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比较文学概论 第4版
比较文学概论 第4版

比较文学概论 第4版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乃乔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
  • 页数:548 页
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概论 第4版》目录

第一章 发展论 1

第一节 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 1

1.全球化的界定 1

2.接受或抵制:文化全球化引发的争论 3

3.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 6

第二节 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9

1.比较文学的萌芽 9

2.比较文学的诞生 12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15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溯源 27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27

2.中国比较文学的建立 31

3.中国比较文学的兴盛 37

第四节 比较文学在21世纪文学研究中的发展走向 42

1.比较文学在未来文学研究中的作用 42

2.比较文学未来的学科定位 45

第五节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50

1.文化研究溯源 50

2.对文化研究的辨析与批评 54

3.定位与发展: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56

第二章 本体论 62

第一节 关于“比较”与“文学”两个概念的语言分析 62

1.从汉语字面上对“比较”产生误读的两种可能性 62

2.在印欧语系下对“比较”理解的困惑与误读 66

3.在东西方语境下“文学”被误读的语言修辞原因 69

第二节 比较文学重要概念的介绍及其定义分析 74

1.法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74

2.美国学派关于比较文学概念的定义 79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86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86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89

3.比较文学与“四个跨越”的内在意义链 96

第四节 五种相关学科的概念界分及比较文学的定义 100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100

2.总体文学及其两个层面意义的整合 104

3.世界文学及其五个层面的理论分析 107

4.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119

第五节 比较文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125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本体论? 125

2.什么是比较视域? 127

3.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132

4.比较视域的内质与可比性原则 139

5.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属于方法论 146

第三章 视域论 150

第一节 比较视域的基本特征 150

1.视域与比较视域 150

2.比较视域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153

3.比较文学学者操用比较视域的自觉性 157

第二节 比较视域中的文学对话 160

1.对话机制及对话平台 160

2.对话模式研究:互识、互证及互补 162

3.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165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跨学科研究 167

1.文学创作中的跨学科现象 167

2.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169

3.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规限 173

4.在全球化语境中走向跨文化对话 176

第四节 比较视域中的“汉学”研究 181

1.什么是“汉学”? 181

2.“汉学”的学科性质——客体与主体双重定位 183

3.“汉学”与“汉学主义” 187

第四章 学派论 192

第一节 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 192

1.法国学派的形成与主要理论主张 192

2.影响研究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195

第二节 美国学派与平行研究 202

1.美国学派的形成及基本主张 202

2.平行研究的主要内涵、理论根据与具体方法 206

3.平行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11

第三节 俄国学派与历史诗学研究 215

1.民族性的种种诉求:俄国比较文学发展历程 215

2.以历史诗学研究表达民族性诉求:俄国比较文学特征 221

第四节 中国学派与阐发研究 229

1.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跨文化 229

2.中国学派的折衷精神 231

3.中国学派的阐发研究 233

4.中国学派的意义与局限 237

第五章 方法论 242

第一节 文类学与“形式” 242

1.比较文学的文类学概述 242

2.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244

3.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个案举要 247

第二节 主题学与“流变” 251

1.主题学的成立 251

2.主题与母题 253

3.题材、形象与意象 257

第三节 形象学与“他者” 262

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 262

2.如何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265

3.形象学研究的特点 269

4.形象学研究的前景 270

第四节 类型学与“通律” 272

1.类型学研究:学术史问题 272

2.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借用”与“影响” 274

3.形成类型的两种基本途径 278

4.类型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背景 279

5.类型学研究的目标:通律 282

第六章 范例论 284

第一节 互动: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的比较研究 284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与互动研究的意义 284

2.中国古典诗歌与美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287

3.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293

4.互动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学科意义 297

第二节 接受: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比较研究 298

1.中国对俄国“虚无党小说”的接受 298

2.中国现代作家对俄苏文学的艺术接受 301

3.普希金在中国的接受 305

第三节 影响: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的比较研究 310

1.从日本汉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10

2.从物语文学看中国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315

3.影响的积淀:中国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 317

第四节 身份: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母体文化的比较研究 321

1.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身份与比较文学研究 321

2.比较:海外华文文学内部的文化差异性 325

3.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多种研究角度 330

第七章 翻译论 334

第一节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334

1.什么是翻译? 334

2.作为学科的翻译研究 339

3.翻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343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范围和内涵 349

1.翻译与旅行 349

2.翻译与文化 353

3.翻译与政治 356

4.翻译与哲学 360

5.翻译与性别 364

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未来 369

1.比较文学与翻译(文学与研究) 369

2.翻译研究的未来 373

第八章 诗学论 379

第一节 比较诗学崛起的中西学术背景 379

1.比较文学不可遏制地导向比较诗学 379

2.西方“poetics”的四个层面意义及误读的可能性 382

3.中国“诗学”的四个层面意义及误读的可能性 386

4.关于“poetics”与“诗学”两个概念的汇通性学理分析 389

第二节 比较诗学与国别文论的学科身份差异性就在于比较视域 392

1.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四种可能性分析 392

2.时间与空间:国别文论与学科身份定位 399

3.比较学者的视域:比较诗学与学科身份定位 402

第三节 比较诗学与互文性 407

1.汇通性:比较诗学的内在学理原则 407

2.比较诗学与互文性等概念的疏理 412

3.互文性的扩大化理解:从比较诗学为比较视域下定义 420

第四节 他者视域与第三种诗学 426

1.他者与异质文化、非我因素三个概念的相关理论 426

2.他者视域及其在比较诗学研究中地域政治色彩的淡化 430

3.互为他者的文化相对主义与和而不同的原则 432

4.他者视域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434

5.镜与灯:比较诗学研究的双项互惠关系 438

6.视域融合、交集理论、重构及to make something new 445

第五节 路径与窗口:西方学术语境下的华裔族群比较诗学研究 452

1.华裔学者在西方学术语境下使用英语展开的比较诗学研究 452

2.刘若愚和艾布拉姆斯:中西诗学体系适配的路径与窗口 457

3.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英语著作的两种接受现象 465

第九章 思潮论 475

第一节 接受与过滤: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 475

1.现代主义的概念界说 475

2.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动因与实质 476

3.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接受的过滤机制 483

第二节 影响与重构: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 487

1.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的视角 487

2.中国当代的诸种后现代变体 490

3.个案研究:先锋小说的后现代话语分析 492

4.后现代话语在中国语境下的重构 498

第三节 呼应与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 500

1.西方马克思主义简介 500

2.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对中国现当代诗学的事实影响 503

3.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与中国现当代诗学的平行发展 506

4.中国当代诗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诗学的汇通与阐发 511

第四节 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514

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514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 516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521

第五节 差异与变体:后殖民批评与宗教文化传统 526

1.后殖民批评崛起的国际学术背景 526

2.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世界性宗教背景 530

3.赛义德与“东方”的权力 535

后记(第四次修订版) 5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