私奴婢之行为主体性(律之对人的效力,名四七-一) 430
二、贱人处罚上之特例(易刑) 431
(一)流徒刑之易科加杖(名四七-二) 431
(二)征赃及赎之易科加杖(名四七-三) 431
(三)同主奴婢自相杀,减死一等(名四七-四) 432
第十七章 化外人之处罚例——属人主义、属地主义(名例第四八条) 433
一、属人主义 433
二、属地主义 433
第十八章 法条之适用名例之特例、事实之错误附说:法律之错误(名例第四九条) 435
前言 435
一、名例之特例(名四九-一) 435
(一)概说 435
(二)型态 436
二、事实之错误(名四九-三) 437
(一)概说 437
(二)事实之错误 438
(三)法律之错误(附说) 440
第十九章 举重明轻、举轻明重——法律解释(名例第五○条) 441
前言 441
一、出罪举重以明轻 441
二、入罪举轻以明重 442
第二十章 称乘舆、车驾及制敕——定名之一(名例第五一条) 445
一、三后同皇帝之例(名五一-一) 445
(一)乘舆、车驾及御 445
(二)三后同皇帝之例 446
二、三后及皇太子令减制敕一等(名五一-二) 446
三、于东宫犯失减上台一等(名五一-三) 446
第二十一章 亲属——定名之二(名例第五二条) 449
前言 449
一、直系内亲 449
(一)称祖父母者曾高同,称孙者曾玄同(名五二-一、二) 449
(二)嫡孙承祖,与父母同(名五二-三) 451
(三)嫡继慈母若养者与亲同(名五二-四) 451
(四)称子者男女同(名五二-五) 453
二、期亲 453
(一)期亲之特殊性 453
(二)称期亲,曾高祖父母同(名五二-一) 455
三、大功以下亲及无服亲 456
(一)大功以下亲 456
(二)无服亲 456
四、尊压及出降,义服同正服(名五二-六) 457
(一)尊压及出降 457
(二)义服同正服 458
第二十二章 称反坐、同罪、准某罪论、以某罪论——定名之三罪名定刑之型态(名例第五三条) 459
一、总说 459
(一)概说 459
(二)准据式 460
(三)依本罪及加本罪式 461
(四)反坐、同罪及准某罪论处罚上之特例(名五三-三) 463
二、如同依从(罪同) 465
(一)如之 465
(二)罪同 465
(三)依某法 466
(四)从某法 467
三、以某罪论(名五三-四) 467
(一)意义 467
(二)所论罪之种类 468
(三)以某罪论之型态 469
四、准某罪论(名五三-二、三) 471
(一)概说 471
(二)准某罪论之型态 472
(三)处罚之特例 473
五、反坐、罪之、坐之、与同罪(名五三-一、三) 474
(一)概说 474
(二)反坐 475
(三)与同罪 476
(四)罪之 477
(五)坐之 478
第二十三章 称监临及主守——定名之四(名例第五四条) 479
(一)监临(名五四-一) 479
(二)主守(名五四-二) 481
(三)临时监主(名五四-三) 482
第二十四章 日、年、年龄及众谋——定名之五(名例第五五条) 483
一、日及期间(名五五-一) 483
(一)概说 483
(二)日及功庸(名五五-一) 483
二、年载及人年 484
(一)年及载(名五五-二) 484
(二)人年(名五五-三) 485
三、众及谋 485
(一)众(名五五-四) 485
(二)谋(名五五-五) 486
第二十五章 称加减——定名之六(名例第五六条) 487
(一)概说 487
(二)加法(名五六--一、三) 488
(三)减法(名五六-二) 489
(四)半年徒易刑之减法(名五六-四) 490
(五)加减之实行 490
第二十六章 道冠僧尼——定名之七(名例第五七条) 493
(一)称道士女冠者,僧尼同(名五七-一) 493
(二)师主、弟子,同伯叔父母、兄弟子(名五七-二) 493
(三)观寺之部曲、奴婢于三纲、诸道士(名五七-三) 494
第三编 唐律条文(附录) 499
一、名例律 499
二、卫禁律 517
三、职制律 525
四、户婚律 539
五、廄库律 549
六、擅兴律 555
七、贼盗律 561
八、斗讼律 575
九、诈伪律 589
十、杂律 595
十一、捕亡律 609
十二、断狱律 615
- 《釉上彩陶瓷仕女图艺术通论》熊金荣著 2019
- 《日本史通论》(中国)吴廷璆 2019
- 《经学通论》叶国良 2017
- 《中国社会治理通论》(中国)魏礼群 2019
- 《经济法律通论 第3版》高晋康,辜明安主编 2018
- 《木府通论 第1卷》黄乃镇 2019
- 《木府通论 第3卷》黄乃镇著 2019
- 《道学通论 下 2018年修订版》胡孚琛著 2018
- 《道学通论 上 2018年修订版》胡孚琛著 2018
- 《法政讲义 第1集 第1册 法学通论》陈敬第编辑 1912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莎士比亚公司》(美)西尔薇亚·比奇 2020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ANSYS有限元基础教程》王新荣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 最新修》宋燕妮 2019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黄庆波,李焱主编 2016
- 《UG NX 12.0中文版动力学与有限元分析自学手册》胡爱闽龙铭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