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经络腧穴 1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1
第一节 经络 1
一、经络系统的结构 1
二、经络的作用 5
第二节 腧穴 8
一、腧穴的分类 9
二、腧穴的作用 10
三、取穴法 14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22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22
中府 24
云门 25
天府 25
侠白 25
尺泽 26
孔最 26
列缺 27
经渠 28
太渊 28
鱼际 28
少商 29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29
商阳 31
二间 32
三间 32
合谷 32
阳溪 34
偏历 35
温溜 35
下廉 35
上廉 36
手三里 36
曲池 36
肘髎 37
五里 37
臂臑 38
肩? 38
巨骨 38
天鼎 39
扶突 39
禾髎 39
迎香 40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40
承泣 42
四白 43
巨髎 43
地仓 44
大迎 44
颊车 44
下关 45
头维 45
人迎 46
水突 46
气舍 46
缺盆 47
气户 47
库房 47
屋翳 47
膺窗 48
乳中 48
乳根 48
不容 49
承满 49
梁门 49
关门 50
太乙 50
滑肉门 50
天枢 51
外陵 51
大巨 52
水道 52
归来 52
气冲 53
髀关 53
伏兔 53
阴市 54
梁丘 54
犊鼻 54
足三里 55
上巨虚 55
条口 56
下巨虚 56
丰隆 57
解溪 57
冲阳 57
陷谷 58
内庭 58
厉兑 59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59
隐白 61
大都 62
太白 62
公孙 63
商丘 63
三阴交 64
漏谷 64
地机 64
阴陵泉 65
血海 65
箕门 66
冲门 66
府舍 67
腹结 67
大横 68
腹哀 68
食窦 68
天溪 69
胸乡 69
周荣 69
大包 6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70
极泉 72
青灵 72
少海 72
灵道 73
通里 73
阴郄 74
神门 74
少府 75
少冲 75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76
少泽 78
前谷 78
后溪 79
腕骨 79
阳谷 80
养老 80
支正 80
小海 81
肩贞 81
臑俞 82
天宗 82
秉风 82
曲垣 83
肩外俞 83
肩中俞 83
天窗 84
天容 84
颧髎 84
听宫 85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85
睛明(附内睛明、上睛明) 87
攒竹 88
眉冲 89
曲差 89
五处 89
承光 90
通天 90
络却 90
玉枕 90
天柱 91
大杼 91
风门 92
肺俞 92
厥阴俞 92
心俞 93
督俞 93
膈俞 94
肝俞 95
胆俞 95
脾俞 96
胃俞 96
三焦俞 97
肾俞 97
气海俞 98
大肠俞 98
关元俞 99
小肠俞 99
膀胱俞 99
中膂俞 100
白环俞 100
上髎 101
次髎 101
中髎 101
下髎 102
会阳 102
附分 102
魄户 103
膏盲 103
神堂 103
譩譆 104
膈关 104
魂门 104
阳纲 105
意舍 105
胃仓 105
盲门 105
志室 106
胞盲 106
秩边 106
承扶 107
殷门 107
浮郄 107
委阳 108
委中 108
合阳 108
承筋 109
承山 109
飞扬 109
跗阳 110
昆仑 110
仆参 111
申脉 111
金门 111
京骨 112
束骨 112
足通谷 113
至阴 113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113
涌泉 116
然谷 116
太溪 116
大钟 117
水泉 117
照海 118
复溜 118
交信 119
筑宾 119
阴谷 119
横骨 120
大赫 120
气穴 121
四满 121
中注 121
盲俞 122
商曲 122
石关 123
阴都 123
通谷 123
幽门 124
步廊 124
神封 124
灵墟 125
神藏 125
或中 126
俞府 126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 126
天池 128
天泉 128
曲泽 129
郄门 129
间使 129
内关 130
大陵 131
劳宫 131
中冲 131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132
关冲 134
液门 134
中渚 135
阳池 135
外关 136
支沟 136
会宗 137
三阳络 137
