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4册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4册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4册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中华文化基金会
  • 出版年份:1984
  • ISBN:
  • 页数:1132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百科全书 第4册》目录

第一节 绪论 1

壹、伦理与伦理学 1

第四章 伦理 1

一、人为中心 2

叁、伦理之特质 2

贰、伦理之起源 2

二、人性 5

三、理性 6

肆、伦理之精神 7

一、仁爱精神 8

二、平等精神 9

三、王道精神 10

壹、先秦之伦理思想 11

第二节 历代伦理思想 11

(一)概说 12

一、唐虞时代之伦理思想 12

(三)皋陶之伦理思想 13

(二)尧舜之伦理思想 13

二、三代之伦理思想 14

(四)结语 14

(二)成汤、伊尹及箕子之伦理思想 15

(一)禹之伦理思想 15

(四)易经之伦理思想 16

(三)周公之伦理思想 16

(五)结语 17

1.孔子 18

(一)儒家之伦理思想 18

三、春秋战国时代之伦理思想 18

2.子思 19

3.孟子 20

4.荀子 25

(二)道家之伦理思想 28

1.老子 29

2.庄子 31

3.鹖冠子 33

(三)杨朱之伦理思想 34

(四)墨家之伦理思想 36

1.管子 40

(五)法家之伦理思想 40

3.商子 42

2.申子 42

4.韩非子 44

(六)结语 47

一、汉代之伦理思想 49

贰、汉代六朝之伦理思想 49

1.淮南子 52

(一)前汉之伦理思想 52

2.董仲舒 54

3.扬雄 56

4.刘向 57

王充 58

(二)後汉之伦理思想 58

颜之推 59

二、六朝之伦理思想 59

一、隋代之伦理思想 60

叁、隋唐五代之伦理思想 60

王通 61

(一)韩愈 62

二、唐代之伦理思想 62

(二)李翱 63

肆、宋代之伦理思想 64

陈抟 64

三、五代之伦理思想 64

一、王安石 65

二、邵雍 66

三、周敦颐 67

四、张载 68

五、程颢 70

六、程颐 71

八、杨时 72

七、谢良佐 72

九、朱熹 73

一○、陆九渊 75

(一)许衡 77

一、元代之伦理思想 77

一一、杨简 77

伍、元明清之伦理思想 77

二、明之伦理思想 78

(三)郑玉 78

(二)吴澄 78

王守仁 79

三、清代之伦理思想 80

(三)陆世仪 81

(二)陆陇其 81

(一)顾炎武 81

(六)黄宗羲 82

(五)张履祥 82

(四)陈确庵 82

(七)汤斌 83

(九)赵御? 84

(八)戴震 84

(一一)俞正燮 85

(一○)俞樾 85

壹、道德之意义 86

第三节 伦理道德 86

贰、道德之起源 88

二、九德 89

一、九行 89

叁、道德之纲目 89

三、八德 90

六、三德 91

五、三纲 91

四、十义 91

九、五典(五常、五伦、五品) 92

八、三纲六纪 92

七、三达德 92

一○、五达道 94

一二、六德 95

一一、六行 95

一三、四行 96

一五、四维 97

一四、四端 97

一七、四德 98

一六、四仪 98

一八、青年守则(十五德) 100

壹、夫妇伦之实践 101

第四节 伦理之实践 101

贰、父子伦之实践 111

叁、兄弟伦之实践 148

肆、宗族戚党伦之实践 164

伍、师友伦之实践 174

陆、君臣伦之实践 185

一、冠义 225

壹、冠礼 225

第五章 礼俗 225

第一节 嘉礼 225

二、士冠礼之仪节 226

三、天子诸侯大夫冠礼 227

四、女子笄礼 228

一、婚义 229

贰、婚姻礼俗 229

二、婚礼之仪节 230

叁、燕礼 231

三、婚俗 231

一、燕义 239

三、飨礼 240

二、燕礼之仪节 240

一、射义 241

肆、射礼 241

四、公食大夫礼 241

二、大射仪 242

四、投壶(附图) 243

三、乡射礼之仪节 243

第二节 宾礼 249

二、乡饮酒礼之仪节 249

伍、乡饮酒礼 249

一、乡饮酒义 249

四、臣见君 250

三、大夫相见 250

壹、相见礼 250

一、士相见礼之仪节 250

二、士见於大夫 250

一、聘义 251

贰、聘礼 251

叁、觐礼 252

二、聘礼之仪节 252

壹、札礼 253

第三节 凶礼 253

一、觐义 253

二、觐礼之仪节 253

