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戴春山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2779757
  • 页数:62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油气地质特征对比,西太平洋边缘的东海和南海盆地群呈现向洋逐次裂离的演化特点,专家思维在盆地早期评价中的重要作用,海上油气资源区域综合评价技术等。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和早期评价技术》目录

第1章 概论&戴春山 1

1.1 海上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任务 1

1.1.1 油气资源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1

1.1.2 不同勘探阶段的油气资源评价 4

1.1.3 海上盆地早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的任务 6

1.2 海区油气勘探历程的回顾和早期评价区 6

1.2.1 简况 6

1.2.2 海区油气勘探阶段 9

1.2.3 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区 16

1.3 海上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19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

1.3.2 研究现状分析和问题 22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中国海域及邻区构造单元及其特征&戴春山 24

2.1 中国东部大陆及邻近海域地球动力学分区特征 24

2.1.1 东亚大陆区(Ⅰ) 25

2.1.2 大陆边缘区(Ⅱ) 27

2.1.3 菲律宾海大洋区(Ⅲ) 28

2.2 中国东部大陆和海域构造单元及其特征 29

2.2.1 构造单元划分及依据 29

2.2.2 天山-兴安褶皱系 31

2.2.3 中朝陆块 32

2.2.4 秦岭-千里岩褶皱系 34

2.2.5 扬子陆块和中-朝构造单元对比 44

2.2.6 华南褶皱系 49

2.2.7 琉球-台湾活动带 54

2.2.8 印支-南海陆块 61

2.2.9 藏滇-缅泰马-加里曼丹褶皱系 66

参考文献 67

第3章 中国东部大陆及邻近海域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戴春山 70

3.1 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基本特征 70

3.1.1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70

3.1.2 构造旋回的基本特征 70

3.2 大陆基底的形成阶段(800Ma~1000Ma前) 72

3.2.1 基底的岩性和同位素年龄 72

3.2.2 构造旋回与基岩油藏 73

3.3 超级大陆和原型盆地形成阶段 74

3.3.1 加里东构造旋回(800Ma~417Ma)——克拉通等原型盆地形成时期 74

3.3.2 华力西-印支构造旋回(417Ma~205Ma)——克拉通、前陆盆地形成及改造时期 76

3.4 挤压造山和裂陷盆地形成阶段——燕山构造旋回(205Ma~80Ma) 79

3.4.1 区域背景和演化期次划分 79

3.4.2 早-中侏罗世挤压—冲断和原型盆地再改造时期 81

3.4.3 晚侏罗世—白垩纪构造转换与右旋拉张时期 84

3.5 伸展裂陷为主的盆地形成阶段——喜马拉雅构造旋回(80Ma至今) 89

3.5.1 构造事件的多发性和复杂性 89

3.5.2 新生代盆地演化的共性和南、北差异性 94

参考文献 97

第4章 中国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群及其勘探&戴春山 杨艳秋 98

4.1 原型盆地和含油气盆地群 98

4.1.1 原型盆地及分类 98

4.1.2 盆地群划分和类型 106

参考文献 109

4.2 渤海湾克拉通(内)裂谷盆地 109

4.2.1 勘探回顾 109

4.2.2 叠合盆地演化和成藏系统 112

4.2.3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及其类型 125

4.2.4 大型油气田勘探实例 128

4.2.5 勘探方向讨论 140

参考文献 141

4.3 黄海克拉通(内)裂陷盆地群 142

4.3.1 勘探现状与问题 142

4.3.2 黄海地球物理场和区域构造格架 145

4.3.3 北黄海及邻区晚中生代盆地群 157

4.3.4 南黄海克拉通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187

4.3.5 南黄海中-新生代裂陷盆地群 234

参考文献 256

4.4 东海弧后裂离盆地群 257

4.4.1 概况 257

4.4.2 东海的弧后裂离 258

4.4.3 弧后裂离的地层格架 268

4.4.4 三种不同类型的埋藏史和含油气系统 272

参考文献 290

4.5 南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 291

4.5.1 南海北部陆缘裂陷盆地群 292

4.5.2 南海南部裂陷盆地群 304

4.5.3 南海南缘前陆-裂陷盆地群 320

4.5.4 南海东北部前陆-裂陷盆地群 346

4.5.5 南海西部走滑-裂陷盆地群 370

4.6 中国海域含油气盆地群油气地质特征对比 399

4.6.1 三种不同的成盆机制 399

4.6.2 埋藏史对比 402

4.6.3 北部陆相和南部海相环境造成油气运聚特点不同 403

4.6.4 南海的中新世生物礁和油气田 404

4.6.5 成藏组合和含油气系统对比 405

参考文献 405

第5章 油气成藏理论与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系统构成&戴春山 408

5.1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思维 408

5.1.1 油气成藏理论 408

5.1.2 专家智能与推测型思维 421

5.2 海上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技术 423