四渎 137
天井 137
清冷渊 138
消泺 138
臑会 138
肩髎 139
天髎 139
天牖 139
翳风 140
瘈脉 140
颅息 141
角孙 141
耳门 141
和髎 142
丝竹空 142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142
瞳子髎 145
听会 145
上关 145
颔厌 146
悬颅 146
悬厘 147
曲鬓 147
率谷 147
天冲 148
浮白 148
头窍阴 148
完骨 149
本神 149
阳白 150
头临泣 150
目窗 150
正营 151
承灵 151
脑空 151
风池 152
肩井 152
渊液 153
辄筋 153
日月 153
京门 154
带脉 154
五枢 155
维道 155
居髎 155
环跳 156
风市 156
中渎 157
膝阳关 157
阳陵泉 157
阳交 158
外丘 158
光明 159
阳辅 159
悬钟 159
丘墟 160
足临泣 160
地五会 161
侠溪 161
足窍阴 161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162
大敦 164
行间 164
太冲 165
中封 165
蠡沟 166
中都 166
膝关 166
曲泉 167
阴包 167
足五里 168
阴廉 168
急脉 168
章门 169
期门(附上期门、中期门) 169
第十三节 任脉 170
会阴 170
曲骨 172
中极 172
关元 173
石门 173
气海 174
阴交 174
神阙 174
水分 175
下脘 175
建里 175
中脘 176
上脘 176
巨阙 177
鸠尾 177
中庭 177
膻中 178
玉堂 178
紫宫 178
华盖 179
璇玑 179
天突 179
廉泉 180
承浆 180
第十四节 督脉 180
长强 182
腰俞 182
腰阳关 183
命门 183
悬枢 183
脊中 184
中枢 184
筋缩 184
至阳 184
灵合 185
神道 185
身柱 185
陶道 186
大椎 186
哑门 187
风府 187
脑户 187
强间 188
后顶 188
百会 188
前顶 189
囟会 189
上星 189
神庭 189
素髎 190
人中 190
兑端 191
龈交 191
第十五节 其它经脉 191
冲脉 191
带脉 193
阴跷脉 193
阳跷脉 195
阴维脉 195
阳维脉 197
第十六节 经外奇穴 198
印堂 198
鱼腰 198
太阳 198
球后 199
上迎香 199
金津 199
玉液 199
旁廉泉 200
上廉泉 200
百劳 200
喘息 200
定喘 201
腰眼 201
华佗夹脊 201
提托 202
子宫 202
肩缝 202
抬肩 202
疟门 203
手小节 203
落枕 203
八邪 203
十王 204
三关 204
四缝 204
十宣 205
四强 205
鹤顶 205
上阳关 206
膝眼 206
陵下 206
阑尾 206
纠下垂 207
纠内翻 207
纠外翻 207
八风 207
足小节 209
第二篇 针灸方法 209
第一章 针法 209
第一节 古代九针简介 209
一、毫针的规格 211
二、选针与藏针 211
第二节 针治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212
一、针治的作用 212
二、针治注意事项 213
第三节 禁针与异常现象的处理 217
一、禁针 217
二、针刺异常现象及处理 218
第四节 其它针灸疗法 219
一、三棱针 219
二、挑治 221
三、火针 223
四、皮下埋针 223
五、丛针 223
六、拔罐与捏脊 226
第五节 新医疗法与针刺麻醉 229
一、穴位注射 229
二、强刺激结扎 230
三、穴位埋线 231
四、耳针 232
五、针刺麻醉 237
第二章 手法 243
第一节 练针法 243
一、关节练习法 243
二、左右手练习法 245
第二节 揣穴(定穴)法 246
一、指切法 246
二、按压法 246
三、分拨法 247
四、旋转法 247
五、滚摇法 247
六、升降法 248
七、滚摇升降法 248
第三节 进针法 249
一、指切速刺法 249
二、缓慢捻进法 250
三、刺入捻进法 250
四、管针打入法 251
五、指切压入法 251
六、压针缓进法 251
第四节 行针候气法 252
一、候气催气法 254
二、行气法 255
三、守气法 258
四、留针与出针 259
第五节 补泻手法 259
一、迎随补泻法 260
二、呼吸补泻法 260
三、徐疾补泻法 260
四、捻转补泻法 261
五、荣卫补泻法 263
六、开合补泻法 263
七、虚实补泻法 263
第六节 混合补泻法 263
一、烧山火(补法) 264
二、透天凉(泻法) 265
三、阳中隐阴(先补后泻法) 266
四、阴中隐和(先泻后补法) 266
五、进火补法 267
六、进水泻法 268
七、苍龙摆尾(补法和温散法) 269
八、赤凤摇头(又名白虎摇头)(泻法) 270
九、热补法 270
十、凉泻法 271
十一、针刺热补(烧山火)凉泻(透天凉)手法对皮肤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 272
