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一、灸史沿革 1
二、灸疗多年不兴的原因 20
三、灸疗法应为大众所掌握 23
四、灸疗作用机理、适应证、禁忌证、禁灸穴辩 25
五、触诊法 27
六、选穴规律 28
七、灸治要诀 33
八、灸量掌握 37
九、马氏温灸筒的优点及灸筒制法 38
十、灸药配制 40
十一、施灸的操作及有关事项 40
十二、取穴法 43
十三、常用穴 46
(一)头颈部 46
1.大椎 46
2.哑门 47
3.风府 47
4.百会 48
5.囟会 49
6.上星 50
7.神庭 50
8.印堂 50
9.攒竹 51
10.曲差 51
11.通天 52
12.玉枕 52
13.瞳子膠 52
14.听会 53
15.上关 53
16.头窍阴 54
17.头临泣 54
18.目窗 54
19.风池 55
20.四白 56
21.巨膠 56
22.地仓 56
23.大迎 57
24.颊车 57
25.下关 58
26.头维 58
27.天鼎 58
28.禾膠 59
29.天容 59
30.颧膠 59
31.丝竹空 60
32.天突 60
33.承浆 61
34.颈四椎旁 61
35.百劳 61
(二)胸腹部 62
1.会阴 62
2.曲骨 62
3.中级 63
4.关元 64
5.气海 65
6.阴交 66
7.神阙 66
8.水分 67
9.下脘 68
10.建里 68
11.中脘 68
12.上脘 69
13.巨阙 70
14.鸠尾 70
15.膻中 71
16.紫宫 71
17.华盖 71
18.步廊 72
19.神封 72
20.俞府 72
21.气户 73
22.膺窗 73
23.乳根 73
24.不容 74
25.承满 74
26.梁门 74
27.滑肉门 75
28.天枢 75
29.外陵 76
30.大巨 76
31.水道 76
32.归来 77
33.气冲 77
34.中府 77
35.天池 78
36.府舍 78
37.腹结 78
38.大横 79
39.大包 79
40.章门 80
41.期门 81
42.京门 81
43.带脉 82
44.五枢 82
45.维道 82
(三)背、腰、骶部 83
1.长强 83
2.腰阳关 83
3.命门 84
4.脊中 85
5.筋缩 85
6.至阳 85
7.灵台 86
8.神道 86
9.身柱 86
10.陶道 87
11.大杼 87
12.风门 88
13.肺俞 89
14.厥阴俞 90
15.心俞 90
16.膈俞 90
17.胃管下俞 91
18.肝俞 91
19.胆俞 92
20.脾俞 92
21.胃俞 93
22.三焦俞 93
23.肾俞 94
24.大肠俞 95
25.小肠俞 95
26.膀胱俞 96
27.中?俞 96
28.白环俞 96
29.膏盲俞 97
30.意舍 97
31.膏门 98
32.志室 98
33.胞盲 98
(四)上肢部 99
1.尺泽 99
2.孔最 100
3.列缺 100
4.经渠 101
5.太渊 101
6.鱼际 102
7.泽前 102
8.二白 102
9.肘尖 102
10.曲泽 103
11.郄门 103
12.间使 104
13.内关 104
14.大陵 104
15.劳宫 105
16.极泉 105
17.少海 106
18.通里 106
19.阴郄 107
20.神门 107
21.少府 108
22.合谷 108
23.阳溪 109
24.偏历 109
25.温溜 110
26.上廉 110
27.手三里 110
28.曲池 111
29.手五里 112
30.肩? 112
31.中渚 113
32.阳池 113
33.外关 114
34.支沟 115
35.会宗 115
36.三阳络 116
37.天井 116
39.肩井 117
40.腕骨 117
41.阳谷 118
42.养老 118
43.支正 119
44.小海 120
(五)下肢部 120
1.行间 120
2.太冲 121
3.中封 122
4.蠡沟 122
5.膝关 122
6.曲泉 123
7.阴廉 123
8.急脉 124
9.公孙 124
10.商丘 124
11.三阴交 125
12.漏谷 126
13.地机 126
14.阴陵泉 127
15.血海 127
16.涌泉 127
17.然谷 128
18.太溪 129
19.大钟 129
20.水泉 130
21.照海 130
22.复溜 131
23.交信 131
24.筑宾 132
25.阴谷 132
26.承扶 132
27.委中 133
28.合阳 133
29.承山 134
