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针灸的由来和现状 1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针灸 5
第三章 针灸不是万能 7
第二篇 针灸治疗原理 8
第一章 针灸为什么能治病 8
第二章 针灸治病的三个关键 11
第一节 刺激的手法 11
一、抑制法 11
二、兴奋法 13
第二节 刺激的部位 14
第三节 刺激的时机 15
第三章 手法和“补泻”问题 17
第三篇 针灸术 19
第一章 总论 19
第一节 施术时医者的态度 19
第二节 施术时患者的体位 19
一、卧位 20
二、坐位 21
三、上肢取穴体位 22
第三节 针灸前的准备 23
第二章 针术 25
第一节 针的种类 25
第二节 针的制造和修理、保存 27
一、针的结构和规格 27
二、针的质料 27
三、针的制造 28
四、针的修理和保存 28
第三节 针感 29
一、针感的种类 29
二、针感出现的大体规律和基本要求 31
第四节 针刺的方向 31
一、定针刺方向 32
二、正确掌握针刺方向 32
三、直刺、斜刺和横刺的应用 32
第五节 选穴局部的注意事项 33
第六节 针刺的深度 34
一、根据诊断和症状定针刺深度 34
二、根据患者年龄、胖瘦定针刺深度 35
三、根据针刺部位和针刺方向定针刺深度 35
四、根据患者针感掌握针刺深度 35
第七节 进针法 36
一、缓慢捻进法 36
二、快速刺入法 38
三、刺入捻进法 38
第八节 进针后的手法 39
一、进 39
二、退 39
三、捻 39
四、留 40
五、捣 40
第九节 起针法 41
一、轻捻提出法 41
二、平稳拔出法 41
三、迅速抖出法 41
四、起针时注意事项 42
第十节 安全留针法 42
一、安全留针的由来 43
二、安全留针操作手法 44
三、安全留针实例 45
第十一节 针治时注意事项 46
一、晕针 46
二、断针 48
三、禁针 49
第三章 灸术 50
第一节 灸和灸法 50
一、灸 50
二、灸法和种类 50
第二节 艾卷灸的由来 52
一、改革艾炷灸等的原因 52
二、艾卷灸的临床应用过程 53
第三节 艾卷的制作 53
第四节 艾卷灸法 54
一、执艾卷手势 54
二、正确掌握艾卷温热强度 55
三、艾卷灸操作方法 55
第五节 灸治的长处 57
第六节 施灸时注意事项 58
第四章 点按术 59
第一节 指针 59
一、指针的优点 59
二、指针的手法 59
三、指针操作方法 60
四、指针注意事项 63
五、指针实例 63
第二节 圆头针 66
一、圆头针的形状 66
二、执针手势和针刺方向 66
三、使用和操作方法 66
第四篇 孔穴 68
第一章 总论 68
第一节 经穴与孔穴 68
第二节 定穴与尺度 77
第三节 配穴的原则 81
第四节 配穴的方法 82
第五节 配穴的处方 84
第二章 各论 85
第一节 头部和颈部 85
一、头顶部正中线 85
1.神庭 87
2.上星 87
3.囟会 87
4.前顶 87
5.百会 87
6.后顶 87
7.强间 87
8.脑户 87
二、头顶部第一侧线 87
1.曲差 87
2.五处 87
3.承光 87
4.通天 87
5.络却 87
6.玉枕 87
三、头顶部第二侧线 87
1.头临泣 88
2.目窗 88
3.正营 88
4.承灵 88
5.脑空 88
四、头顶部第三侧线 88
1.本神 89
2.天冲 89
3.浮白 89
4.头窍阴 89
五、眼区 89
1.睛明 90
2.下睛明 90
3.攒竹 90
4.眉冲 90
5.鱼腰 90
6.阳白 90
7.丝竹空 90
8.瞳子髎 90
9.承泣 90
10.四白 90
11.印堂 90
六、耳区 90
1.天容 92
2.听会 92
3.听宫 92
4.耳门 92
5.和髎 92
6.曲鬓 92
7.角孙 92
8.颅息 92
9.瘈脉 92
10.翳风 92
七、口鼻区 92
1.素髎 94
2.鼻梁 94
3.迎香 94
4.巨髎 94
5.地仓 94
6.禾髎 94
7.人中 94
8.水沟 94
9.兑端 94
10.金津、王液 94
11.海泉 94
12.龈交 94
13.承浆 94
14.下巨髎 94
15.下禾髎 94
16.下承浆 94
八、颞区 94
1.头维 95
2.率谷 95
3.颔厌 95
4.悬颅 95
5.悬厘 95
6.上关 95
7.太阳 95
