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顾颉刚全集  20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5
顾颉刚全集  20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5

顾颉刚全集 20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5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颉刚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101076318
  • 页数:542 页
图书介绍:
《顾颉刚全集 20 顾颉刚读书笔记 卷5》目录

法华读书记(一) 3

通史编写 3

青海土人 4

吐谷读音 6

孙培 6

千亩 6

赵之三宝 6

《升庵集》 7

石纽 7

昆仑塞 7

广西之昆仑 7

《通雅》言昆仑 8

空桐与崆峒 8

大騩山 8

昆陵 9

小昆仑 9

王母桃 9

流沙与弱水 9

商与殷 10

《商书》恐为周人作 10

众与民非奴隶 11

《商书》中代名词 11

《尚书析》 12

《尚书》十种 12

“牧”即“沫” 13

《尧典》本《洛诰》 13

庄周蝴蝶梦 14

九天玄女 14

昆仑顶将就园 15

程仰之《评古史辨》 15

中国社会发展史 15

象郡不在越南 21

沙漠中伏流 21

纳言 22

两伯夷 22

禅让说疑出田齐 23

蚩尤以虫为名 23

《大诰》中之矛盾 23

《洪范》中之“人”与“民” 24

祀为大事 24

《金縢》故事之解释 24

宝天路与息壤 25

《尚书》课业 27

《大诰》、《酒诰》之服 27

崆峒与昆仑 27

尧与皋陶 28

霍山称岳 28

官亦称民 28

《书经传说汇纂》引用姓氏 28

《信陵君》剧 30

报恩与救国 32

《周秦诸子汇刊》拟目 32

徐君宝妻及谢氏妇事与孟姜女传说 33

三青鸟变为三仙女 34

李白咏西王母 35

陶潜诗之昆仑玄圃 35

朱熹论《山海经》 35

王应麟论《山海经》 35

农民暴动与宗教 35

“不”为语词,无实义 36

《北史》记观书于市 36

《秦本纪》与《始皇本纪》 36

丘处机混合三教 36

夫差开二运河 37

吴国工业之发达 37

时代潮流与改革 38

墨家盛衰 38

法华读书记(二) 39

口语与文言 39

《世说新语》所记晋代成语 39

《大诰》文体 40

殷、周关系 40

“寡”为尊词,非谦词 41

“德”与“刑”对举 42

伪孔误解“德”字 42

《康诰》“乃其速由” 42

“民”指王 43

“邦”与“国” 43

“命”字义 43

《召诰》中记事、记言文 43

《召诰》篇义 44

“小臣”用作谦词 44

太行亦有岳名 44

周公子明保 44

《洛诰》地点 45

“孺子其朋”为命伯禽词 45

《洛诰》中有《鲁诰》 45

《洛诰》错简 46

“殷见”与“殷祀” 46

“明保予冲子”下皆为颂周公语 46

《洛诰》中“伻”字六见 47

《洛诰》中“万年”三见 47

《洛诰》中“后”字三见 47

“王如弗敢及” 47

《洛诰》大意 48

郭说《洛诰》未必是 48

《洛诰》错简 48

《洛诰》中一正一反,辞意相承 49

“恭先”与“孚先” 49

“小子”、“冲子”皆“予”之说明 49

《多士》中“民”亦指君 49

“文祖”之误解 50

童书业论予《穆天子传》一文 50

“宁王” 52

郑玄认《周官》在《洛诰》前 52

周公对于殷民之两种态度 52

卫宏造成王伪史 53

