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史前文明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令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3432507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华史前文明的著作,它的另一种视角为我们演绎了中国史前文明,把中国文明上溯到一万年前。
《中国史前文明》目录
标签:中国史 文明

第一章 总述 3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 3

一、各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起源 3

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与发展 5

三、考古发现与人类的进化 6

四、华夏祖先的来源 13

第二节 原始先民共同创造了早期的中华文明 18

一、对文明源头的争论 18

二、原始文明是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 20

三、原始文明是由不同氏族部落共同创造的 20

第三节 气候环境对史前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21

一、气候变迁与古人类的迁徙/ 21

二、中华原始文明从华南地区起步 25

第四节 研究原始文明的一些问题 28

一、方式方法问题 28

二、关于史前历史的纪年单位问题 30

三、以伏羲时代作为史前文明坐标点的问题 30

四、学术术语及几个重要概念的辨析 31

五、史前文明中的“星空现象”问题 34

六、原始人物、事件和生活时间的问题 36

七、考古学文化与原始部落族群的关系问题 36

八、文献记载与神话传说 38

九、原始文化的传播问题 42

十、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 46

十一、对原始社会研究的两大误区 49

第五节 史前社会不同阶段的划分 51

一、群伙阶段(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距今1万年前)/ 51

二、氏族阶段(距今10000 ~8000年,相当于女娲时代)/ 52

三、部落阶段(距今8000 ~6500年,相当于伏羲时代,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 53

四、酋邦阶段(距今6500 ~4500年,相当于炎黄时代后期,已经过渡到父系社会)/ 53

五、方国阶段(距今4500 ~4000年,相当于尧舜阶段)/ 54

第二章“前三皇”时代——文明的前夜期 58

第一节 概述 58

一、“三皇”之谓 58

二、考古情况 61

三、社会生活情况 66

四、“前三皇”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缔造者 69

第二节 群伙阶段的燧人氏时代 69

一、史料对燧人氏的记载 70

二、燧人氏的生活年代 71

三、燧人氏的生活区域 72

四、燧人氏时代的生活情况 72

五、燧人氏对文明的贡献 74

第三节 由洞居走向构房时代的有巢氏时代 75

一、文献记载 77

二、所处的时代 78

三、生活的区间 78

四、有巢氏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78

五、有巢氏的历史地位 79

第四节 女娲时代——文明的肇始 80

一、关于女娲 80

二、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 81

三、女娲与伏羲的关系 83

四、对女娲补天的解读 84

五、历史与现实的女娲 85

六、女娲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89

七、我国母系社会长期存在的基础 90

第五节 史前大洪水和南方部族的北迁 91

一、南方部族的发展与演化 91

二、史前大洪水与海水的入侵 92

三、华南部族的北迁 94

第三章“后三皇”时代——原始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时期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一、三大经济文化带和接触带的形成 100

