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犯罪构成理论之总体概念 3
第一章 犯罪概念 3
第一节 形式与实质的犯罪概念 3
一、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理论学说 3
二、形式概念与实质概念的学理分析 6
第二节 中外犯罪概念的理论考究 8
一、国外犯罪成立条件的形式与实质 8
二、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征理论考究 10
三、我国刑法犯罪基本特征合理构造 12
第三节 犯罪概念的理论建构 15
一、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区分的理论价值 16
二、严重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判断的理论架构 17
三、犯罪概念之双重定义架构与罪刑法定原则 19
第四节 犯罪分类 20
一、犯罪分类的刑事法学流派溯源 21
二、两种流派犯罪分类的价值取向 24
三、刑法立法的犯罪分类 28
四、刑法理论的犯罪分类 30
第二章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35
第一节 犯罪构成理论演进 35
一、理论萌芽:由诉讼法的“犯罪确证”到实体法的“构成要件” 36
二、理论初创:贝林格创建犯罪构成理论基本雏形 38
三、理论发展:迈耶确立犯罪构成理论基本模式 41
四、理论创新:麦兹格创立主观构成要件理论基本理念 43
五、理论细化:威尔哲尔创立开放构成要件理论基本理念 45
第二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考究 48
一、二元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48
二、三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51
三、四层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55
四、德、日处罚条件的理论分析 59
五、中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67
六、英美法系犯罪构成理论体系 68
第三节 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69
一、各种模式犯罪构成理论体系比较 69
二、双层多阶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建构 76
三、犯罪概念与犯罪成立条件 88
第四节 犯罪构成的理论分类 89
一、普通的犯罪构成与加重的犯罪构成、减轻的犯罪构成 89
二、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 94
三、开放的犯罪构成与封闭的犯罪构成 95
四、积极的犯罪构成与消极的犯罪构成 96
五、确定的犯罪构成与模糊的犯罪构成 97
六、简单的犯罪构成、选择的犯罪构成、合并的犯罪构成与混合的犯罪构成 98
七、叙述的犯罪构成与援引的犯罪构成 103
第二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客观要件 107
第三章 客观要件的概说 107
第一节 客观要件的概念 107
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构成要件 107
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行为要素 107
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客观方面 107
四、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客观要件 108
第二节 客观要件的特征 108
一、刑法规定 108
二、决定危害 109
三、事实与规范 109
四、客观外在 110
五、必备条件 110
第三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结构 111
一、各项要素的地位类型 111
二、构成要件行为的地位 112
三、行为附随情状的地位 112
四、特定构成结果的地位 113
五、因果关系的地位 113
六、定量事实的地位 114
七、行为主体的地位 114
第四节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的意义 114
一、区分罪与非罪 115
二、区分此罪与彼罪 115
三、区分犯罪完成与否 116
四、分析危害程度 116
五、理解犯罪构成整体 117
第五节 客观要件规范要素的意义 117
一、表述犯罪实质 117
二、决定犯罪成立 118
三、决定犯罪性质 118
四、影响刑罚处罚 118
第四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构成要件行为 119
第一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概说 119
一、构成要件行为的术语 119
二、大陆法系的行为理论 121
三、构成要件行为的构成要素 124
四、构成要件行为的价值蕴含 127
第二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作为 129
一、作为的概念与特征 129
二、作为的方式 130
第三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二:不作为 130
一、不作为的界定 130
二、不作为的行为性 133
三、不作为的因果关系 136
第四节 构成要件行为的典型形态:实行行为 141
一、实行行为的一般概念 142
二、基准实行行为的行为要素 147
三、基准实行行为的构成模式 150
四、基准实行行为的属性类型 155
五、基准实行行为的主体类型 158
第五节 实行行为的附随情状 159
一、特定行为对象 159