周公辟居二年之有无 53

自迁殷民至筑洛邑中间相距五六年 53

评王国维《周开国年表》 54

王国维说《酒诰》“元祀”与《洛诰》“元祀” 55

《羌伯敦》记其祖有功于文、武 55

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 56

《召诰》与《洛诰》为一篇文字之分拆 57

《梓材》摘篇中字为题目 58

于鹤年评《浪口村随笔》 58

何定生论《尚书》的文法及其年代 59

祖乙为中宗,亦即帝乙 60

洛邑亦称殷,成周与王城非两地 60

西周之套语 61

梁廷柟编金文为《书余》 62

卿大夫亦可称祖为“文祖” 62

徐中舒论古代东方原用独轮车,至殷人乃输入两轮大车 62

洪钧《中俄交界图》受绐 63

苏摊蜕变为苏戏 65

牛女故事中创造喜鹊大仙 66

弹词中增入批判 67

《聊斋志异》中《姊姊易嫁》与史实之抵牾 68

清代大城市中进出城分左右行走 68

《聊斋》记金和尚不合事实 69

整理《尚书》,拟作十书 69

十目一行 70

清高宗改《夏小正》“麋角解”为“麈角解”由实验来 71

广西药物 71

民族学院之民族数 72

云南民族数 72

西落鬼戎即陆浑戎 72

唐代已称同辈曰兄 72

西北民族数 73

《渔矶漫钞》中之吴歌 73

章文宝妻事与《雪梅吊孝》 74

《聊斋志异》取材笔记小说而为改头换面 74

溺人作河伯 75

师祭蚩尤与黄帝 75

《周官》中田猎字作“甸” 75

法华读书记(三) 76

鬼、瓜、九 76

鬼、瓜、九 76

狄戎 76

狄与戎古不分 77

狄与戎古不分 77

郑玄分戎、狄 77

鬼侯与九侯 77

经学史 78

经书 79

经学史 79

大千、中千、小千世界 80

东西方族 80

马列主义与考据 81

《越九歌》 82

古籍整理 82

版本与解释 83

中国面积较邹衍说 83

殷周奴隶 83

膳夫官职 84

经传中汉人作品 85

古代奴隶逃亡 85

秦岭北坡林区之瓜子族 86

《周官》与《月令》同源 88

庶人 88

《周法》 88

《周礼》四时狩 88

《考工记》与《易传》 89

绘事后素 89

夫人与夫子 89

介之推之死与夷齐之饿 89

晋军队组织与《牧誓》 90

大夏门在西北 90

十三国会吴与涂山禹会村 90

曹元弼著述 90

《司马法》言军赋 91

祭公言五服 92

《洛诰》记成王至洛时间 92

单襄公论陈与子产坏晋馆垣语 92

司里与里君 93

《周之秩官》 93

《周秩官》与《左传》校 93

“虞人入材”与“命士须材” 94

《夏令》与《夏小正》,《时儆》与《月令》 94

偫与峙 94

心星名火与“改火” 95

夫与彼 95

春秋时上僭之风 95

里革语与《月令》 96

蕃山泽之庶物 96

鱼别孕 96

鲲之大小 97

古书文法 97

越与扬 97

郄氏家半三军 97

楚人宝玉 98

贵族妇女称主与子 98

“云连徒洲” 98

王孙圉论圣人 99

越为芈姓 99

越非姒姓 99

越与楚人 99

展禽论祀爰居不及少康 100

《公羊传》中客观之辞 100

声与圣 101

烝非冬祭 101

《春秋》称名与字本无定,解《经》者曲为说 101

春秋时人以“父”为名 101

女公子但称公子 102

齐师 102

黑羊朝、白羊朝与白狄、赤狄 102

统一阵线 102

蒉尚不如杞梁妻 103

《檀弓》误说春秋事,《大学》又袭《檀弓》 103

夫妇避嫌 103

古谥不止一字 104

曹沫以剑劫齐桓事非实 104

《春秋》经三重主观涂饰 104

鲁子释《公羊传》文 104

鲁无三年丧 105

闵服庄丧不及三年 105

《史记》改《齐策》之苏秦为苏代 105

三字之连绵词 105

