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萐父,李锦全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010001103
- 页数:498 页
导言 1
第一编 奴隶制时代(夏、殷、周至战国初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9
绪言 19
第一章 夏、殷、周奴隶制发展时期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31
第一节 夏殷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 31
一、“绝地天通”的神权垄断——从自然崇拜到上帝崇拜 31
二、“治水平土”的经验总结——从征服自然的神话幻想到认识自然的哲学萌芽 35
第二节 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和哲学思想的产生 38
一、殷末开明政论家的哲学思想 38
二、西周初统治集团的哲学思想 40
第三节 西周末年的社会动荡和哲学思想的发展 44
一、怨天、尤人思潮的兴起 44
二、五行、阴阳思想的发展 48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和史墨、孙武的朴素辩证法 53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无神论思潮 53
一、季梁、史?的重民轻神思想 53
二、叔兴、子产的天人相分思想 55
第二节 晏婴、史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56
一、晏婴的“和与同异”、否可“相济”的思想 57
二、史墨的“物生有两”、皆有“倍贰”的思想 58
第三节 孙武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 61
一、《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的朴素唯物论思想 61
二、《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64
三、范蠡的“赢缩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68
第三章 孔丘的唯心主义哲学 70
第一节 “与命与仁”的世界观 71
一、由尊天思想到唯心主义的命定论 71
二、强调主观自觉精神的仁学思想 74
第二节 “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 78
一、承认上智“生知”的先验论 78
二、重视学知,提倡“下学上达”的认识方法 79
第三节 “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 81
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的矛盾和谐论 81
二、三代相“因”、“损益可知”的历史发展观 83
三、“叩其两端”、“温故知新”的认识辩证法 84
第四节 孔丘思想的历史地位 86
第四章 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88
第一节 “必以众之耳目之实”为基准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89
一、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 89
二、“取实予名”与“察类明故” 90
三、“言必立仪”的三表法 92
第二节 “尚力”、“非命”与“天志”、“明鬼”的思想矛盾 94
一、“尚力”、“非命”及对“命定论”的批判 94
二、“天志”、“明鬼”的神秘主义思想 97
第三节 “兼以易别”的社会矛盾观 99
一、“尚贤”、“尚同” 100
二、“兼爱”、“非攻” 101
三、“非乐”、“节用” 102
第五章 《老子》的唯心天道观和辩证发展观 104
第一节 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105
一、“道”兼有两重属性 105
二、“道”生万物与“道法自然” 107
第二节 “静观”、“玄览”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111
第三节 “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 113
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114
二、“反者道之动” 116
三、“挫锐”、“解纷”,“归根曰静” 117
四、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 118
第四节 《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120
第二编 封建制形成时期(战国中、晚期)哲学矛盾运动的展开 125
绪言 125
第一章 子思、孟轲对儒家哲学的深化发展 135
第一节 子思“存诚尽性”的主观唯心主义 135
一、对孔丘“中庸”思想的发挥 135
二、以“诚”为核心的神秘认识论 137
第二节 孟轲“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138
一、性善论——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 140
二、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线 145
三、英雄史观和历史循环论 149
第二章 道家分化中出现的两个重要哲学派别 152
第一节 《管子》书中《心术》等篇的唯物主义“精气”说 152
一、“道”?“精气”的唯物世界观 152
二、“静因之道”的消极反映论 155
第二节 庄周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158
一、“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159
二、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 162
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宿命论 168
第三章 名辩思潮和后期墨家 173
第一节 惠施“合同异”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 174
第二节 公孙龙“离坚白”的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 180
第三节 后期墨家的自然哲学和逻辑理论 187
一、后期墨家的哲学观点 188
二、后期墨家的逻辑理论 194
第四章 总结先秦百家争鸣的荀况哲学 199
第一节 “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200
一、天道自然的思想 201
二、“天行有常”的思想 202
三、“天人相分”的思想 203
四、“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03
第二节 “虚壹而静”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04
一、“天官簿类”和“心有征知” 204
二、“虚壹而静”以“解蔽”的认识方法 207
三、“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 210
四、“制名以指实”的逻辑思想 212
第三节 “化性起伪”和“明分使群”的人类史观 216
一、“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 216
二、“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 219
三、厚今薄古与“古今一度”、“虽久同理”的矛盾 221
第四节 对百家争鸣的理论总结 223
第五章 总结变法运动历史经验的韩非哲学 227
第一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论 227
一、“不期修(循)古、不法常可”的社会发展观 227
二、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229
第二节 “道理相应”的唯物主义规律观 231
一、“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231
二、“缘道理以从事,无不能成” 233
第三节 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35
一、反对“前识”,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则 235
二、“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236
第四节 “矛盾之说”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39