二、“后三皇”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04

三、进入父系社会的几大因素 106

第二节 伏羲氏西北画卦 107

一、神话与真实的伏羲氏 107

二、伏羲氏的地望与时代 110

三、伏羲与八卦 111

四、伏羲与大地湾文化 113

五、伏羲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115

六、伏羲部落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116

七、伏羲的主要贡献和历史功绩 117

第三节 太昊氏龙腾辽西 118

一、太昊及其部落 118

二、太昊与少昊及东夷的关系 118

三、太昊与伏羲的关系 119

四、太昊与西辽河流域早期文化 120

五、太昊与中国龙文化的起源 121

六、太昊部落的活动区域 123

七、太昊部落发展的自然环境 123

八、太昊部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124

第四节 东夷凤舞山东 126

一、关于东夷 126

二、东夷文化 127

三、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128

四、东夷部族的发展 130

第五节 神农氏江南渔舟唱晚 130

一、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 130

二、神农氏的地望 131

三、神农、炎帝、烈山氏之争 132

四、神农部落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文化 135

五、神农部落与南方稻作农业 137

六、神农部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138

七、神农氏的贡献和历史功绩 139

第六节 裴李岗人中原放歌 140

一、分布范围 140

二、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140

第四章 炎黄时代——部落的扩张与华夏酋邦的形成 144

第一节 概述 144

一、炎黄时代的社会性质 144

二、四大部落集团的形成 145

三、炎黄时代的社会发展情况 150

第二节 炎帝时代——部落扩张战争的开始 155

一、关于炎帝 155

二、炎黄部落同为伏羲部落的后裔支系 157

三、炎帝部族与半坡文化 159

四、炎帝、神农被捆绑的原因 163

五、炎帝时代的特征 164

六、炎帝时代的部落扩张战争 166

七、炎帝的主要功绩 168

第三节 黄帝时代——华夏酋邦的形成期 169

一、关于黄帝 169

二、黄帝部落与庙底沟文化 177

三、部落统一战争和华夏酋邦的成立 180

四、黄帝问道广成子 185

五、黄帝的历史功绩 187

六、黄帝时代的著名人物和民间传说 188

第四节 蚩尤部落的战败和东夷与炎黄集团的融合 192

一、少昊部落 193

二、蚩尤部落的发展与兴衰 198

三、东夷的演化 201

四、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

第五节 北狄部落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202

一、北狄部落集团的形成 202

二、北狄集团的主要部落族群 205

三、北狄部落集团的扩张与相邻族群的融合 211

第六节 南蛮部落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212

一、南蛮集团诸部族的来源 212

二、南蛮部落集团的兴起 213

三、南蛮部落集团的主要部族 215

第七节 后炎黄时代——方国时代的来临 224

一、“五帝”之谓 226

二、颛顼时期 229

三、帝喾时期 231

第五章 尧舜禹时代——兼并战争与联邦制王朝的建立 234

第一节 概述 234

一、文物考古情况 236

二、自然环境对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影响 240

三、禅让制的本质 241

四、社会生活情况 245

第二节 唐尧时期——兼并战争的开始 249

一、关于尧 249

二、尧生活的时代和地区 250

三、唐尧与陶寺文化 252

四、社会发展情况 253

五、唐尧与三苗的战争 255

六、关于尧舜禅让 255

七、唐尧的历史功绩 257

第三节 虞舜时期——原始法治时代的开始 259

一、关于虞舜 259

二、有虞氏部落的发展与兴衰 262

三、虞舜与山东龙山文化 263

四、虞舜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64

五、“虞朝”的建立 266

六、虞舜时代的其他重要人物 268

七、舜的历史贡献 272

第四节 大禹时期——国家形态的初步建立 277

一、有关大禹的记载与传说 277

二、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 278

三、大禹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280

四、大禹时期的主要战争 283

五、国家的初步形成 283

六、大禹的历史贡献 287

第五节 南蛮部落集团的衰落与演变 289

一、尧舜禹时期的南蛮部落集团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289

二、南蛮部落集团的衰落 291

三、南蛮的演化 291

第六节 北狄部落集团的演化 293

一、北狄部落集团的进一步发展 293

二、与周边部落族群的关系 294

三、北狄集团的演化 295

第七节 西北原始戎羌部落的兴起 296

一、戎羌的族源 297

二、原始戎羌部族的兴起 298

三、考古学方面的发现 299

第八节 第一个联邦制王朝——夏朝的建立 301

一、夏朝的建立 302

二、夏朝的确立和巩固 303

三、太康失国 305

四、少康中兴 306

五、夏王朝的衰落与灭亡 306

第六章 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 310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 310

一、中国传统典籍中“文化”的含义 310

二、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解释 311

三、当今语境中文化的含义 311

四、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华文化 312

五、原始文化的特殊性 314

六、研究原始文化的意义 314

七、原始文化的研究方法 314

八、史前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315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316

一、原始农业发展情况 316

二、原始畜牧业发展情况 318

三、生产工具制造使用情况 318

四、手工业发展情况 319

五、建筑技术发展情况 320

六、酿造技术发展情况 321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制度文化 322

一、原始社会的婚姻及制度 322

二、原始社会的丧葬文化 325

三、姓氏的形成与“同姓不婚”制度的确立 331

四、我国原始社会的政治文化 332

第四节 原始宗教与文化艺术 335

一、祭祀与原始宗教 335

二、礼乐文化 337

三、原始文化艺术 341

四、图腾崇拜与独特的中国龙文化 344

第五节 原始时代的发明创造 346

一、原始社会的六大发明 346

二、原始社会的“两大创造” 353

第六节 中华原始文化的特质 355

一、中华先民的思维模式 355

二、中华原始文化的特质 357

三、形成原因 359

后记 361

附表 3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