叁、禬礼 254

贰、烖礼 254

陆、问疾礼 255

伍、唁礼 255

肆、恤礼 255

柒、丧礼(附图一)(附图二) 256

一、郊祭 283

壹、祭天地 283

第四节 吉礼 283

二、祈谷 287

四、明堂 289

三、大雩 289

五、五帝四时 290

六、寒暑 291

七、日月 292

八、星辰 295

一○、方丘祭地 296

九、风雨云雷 296

一一、社稷 299

一、望祭 304

贰、祭山川 304

二、祀山川 305

三、封禅 306

四、五祀 307

六、祭四方 308

五、禋六宗 308

八、祀高禖 309

七、祭四类 309

九、蜡腊 310

一○、傩、酺、盟诅、衅 311

一、宗庙时享 314

叁、人鬼 314

二、禘祫 316

四、少牢馈食礼 318

三、特牲馈食礼 318

六、祭先圣先师 319

五、祀先代帝王 319

八、亲蚕享先蚕 331

七、亲耕享先农 331

壹、祭祖 332

第五节 祭祖与泛祀 332

一、太岁风云雷雨之神 334

贰、泛祀 334

二、五岳五镇之神 338

三、四海四渎之神 340

四、山川之神 342

五、社稷土地之神 371

六、龙神 372

八、圣贤忠烈之神 374

七、城隍之神 374

九、通祀之神 375

一○、道教之仙 377

一一、释教之佛 378

第六节 迷信与禁忌 380

二、古救日食状况 381

一、古有生肖之说 381

壹、迷信 381

四、古吴楚地方有九姑玄女课 382

三、古重视卜筮 382

五、古人信相术 383

八、古有避邪之法 384

七、战国秦汉相术能以纹理知休咎 384

六、古人信算命之术 384

一一、古有殉葬之俗 385

一○、古有压惊之俗 385

九、古楚人有结蒲人、艾人之习 385

一二、古有巫术 386

一三、古有咒术 387

一五、古有祓禊之俗 388

一四、宋以来有求签之风 388

一六、边疆有跳神之俗 389

一九、古有择日之术 390

一八、古有占梦之俗 390

一七、民俗又有扶乩於神坛者 390

二○、俗以纸钱为冥资 391

二二、古以狗矢浴不祥 392

二一、古以刍狗祷病 392

二四、周及汉皆恶枭鸣唐以枭为报喜 393

二三、古人迷信蛇妖 393

二六、古有祝盗与定交之俗 394

二五、古以女为不祥 394

二八、古祀鬼神有用纸马者 395

二七、古有驱疫之俗 395

二、周时忌子卯日 396

一、忌日 396

贰、禁忌 396

五、汉忌癸亥日 397

四、古忌晦日 397

三、古以桃木避不祥 397

七、汉及六朝人忌辰日哭丧 398

六、古忌五月五日生 398

一○、春秋时忌见科雉及两头蛇 399

九、古忌迎太岁动作 399

八、古忌东益宅 399

一一、东汉时杂忌讳 400

一二、古人有填讳之俗 401

一、元旦 402

壹、旧历节俗 402

第七节 岁时节俗 402

三、人日 403

二、花市 403

七、上元 404

六、云开节 404

四、顺星 404

五、天公诞日 404

一○、天穿节 406

九、筵九 406

八、耗磨日 406

一三、分龙节 407

一二、填仓 407

一一、小添仓 407

一六、中和节 408

一五、撑旱船 408

一四、扇天卜 408

一九、立春 409

一八、文昌诞日 409

一七、踏青节 409

二一、仲春丁期 410

二○、春社、秋社 410

二四、寒食 411

二三、花朝 411

二二、上戊 411

二五、清明节 412

二九、东岳诞辰 413

二八、妈祖诞辰 413

二六、上巳 413

二七、禹生日 413

三一、浣花日 414

三○、佛诞日 414

三五、端午 415

三四、扇市 415

三二、城隍出巡 415

三三、女儿节 415

三八、关羽诞日 417

三七、宁贶节 417

三六、立夏 417

四○、天贶节 418

三九、伏日 418

四四、七夕 419

四三、火节 419

四一、夏至 419

四二、荷花生日 419

四五、中元 420

四八、中秋节 421

四七、立秋 421

四六、天医节 421

五一、重阳节 422

五○、重明节 422

四九、孔子诞辰 422

五四、下元节 423

五三、送寒衣 423

五二、小重阳 423

五六、逐疫 424

五五、冬至 424

五七、腊日 425

五九、祀灶 426

五八、尾牙 426

六一、年头禁 427

六○、小过年 427

六三、除夕 428

六二、小除夕 428

一、中华民国开国纪念日 429

贰、现代国定节日 429

三、革命先烈纪念日 青年节 430

二、国父逝世纪念日 植树节 430

六、孔子诞辰 431

五、教师节 431

四、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 431