5.2.1 概述 423

5.2.2 评价技术设计的思路 423

5.2.3 评价技术的系统构成 424

5.2.4 评价技术的软件系统 425

5.2.5 评价技术的主要功能 425

5.2.6 评价技术的特点 426

参考文献 426

第6章 综合地球物理盆地描述技术&于常青、吴志强 428

6.1 盆地构造描述技术 428

6.1.1 非地震勘探技术 428

6.1.2 宽频地震勘探技术 428

6.1.3 x2分布深反射处理技术 430

6.1.4 海底地震仪(OBS)及其勘探技术 430

6.1.5 大地电磁测深技术(MT) 438

6.1.6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439

6.1.7 地震相干体技术 440

6.1.8 平衡剖面与古构造恢复技术 441

6.2 沉积及地层描述技术 445

6.2.1 地震沉积学 445

6.2.2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448

6.2.3 地震相分析技术 449

6.2.4 沉积环境的相干体分析技术 450

6.3 模拟井与储层预测技术 451

6.3.1 模拟井技术 451

6.3.2 井控地震处理技术 453

6.3.3 地震属性分析及反演 454

参考文献 468

第7章 地震层析成像为主的盆地描述技术&刘伊克、常旭 471

7.1 技术简介 471

7.2 地震层析成像建模技术和地质解释 473

7.2.1 简述 473

7.2.2 小波变换分频进行地震信号消噪处理 474

7.2.3 地震波初至走时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 478

7.2.4 三维地震波场理论值正演计算技术 482

7.2.5 三维非均匀介质全波射线追踪技术 484

7.2.6 目标函数偏移迭代建立速度模型 489

7.2.7 三维地震层析成像反演算法技术 491

7.2.8 重力方法中的快速数据改正技术 498

7.3 综合地球物理盆地模型软件系统 500

7.3.1 系统简介 500

7.3.2 系统模块和功能 503

7.3.3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处理成果展示 504

参考文献 510

第8章 层序地层学盆地描述技术&陈建文、龚建明、于常青、戴春山、徐华宁、高红芳、梁杰、符溪、白志琳 512

8.1 技术简介 512

8.1.1 简介 512

8.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

8.1.3 技术思路 521

8.1.4 研究进展 522

8.2 模型库 523

8.2.1 概述 523

8.2.2 研究思路和构成 523

8.2.3 模型库实例 525

8.3 构造沉降分析 530

8.3.1 拉伸盆地模型 532

8.3.2 前陆盆地模型 535

8.3.3 回剥法求盆地的构造沉降 536

8.3.4 克拉通盆地沉降简析 539

8.4 沉积基准面变化分析 539

8.4.1 研究目的 539

8.4.2 沉积基准面变化分析 540

8.5 反射地震资料的数据处理 544

8.5.1 滤波 545

8.5.2 比例均衡 545

8.5.3 子波提取及分析 547

8.5.4 混波处理 547

8.5.5 反褶积 547

8.5.6 频谱分析 549

8.5.7 时移和相移 549

8.5.8 速度分析 549

8.5.9 水平叠加和偏移 551

8.5.10 反演 555

8.5.11 道积分 555

8.5.12 差异振幅包络、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 556

8.6 模拟井层位标定技术 556

8.7 层序分析 556

8.7.1 概念 557

8.7.2 界面的识别和追踪闭合 567

8.7.3 层位标定 567

8.7.4 岩性反演与预测 568

8.8 地震相分析 568

8.8.1 几何参数 569

8.8.2 物性参数 571

8.9 沉积相分析及成图 571

8.10 层序地层学盆地环境描述技术系统 575

8.10.1 系统简介 575

8.10.2 文件管理 577

8.10.3 模型库 577

8.10.4 层序分析 578

8.10.5 地震相分析及处理 579

8.10.6 沉积相分析及成图 579

8.10.7 工具 579

8.10.8 帮助 580

参考文献 580

第9章 以油气运移聚集为主的盆地模拟技术&温珍河、林峰、曾荣佳、仝志刚、胡根成、戴春山、王明君 585

9.1 研究现状和问题 585

9.1.1 研究现状 585

9.1.2 急待解决的问题 586

9.2 盆地模拟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586

9.2.1 盆地模拟的基本原理 586

9.2.2 盆地模拟系统构成 590

9.3 早期评价中的油气运聚概念模型和实现策略 591

9.3.1 油气运移聚集的概念模型 591

9.3.2 实现策略 593

9.4 流体势模拟技术 593

9.4.1 流体势分析 593

9.4.2 流体势模拟 594

9.5 在限定性运移路径理论指导下的二次运移模型 596

9.5.1 封堵面的形态和优势运移通道决定了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方向 596

9.5.2 伸向烃源区的水下河道或重力流水道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路径 598

9.6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中的圈闭寻找机制 602

9.6.1 技术思路 602

9.6.2 圈闭寻找机制 602

9.7 多层多次有限拉张热演化正演模拟 603

9.7.1 研究现状 603

9.7.2 多层多次热演化正演模拟 604

9.8 二维盆地模拟 606

9.8.1 研究现状和进展 606

9.8.2 二维盆地模拟系统基本原理和系统构成 607

9.8.3 算法研究和新增系统功能 608

9.8.4 应用实例 617

9.9 主要进展和问题 619

9.9.1 主要进展 619

9.9.2 存在的问题 620

参考文献 620

结束语&戴春山 623

编后记 62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