第三章 灸法 280
第一节 施灸的原料 280
第二节 艾灸的常用方法 281
一、艾炷灸法 281
二、艾条灸法 283
第三节 施灸的作用与注意事项 285
一、施灸的作用 285
二、施灸注意事项 286
第三篇 临床治疗 288
第一章 临床治疗总论 288
第一节 针灸治病总则 288
一、补虚泻实 288
二、标本缓急 289
三、主次先后 289
第二节 特定穴的应用 290
一、五腧穴 290
二、原络穴 293
三、俞募穴 294
四、八会穴 296
五、八脉交会穴 296
六、郄穴 297
七、六府下合穴 298
八、四总穴 299
九、回阳九针穴 299
第三节 配穴法 299
一、远隔配穴法 300
二、局部配穴法 301
三、远近配穴法 301
第四节 “八法”在针灸治疗上的应用 302
一、汗法 302
二、吐法 303
三、下法 305
四、和法 306
五、温法 307
六、清法 308
七、补法 310
八、消法 311
第二章 临床治疗各论 313
第一节 辨证配穴 313
一、昏迷不醒 313
二、恶心呕吐 314
三、便秘 315
四、脱肛 315
五、遗尿 316
六、尿闭 316
七、遗精 317
八、疝气 317
九、头痛 318
十、胸痛 318
十一、胁痛 319
十二、胃脘痛 319
十三、腹痛 320
十四、腰痛 321
十五、妇女月经病 321
十六、带下 323
十七、乳汁不足 323
十八、小儿抽风 324
十九、耳鸣、耳聋 324
二十、牙痛 325
二十一、冻疮 325
二十二、鹅掌风 326
二十三、聋哑 326
第二节 临床治疗总结摘要 327
一、感冒 327
二、腮腺炎 328
三、小儿麻痹后遗症 328
四、急性扁桃体炎 330
五、鼻炎 331
六、百日咳 331
七、痢疾 332
八、急性淋巴管炎 333
九、颈淋巴结结核 333
十、疟疾 334
十一、支气管炎 335
十二、支气管哮喘 336
十三、急性胃肠炎 337
十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338
十五、急性阑尾炎 339
十六、胆囊炎 340
十七、单纯性甲状腺肿 341
十八、面神经麻痹 341
十九、坐骨神经痛 342
二十、内耳眩晕症 343
二十一、癫痫 344
二十二、神经衰弱 345
二十三、癔病 346
二十四、脑血管意外后遗偏瘫 347
二十五、风湿性关节炎 349
二十六、脊椎炎 350
二十七、肩关节周围炎 351
二十八、腱鞘炎 352
二十九、创伤性肿痛 353
三十、急性结膜炎 354
三十一、视网膜出血 354
三十二、视神经萎缩 355
三十三、近视 356
三十四、小儿营养不良症 357
三十五、闭经 358
第三节 医案 359
一、带状疱疹 359
二、慢性毛囊炎 359
三、急性喉头炎 360
四、慢性上颌窦炎 361
五、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361
六、多发性神经根炎 363
七、一氧化炭中毒 363
八、胃下垂 364
九、肠麻痹 365
十、慢性肠炎 366
十一、急性肾炎 366
十二、三叉神经痛 367
十三、眶上神经痛 368
十四、尺神经麻痹 368
十五、正中神经麻痹 369
十六、两手震颤 371
十七、脑血栓形成 372
十八、乙型脑炎后遗症 373
十九、脑震荡 373
二十、腰麻后遗头痛 374
二十一、风湿热(关节型) 374
二十二、过敏性紫癜 375
二十三、下颌关节炎 376
二十四、荐肠关节结核 376
二十五、大骨节病 378
二十六、视网膜脉络膜炎 379
二十七、青光眼 379
二十八、洒皶鼻 380
二十九、慢性盆腔炎 380
三十、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381
三十一、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 382
附 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 384
一、子午流注 384
二、灵龟八法 391
- 《2013数学奥林匹克试题集锦 走向IMO》2013年IMO中国国家集训队教练组编 2013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针灸学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赵吉平,李瑛主编;常小荣,倪光夏,崔瑾等副主编 2016
- 《世纪龙吟 “桥山杯”黄帝陵诗词楹联大赛作品集锦》赵辉远主编 2003
- 《汽车电器维修技术与经验集锦》李明诚主编 2019
-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寻找身边的‘张丽莉’”大型公益活动电视报道集锦》中国教育电视台编 2015
- 《俄罗斯人民口头诗文创作集锦》刁在飞编译 2019
- 《川西北高原常见观赏植物集锦》贾国夫,樊华,赵文吉主编 2019
- 《针灸独特疗法聚英》吴耀持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