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研究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研究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官永彬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76993
  • 页数:182 页
图书介绍: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研究》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述评 5

一 核心概念界定 5

二 相关文献述评 10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9

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 19

二 研究方法 25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6

第二章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的综合评价 29

第一节 引言 29

第二节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一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综合评价视角选择 31

二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评价指标体系遴选原则 32

三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3

第三节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的动态评价 34

一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的评价方法 34

二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的评价结果 36

第四节 研究结论 41

第三章 区域民生类公共服务差距生成的制度逻辑 43

第一节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溯源与应用 43

一 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逻辑与理论渊源 43

二 新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异质性假定 46

三 利益集团及其博弈行为 47

四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 49

第二节 转型中的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 52

一 财政分权体制的演进脉络与内生的财政激励 53

二 转型中的财政分权与特殊的政治激励 62

第三节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特征和形式 64

一 资本偏好、流动性约束与外资依赖 65

二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形式 68

第四节 异质性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的结果 71

一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地区财政能力的作用机制 71

二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对政府支出偏好的作用机制 74

第四章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与地区间财力差距 78

第一节 地区之间财力差距的特征事实 78

一 引言 78

二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80

三 地区之间财力差距的总体评价 84

第二节 分权体制下的税收竞争与地区之间财力差距 86

一 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异质性 87

二 异质性的税收竞争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90

三 财政收入对区域财力差距的贡献 91

第三节 分权体制下的转移支付竞争与地区之间财力差距 94

一 转移支付形式及其演变的政治逻辑 94

二 现行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实证分析 98

三 现行转移支付均等化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106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107

第五章 地区差异、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支出偏好 109

第一节 引言 109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定、指标选择与数据说明 112

一 计量模型设定 112

二 模型指标选择 114

三 研究数据说明 117

第三节 计量结果分析 118

一 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118

二 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 121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意蕴 124

第六章 财政分权框架下地方政府行为转型:以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取向 126

第一节 地方政府转型的内在逻辑:动因与目标模式 126

一 政府转型的理论内涵 126

二 西方国家政府转型的历史逻辑 127

三 我国地方政府转型的内在逻辑 131

第二节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分析:内涵与特性 138

一 公共服务型政府内涵 138

二 公共服务型政府特性 141

第三节 地方政府转型的机制设计:激励与约束 143

一 改革政府绩效评价体制,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 144

二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建立传递居民偏好的公共选择机制 146

三 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完善的“用脚投票”机制 147

第七章 财政分权框架下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基于财政均等化视角 149

第一节 转移支付目标的重塑:财政均等化 149

一 转移支付目标的经济学考察:理论依据 149

二 转移支付目标的现实选择:横向财政均等化 154

第二节 转移支付结构的优化: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主导 156

一 调整反映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 158

二 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 159

三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160

第三节 转移支付分配模式优化:建立以公式为基础的均等化分配机制 161

一 财政均等化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162

二 均等化转移支付公式的设计 163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166

第一节 主要结论 166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70

参考文献 1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