九、总统 蒋公诞辰纪念日 432

八、台湾光复节 432

七、国庆纪念日 432

一○、国父诞辰纪念日 434

一、司法节 435

叁、现代一般节目 435

一一、行宪纪念日 435

四、戏剧节 436

三、药师节 436

二、农民节 436

七、兵役节 437

六、新生活运动纪念日 437

五、春节 437

一○、国医节 438

九、国际妇女运动纪念日 妇女节 438

八、中国童子军节 438

一三、广播节 439

一二、美术节 439

一一、邮政节 439

一六、音乐节 440

一五、儿童节 440

一四、主计节 440

一八、国际劳动节 441

一七、世界卫生日 441

二一、国际护士节 442

二○、舞蹈节 442

一九、文艺节 442

一三、禁烟节 443

二二、母亲节 443

二八、国际合作节 444

二七、公路节 渔民节 444

二四、工程师节 444

二五、铁路节 444

二六、诗人节 444

二九、航海节 445

三二、记者节 446

三一、郑成功诞辰纪念日 446

三○、父亲节 446

三三、军人节 胜利日 447

三六、商人节 448

三五、华侨节 448

三四、体育节 448

三八、医师节 449

三七、工业节 449

四一、海员节 450

四○、防空节 450

三九、自来水节 450

一、普通礼节 451

壹、一般守则 451

四二、电信节 451

第八节 现代礼仪 451

三、会议 453

二、言谈 453

贰、饮食 454

一、卫生安全 455

肆、居住 455

叁、服饰 455

三、邻居、同住及公共生活 456

二、日常生活 456

一、秩序与安全 457

伍、行路 457

四、家庭 457

二、仪态与风度 458

陆、育乐 459

二、休业 460

一、始业 460

柒、学业 460

三、毕业 461

四、校庆 462

六、满师 463

五、拜师 463

一、换帖(附身份帖格式) 465

捌、婚姻 465

二、订婚 468

四、结婚(附结婚礼位置图 结婚证书格式) 469

三、请期 469

二、弥月 473

一、三朝 473

玖、生辰寿诞 473

三、周岁 474

四、三旬、四旬、五旬 475

五、六旬 476

七、八旬、九旬 477

六、七旬 477

八、百龄、百龄以上 478

一、介绍 479

拾、社交 479

二、访问 486

三、接待 489

四、接授 491

五、馈赠 493

六、宴会(附中餐座次安排参考图例 西餐座次安排参考图例) 495

七、庆吊 502

八、通信 504

九、乔迁 506

一○、营业迁移 507

一、始丧(附报丧格式) 508

壹壹、丧葬 508

二、入殓(附讣告格式) 509

三、吊奠(附吊奠辨位图) 514

四、出殡 515

五、安葬(附丧期及丧服) 516

一、家祭(附家祭位次图 家祭陈设图) 521

壹贰、祭祀 521

二、公祭(附公祭位次图 公祭正位陈设图 公祭配位陈设图) 527

三、国祭(附国祭位次图 国祭正位陈设图 国祭配位陈设图) 534

一、开幕 546

壹叁、典礼 546

二、开工 547

三、开锁 548

四、破土 550

五、奠基 551

六、铜像纪念碑、纪念堂、纪念塔落成 553

七、宗祠落成 554

八、公路、铁路、桥梁通车 556

九、河道、堤坝、渠闸竣工 557

一○、船舰下水 559

一一、飞机启航 560

一二、运动会开场 562

一三、闭幕收场 564

一四、就职 565

一五、新旧交接 568

一、成立会 569

壹肆、集会 569

二、交谊会 571

三、欢迎(送)会 573

四、纪念会 575

五、追悼会 578

壹伍、植树 579

一、升降 581

壹陆、敬爱国旗 581

二、悬挂(附党旗图案 国旗图案) 582

壹、中华民族与宗教 587

第一节 我国历代之宗教社会 587

第六章 宗教 587

一、图腾崇拜 590

贰、中华民族宗教之起源 590

(二)崇拜星辰 592

(一)崇拜日月 592

二、庶物崇拜与群神崇拜 592

(五)崇拜社稷 593

(四)崇拜寒暑 593

(三)崇拜风雨 593

三、开辟之神话 594

(六)崇拜山川 594

四、感生之神话 596

五、巫觋与卜筮 597

一、神示鬼魅之崇拜 599

叁、上古三代之宗教社会 599

二、祭祖之起源与意义 602

(一)明堂制度与宗教 605

三、周代宗教思想之变迁 605

(二)天道观念之变迁 608

(三)学者之宗教思想 609

一、谶纬与迷信 611

肆、秦汉时期之宗教社会 611

二、佛道之影响 613

三、厌世之思想 614

一、魏晋六朝思想之演变 617

伍、魏晋六朝之宗教社会 617

二、清谈与纵乐之人生观 618

三、道佛思想之发展影响 619