二、特定行为时间、地点、情境 163
第五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特定构成结果及附论 164
第一节 特定构成结果 164
一、特定构成结果的术语 164
二、刑法结果的具体形态 166
三、特定构成结果的理论地位 170
四、特定构成结果与法益侵害结果 171
五、特定构成结果的特征 174
第二节 因果关系 175
一、刑法因果关系理论 175
二、刑法因果关系特征 179
三、刑法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182
四、刑法因果关系类型 183
第三节 附论:特定行为情状(分则定量因素) 184
一、刑法分则规定 185
二、定量事实因素 185
三、情节客观要素 187
第六章 客观要件事实要素:行为主体 189
第一节 行为主体概说 189
一、行为主体的概念 189
二、行为主体的特征 191
三、行为主体的意义 193
四、行为主体的分类 194
第二节 自然人主体身份 195
一、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 195
二、我国《刑法》中的特殊主体 197
三、特殊主体与身份犯 201
第三节 单位主体犯罪 202
一、法人犯罪能力与处罚考究 202
二、国外法人犯罪的立法概况 205
三、我国单位犯罪的刑法规定 209
四、我国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 212
五、我国单位犯罪的入罪范围 219
六、我国单位犯罪的刑事处置 224
第七章 客观要件规范要素:违法性之法益侵害 228
第一节 违法性的基本观念 228
一、违法性的概念 228
二、违法性的实质 230
三、违法性的判断 233
四、违法件的程度·可罚的违法性 234
第二节 违法性的具体表现 234
一、法益侵害特征 234
二、被侵法益的法律类型 237
三、被侵法益的理论形态 239
第三节 违法性的比较展开 243
一、犯罪客体的去留 243
二、犯罪客体的地位·客观规范要素之行为价值评价 245
三、犯罪客体的内容·客观规范要素之法益侵害 246
四、犯罪客体与行为对象 247
第三编 犯罪构成积极要件之主观要件 253
第八章 主观要件的概说 253
第一节 主观要件的概念 253
一、大陆法系犯罪构成之责任要件 253
二、英美法系犯罪构成之犯罪心态要素 253
三、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之犯罪主观方面 253
四、本书双层多阶犯罪构成之主观要件 255
第二节 主观要件的特征 255
一、刑法规定 256
二、决定危害 256
三、事实与规范 257
四、主观内在 257
五、针对内容 258
六、心态时间 259
七、区别品质评价 259
八、必备条件 261
第三节 主观要件的要素结构 261
一、意识的动机的地位考究 262
二、各项要素的具体地位 265
第四节 主观要件的意义 266
一、理论意义 266
二、罪与非罪 267
三、此罪与彼罪 267
四、量刑意义 267
第九章 故意的事实与规范 269
第一节 故意的概说 269
一、故意的犯罪理论地位 269
二、故意成立的立法状况 271
三、故意界说的理论争议 273
四、故意争议的学理剖析 274
五、我国《刑法》规定的揭示 274
六、故意理论的基本架构 276
第二节 故意的认识与意志:心理事实特征 276
一、故意的认识特征 277
二、故意的意志特征 278
三、故意的要素关系 280
第三节 故意的事实认识:规范评价实体 280
一、故意认识事实内容的理论争议 281
二、故意认识事实内容的学理剖析 282
三、认识内容的应然定位·认识内容的肯定 283
四、认识内容的应然定位·认识内容的排除 289
五、我国《刑法》规定的阐释 290
第四节 故意类型 295
一、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295
二、故意的其他分类 303
第十章 过失的事实与规范 308
第一节过失的概说 308
一、过失的犯罪理论地位 308
二、过失成立的立法状况 311
三、过失界说的理论争议 312
四、过失争议的学理剖析 314
五、我国《刑法》规定的揭示 315
六、过失理论架构的要揽 316
七、过失理论架构的构建 319
第二节 过失的认识与意志:心理事实特征 320
一、过失的认识特征 321
二、过失的意志特征 323
第三节 过失的注意义务:规范评价核心 325
一、注意义务的基本内容 326
二、注意义务的规范标准 333
三、注意义务的履行能力 335
四、注意义务的规范标准与注意义务的履行能力 338
第四节 过失的类型 339
一、疏忽大意过失与过于自信过失 339
二、过失的其他分类 343
第十一章 特定心态 345
第一节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 345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要揽 345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界说定位 346
第二节 特定目的及动机与犯罪目的及动机 347
一、犯罪动机与目的的局限 347
二、特定动机与目的的意义 347
三、特定动机与目的的表述 348
第三节 特定动机、特定目的与故意、过失 348
一、特定动机与故意和过失 349
二、特定目的与直接故意的危害目的 349
三、特定目的和危害目的的具体呈现 350
第十二章 故意与过失的缺乏 353
第一节 事实错误:缺乏故意 353
一、刑法上错误概述 353
二、事实错误的基本界说 356
三、事实错误的立法规定 363
四、事实错误的判断标准 365
第二节 不可抗力及意外事件:缺乏责任 374
一、不可抗力事件 374
二、意外事件 375
第四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违法阻却事由 379
第十三章 正当化事由的概说 379
第一节 正当化事由理论地位 379
一、我国刑法理论要揽 379
二、大陆法系理论要揽 379
三、本书理论体系定位 380
第二节 正当化事由本质 381
