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与气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
道与气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

道与气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01084771
  • 页数:4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作者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多年之后所作的总结性发言。全书以中国传统哲学中“道”与“气”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范畴为中心,按照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明以迄今日得时间顺序,展开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哲学史论述。其中既有对中国哲学传统的深入剖析,又不乏与西方文明的扼要比较,且包含了作者对当代中国哲学现状的反思。
上一篇:熊十力传下一篇:非理性的时代
《道与气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内容提纯和逻辑进程》目录

导论 1

第一章 先秦哲学 14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源头 14

第二节 “道”范畴的诞生 17

第三节 老子的清静无为之道 21

第四节 孔子的礼治和仁道 25

第五节 墨子的兼爱之道 29

第六节 庄子的自然之道 32

第七节 孟子的仁义之道 34

第八节 荀子的隆礼之道 37

第九节 法家的法治之道 40

第十节 阴阳家的阴阳消息之道 42

第十一节 《易传》的一阴一阳之道 44

第十二节 气论 46

第十三节 精气与鬼神 50

第十四节 气的中介作用 51

第十五节 人与天地参 53

第十六节 名实之辨 57

第十七节 人性理论 60

第十八节 先秦时代思想面貌鸟瞰 62

第二章 秦汉哲学 65

第一节 秦代的治国之道 65

第二节 汉朝的治国之道 66

第三节 天人感应说 72

第四节 天人相副说 75

第五节 阴阳五行框架 77

第六节 天道的种种新表现 80

第七节 实践中的天人感应学说 83

第八节 对天人感应的批评与天道自然说的复兴 86

第九节 天命论及其新形式 88

第十节 天人起源论 92

第十一节 人体结构及精神和肉体的关系 96

第十二节 禀气人性论 99

第十三节 以气论为基础的历史政治哲学 102

第十四节 道、玄之辨 104

第十五节 本末问题的讨论 107

第十六节 汉代的正名工程 110

第十七节 变化论 112

第十八节 际会机变论 115

第三章 魏晋哲学 120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哲学转折 120

第二节 礼仪的本质要求与本末之辨 125

第三节 由本末之辨到有无之辨 128

第四节 从有无之辨到言意之辨 132

第五节 自然与名教之争 135

第六节 越名教、任自然的有限性 140

第七节 自然与本性 141

第八节 崇有论 146

第九节 有无之争简评 155

第十节 玄学与哲学 160

第十一节 道教的成仙之道(上) 162

第十二节 道教的成仙之道(下) 166

第十三节 道教中道与术的争论 171

第十四节 佛教的传入和最初的哲学建树 173

第十五节 魏晋以前关于命运的讨论 175

第十六节 佛教报应说的兴起 178

第十七节 从报应到轮回 181

第十八节 从轮回到人死能否为鬼 183

第十九节 儒佛之争和灵魂论 187

第二十节 成佛论和佛性说 191

第四章 隋唐哲学 196

第一节 隋唐国家的盛衰和儒教哲学的演变 196

第二节 隋唐国家的盛衰和佛教哲学的演变 199

第三节 隋唐国家的盛衰和道教哲学的演变 202

第四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天命观 205

第五节 《五经正义》中的天意和天命观 210

第六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礼制建设与上帝观 216

第七节 《五经正义》的鬼神观念 224

第八节 《五经正义》的人性理论 230

第九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佛教天台宗哲学 233

第十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法相宗哲学 239

第十一节 法相宗与因明学 245

第十二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华严宗哲学 250

第十三节 隋及唐代前期的禅宗哲学 256

第十四节 隋及唐代前期道教哲学向治国之道的转进 261

第十五节 隋及唐代前期道教本体论、心性论哲学 269

第十六节 方术哲学在唐代的转向 274

第十七节 唐代后期儒教哲学的转变 277

第十八节 唐代后期儒者对天人关系的讨论 281

第十九节 唐代后期儒者关于心性问题的讨论 286

第二十节 唐代后期的佛教哲学 290

第二十一节 唐代后期道教的政治和历史哲学 296

第二十二节 唐代后期方术哲学的演变 298

第五章 宋明哲学一:心性问题 302

第一节 汉唐儒学在北宋的历史性挫败 302

第二节 唐代后期开始的新儒学运动在北宋的接续 305

第三节 理与道 309

第四节 循理是道 313

第五节 性即理 323

第六节 人性善恶 327

第七节 恶与气质之性说 331

第八节 复性和天命之性 338

第九节 存天理与灭人欲 341

第十节 人心道心之辨与气之灵 344

第十一节 主静主敬的修养论 351

第十二节 围绕理学的学派斗争 354

第十三节 心即理说 357

第十四节 从心即理到致良知 362

第十五节 “致良知”的流传和流弊 369

第六章 宋明哲学二:理气问题 375

第一节 天与理 375

第二节 理与气:理不离气 381

第三节 理与气:理气先后 386

第四节 世界模式论 393

第五节 新的鬼神观 398

第六节 新的天人感应说 407

第七节 祭祀理论 412

第八节 理与礼 419

第九节 穷理尽性的自觉 424

第十节 格物致知论一:格物的意义 427

第十一节 格物致知论二:格物的方法和对象 432

第十二节 从格物到知行关系 440

第十三节 对理学的批判之一:政治伦理批判 445

第十四节 对理学的批判之二:哲学批判 449

第十五节 傍理学而行的佛教、道教哲学 456

第十六节 面对中国传统的伊斯兰和基督教哲学 459

道与气哲学的尾声 4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