九、颊区 95
1.颧髎 96
2.下关 96
3.新会 96
4.颊车 96
5.大迎 96
十、颈前区 96
1.天突 97
2.廉泉 97
3.人迎 97
4.水突 97
5.气舍 97
十一、颈后区 97
1.天鼎 99
2.扶突 99
3.天窗 99
4.缺盆 99
5.风府 99
6.哑门 99
7.天柱 99
8.风池 99
9.新设 99
10.完骨 99
11.天牖 99
12.崇骨 99
第二节 背部和肩胛部 99
一、肩胛区 99
1.肩髃 101
2.臑俞 101
3.肩贞 101
4.肩髎 101
5.肩井 101
6.天髎 101
7.曲垣 101
8.秉风 101
9.天宗 101
10.肩中俞 101
11.肩外俞 101
12.巨骨 101
二、背部正中线 101
1.大椎 103
2.陶道 103
3.身柱 103
4.神道 103
5.灵台 103
6.至阳 103
7.筋缩 103
8.中枢 103
9.脊中 103
10.悬枢 103
11.命门 103
12.腰阳关 103
13.腰俞 103
14.长强 103
三、背部第一侧线 103
1.大杼 107
2.风门 107
3.肺俞 107
4.厥阴俞 107
5.心俞 107
6.督俞 107
7.膈俞 107
8.肝俞 107
9.胆俞 107
10.脾俞 107
11.胃俞 107
12.三焦俞 107
13.肾俞 107
14.气海俞 107
15.大肠俞 107
16.关元俞 107
17.小肠俞 107
18.膀胱俞 107
19.中膂俞 107
20.白环俞 107
21.上髎 107
22.次髎 107
23.中髎 107
24.下髎 107
25.会阳 107
四、背部第二侧线 107
1.附分 109
2.魄户 109
3.膏肓 109
4.神堂 109
5.譩譆 109
6.膈关 109
7.魂门 109
8.阳纲 109
9.意舍 109
10.胃仓 109
11.肓门 109
12.志室 109
13.胞肓 109
14.秩边 109
第三节 胸部 109
一、胸部正中线 109
1.璇玑 110
2.华盖 110
3.紫宫 110
4.玉堂 110
5.膻中 110
6.中庭 110
二、胸部第一侧线 110
1.俞府 111
2.彧中 111
3.神藏 111
4.灵墟 111
5.神封 111
6.步廊 111
三、胸部第二侧线 111
1.气户 111
2.库房 111
3.屋翳 111
4.膺窗 111
5.乳中 111
6.乳根 111
四、胸部第三侧 111
1.云门 113
2.中府 113
3.周荣 113
4.胸乡 113
5.天溪 113
6.天池 113
7.食窦 113
五、胸部第四侧线 113
1.辄筋 113
2.渊液 113
3.大包 113
第四节 腹部 113
一、腹部正中线 113
1.鸠尾 116
2.巨阙 116
3.上脘 116
4.中脘 116
5.建里 116
6.下脘 116
7.水分 116
8.神阙 116
9.阴交 116
10.气海 116
11.石门 116
12.关元 116
13.中极 116
14.曲骨 116
15.会阴 116
二、腹部第一侧线 116
1.幽门 117
2.腹通谷 117
3.阴都 117
4.石关 117
5.商曲 117
6.肓俞 117
7.中汪 117
8.四满 117
9.气穴 117
10.大赫 117
11.横骨 117
三、腹部第二侧线 117
1.不容 119
2.承满 119
3.梁门 119
4.关门 119
5.太乙 119
6.滑肉门 119
7.天枢 119
8.外陵 119
9.大巨 119
10.水道 119
11.归来 119
12.气冲 119
13.急脉 119
四、腹部第三侧线 119
1.期门 120
2.日月 120
3.腹哀 120
4.大横 120
5.腹结 120
6.府舍 120
7.冲门 120
五、腹部第四侧线 120
1.章门 121
2.带脉 121
3.五枢 121
4.维道 121
5.居髎 121
6.京门 121
第五节 上肢部 121
一、前外侧线(掌面桡侧线) 121
1.少商 122
2.凤眼 122
3.鱼际 122
4.太渊 122
5.经渠 122
6.孔最 122
7.尺泽 122
8.侠白 122
9.天府 122
二、前内侧线(掌面尺侧线) 122
1.少冲 124
2.少府 124
3.神门 124