诸侯可祖天子,大夫可祖诸侯 106

战国时国数 106

颜斶引《老子》 106

面刺、书谏、谤议 106

曹赤与曹羁争国 107

《春秋》书曹、莒大夫,《公羊传》定为一贤一讥 107

鲁继统法未定,《公羊传》所言不足信 107

《公羊传》谬谓鲁不行三年丧为失礼 108

郭与虢 108

《公羊传》谬以齐宋江黄之盟为全体诸侯之盟 108

古代散文二派 108

游说士与行人之官 109

程荣《汉魏丛书》 109

公子雀声与黄鹄六翮 110

木公与金母 110

弾词开篇 110

弹词与曲调 112

唱调与字数 112

雍门周为孟尝君奏悲曲 112

上海地方剧 113

《左传》与《战国策》之文 113

《古文观止》 114

法华读书记(四) 115

周王不行三年丧 115

公扈子谈邾娄颜故事 115

《春秋》传因经文之异而立说 115

《传》谓《春秋》褒祭仲 116

媵 116

《那》之乱辞 116

雅与夏 117

近三百年学术可分四阶段 117

于鹤年论学术工作 118

《春秋事释》 119

《谷梁》谓莒灭缯非灭 119

故宋 119

马、郑、王皆有“别录” 119

郁夷与嵎夷 119

张燧论四岳为一人 120

孟子、司马迁误认禹迹 120

张燧驳《金縢》 121

《千百年眼》 122

礼学兴于秦汉 122

孟子不行三年丧 123

《小雅·鸿雁》为东迁时流民诗 123

《左传》与《纲目》 124

经学与政治社会关系 124

《周礼》与《司马法》之民兵组织 124

《孝经·诸侯》章与汉代封国 126

三族与九族 127

短丧不始汉文帝 127

秦法弃灰有故 128

秦不绝儒生与经籍 129

《逸周书·周月、时训》皆汉人作 130

《虞夏赎金释文》 130

大约剂书于宗彝 130

《尚书》古写本 131

李盛铎与敦煌卷子 135

“用田赋” 136

洪颐煊考古史文字 136

王元启著作 137

罗汝怀论“诞受羑若” 137

《书林扬觯刊误补义》 137

《诗双声叠韵谱》 137

钱馥《小学盦遗书》 137

王舟瑶考古史文字 138

《禹贡》中江 138

黄奭辑逸书 139

黄奭辑《纪年》及《古史考》 139

黄奭刻江藩书 139

黎士弘《仁恕堂笔记》 139

李公佐《古岳渎经》 140

方士庶论钟馗 140

金诺《韵史》 140

《檀几丛书》中之社会史料 141

葑门古作馎门 141

《吴郡志》与《吴县志》中记杨惠之 141

旧有者为小,新起者为大 142

李长吉《神弦曲》 142

李长吉《恼公》诗写女巫迎神 143

唐人想象中之西王母 144

即席赋诗付妓弾唱 144

漫画讽刺 145

诸葛亮六次北伐 145

《后出师表》论刘繇、王朗 146

《后出师表》之六未解 146

前、后《出师表》情绪不同 147

前后两《出师表》意义不同 147

诸葛亮空城计非实事 148

李攀龙咏明妃无地理常识 149

宋遗民耻为元用故以曲显 149

郝经雁足书可疑 150

李贽对张燧、金人瑞之启发 151

李贽以《水浒传》为元人民族主义之寄托 151

孔融与苏轼之想当然 152

法华读书记(五) 154

经与礼 154

驽马十驾 155

《尚书》整理 155

张韬胎说古史 156

程演生游伊拉克 156

《安徽丛书》 156

黄巾与《太平经》 156

《包元太平经》与《太平经》异旨 159

盘庚徙都 159

三百四岁为一德 159

瞽人为乐官 160

魏秀仁著作 160

洪齮孙古地理书考证 161

《肇域志》 162

《国策》与《史记》 162

史迁录《左氏》书 164

以修辞学定古书年代 164

《尧典》与《易传》同时 167

淮水、涂山与禹传说 167

黄河夺淮 168

泗州大圣 169

西周纪时法 170

旗用兽 170