(一)天主教於此时期之发展 622

一、外来宗教之发展与影响 622

陆、唐宋至元之宗教社会 622

1.景教之传布 623

2.也里可温教之传布 624

(二)回教之影响与发展 626

二、儒佛道之相互关系 627

(一)对天之讨论 628

(二)辟佛之言论 631

(三)理佛之关系 632

(四)佛道之发展 635

一、佛道之衰落 637

柒、明清近代之宗教社会 637

二、天主基督教之影响 638

三、回教之发展 640

四、太平天国与宗教 641

(一)秘密社会与宗教 644

五、宗教思想之演变 644

(二)科学思想与宗教 647

(三)思想变迁与趋势 648

(二)中共统治下之宗教社会 649

(一)宪法保障宗教自由 649

五、现阶段之宗教社会 649

(三)台湾之宗教社会 650

捌、结论 653

(一)道之名义 654

一、道教之起源 654

第二节 我国自有之宗教 654

壹、道教 654

2.道教之道 655

1.道家之道 655

(二)道教与道家之关系 656

(三)道教所尊奉之祖师 658

(四)道教与古代之巫祝方士 660

(五)道教经典所述之起源 661

(一)道教创立时期(东汉至晋) 663

二、道教之分期 663

(二)教会组织时期(南北朝) 664

(三)教理研究时期(隋至五代) 665

(四)教权确立时期(宋至明万历) 666

(五)继承退化时期(明清至现代) 668

三、道教之经典 669

(一)道藏之编辑 670

(二)道藏之内容 672

(三)道藏目录详注 674

(四)道藏辑要 675

(五)道藏精华 676

(一)道观 677

四、道教之组织 677

(二)道士 678

(一)神仙 680

五、道教之教说 680

1.天神地祗人鬼 682

2.身中诸神 683

3.洞天福地 684

1.诵经 686

(二)方术 686

3.符咒 687

2.祈禳 687

4.三尸 689

(三)修养 690

1.炼丹服食 691

2.房中术 695

3.乘跷变化 696

4.导引 697

5.沐浴 698

6.心性 699

7.守一存思 700

1.传授 701

(四)规律 701

3.斋戒清规 702

2.赏善罚恶 702

六、道教之派别 706

(二)茅山道 707

(一)天师道 707

(三)太平道 708

(五)丹道派 710

(四)武当道 710

2.北派 711

1.文始派 711

3.南派 714

4.东派 716

5.西派 717

6.中派 718

7.青城派 719

9.三峰派 720

8.伍柳派 720

(六)真大教 721

(七)太一教 723

一、萨满教之性质 725

贰、萨满教 725

二、萨满教之流播 726

三、近代影响之部族 728

一、教宗与世代 730

叁、理教 730

二、教义与经典 734

三、立教之沿革 735

四、组织之大纲 737

(一)奉黄帝为教主 739

二、教主 739

肆、轩辕教 739

一、立教与定名 739

(二)黄帝传略 740

(一)信条 741

三、教说 741

1.十戒 742

(二)戒律 742

2.四律 743

1.归宗 744

(三)修持 744

2.三段十二级 745

(四)组织 749

一、佛教之特性 750

壹、佛教 750

第三节 外来传入之宗教 750

(一)後汉佛教之传入 751

二、历代佛教之传布 751

(二)魏晋之佛教 752

2.僧祗户与佛图户 753

1.法社与义邑 753

(三)南北朝之佛教 753

4.南朝帝王与佛教 754

3.佛寺、僧尼与僧官 754

5.北朝帝王与佛教 756

1.广建舍利塔 757

(四)隋之佛教 757

2.五?与四方馆 758

3.天台宗、三论宗与末法思想 759

1.佛教制度与僧尼地位之确定 760

(五)唐之佛教 760

2.州立之官寺与内道场 761

3.僧尼簿籍与度牒、戒牒 762

4.僧尼之管理制度 763

5.僧尼之社会活动 764

6.会昌法难 765

2.周世宗废佛 766

1.华北之佛教 766

(六)五代之佛教 766

3.吴越与南唐之佛教 767

4.禅宗五派分张 768

1.复兴佛教之政策 769

(七)北宋之佛教 769

2.戒坛之设立与受戒制度 770

1.禅宗之开展 771

(八)南宋之佛教 771

2.宋儒与佛教 772

3.净土教与念佛结社 773

1.辽之帝室与佛教 775

(九)辽金之佛教 775

2.二税户及信仰之普及 776

4.度牒公卖与教团统制 777

3.金之帝室与佛教 777

1.元代帝室与佛教 778

(一○)元代之佛教 778

5.金代佛教之特色 778

2.元朝对佛教之统制 779

4.元朝佛教各宗派 780

3.道佛二教之争执 780