4.阴郄 124
5.通里 124
6.灵道 124
7.少海 124
8.青灵 124
9.极泉 124
三、前正中线(掌面正中线) 124
1.中冲 125
2.劳宫 125
3.大陵 125
4.内关 125
5.间使 125
6.郄门 125
7.曲泽 125
8.天泉 125
9.新社 125
四、后外侧线(背面桡侧线) 125
1.商阳 128
2.二间 128
3.三间 128
4.虎口 128
5.合谷 128
6.阳溪 128
7.列缺 128
8.偏历 128
9.温溜 128
10.下廉 128
11.上廉 128
12.手三里 128
13.曲池 128
14.肘髎 128
15.手五里 128
16.臂臑 128
17.新主 128
五、后内侧线(背面尺侧线) 128
1.少泽 129
2.前谷 129
3.后溪 129
4.腕骨 129
5.阳谷 129
6.剑门 129
7.养老 129
8.会宗 129
9.支正 129
10.小海 129
六、后正中线(背面正中线) 129
1.关冲 131
2.液门 131
3.中渚 131
4.阳池 131
5.外关 131
6.支沟 131
7.三阳络 131
8.四渎 131
9.新义 131
10.天井 131
11.清冷渊 131
12.消泺 131
13.臑会 131
七、指掌面和指尖端 131
1.四缝 132
2.十宣 132
第六节 下肢部 132
一、前外侧线 132
1.足窍阴 134
2.侠溪 134
3.地五会 134
4.足临泣 134
5.丘墟 134
6.悬钟 134
7.阳辅 134
8.光明 134
9.外丘 134
10.阳陵泉 134
11.足阳关 134
12.中渎 134
13.风市 134
14.革门 134
15.新建 134
二、前正中线 134
1.厉兑 137
2.内庭 137
3.陷谷 137
4.冲阳 137
5.解溪 137
6.下巨虚 137
7.条口 137
8.上巨虚 137
9.丰隆 137
10.足三里 137
11.外犊鼻 137
12.鹤顶 137
13.梁丘 137
14.阴市 137
15.伏免 137
16.髀关 137
三、前内侧线 137
1.大敦 139
2.行间 139
3.太冲 139
4.中封 139
5 蠡沟 139
6.中都 139
7.地机 139
8.阴陵泉 139
9.内犊鼻 139
10.血海 139
11.箕门 139
四、正内侧线 139
1.商丘 140
2.交信 140
3.三阴交 140
4.漏谷 140
5.膝关 140
6.曲泉 140
7.阴包 140
8.足五里 140
9.阴廉 140
五、后内侧线 140
1.隐白 142
2.大都 142
3.太白 142
4.公孙 142
5.然谷 142
6.照海 142
7.水泉 142
8.大钟 142
9.太溪 142
10.复溜 142
11.筑宾 142
12.阴谷 142
六、后正中线 142
1.涌泉 143
2.承山 143
3.承筋 143
4.合阳 143
5.委中 143
6.殷门 143
7.承扶 143
8.环跳 143
七、后外侧线 143
1.至阴 145
2.足通谷 145
3.束谷 145
4.京骨 145
5.金门 145
6.申脉 145
7.仆参 145
8.昆仑 145
9.跗阳 145
10.阳交 145
11.飞扬 145
12.委阳 145
13.浮郄 145
八、足趾尖端 145
十井 146
第五篇 简易取穴法 146
第一节 头、面部取穴 146
第二节 颈部取穴 148
第三节 肩胛、背部取穴 148
第四节 胸、腹部取穴 149
第五节 上肢部取穴 150
第六节 下肢部取穴 152
第六篇 治疗 154
第一章 传染性疾病 154
一、血吸虫病 154
二、感冒 155
三、麻疹 156
四、流行性腮腺炎 附:继发性腮腺炎和慢性腮腺炎 157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157
六、传染性肝炎 158
七、痢疾 158
八、流行性斑疹伤寒 159
九、百日咳 160
十、霍乱 161
十一、疟疾 161
第二章 内科疾病 163
第一节 消化器官疾病 163
一、食道炎 163
二、神经性食道痉挛 163
三、食道扩张 164
四、食道狭窄 164
五、食道麻痹 164
六、急性胃炎 164
七、慢性胃炎 165