一、理论要揽 381
二、学理考究 382
第三节 正当化事由类型 382
一、法定的正当化事由 383
二、超法规的正当化事由 383
第十四章 正当防卫 384
第一节 正当防卫的概念 384
一、各国刑法规定 384
二、理论分歧要揽 384
三、本书理论定位 385
第二节 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386
一、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386
二、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391
三、主观条件:出于防卫意思 399
四、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410
五、限度条件:尚未明显越限造成重大损害 415
第三节 防卫过当 426
一、防卫过当的概念与特征 426
二、防卫过当的责任形式 427
三、防卫过当的刑事后果 432
第十五章 紧急避险 435
第一节 紧急避险的概念 435
一、各国刑法规定 435
二、理论分歧要揽 436
三、本书理论定位 437
第二节 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437
一、起因条件:危险现实存在 438
二、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439
三、主观条件:出于避险意思 441
四、对象条件:针对第三者法益 443
五、限度条件:法益价值权衡 444
六、选择唯一:避险出于不得已 449
七、主体禁止:排除特定人员之自我避险 451
第三节 避险过当 452
一、避险过当的概念与特征 452
二、避险过当的责任形式 454
三、避险过当的刑事后果 457
第四节 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 458
一、相似之处 458
二、主要区别 460
第十六章 其他正当化事由 462
第一节 其他正当化事由的概说 462
一、立法状况 462
二、见解要揽 463
三、理论梳理 463
第二节 经被害人承诺行为 464
一、经被害人承诺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464
二、经被害人承诺行为的理论分歧 466
第三节 执行命令行为 469
一、执行命令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469
二、执行命令行为的理论分歧 470
第四节 正当业务行为 471
一、正当业务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471
二、正当业务行为的典型形态 472
第五节 自救行为 473
一、自救行为的概念 473
二、自救行为的特征 473
第五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责任阻却事由 477
第十七章 责任的概说 477
第一节 责任根据与责任要件 477
一、责任要件 477
二、责任根据 477
第二节 当代责任论的思想元素 478
一、道义责任论 478
二、社会责任论 479
第三节 规范责任论的思想构成 480
一、心理责任论 480
二、规范的责任 481
三、思想的特征 481
四、决定论分析 482
第四节 新社会防卫论的思想构成 482
一、否定人身危险而肯定具体人格 483
二、肯定意志自由而强调社会责任 483
三、强调责任情感而彰显人权保障 484
四、新社会防卫论与社会防卫论 484
五、对新社会防卫论的比较分析 485
第五节 人格责任论的思想构成 486
一、德国学者的人格责任论 486
二、日本学者的人格责任论 487
三、人格责任论的基本思想 488
四、人格责任论的一般分析 488
第六节 责任理论基本立场的合理定位 489
一、责任理论的定位 489
二、责任的归责路径 489
三、责任的判断路径 490
四、可罚的责任 490
第十八章 缺乏责任能力 492
第一节 责任能力的理论地位 492
一、责任能力地位的学说考究:理论聚焦 492
二、责任能力地位的学理论证:归责要素 496
第二节 责任能力的概念 497
一、责任能力概念的学说考究 497
二、责任能力概念的学理论证 500
第三节 责任能力的内容 502
一、辨认能力 502
二、控制能力 503
三、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503
第四节 责任能力的程度 504
一、责任能力程度的划分类型 504
二、责任能力程度的具体情形 505
第五节 影响责任能力的因素 507
一、影响责任能力的年龄因素 507
二、影响责任能力的精神因素 511
三、影响责任能力的生理因素 515
四、影响责任能力的醉酒因素 516
第六节 原因自由行为 521
一、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521
二、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与过失 522
三、原因自由行为的可归责性 523
第十九章 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526
第一节 违法性认识与认识可能的理论地位 526
一、违法性认以地位的不同见解 526
二、违法性认识可能·归责基础 527
三、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归责要素 527
第二节 违法性认识可能性与归责 528
一、故意责任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528
二、过失责任与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528
第三节 违法性认识必要性与故意 529
一、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学说分歧 529
二、我国刑法理论的学说分歧 531