1.明代佛教之本质 781

(一一)明代之佛教 781

5.教团之膨胀 781

2.明太祖对佛教之统制 782

4.各宗互融与四大师 783

3.明代佛教之实况与卖牒 783

1.清代对佛教之统制 785

(一二)清代之佛教 785

5.三教融合与居士佛教 785

2.清朝之民?教化 786

3.清代佛教之各宗派 787

(一三)民国以来之佛教 788

5.太平天国与清末佛教之崩溃 788

4.居士佛教之流行 788

3.佛教界之组织化与僧教育 789

2.打倒迷信及反宗教运动 789

1.庙产兴学 789

5.佛书之刊行 791

4.中国现代佛教之大师太虚 791

6.中国佛教之现况 792

1.原属西藏区域性之佛教 793

(一)源流及宗流 793

三、区域性之佛教支流——喇嘛教 793

2.喇嘛教之称谓与宗主 794

3.喇嘛教宗派之分立 795

4.西藏达赖与班禅之承袭 796

5.蒙古哲布尊丹巴与章嘉 802

(二)摄化之部族 806

(三)寺庙与僧侣 810

一、回教之名称 812

贰、回教 812

(二)圣先知——穆罕默德 813

(一)阿拉伯为回教之发源地 813

二、回教之起源 813

三、教义与圣典 814

(二)回教圣典——古兰经 815

(一)基本信仰 815

(三)教徒之宗教工作 816

四、回教在中国之沿革 817

(二)回教在中国之分期 818

(一)回教之传入中国 818

2.元明时期之回教 819

1.唐宋时期之回教 819

3.清代时期之回教 821

4.民国以来之回教 823

五、回教在中国之分布 824

六、回教在中国之宗派 831

(一)历史之演进 833

一、天主教之起源 833

叁、天主教 833

(三)宗教因素 834

(二)政治背景 834

(一)天主创造天地万物 835

二、天主教之教义 835

(四)经济制度 835

(五)天堂、地狱、炼狱 836

(四)耶稣之救赎 836

(二)人类始祖之背命及其後果 836

(三)天主预备救世主之道路 836

1.历史书 837

(一)旧约 837

(六)玛利亚为教会之母 837

三、天主教之经典 837

1.四部福音 838

(二)新约 838

2.训诲书 838

3.先知书 838

4.默示录 839

3.宗徒书信 839

2.宗徒大事录 839

(二)坚振圣事 842

(一)洗礼圣事 842

四、天主教之圣事 842

(四)告解圣事 843

(三)圣体圣事 843

(一)天主教於唐代之传布 844

五、天主教於中国之传布 844

(二)天主教於元代之传布 845

(三)天主教於明代之传布 846

(四)天主教於清以来之传布 847

(五)台湾地区天主教近况 849

1.教宗 850

(一)治理教务之组织 850

六、天主教之组织 850

3.司铎 851

2.主教 851

(二)辅佐教务之组织 852

4.教友 852

2.修会 853

1.教廷 853

3.善会 854

2.知识界之骚动 855

1.欧洲政治之情势 855

肆、基督教 855

一、基督教之起源 855

(一)宗教改革之原因 855

4.社会与宗教之情势 856

3.经济制度之不稳定 856

2.欧洲其他国家之改教 857

1.马丁路德及宗教改革 857

(二)宗教改革之形成 857

(一)基督教与教难 858

二、基督教於中国之传布 858

(二)各教派在中国之传布 860

2.信义宗 861

1.公理宗 861

4.浸信宗 862

3.圣公宗 862

5.长老宗 863

7.内地会 864

6.循道宗 864

8.其他教会 865

(三)台湾地区基督教近况 866

3.会员制 870

2.路德宗制 870

三、基督教之组织 870

(一)教会之组织制度 870

1.监督制 870

6.其他 871

5.长老制 871

4.无组织派 871

2.普通性之正规职分 872

1.特殊性之临时职分 872

(二)教职人员之职分 872

(二)博爱和拉 873

(一)上帝 873

伍 大同教 873

一、基本教义 873

(三)灵魂永恒不朽 874

(五)大同教信徒应遵守之教规 875

(四)伦理与道德行为 875

(二)博爱和拉 876

(一)巴孛 876

二、圣哲 876

(四)沙基爱芬迪 877

(三)亚卜图博爱 877

(三)亚卜图博爱所写者 878

(二)巴孛所写者 878

三、经典 878

(一)博爱和拉所写者 878

四、组织 879

(五)其他 879

(四)沙基爱芬迪所写者 879

六、圣日 880

五、教历 880

七、灵曦堂 881

九、大同教之统计资料 882

(二)大同教之发扬 882

八、传教工作 882

(一)大同教信徒所需具备之条件 882

陆、天理教 883

三、教义 884

二、沿革 884

