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3  社会经济卷  上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3  社会经济卷  上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3 社会经济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漆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010094152
  • 页数:444 页
图书介绍:《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是根据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和漆侠先生的提议,按照大宋史的概念编写的一部包括十到十三世纪中国境内全部政权的断代通史,因此取名为《辽宋西夏金代通史》,顾名思义,该断代史不仅包括两宋史,更包括与两宋同时出现在中国版图内的其他各个政权,一个“代”字,就涵盖了辽、宋、西夏、金,以及大理、吐蕃、西辽等少数民族政权。本书本着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和当代中国人的大一统理念,对历史上的个民族政权一视同仁,因此,本书依据皇朝立国时间前后的顺序来安排各章节的内容。但由于这一时期各政权流传至今的史料多少不等,这种客观情况又决定了本书只能以宋的内容占大部分篇幅,尽管如此,本书还是尽可能增加了其他民族政权的内容,甚至喀喇汗、归义军政权的历史都有专门章节叙述,并且注重论述了各政权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联系。本卷主要论述辽宋西夏金的社会经济相关内容。
《辽宋西夏金代通史 3 社会经济卷 上》目录

第一章 辽宋西夏金代的生态环境 1

第一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气候状况与变迁 1

一、辽初至北宋中期的温暖气候(907—1100) 2

二、北宋后期突变的寒冷气候(1101—1127) 6

三、南宋金时期延续的寒冷气候(1127—1279) 8

第二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水系与变迁 14

一、黄河中下游的决口与变迁及其对淮河的影响 15

二、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状况与变迁 20

三、辽宋西夏金时期湖泊的状况与变迁 24

第三节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29

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植被的分布类型 29

二、东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30

三、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31

四、长江中下游与东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33

五、岭南、西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36

六、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的植被分布与变迁 38

余论 40

第二章 辽朝人口和社会 43

第一节 人口 43

一、辽朝建国初期的人口及其构成 43

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流动 45

第二节 民族构成和各民族的社会地位 48

一、辽朝境内的民族分布 48

二、各民族的社会地位 50

第三节 社会结构 51

一、家族组织与社会阶级结构 52

二、斡鲁朵制、头下军州制与契丹社会诸阶级 54

三、奚人地区的农奴制 59

四、燕南地区社会阶级状况 60

五、辽海地区社会阶级状况 64

六、寺院的发展及其内部阶级关系 65

第三章 辽朝经济和赋役制度 68

第一节 社会生产 68

一、畜牧业和农业 68

二、各种手工业 72

第二节 城市和商业贸易 76

一、上京、中京等城市建筑及其重要职能和意义 76

二、燕南雁北及辽海地区的城市和商业 78

三、贸易、通货和征榷 80

第三节 兵役和徭役 82

一、全民兵役制 83

二、农牧相间地区、农业地区的徭役 85

第四节 赋税制度 87

一、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赋税征收 88

二、农业地区、农牧相间地区的田赋征收 89

三、辽朝赋役制度剖析 90

第四章 宋朝户口和社会 94

第一节 宋朝户口 94

一、人口的增长 94

二、户籍和户口统计 97

三、户多口少问题 98

四、人口分布和密度 102

第二节 宋朝阶级结构 106

一、地主阶级 106

二、农民阶级 112

第三节 宋朝宗族 125

一、从门阀宗族制向“敬宗收族”宗族制的过渡 125

二、宋朝宗族的各项组织制度 129

三、几种重要的宗族类型 132

第四节 周边内属民族地区的社会状况及其变化 135

一、周边内属民族的地区分布及社会状况 135

二、北宋中期以后内属民族地区社会状况的变化 138

第五章 宋朝的土地制度 146

第一节 地主土地所有制 146

一、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结构 146

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53

三、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的关系 156

四、地主土地所有制与自耕农、半自耕农的关系 159

第二节 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60

一、自耕农、半自耕农所有制的状况和特点 161

二、影响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的因素 163

三、政府保护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的政策和措施 166

第三节 屯田、营田和官庄 168

一、屯田 168

二、营田 175

三、官庄 178

第四节 职田、学田及弓箭手等田地 181

一、职田 181

二、学田 184

三、弓箭手田 187

四、牧地和荒地 188

第五节 地租 190

一、地租的几种形态 190

二、地租对土地经营的影响 198

三、地租与土地买卖的关系 201

第六章 宋朝的农业生产 206

第一节 宋朝的垦田面积和粮食亩产量 206

一、宋朝的垦荒政策和垦田面积 206

二、各地区的粮食亩产量 209

第二节 宋朝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216

一、宋朝对水利事业的重视 216

二、以疏导河流和淤田肥地为主的北方水利事业 217

三、两浙路的水利灌溉网 218

四、江南东路的高产稳产田——圩田 220

五、福建路的水利建设和沿海人民的“与海争地” 222

六、山区的梯田建设 224

七、水利工程的管理 225

第三节 宋朝的农业生产工具、技术和经营方式 228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228