三、本书之违法性认识的必要与地位 532
第四节 违法性认识的具体内容 535
一、违法性认识内容的学说争议 535
二、违法性认识内容的本书定位 536
第五节 违法性认识错误与故意 538
一、违法性错误的基本界说 538
二、违法性错误的立法规定 542
第二十章 缺乏注意义务 545
第一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概念 545
一、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基本蕴含 545
二、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关系 546
三、信赖原则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547
四、允许危险原则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548
第二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形成背景 548
一、德、日刑法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确立 548
二、我国适用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分歧 549
三、我国采纳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论证 550
第三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理论地位 551
一、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地位的学说分歧 551
二、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地位的学理剖析 552
第四节 信赖原则与允许危险原则的应有观念 552
一、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本质趋同 553
二、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阻却过失 553
三、可以信赖与允许危险之行为无价 553
四、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之可资借鉴 553
第二十一章 缺乏期待可能性 555
第一节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形成 555
一、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肇始 555
二、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建构 556
三、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完成 556
第二节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地位 557
一、期待可能性地位的理论分歧 558
二、缺乏期待可能性的责任消极要素地位 558
第三节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559
一、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理论分歧 559
二、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应然论证 561
第四节 期待可能性的阻却事由 562
一、国外刑法期待可能性阻却事由的具体表现 562
二、我国刑法不可抗力与意外事件的理论地位 565
三、我国刑法防卫过当与避险过当的理论地位 568
四、我国刑法期待可能性阻却事由的具体表现 572
第五节 期待可能性的错误 574
二、期待可能性错误的基本概念 574
二、期待可能性错误的法律后果 575
第六编 犯罪构成消极要件之严重危害阻却事由 579
第二十二章 危害显著轻微 579
第一节 危害显微的概说 579
一、危害显微的理论地位 579
二、危害显微的概念 580
第二节 危害显微的类型 580
一、客观危害显微 580
二、主观恶性显微 581
第三节 人身危险性显微的规范切入 582
一、人身危险性的合理界说 582
二、人身危险性与相关概念 584
三、人身危险性的刑事处置地位 587
术语索引 592
主要参考书目 597
- 《断陷湖盆比较沉积学与油气储层》赵永胜等著 1996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犯罪痕迹师 谋杀禁忌 2 尸偶》黑眼圈著 2020
- 《批判 建构与实践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梅丽著 2019
- 《犯罪学》许桂敏著 2017
-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罗俊华责编;张翼飞,殷亚迪译者;(美)斯蒂芬·卡尔博格 2020
- 《比较文学变异学》王超著 2019
- 《证券期货犯罪研究》李宇先著 2019
- 《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 建构主义理论的新视角》王庆新著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
-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全真试题 标准模拟 四级》汪开虎主编 2012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1》王佃春,骆敏主编 2015
- 《大学物理简明教程 下 第2版》施卫主编 2020
- 《大学化学实验》李爱勤,侯学会主编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