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国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800744795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研究的对象 1

一、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揭示国家权力机 2

关运行这一社会现象的科学 2

二、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揭示国家权力机关运行过程规律的科学 2

三、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解释、预测、协调、控制运行的科学 3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内容 4

一、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社会发展规律 4

二、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社会本质 5

三、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一般过程 5

四、国家权力机关运行效率及评价 5

五、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体系 5

第三节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学科特点 7

一、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阶级性 7

二、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实践性 7

三、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综合性 8

四、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独立性 8

五、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规范性 8

六、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动态性 9

第四节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意义 9

一、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实践提出的要求 9

二、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 10

三、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 10

四、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11

五、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改革开放的要求 12

六、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要求 12

七、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是实现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 12

第五节学习和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学的方法 13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学习和研究的指导思想 13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3

三、吸收和借鉴国外立法机关的运行经验 14

第二章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运行 15

第一节巴黎公社运行的经验和教训 16

一、巴黎公社诞生于社会运行中 16

二、巴黎公社的运行 17

三、巴黎公社运行的经验和教训 19

第二节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形成 21

一、农民协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型” 21

二、工农兵代表会、参议会为人民代表大会奠定了基础 22

三、参议会向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 24

四、人民代表大会的形成 25

第三节国家权力机关的曲折运行过程 26

一、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巩固和加强阶段 26

二、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受阻阶段 27

三、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全面恢复和新的运行阶段 28

第四节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特点和优势 31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31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权力机关运行 32

三、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处于最高层次 33

四、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体现了民主集中制 33

五、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体现了人民的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33

第五节 进一步完善国家权力机关运行机制 34

一、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运行职权的具体一制度不完善 34

二、地方人大运行职权的程序还不健全 35

三、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还没有理顺 35

四、国家权力机关本身也还存在问题 35

第三章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运行 36

第一节 法的超源、本质和作用 36

一、法的起源 36

二、法的本质 37

三、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39

四、法的作用 41

第二节 中外剥削阶级法的本质和特点 41

一、奴隶制法的本质和特点 42

二、封建制法的本质和特点 44

三、资产阶级法的本质和特点 45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本质 47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47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48

第四节 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的运行历程 49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立法权运行 49

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权运行 50

第五节 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运行的原则 53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 54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54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55

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 56

五、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原则 56

六、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57

七、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57

八、坚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同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58

九、坚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立法的有益经验的原则 59

十、坚持立法运行权限的原则 59

第六节 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运行的程序 60

一、法律、法规案提出的程序 60

二、法律、法规案审议的程序 61

三、法律、法规案审议终止的程序 62

四、法律、法规草案讨论、修改的程序 62

五、法律、法规草案通过的程序 63

六、法律、法规公布的程序 63

第七节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运行的权限 64

一、立法权的享有机关 64

二、法定的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运行权限 65

第八节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权运行权限划分的意义 66

一、有利于依据我国国情立法 66

二、有利于发挥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积极性 68

三、有利于法制的更加完备和统一 69

第四章 国家权办机关的保证权运行 70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保证权的提出 70

一、国家权力机关保证权提出的依据 71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保证权 71

三、乡、民族乡、镇人大主席团的保证权 71

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保证权运行的范围 72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保证权运行的范围 72

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保证权运行的范围 72

第三节 国家权力机关保证权运行的内容 73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保证权运行的内容 73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保证权运行的内容 75

三、乡、民族乡、镇人大保证权运行的内容 76

第四节国家权力机关保证权运行的形式、原则 77

一、国家权力机关保证权运行的形式 77

二、国家权力机关保证权运行的原则 78

第五章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运行 80

第一节、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运行 80

一、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运行的地位 80

二、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运行的内容 83

三、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运行的形式 86

四、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运行的程序 90

五、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运行的原则 95

六、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造行的保障 98

七、强化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运行 101

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监督权的运行 102

一、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监督权运行的特忠 102

二、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监督权运行的内容 106

三、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监督权运行的形式 107

四、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监督权运行的原则 110

五、扩大国家权力机关工作监督权的运行 113

第三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监督权的运行 115

一、人大代表监督权运行的地位和权利 115

二、人大代表监督权运行的内容和形式 118

三、发挥人大代表监督权运行的作用 120

第六章 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权运行 125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内容 125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权运行的内容 125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权运行的内容 127

三、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权运行的内容 128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的运行特征和作用 128