30.飞扬 134
31.咐阳 134
32.昆仑 135
33.申脉 135
34.金门 136
35.京骨 136
36.束骨 136
37.环跳 137
38.风市 137
39.阳陵泉 138
40.阳交 139
41.外丘 139
42.光明 140
43.阳辅 140
44.悬钟 140
45.丘墟 141
46.足临泣 141
47.伏兔 142
48.阴市 142
49.梁丘 143
50.犊鼻 143
51.足三里 143
52.上巨虚 145
53.条口 145
54.下巨虚 145
55.丰隆 146
56.解溪 146
57.冲阳 147
58.陷谷 147
59.内踝尖 148
60.女膝 148
下篇 各种病证的常规灸法 149
一、风湿性心脏病 149
二、冠心病 157
三、高血压 162
四、心律紊乱(病例) 167
五、心肌炎(病例) 168
六、感冒 169
七、咽炎(兼喉炎) 172
八、扁桃体炎 174
九、肺炎 176
十、支气管炎(兼哮喘) 179
十一、肌结核 183
十二、支气管扩张、咯血(病例) 188
十三、矽肺(病例) 188
十四、胸膜炎、胸水(病例) 190
十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191
十六、肠炎、痢疾 195
十七、阑尾炎 199
十八、肠痉挛 202
十九、病毒性肝炎 203
二十、肝硬化 208
二十一、肝脓肿(病例) 212
二十二、肝气旺盛(病例) 212
二十三、胆囊炎(病例) 213
二十四、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14
二十五、肾病综合征(病例) 218
二十六、膀胱炎 220
二十七、遗尿症 223
二十八、遗精 224
二十九、前列腺炎 228
三十、阴茎海棉体炎(病例) 231
三十一、睾丸炎 231
三十二、腮腺炎 233
三十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33
三十四、糖尿病 235
三十五、神经衰弱 238
三十六、失眠(病例) 240
三十七、盗汗 241
三十八、癫痫 242
三十九、头痛 246
四十、三叉神经痛 248
四十一、颤面神经麻痹(病例) 251
四十二、面肌痉挛(病例) 251
四十三、美尼尔综合征(内耳眩晕病) 252
四十四、脑卒中(半身不遂) 253
四十五、关节炎 259
四十六、腰椎后突(病例) 263
四十七、再生障碍性贫血 264
四十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 267
四十九、不孕症 268
五十、月经病(病例) 271
五十一、盆腔炎(病例) 274
五十二、子宫脱垂 274
五十三、乳腺炎 276
五十四、乳汁过少 278
五十五、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279
五十六、小儿惊厥 282
五十七、水痘(病例) 283
五十八、颈部淋巴结结核(瘰疬) 283
六十、痈 289
六十一、蜂窝织炎 291
六十二、丹毒 293
六十三、疖与疖病(疔疮) 295
六十四、枕骨下硬结性毛囊炎(发际疮) 296
六十五、荨麻疹 297
六十六、湿疹 300
六十七、白塞综合征 302
六十八、神经性皮炎(牛皮癣) 304
六十九、剥脱性皮炎 306
七十、腋臭、冻疮、静脉曲张、扭挫伤、疣(刺瘊)、灰指甲简易灸、熏法 309
七十一、痉挛性斜颈 311
七十二、骨结核 313
七十三、外伤断指(病例) 316
七十四、烫伤(病例) 317
七十五、烧伤(病例) 318
七十六、牙痛 319
七十七、近视眼 321
七十八、散光眼(病例) 323
七十九、巩膜炎、白内障(病例) 323
八十、青光眼(病例) 324
八十一、麦粒肿(病例) 325
八十二、泪囊炎 325
主要参考文献 328
- 《穴位温灸疗百病》周黎明,徐重明编著 1996
- 《马氏温灸法》马少群等编著 1994
- 《温灸术研究法》 2222
- 《温灸学讲义 第7编 附录》 2222
- 《温灸学讲义 第2编 诊察学大意》 2222
- 《温灸学讲义 第5编 孔穴学》 2222
- 《温灸术研究法》 2222
- 《温灸学讲义 第6编 治疗学》 2222
- 《温灸学讲义 第1编 解剖生理学》 2222
- 《马氏温灸法》 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