一、宗旨 884

贰、术数之兴起 887

壹、术数之定义 887

第七章 术数 887

第一节 术数略说 887

二、星宿 888

一、阴阳 888

(二)二十八宿与分野 889

(一)七星、五星与人事 889

(一)水 890

三、地理 890

(二)土 891

(四)风 893

(三)气 893

四、?祥 894

(一)五行 895

(二)五事 897

五、占卜 898

(三)日月食 898

(一)殷商占卜——甲骨 899

(二)周代之占卜——龟、筮、筳?、占星 900

(三)後世常用占卜法 901

第二节 术数源流 904

一、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 905

壹、汉书艺文志 905

二、历谱十八家,六百六卷 906

三、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907

四、蓍龟十五家,四百一卷 908

五、杂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 909

六、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 910

贰、隋书经籍志 911

叁、旧唐书经籍志 921

肆、新唐书艺文志 924

一、五行类 930

伍、宋史艺文志 930

二、蓍龟类 953

陆、明史艺文志 955

柒、四库全书 958

捌、续四库全书 963

一、数学之属 964

玖、清史稿艺文志 964

三、相宅相墓之属 965

二、占候之属 965

二、郭偃 966

五、相书命书之属 966

四、占卜之属 966

七、杂技之属 967

六、阴阳五行之属 967

三、史苏 968

第三节 术数名家 968

壹、先秦时代 968

一、伍员 968

六、樗里子 969

五、唐举 969

四、姑布子卿 969

三、梁丘贺 970

二、许负 970

贰、两汉三国时期 970

一、司马季主 970

五、张禹 971

四、费直 971

八、许杨 972

七、嵩真 972

六、严遵 972

一一、许曼 973

一○、曹元理 973

九、吴泰 973

一六、李? 974

一五、李南 974

一二、任文公 974

一三、谢夷吾 974

一四、杨由 974

二一、公沙穆 975

二○、唐檀 975

一七、殷翳 975

一八、廖扶 975

一九、樊英 975

二、管辂 976

一、朱建平 976

二二、费长房 976

二三、刘根 976

叁、魏晋南北朝时期 976

五、王嘉 977

四、赵达 977

三、刘惇 977

八、鸠摩罗什 978

七、台产 978

六、戴洋 978

一一、鲍靓 979

一○、黄泓 979

九、郭? 979

一五、卜珝 980

一四、严卿 980

一二、陈训 980

一三、韩友 980

二一、费孝先 981

二○、淳于智 981

一六、庾嘉德 981

一七、隗照 981

一八、步熊 981

一九、杜不愆 981

二五、佛图澄 982

二四、郭璞 982

二二、吴猛 982

二三、麻襦 982

二八、许? 983

二七、魏宁 983

二六、萧吉 983

三三、綦母怀文 984

三二、来和 984

二九、李顺兴 984

三○、皇甫玉 984

三一、解法选 984

三六、曲绍 985

三五、李业兴 985

三四、颜恶头 985

三九、刘灵助 986

三八、赵辅和 986

三七、吴遵世 986

四三、王早 987

四二、沙门灵远 987

四○、耿玄 987

四一、王春 987

四七、晃崇 988

四六、张深 988

四四、僧化 988

四五、徐路 988

五一、张子信 989

五○、阳子术 989

四八、檀特师 989

四九、许遵 989

五五、颜敬 990

五四、韦叟 990

五二、陆法和 990

五三、蒋升 990

一、耿询 991

肆、隋唐时期 991

五六、蔡铁 991

四、庾质 992

三、庾季才 992

二、临孝恭 992

七、杨伯丑 993

六、舒绰 993

五、卢太翼 993

一○、卢山人 994

九、桑道茂 994

八、韦鼎 994

一四、丘延翰 995

一三、杨筠松 995

一一、司马头陀 995

一二、浮屠泓 995

一九、钱知微 996

一八、暨生 996

一五、濮都监 996

一六、沈七 996

一七、韩凝礼 996

二四、胡卢生 997

二三、王栖霞 997

二○、王生 997

二一、杜生 997

二二、朱邯 997

三○、夏荣 998

二九、陈昭 998

二五、娄千宝 998

二六、袁天纲 998

二七、张憬藏 998

二八、金梁凤 998

三五、马重绩 999

三四、颜规 999