八、胃、十二指肠溃疡 165
九、幽门狭窄 166
十、胃癌 167
十一、胃扩张 167
十二、胃下垂 167
十三、胃神经痛 168
十四、胃酸过多症 168
十五、胃酸过少症 168
十六、急性肠炎 169
十七、慢性肠炎 169
十八、肠结核 169
十九、肠绞痛(肠痉挛) 170
二十、便秘 170
二十一、胃肠神经官能症 170
二十二、黄疸 171
二十三、肝硬化 171
二十四、慢性腹膜炎 172
二十五、腹水 172
第二节 呼吸器官疾病 172
一、急性支气管炎 172
二、慢性支气管炎 173
三、支气管哮喘 173
四、小叶性肺炎 174
五、大叶性肺炎 174
六、肺结核 174
七、肺气肿 175
八、胸膜炎 175
九、胸膜粘连、胸水、气胸 176
第三节 泌尿生殖器官疾病 176
一、急性肾炎 176
二、慢性肾炎 176
三、肾盂肾炎 177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177
五、膀胱炎 177
六、膀胱痉挛 178
七、膀胱麻痹 178
八、淋病 178
九、遗精 179
十、阳萎 179
十一、男性不育症 179
第四节 循环系统的疾病 180
一、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80
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80
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180
四、心绞痛 181
五、心脏神经官能症 181
六、阵发性心动过速 181
七、心包炎 182
八、高血压病 182
九、动脉硬化 183
第五节 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183
一、贫血 183
二、红血球过多症 184
三、淋巴结核、淋巴腺炎 184
第六节 内分泌腺疾病 184
一、突眼性甲状腺肿 184
二、单纯性甲状腺肿 185
三、粘液性水肿 185
四、尿崩症 185
第七节 新陈代谢疾病 186
一、糖尿病 186
二、痛风 186
第八节 肌肉与关节疾病 187
一、肌肉风湿病 187
二、皮肌炎和多发性肌炎 187
三、风湿性关节炎 188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188
五、结核性关节炎 189
六、关节神经痛 189
第三章 神经精神科疾病 190
第一节 脑脊髓的病 190
一、脑出血 190
二、脑动脉血栓形成 191
三、脑血管栓塞 192
四、脑缺血 192
五、震颤麻痹 192
六、癫痫 193
七、舞蹈病 193
八、脊髓炎 194
九、脊髓痨 194
第二节 神经痛 195
一、三叉神经痛 195
二、枕神经痛 195
三、臂丛神经痛 196
四、肋间神经痛 196
五、坐骨神经痛 197
六、腰骶神经痛 197
七.股神经痛 197
八、股外侧皮神经痛 198
九、闭孔神经痛 198
十、精索神经痛 198
第三节 运动神经障碍 198
一、面神经麻痹与面肌痉挛 199
二、三叉神经运动枝麻痹与咀嚼肌痉挛 199
三、舌下神经麻痹与痉挛 200
四、眼肌麻痹 200
五、副神经麻痹 200
六、膈神经麻痹与膈肌痉挛 200
七、臂神经丛及其分枝的麻痹 201
八、股神经麻痹 203
九、闭孔神经麻痹 203
十、坐骨神经麻痹 204
十一、胫神经麻痹 204
十二、腓神经麻痹 204
十三、腓肠肌痉挛 204
十四、书痉 205
第四节 头痛与偏头痛 205
一、头痛 205
二、偏头痛 206
第五节 心因性精神病 206
一、神经官能症 206
二、反应性精神病 209
第六节 精神分裂症 210
第七节 躁狂抑郁性精神病 211
第四章 外科疾病 212
一、疖、痈 212
二、静脉炎 212
三、静脉曲张 213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13
五、狭窄性腱鞘炎 213
六、腱鞘囊肿 214
七、阑尾炎 214
八、痔疮 215
九、直肠脱垂 215
十、急性腹膜炎 215
十一、胆石症 216
十二、肾结石 216
十三、膀胱结石 216
十四、睾丸和副睾丸炎 217
十五、睾丸鞘膜积液 217
十六、乳腺炎 217