《曶鼎》纪时与《春秋》同 170

夫概王 170

开明与驩兜 171

吴起为卫左氏人 171

秦昭王与天神博 171

相室 171

陈启天重编《韩非子》 172

三族罪 172

田婴为薛子 173

《尔雅》混代名词与动词为一 173

巡守以迁庙主行 173

两套历法并行 174

大簠簋 175

《金縢》与他种古籍不同 175

壤与息土 176

焦循《书义丛钞》 176

焦循《读书三十二赞》 176

方苞为《伪古文尚书》辨护 180

方苞疑《君奭序》 180

方苞以《书大传》、《毛诗序》出《史记》后 180

方苞补正《史记注》 180

方苞疑《周官》,开廖平一派 181

陈逢衡为护《伪古文》而注《逸周书》 181

蒋学镛反对戴东原 181

杭世骏论古史 181

朱熹论古史… 182

《诸儒奥论》与《九经疑难》 182

俞玉《书斋夜话》 182

《八代文萃》 182

冯桂芬《宗法论》 182

黄彭年《陶楼文钞》 183

陶澍经说、史说 183

刘猛将军 183

竫人 184

吞象之蛇 184

杨慎以边疆事物释《山海经》 185

豫剧改革 185

豫剧向陕、甘发展 187

常香玉吸取他剧种优点 187

魏含英说《孟姜女》 188

《孟姜山志》 188

隋炀帝筑长城 188

法华读书记(六) 191

杨沂孙评《说文》与段、王两《注》 191

王仁俊著作 192

清代校勘学分二级 193

颉刚拟作书 193

颉刚已出版书 196

上谷嫣水 197

《上古时代中国图》 197

吴之南洋扩展 197

“在夏后之侗” 198

周处墓与周金墓 198

《四库提要》纂修稿本 199

钱基博评康、梁书 200

《图书集成》以集成局本为善 203

张穆《魏延昌地形志》 204

吴国世系之异说 205

苏州之禹传说 210

苏州之柳毅传说与遗迹 213

《景善日记》为荣禄党伪作 213

伪作之嫁祸与避祸 214

卢靖与卢弼著作 214

《梦粱录》记茶肆 215

《梦粱录》记酒食店 216

北宋苏州户口甲于全国 216

《梦粱录》记文娱活动 217

扑刀 223

法华读书记(七) 224

秦嘉谟刻《世本》 224

秦本《世本》各篇序 225

《史记》与《世本》 227

《史记》所承史体 228

《史记》体裁源流 229

《史记》隐分经、传 229

汉人说皇与王、帝与伯之血统关系 229

云中盗以戈击楚昭王 230

虞山蒙吴名 230

长洲 230

卢文弨校《古今逸史》 230

《越绝书》每篇首必言“昔者”,与《尚书》之“曰若稽古”同 230

冰室 231

监人监水语之增入《酒诰》 231

《越绝书》以少昊、太皞、祝融等为黄帝臣 232

越进西施为后起传说 232

越以子女为吴奴隶 233

吴王夫差亡国真因 234

苏州西施遗迹 234

吴城郭与小城 235

灵岩山西施故事 236

香山与采香径 236

吴王井等古迹 237

唐人咏西施诗 237

语儿亭 237

卧薪尝胆 238

《越绝书》中记战国越事 239

东海王与繇王 240

越之汉化 241

《越绝书》编次 241

《越绝书》内容 242

《吴越春秋》出《越绝》后 243

仅存之古代地方史 243

《越绝》记越人语言 244

《吴越春秋》记禹事 244

徐天祜疑《吴越春秋》中之禹事 245

涂山有四 246

《越绝》记越地涂山 247

俞樾《日记》 247

湖州尧迹 249

战国、秦、汉儒家文字 249

清代扬州学派 250

小子与孺子 251

朱彬记干嘉学风 252

孔庙从祀为各时代学术思想之反映 252

《中庸》受人注意早于《大学》 253

《古今人表》分等不当 253

宰相职 254

永靖积石关 254

国民军驻甘时之民谣 254