三一、骆山人 999

三二、龙复本 999

三三、丁重 999

三八、周元豹 1000

三七、朱景瑰 1000

三六、胡恬 1000

四、窦俨 1001

三、王白 1001

伍、宋元时期 1001

一、魏汉津 1001

二、廖应淮 1001

八、耿听声 1002

七、王生 1002

五、僧志言 1002

六、王老志 1002

一一、刘潜 1003

一○、吴景鸾 1003

九、蔡元定 1003

一四、徐仁旺 1004

一三、邹宽 1004

一二、傅伯通 1004

一九、铎长老 1005

一八、达僧 1005

一五、王伋 1005

一六、胡舜申 1005

一七、孙晤 1005

二二、叶简 1006

二一、徐复 1006

二○、费孝先 1006

二六、范畴 1007

二五、夏巨源 1007

二三、俞直 1007

二四、卢鸿 1007

二九、徐仲坚 1008

二八、叶子仁 1008

二七、白羊先生 1008

三三、刘虚白 1009

三二、僧妙应 1009

三○、邢敦 1009

三一、麻衣道者 1009

三七、马处谦 1010

三六、王讷 1010

三四、布袍道者 1010

三五、妙应方 1010

四二、何生 1011

四一、邹元佐 1011

三八、程惟象 1011

三九、张衍 1011

四○、刘童子 1011

四六、耶律乙不哥 1012

四五、董元善 1012

四三、戴生 1012

四四、孙黯 1012

五一、马贵中 1013

五○、胡德新 1013

四七、王白 1013

四八、魏璘 1013

四九、李懋 1013

五五、梁饶 1014

五四、李俊民 1014

五二、武亢 1014

五三、武祯 1014

五九、吴豹 1015

五八、闵观 1015

五六、祝泌 1015

五七、陈梅湖 1015

六五、刘偘 1016

六四、杨守业 1016

六○、傅立 1016

六一、史春谷 1016

六二、蔡福缘 1016

六三、操贵持 1016

七○、龙广寒(附张万回) 1017

六九、张康 1017

六六、张梦庚 1017

六七、西渚子 1017

六八、路生 1017

七三、李国用 1018

七二、俞竹心 1018

七一、吴钟山 1018

三、曾义山 1019

二、屈亨 1019

七四、蔡槐 1019

陆、明清时期 1019

一、曹仪庭 1019

八、章星文 1020

七、倪光 1020

四、黎福荣 1020

五、邓权 1020

六、翟祥 1020

一二、吕申 1021

一一、王奇 1021

九、邢有都 1021

一○、周述学 1021

一七、周仲高 1022

一六、非幻和尚 1022

一三、王若水 1022

一四、张宗 1022

一五、幕讲僧 1022

二三、许国泰 1023

二二、游朝宗 1023

一八、刘用寅 1023

一九、渠仲宁 1023

二○、杨宗敏 1023

二一、廖均卿 1023

二九、骆用卿 1024

三○、曾易明 1024

二四、裴士杰 1024

二五、徐拱 1024

二六、卜梦龙 1024

二七、杨院使者 1024

二八、吴仲宽 1024

三七、奚月川 1025

三六、江本立 1025

三一、谷宗纲 1025

三二、陈後 1025

三三、徐善继 1025

三四、汪朝邦 1025

三五、江仲京 1025

四三、毕宗义 1026

四二、徐懋荣 1026

三八、周诏 1026

三九、李邦祥 1026

四○、李景溪 1026

四一、洪善祖 1026

四八、陈世胄 1027

四七、毛升 1027

四四、李羲人 1027

四五、陈鲲 1027

四六、从任 1027

五六、楚芝兰 1028

五五、皇甫焯 1028

四九、味元子 1028

五○、高凤 1028

五一、徐体乾 1028

五二、霍昂 1028

五三、江晓 1028

五四、邢元恺 1028

六三、冯渊 1029

六二、程山人 1029

五七、汪龙 1029

五八、赵良 1029

五九、柳华岳 1029

六○、李星井 1029

六一、程良玉 1029

七○、沈晟 1030

六九、胡奫 1030

六四、陈君佐 1030

六五、毛童 1030

六六、王坡 1030

六七、胡宏 1030

六八、仝寅 1030

七六、詹永达 1031

七五、陈岊山 1031

七一、刘日新 1031

七二、郭景夏 1031

七三、季董 1031

七四、郑希诚 1031

八一、刘兴汉 1032

八○、胡日章 1032

七七、万祺 1032

七八、张神峰 1032

七九、高平川 1032

八七、孙绍先 1033

八六、王泰 1033

八二、袁珙 1033

八三、张仑 1033

八四、白鸥 1033

八五、僧三休 1033

九○、蒋平阶 1034

八九、张永祚 1034

八八、刘禄 1034

壹、推衍气数世运 1035