一、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特征 128

二、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作用 130

第三节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科学预测 131

一、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预测原理 131

二、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预测方法 136

第四节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控制 141

一、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控制的作用 141

二、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控制的条件 143

三、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控制的过程 144

第五节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信息 145

一、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信息的含义 145

二、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信息的作用 146

三、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信息的反馈方法 146

第六节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权运行的程序 148

一、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149

二、分析矛盾,制定方案 149

三、审议通过,公布实施 150

四、信息反馈,追踪决定 152

第七章国家权力机关的任免权运行 155

第一节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运行的作用 155

一、使选举、任命、撤职、罢免落到实处 155

二、使管事与管人落到实处 156

三、使选任人员增强国家、民主、法制的观念 156

四、使国家各项事业顺利进行 156

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运行的内容 157

一、选任前了解的内容 157

二、选任后评议的内容 161

第三节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运行的形式 162

一、选任前了解的形式 163

二、和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见面表态的形式 163

三、会议审议的形式 163

四、颁发任命书的形式 163

五、报送任期目标、年度工作计划的形式 164

六、听取专项汇报的形式 164

七、知识考试的形式 165

八、年终听取述职报告的形式 165

九、组织评议的形式 165

十、受理控告、申诉的形式 165

十一发《国家权力机关建议书》的形式 166

十二、罢免、撤职的形式 166

第四节 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运行的程序 166

一、选任前了解的程序 167

二、选举、任命的程序 168

三、进行知识考试的程序 170

四、组织评议的程序 170

五、罢免、撤职的程序 171

第五节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运行的原则 173

一、客观实事的原则 173

二、“四化”方针的原则 174

三、民主的原则 174

四9、公开的原则 175

五、鼓励竞争的原则 175

六、调查研究的原则 176

七、根本目的的原则 176

第六节加强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的运行 177

一、提高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运行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 177

二、处理好党管干部的运行与国家权力机关 179

任免权运行的关系 179

三、完善国家权力机关任免权运行机制 179

第八章 国家权力机关的会议运行 180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会议的含义和运行作用 180

一国家权力机关会议的含义 180

二、国家权力机关会议运行的作用 181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会议运行的内容 182

一、全国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委员长会议运行的内容 182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会议、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运行的内容 184

三、乡、民族乡、镇人大会议运行的内容 187

第三节 国家权力机关会议运行的程序 188

一、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运行的程序 188

二、常委会会议运行的程序 189

三、主任会议运行的程序 192

第四节 国家权力机关会议运行的原则 193

一、国家权力机关会议运行的政策原则 193

二、国家权力机关会议运行的法律原则 194

三、国家权力机关会议运行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195

第九章 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工作)委员会运行 197

第一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门委员会运行 197

一、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委员会运行的性质和任务 197

二、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委员会运行的特点和组织 202

三、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委员会运行中的问题和对策 206

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委员会运行 210

一、工作委员会运行与专门委员会运行比较 210

二、充分发挥工作委员会运行的作用 212

三、工作委员会运行成效评价 216

第十章 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 219

第一节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性质和任务 219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性质 219

二、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任务 220

第二节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作用和特点 224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作用 224

二、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特点 225

第三节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要求和措施 228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要求 228

二、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措施 229

第四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的改革 230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改革的必要性 230

二、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231

三、国家权力机关的办公厅(室)运行改革的内容 231

第十一一章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外部条作 232

第一节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需要党的领导 232

一、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 232

二、党的领导是政治、组织领导 237

三、领导和支持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 240

第二节“一府两院”自觉支持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 242

一、正确认识国家权力机关的运行 243

二、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形式 244

第三节 舆论对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作用 247

一、舆论是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坐标 247

二、舆论是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尺度 248

三、舆论是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杠杆 248

第十二章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内部条件 250

第一节 提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员的素质 250

一、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 250

二、提高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素质 254

三、提高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索质 260

第二节 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机构建设 267

一、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建设 267

二、加强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的建设 268

第三节 国家权力机关运行应掌握的基本功 269

一、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调查研究意和功能 270

二、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调查研究形式 272

三、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调查方法 273

四、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调查分析方法 284

五、国家权力机关运行的调查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287

第十三章 人大制运行与议会制运行比较 294

第一节 会议的起源、运行特征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294

一、议会的起源和运行特征 294

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300

三、我国不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308

第二节 人大制运行与议会制运行的根本区别 311

后记 3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