甘肃公务员谚 254

汉人研究藏文化 255

兴化施耐庵祠墓 255

凌廷堪《论曲绝句》 256

高启《宋赐进士丝鞭歌》 259

吴、越巫 260

平门与巫门 260

明末巫风 261

五通神 261

戏园设船上,戏园无顶棚 262

苏州说书 263

北京说书 264

冯梦龙殉国 264

顾禄 264

行春桥串月 265

钮家巷石桥阑 265

洞庭山游记 265

法华读书记(八) 270

顾夷《吴地记》 270

仲雍墓二说 270

吴地有冯驩宅与古冶子等墓 270

《吴地记》古馆八所 271

《吴地记》古坊六十所 271

吴、长洲四十一都名 272

吴地桥名 272

《吴地记》作于唐人,为宋人所窜乱 273

《吴郡志》引《旧图经》 274

苏州唐、宋坊名 274

姑苏台遗址 277

长洲 277

越城 278

阖庐遗迹 278

苏州吴、越遗迹 279

横山 280

越来溪 280

阖庐、夫差性情不同 281

夫椒 281

吴俗轻死 282

艮岳石存燕、吴二地 283

金国主受印宝可证《顾命》陈弘璧、琬、琰 284

吴备越之军事建设 284

奄南迁后为吴所灭 285

吴王田在苏州城西北 285

阖庐冰室 285

吴国畜牧址 285

吴越交通及水利工程 286

胥门与伍子胥无关 286

阖庐制剑处 286

吴王秋冬居城,春夏居山 287

长沙山疑即长洲 287

长人从海上来 287

春申君在吴建置遗迹 287

《越绝书》著作年代 288

黄帝之囿与巴比仑之悬空花园 288

伍子胥筑吴城可能受昆仑传说之影响 293

顾震涛《吴门表隠》系补石《志》之遗 293

相王坟 293

苏州之禹传说 294

吴越故事传说 294

杨素筑城 295

瑞云峰 296

沈万三遗迹 296

北寺非报恩寺 296

匠门外冶铁遗址 297

真娘为隋人 297

造北京城之蒯福 298

苏州货殖 298

皮场大王、门坎税 299

裕谦剥夺妇女权利 299

畲太君实姓折 300

《折克行碑》 300

《金史》记折氏事 301

《老子》古本 301

何绍基与杨翰 302

吴三桂《上康熙皇帝书》 302

杭商胡雪岩 304

俞樾《拟续经解目录》 305

苏州乡村妇女装束极似西南少数民族 306

金筑中都城用涿州土 306

百越叛秦 306

始皇曾在吴开通陵渠至越 306

会稽郡治曾迁丹阳 307

越地之禹传说 307

越地之孔子传说 307

越都琅琊之年 308

怪山自来 308

官渎 309

越灭吴后范蠡未逃 309

吴军深人越境 309

独妇山 309

《吴史》 310

始皇巡守会稽事 310

五路神 310

吴中三名妓 311

顺治帝死非出家 312

落发家居 312

《清实录》记世祖崩 313

董鄂妃之死 313

常州天宁寺刻经 313

法华读书记(九) 314

于阗东之大夏 314

和氏璧 315

月氏与虞 315

邓隆《漓水大夏水考》 316

《管子·轻重》著作时代 318

大夏与覩货逻 319

夏、货、华 319

盐泽 319

《吕览》大夏 320

越人徙河东 320

水绝壤断 320

决河与堤防 321

齐、赵、魏筑堤相泛 321

《春秋》不载河徙 322

泰山与夷、夏之争 322

五胡托中国古帝 324

赫连氏号夏 324

统万城 325

赫连制器 325

齐桓西征 326

奄 328

吴都江西 329

夏门 330

男女别涂 330

有济 330

穷桑 331

王子搜 332

月氏与大夏 333

大夏与昆仑 333

徐与舒、偃与嬴 334

汉大夏县 335

大夏与希腊 335

大夏西移次第 335

亳与陑 336

《离骚》地名 336

金鹗考地理 337

孙熹论金鹗学术 337