二、种子、肥料的进步和田间管理、复种技术的提高 232

三、各地区的农业经营方式 236

第四节 经济作物种植和多种经营的发展 241

一、棉花种植及其范围的扩大 241

二、麻的种植和蚕桑业的独立发展 243

三、甘蔗的种植 245

四、果树种植及其专业化 246

五、蔬菜业的发展 247

六、药材、花卉种植的发展 249

七、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 252

第七章 宋朝的手工业生产 259

第一节 采矿业、冶炼加工业的发展 259

一、煤的采掘和使用地域的扩大 259

二、金、银、铜、铁等矿业的发展 262

三、金属冶炼加工业的发展 264

四、采矿业中从应役制到招募制、承买制的变革 269

第二节 铸钱业和军工工业 271

一、铸钱业的发展 271

二、军工工业的持续生产 276

第三节 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280

一、棉布纺织从岭南地区向江南地区的传播 280

二、丝织品产量的增长和技艺的改进 282

三、麻织业的发展 285

第四节 造纸业和印刷业的技术变革与巨大成就 287

一、造纸业的发展 287

二、印刷业的发展与变革 289

第五节 瓷器、漆器等手工业的发展 292

一、陶瓷制造业的兴盛 292

二、漆器制作工艺的发展 296

三、金银加工活动的盛行 297

第六节 盐、酒、茶、糖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299

一、盐的生产 299

二、酿酒业的发展 301

三、茶叶产量及制作技术的推广 303

四、制糖技术的进步 305

第七节 粮食加工、造船等其他手工业的发展 306

一、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306

二、造船业的发展 307

第八节 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的演变 310

一、私营手工业经济的增长 310

二、雇工的广泛发展 311

三、官营作坊中手工业者的地位和状况 314

第九节 手工业生产中的行会组织和匠师制 316

一、宋朝行会的职责及特点 316

二、匠师制度和考功制度 319

第八章 宋朝的城市和商业 323

第一节 宋朝的城市和商业概沉 323

一、城市发展的表现 323

二、区域市场的形成 328

三、城市居民的阶级构成与坊郭户 332

四、宋朝经商的热潮与商业行会 334

第二节 宋朝的商品与商税 338

一、商品的构成和流向 338

二、宋朝的商税制度 341

三、商税的征收及其影响 345

第三节 宋朝的商业资本 349

一、国有商业资本 349

二、民有商业资本 353

三、商业资本的经营方式 355

第四节 宋朝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 361

一、宋朝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361

二、宋朝商人的历史作用 363

第九章 宋朝的货币和高利贷 370

第一节 宋朝的货币 370

一、宋朝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370

二、金属货币和钱荒问题 377

三、纸币的产生、发展和南宋的通货膨胀 385

四、宋朝的白银 389

第二节 高利贷资本的活跃和宋政府的干预 394

一、高利贷资本的活跃 394

二、高利贷资本的利率 397

三、高利贷的作用及宋政府的干预 401

第三节 便钱汇兑与证券买卖 404

一、便钱汇兑 404

二、证券买卖现象的增多 406

第十章 宋朝的交通运输与邮递 410

第一节 主要交通路线 410

一、陆路交通线 410

二、内河交通线 412

三、海上交通线 416

第二节 道路和桥梁建设 420

一、道路建设 420

二、桥梁建设 423

第三节 交通工具及使用 425

一、畜类交通工具的来源及使用 425

二、车、轿的使用 425

第四节 物资运输方式与管理 427

一、漕运 427

二、陆运 429

第五节 关津的设置与管理 430

一、关隘的设置与管理 430

二、津渡的设置与管理 430

第六节 邮传 431

一、递铺的建置状况 431

二、文书传递的等级与方式 433

三、文书传递过程与管理 435

第七节 馆驿与邸店 439

一、馆驿建置状况 439

二、公差人员对馆驿之利用 440

三、邸店 441

第八节 公差人员交通工具的乘用制度 442

一、乘驿 442

二、乘船 4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