十七、乳房瘘管 217
十八、破伤风 218
第五章 产科疾病 219
第一节 妊娠中毒病 219
一、妊娠剧吐 219
二、子痫 219
三、妊娠水肿 220
四、其他妊娠疾病 220
第二节 分娩时的病和流产 220
一、胎盘早期剥离 220
二、滞产 221
三、急产 221
四、流产 221
第三节 产褥的病和泌乳异常 222
一、子宫复旧不全 222
二、子宫内膜炎 222
三、泌乳异常 223
第六章 妇科疾病 224
一、痛经 224
二、闭经与月经过少 224
三、月经过多 225
四、阴道炎 225
五、阴门瘙痒 225
六、卵巢炎 226
七、更年期症候群 226
第七章 小儿科疾病 227
一、小儿惊厥 227
二、小儿夜惊症 227
三、小儿消化不良症 228
四、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228
五、小儿遗尿症 230
第八章 眼科疾病 231
一、结合膜充血 231
二、结合膜炎 231
三、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231
四、夜盲症 232
五、淋病性结合膜炎 232
六、沙眼 233
七、眼睑缘炎 233
八、白内障 233
九、青光眼 234
十、视神经炎 234
十一、视网膜出血 234
十二、巩膜炎 235
十三、角膜白斑 235
第九章 耳鼻喉科疾病 236
第一节 耳病 236
一、欧氏管闭塞 236
二、中耳炎 236
三、神经性耳鸣 236
四、神经性耳聋 237
五、美尼尔氏综合症 237
第二节 鼻病 237
一、鼻衄 237
二、急性、慢性鼻炎 238
三、萎缩性鼻炎 238
四、嗅觉异常 239
第三节 咽喉疾病 239
一、急性、慢性咽炎 239
二、扁桃体炎 239
三、急性、慢性喉炎 240
四、喉肌麻痹 240
第十章 口腔的病 241
一、牙痛 241
二、口腔炎 242
三、鹅口疮 242
四、流涎症 243
第十一章 皮肤科疾病 244
一、毛囊炎 244
二、湿疹 244
三、荨麻疹 245
四、神经性皮炎 246
五、牛皮癣 246
六、多汗症 247
七、寻常痤疮 247
八、秃发 248
九、酒渣鼻 248
第七篇 医案选录 249
一、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49
二、慢性肝炎 251
三、肝硬化 253
四、迁延性无黄疸型肝炎 255
五、小儿蔓延性鹅口疮、腹泻 256
六、急性胃肠炎 256
七、口腔溃疡 257
八、三叉神经痛 258
九、趾端疼痛症 259
十、中毒性心肌炎 259
十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261
十二、头痛 262
十三、风湿热 263
十四、肩、膝关节风湿痛 264
鲁之俊同志跋 277
十五、胸锁乳突肌炎 265
十六、落枕 265
十七、肺结核 265
十八、哮喘 266
十九、精神分裂症 267
二十、乳腺囊性增生 269
二十一、腰肌肿块 269
二十二、急性肩关节周围炎 270
二十三、腰扭伤 271
二十四、左足局部感染 271
二十五、先天性巨结肠 272
二十六、慢性咽炎、舌根部发炎 274
二十七、慢性喉炎 274
二十八、慢性中耳炎 275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针灸学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赵吉平,李瑛主编;常小荣,倪光夏,崔瑾等副主编 2016
- 《针灸独特疗法聚英》吴耀持 2018
- 《针灸人生》刘敏勇主编 2018
- 《针灸特色疗法学》严兴科,赵中亭主编 2018
- 《江南程氏针灸经验集》陈章妹,张琪,张建明主编 2018
- 《春华秋实 50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韩济生,万有主编 2018
- 《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关玲主编;杜金龙,于洋,高志雄副主编 2017
- 《针灸推拿与护理 中医特色 第2版》刘明军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