舜死地有东、西、南三说 338

禹都阳城 339

唐、晋、鄂 340

桀都河南 341

“三亳阪尹” 345

阎若璩论三亳 347

汤墓所在 348

亳与薄 349

皮锡瑞论亳在陕西 350

金鹗论汤都 350

王国维《说亳》 351

北齐叠假山 352

黄帝都新郑 352

空桐 352

东方之蜀 352

嵩高 353

纶 353

杨惠之作千手眼观音 353

杨惠之作小佛像 354

苏轼诗中吴语 354

套数之尾声 354

尾声例 355

?、息壤 356

万俟与墨台 357

《玉篇初校》 357

黄池之会吴、晋先后 358

梁筑城曲 358

巴渝歌 359

王颂蔚稿本 359

法华读书记(十) 360

亳之三区域 360

亳与殷非一地 362

雷学淇论亳、殷 363

武丁入河徂亳非迁都 364

绍兴益祀 365

西汉刺史治所 366

金文中之成周即东都 366

金文中之亚 367

楚王族系统表 367

楚系异说 368

楚都邑疆土 370

丹阳三说 372

楚旧居河域 373

楚武王前年数 373

两楚丘 374

平五戍申、吕、许 375

洞庭与湘君 376

巫山神女 378

淮域诸国之灭亡年代 379

徐、舒与偃、赢 381

昆吾之迁 382

徐与淮夷非一 382

徐与? 383

徐州、舒州与薛 384

黄氏《逸书考》与《汉学堂丛书》 387

《史记》“语中”与“事中” 388

彻 389

楚灭庸 389

鋭司徒与辟司徒 390

阮元《孝经郊祀宗祀说》 391

评阮说 392

《召诰》、《洛诰》抵牾处 392

《召诰》、《洛诰》之作者 393

成周之水利 393

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之错乱 394

西汉三言诗与《楚辞》 394

王右军书《千字文》 395

《借东风》剧之新说明书 395

唐、宋间之三国故事 396

山猫 396

《水经注》引《禹本纪》 396

厉与梁 397

《道德经古本集注》 398

春子名卫 398

文言即国语 399

孙德谦之诸子学 399

印度谓于阗为屈丹 400

《南台备要》与《乌台笔补》 400

胡吉宣《玉篇》研究 401

法华读书记(十一) 403

鄞之徐城 403

《纪年》夏、商国都 404

庇即邶 404

《纪年》称夏、商王为帝 405

《纪年》记桀、纣俱作琼室、玉门 406

《纪年》据后事称荀叔 406

《纪年》钞《春秋》 406

赤岭鸟鼠同穴 407

干陀罗国斗象 408

葱岭为天地之中 408

顾栋高论春秋地图 408

鲁有奄城、奄里 409

“奄君薄姑” 410

郱即骈 410

管仲言“东至于海” 410

顾楝高说汲县为邶邑 410

晋水 411

彭城之国际关系 412

漕与曹 412

楚方城与内方、外方 413

庸方城 414

寒与穷 414

阖闾决水灭徐 415

孙叔敖决期思溉田 415

成周即王城 415

逆畤 415

下都、下国 416

顾栋高说豫章 416

扬拒、泉皋 419

逵路、逵市 419

宋、鲁、卫、郑皆祖天子 420

《尚书》、《史记》中之鸟夷、“岛夷” 420

《史记正义》解岛夷 422

青州亦有鸟夷,潍即淮 422

郯与鸟夷 423

淮夷为鲁东夷 424

莒县之徐河 424

会于淮 424

金文中之淮夷与南淮夷 425

金文中之东夷 427

淮夷与江、汉 427

宋与越 428

南越建德之国 428

越姓 429

臣瓒、师古等论越姓 430

濮 430

越之散于海上及徙于江、淮 431

宋翔凤论越章即豫章 433

扬越与华夏 434

东西瓯 434

秦亡于伐越 435

百越 437