一、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不平衡性的思想 240
二、关于矛盾转化的条件性的思想 241
三、关于斗争在摧毁旧事物中的作用 242
第六章 邹衍和《易传》的哲学思想 244
第一节 邹衍的哲学思想 244
一、“五德终始”的历史观 245
二、“以小推大,以今推古”的方法论 248
第二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250
一、《易传》的宇宙生成图式及其思想体系的矛盾 251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形而上学的归结 254
第三编 封建社会前期阶段(秦汉至隋唐)哲学的发展 263
绪言 263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潮 273
第一节 秦及汉初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准备 273
第二节 汉初黄老之学的朴素唯物论 279
一、汉初黄老“无为”思想 279
二、《黄老帛书》中的哲学思想 282
第三节 贾谊政论中的辩证矛盾观 292
第二章 汉代正宗神学的奠基者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300
第一节 董仲舒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300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302
第三节 “深察名号”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309
第四节 “物必有合”、“天道不变”的形而上学 312
第五节 董仲舒哲学的历史作用 315
一、董仲舒的历史地位 315
二、董仲舒与谶纬神学 317
第三章 战斗无神论者王充的哲学思想 323
第一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前提和思想渊源 324
第二节 “元气自然”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对天人感应论的否定 327
第三节 “疾虚妄”、“重效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圣人神而生知论的否定 334
第四节 “殊气相革”的朴素辩证法和自然定命的形而上学的矛盾 338
一、“同气相成,殊气相革”的辩证法思想 338
二、“命不可勉,时不可力”的自然定命论 342
第五节 “汉盛于周”的历史进化观和“百代同道”的历史循环论的矛盾 345
一、“汉盛于周”的历史进化论 345
二、“百代同道”的历史循环论 348
第六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地位 349
第四章 三国西晋时期的玄学思潮 351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及其演变 352
一、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352
二、玄学思潮的演变过程 354
第二节 王弼的“贵无”论 357
一、“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358
二、“静为躁君”的形而上学动静观 362
三、“得意忘象”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364
第三节 郭象的“独化”论 367
一、“万物独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368
二、“冥而忘迹”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370
三、“大小俱足”的形而上学诡辩论 372
第五章 反玄学思潮在斗争中发展 376
第一节 嵇康的“名教不合自然”论 376
一、“元气陶铄,众生禀焉”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377
二、“求之自然之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79
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论 381
第二节 杨泉的《物理论》 384
一、《物理论》中的气一元论 384
二、《物理论》中的自然辩证法 387
三、杨泉思想的批判性 389
第三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390
第四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 392
第六章 东晋南北朝佛教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396
第一节 佛教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 396
第二节 般若空宗的传入及其与玄学的合流 399
第三节 僧肇的“般若”学 403
一、“即万物之自虚”的本体论 403
二、“即动而求静”的动静观 407
三、般若“无知、故无所不知”的认识论 411
第四节 慧远的“法性”论与竺道生的“涅槃”学 413
一、慧远的“法性不变”论 413
二、竺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416
第七章 反佛的战斗无神论者范缜的哲学 419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及其思想先驱 419
第二节 《神灭论》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证 422
一、“形神相即”的新命题 422
二、“形质神用”的新范畴 423
第三节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质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辩证分析 425
一、区别不同的“质”有不同的“用” 425
二、“生灭之体”的“渐变”与“歘变”的变化观 426
第四节 《神灭论》的理论贡献与局限 427
第八章 隋唐时期佛教哲学的新发展 430
第一节 隋唐佛教哲学的社会基础及理论特征 430
一、隋唐佛教的社会基础 430
二、隋唐佛教的理论渊源 432
三、隋唐佛教哲学的一般思辨结构 433
第二节 华严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法界缘起论” 436
一、“立破无碍”的判教理论 437
二、“心尘”互为缘起的唯心主义本质 440
三、“四法界”说中貌似辩证法的神学思辨 443
第三节 禅宗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顿悟成佛论” 452
一、禅宗“革新”佛教的社会根源 452
二、禅宗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要环节 454
三、禅宗哲学思想的历史作用 461
第九章 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哲学 464
第一节 韩愈的唯心主义道统论 464
一、客观唯心主义的道统虚构 464
二、“顺天”、“合道”,性分“三品”的形而上学 467
三、圣人创制立法的唯心史观 470
第二节 李翱的唯心主义复性论 472
一、性善情邪的僧侣主义人性论 472
二、直觉主义的认识论 474
第三节 韩愈、李翱哲学的历史影响 475
第十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无神论体系 478
第一节 柳宗元的战斗无神论 479
一、“元气自动”的自然观 479
二、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及其对传统神学的批判 480
第二节 刘禹锡的朴素辩证法 484
一、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论证 484
二、“天与人交相胜”的朴素辩证法及其对神学根源的揭露 486
第三节 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 492
第四节 柳宗元、刘禹锡哲学的历史地位 496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哲学与人生》梁琦,徐海峰主编 2019
-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2019
- 《世界文学史大纲》吴宓著;吴学昭编 2020
- 《华为基因 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冷湖编著 2019
- 《一只猫的生活与哲学观》(美)马克·吐温著;钟姗,吴兰 2020
- 《解读西方管理哲学》谢庆绵著 2019
- 《哲学教授送给孩子们的逻辑思考课》冀剑制 2019
- 《后语言哲学论稿》钱冠连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