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针灸起源 1
第二章 经络 5
(一)经络的含义 5
(二)经络的内容 5
(三)经络的重要性 7
(四)经络的循行部位 9
1、十二经脉 9
2、十二经别 33
3、奇经八脉 45
4、十六络脉 56
5、经络的外属——十二经筋 72
6、经络的外属——十二皮部 88
7、经络的内属——五脏六腑 90
8、经络的气街、四海 100
9、经络的根结、标本 103
(五)经络的作用 107
1、生理方面 107
(1)关于卫气营血的概念 107
(2)经络与卫气营血的关系 112
(3)经络与心血管系统 114
(4)经络与生长发育、内分泌系统 116
(5)经络与脑、神经系统 122
(6)营气、卫气的运行 123
(7)经脉之气血多少 128
(8)经脉之长度 129
2、病理方面 131
(1)经络在病理反应上的意义 131
(2)经络症候分类 140
①十二经脉症候 140
②奇经八脉症候 149
③十二经筋症候 151
④经络的伤寒传变 155
⑤经气的厥逆 157
⑥经气的终绝 158
3、诊断、治疗方面 161
第三章 腧穴 166
(一)腧穴的意义 166
(二)腧穴的定位与取法 168
1、腧穴定位的基准——骨度分寸 168
2、取穴法 172
(三)腧穴各论 175
1、经穴 175
2、经穴的分类——类穴或特定穴 191
(1)五腧穴 191
(2)六阳经根、溜、注、入穴 202
(3)十二原穴 203
(4)八会穴 204
(5)腧募穴 204
(6)六腑之下肢合穴 205
(7)十五络穴,十二经根结,标本穴 206
第四章 刺灸法 208
(一)刺灸法的意义 208
(二)刺法 209
1、针具 209
2、患者的体位 217
3、押手 220
4、得气 221
5、针刺的深度、留针时间与出针 223
(1)与针刺腧穴所在部位的关系 224
(2)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224
(3)与疾病性质、病情的关系 225
(4)与患者体质的关系 228
(5)与经脉的关系 230
(6)出针的时机 232
6、针刺方法 233
(1)针刺法的意义 233
(2)针刺法的分类 234
①刺皮肤 234
②刺皮下 235
③刺肌肉 235
④刺筋(肌腱) 235
⑤刺骨 236
⑥刺络 237
⑦多针刺 238
⑧间歇刺 239
⑨刺寒热 239
⑩火针 240
⑾刺脓肿 240
7、针刺补泻手法 241
(1)针刺补泻的意义 241
(2)针刺补泻手法的分类 242
①呼吸、捻转补泻 242
②提插补泻 245
③徐疾补泻 245
④迎随补泻 247
⑤开合补泻 248
⑥子母补泻 250
8、针刺的注意事项 255
(1)医生的态度 255
(2)晕针 259
(3)损伤重要的脏器组织 260
(4)针刺的禁忌 263
(三)灸法 265
第五章 治疗 268
(一)病因病机 268
(二)诊断方法 276
(三)治疗法则 294
(四)治病原理 302
(五)取穴规律 305
(六)常见病症治疗 308
1、疟疾 308
2、寒热 315
3、厥逆 328
4、癫、痫、狂 333
5、痉 339
6、痹 339
7、头痛 344
8、面颊痛 348
9、颈项痛 349
10、胸背胁痛 350
11、腹痛 355
12、腰痛 360
13、四肢痛 367
14、痿、偏枯、痱 369
15、咳嗽、喘息 373
16、欠、唏、太息 376
17、呕、吐、哕、噫 377
18、胸腹胀满 379
19、肠鸣、泻泄 384
20、便血 385
21、霍乱 385
22、水肿 386
23、腹部积块 388
24、遗尿、尿闭 389
25、五脏病 390
26、痈疡 393
27、惰伤瘀血症 396
28、狂犬病 397
29、麻风 398
30、口腔病 399
31、耳病 402
32、鼻病 406
33、咽喉病 407
34、眼病 409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针灸学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赵吉平,李瑛主编;常小荣,倪光夏,崔瑾等副主编 2016
- 《针灸独特疗法聚英》吴耀持 2018
- 《针灸人生》刘敏勇主编 2018
- 《针灸特色疗法学》严兴科,赵中亭主编 2018
- 《江南程氏针灸经验集》陈章妹,张琪,张建明主编 2018
- 《春华秋实 50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韩济生,万有主编 2018
- 《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关玲主编;杜金龙,于洋,高志雄副主编 2017
- 《针灸推拿与护理 中医特色 第2版》刘明军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