《周官》赋税与《禹贡》反 437

吴为江东都会 437

三钱之府与三归之台 438

周景王铸大钱 439

《秦誓》为秦博士作 439

《三国演义》之政治背景 440

《水浒传》之政治背景 441

刘向《说苑》、《新序》之整理 441

楚之芈姓与熊氏 441

《召卣铭》赏地方五十里 442

虎符之制 442

锡金作鼎 442

周王军制 442

西周都郑 442

郡制 443

《商君书》中之离朱、离娄 443

《商君书》中之驺、虞 443

《华山碑》之毁 444

古碑供建筑 444

阿育王塔 445

酒泉与哭泉 445

《急就篇》所载二字名 446

钱大昭《广雅疏义》 446

王骏图兄弟《史记旧注平议》 446

《古今图书集成》之版本 447

法华读书记(十二) 449

陶丘与唐 449

焦灭时 449

士会封范为狄地 449

晋水即平水 451

狄之兴亡 452

圁与圜 455

齐桓征狄 456

河西狄地 456

代亦狄 457

代国事 459

太行八陉 460

戎、狄不可分 460

王国维论戎狄 461

诸夏集圑 462

伯翳与益 463

偃嬴诸国 464

穷桑 469

顾余侯 469

《秦本纪》嬴姓国 469

《潜夫论》嬴姓国 470

春秋末吴都邗 470

北土之亳 475

春秋《经》、《传》地名之异,楚灵王迁许之纷扰 475

杞县高阳城 477

楚东之夷 477

楚襄为郡距秦 478

围津、韦城 478

松柏之塞 478

禹生石纽 479

北江、中江 481

郑、南郑、新郑 483

考终命 483

国人 483

会于淮 484

姚际恒论金锡 484

方苞论改字及校勘 485

敖继公论《仪礼》为侯国部分之礼 486

长洲有二 488

古人日用器物当作考定 488

《竹枝词》之和声 489

《莲花落》形式三种 490

汉代歌辞之和声 491

庄述祖《铙歌解》 491

乐辞与乐声 491

艳与趋 492

八比与杂剧 492

《宋书·乐志》论大曲艳、趋、乱 493

法华读书记(十三) 494

历史主人 494

鲁内政改革 495

李冰与蜀水 495

司过即纳言 496

文祖与文祖丁 496

契封之商 496

郭嵩焘在英法联军攻天津时所作函 496

瘴气 498

汪琬疑《仪礼·丧服》 499

徐积疑《丧服》 500

崔述疑《仪礼》 500

顾栋高疑《周官》、《仪礼》 501

蜀路石妇 501

白居易论长江上游无水患 502

白居易《妇人苦》诗 503

唐代嫁女之侈 503

白氏《新乐府序》 504

白氏《竹枝词》 506

柘枝舞 506

白氏《杨柳枝》词 507

霓裳羽衣舞 508

白氏音乐诗 509

白氏《太湖石》诗 511

《宋稗类钞》中所记艮岳 513

苏洵《木假山记》 520

陆友仁所记吴中园林 521

《花间集》记歌唱角色 523

钮诱论息壤 524

三老五更 525

《墨子》中庶人与徒倍 525

《墨子》以荆、越、齐、晋为四大国 526

始皇死后车由九原行之故 526

李健论书体 527

越城考古 529

“鸿”与“皇” 530

周庄之摇城 530

吴夫差之罢民 531

南济与中江、沱江 531

始皇乐琅邪台 531

越世系之整理 532

《吴邑各啚图》 534

李根源记姑苏台 535

汪琬记姑苏台 535

勤庐来书论吴中古迹 536

养鱼养花 537

苏州戏衣业 537

苏州城隍、土地神姓名 537

越在海岸线势力 538

吴中范蠡与黄歇之遗迹 539

吴中乡镇志 539

黄埭范蠡墓 540

蠡口 540

杨慎辨西施 540

北京人口 541

谥法之异称 5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