第四节 术数要籍 1035

九一、章攀桂 1035

九二、戴尚文 1035

贰、占候明变 1047

叁、相宅相墓 1053

肆、占卦卜课 1060

伍、算命看相 1067

陆、诹吉占梦 1072

一、太玄推衍气数 1074

壹、推衍气数世运 1074

第五节 术数之要义 1074

二、潜虚论气命 1075

(一)气图 1076

(二)体图 1077

(三)性图 1078

(四)名图 1079

(五)行图、变图、解图 1080

三、邵雍推运治乱 1081

(六)命图 1081

贰、占候明变 1082

二、灾异 1083

一、符命 1083

(一)大衍数命理 1084

三、星占学 1084

(二)密宗星学 1086

(三)南派紫微 1087

(四)北派紫微 1089

(一)七政九曜 1090

一、相宅 1090

叁、相宅相墓 1090

(七)论大游年 1091

(六)论福元 1091

(二)宫星生克 1091

(三)阳宅纳气 1091

(四)阳宅相形 1091

(五)论宅外形 1091

(一三)论符镇 1092

(一二)论选择 1092

(八)论穿宫九星 1092

(九)论元空装卦 1092

(一○)论开门修造门 1092

(一一)论宅内形 1092

二、相墓 1093

(五)论浅深 1094

(四)论颠倒 1094

(一)相地入门 1094

(二)阴宅关链 1094

1.峦头天星 1094

2.正针缝针 1094

3.诸家五行 1094

(三)论生气 1094

(一一)论砂 1095

(一○)论穴 1095

(六)论明堂 1095

(七)论官鬼禽曜 1095

(八)论十恶大忌 1095

(九)论龙 1095

(一)八卦 1096

一、占卜之基本 1096

(一二)论水 1096

(一三)论向 1096

肆、占卦卜课 1096

(三)六十四卦名 1097

(二)五行相生相克 1097

(一)易占 1098

二、占卦卜课法 1098

(四)十二地支 1098

(五)十天干 1098

(六)蓍筮 1098

(三)龟卜 1099

(二)易筮法 1099

(六)文王课 1100

(五)灵棋经占法 1100

(四)六壬占 1100

1.鸡卜及鸡卵卜 1101

(八)其他 1101

(七)签占 1101

5.祝灶及镜听 1102

4.茅卜 1102

2.虎卜及狼卜 1102

3.扶箕 1102

8.和鹄卦 1103

7.卜岁 1103

6.羊卜 1103

2.太极 1104

1.无极 1104

伍、算命看相 1104

一、算命 1104

(一)算命之基本 1104

8.二十四节气 1105

7.十二建 1105

3.阴阳 1105

4.三刑 1105

5.六害 1105

6.六冲 1105

2.四柱命学 1106

1.算八字 1106

9.五行用事 1106

(二)算命法 1106

3.神煞 1108

(一)总论 1110

二、看相 1110

4.其他 1110

2.十二宫 1111

1.十三部位 1111

3.学堂论 1112

4.人身论 1113

7.骨肉论 1114

6.四肢论 1114

5.人面论 1114

11.骨论 1115

10.神论 1115

8.形论 1115

9.气色论 1115

15.坐论 1116

14.行论 1116

12.肉论 1116

13.声论 1116

17.食论 1117

16.卧论 1117

4.相眉 1118

3.相额 1118

(三)分论 1118

1.相头并发 1118

2.相面 1118

6.相鼻 1119

5.相目 1119

10.相唇 1120

9.相口 1120

7.相人中 1120

8.相耳 1120

15.相背 1121

14.相颈项 1121

11.相齿 1121

12.相舌 1121

13.相髭髯 1121

17.相手 1122

16.相腰 1122

一、诹吉 1123

陆、诹吉占梦 1123

3.天运星煞直日之图 1124

2.直日凶神 1124

(一)择日时方法 1124

1.直日吉神 1124

4.天运星煞直时傍图 1125

3.祀典类 1126

2.元门类 1126

(二)每日行宜表 1126

(三)诸行事之吉日 1126

1.莅政类 1126

11.种植类 1127

10.舟楫类 1127

4.冠婚类 1127

5.胎养类 1127

6.学业类 1127

7.宫室类 1127

8.器用类 1127

9.出行类 1127

二、占梦 1128

17.蚕丝六畜类 1128

12.货财类 1128

13.饮膳类 1128

14.医药类 1128

15.征猎类 1128

16.丧葬类 1128

5.魂安无梦 1129

4.虚静成梦 1129

(一)占梦总论 1129

1.阴阳成梦 1129

2.虚实成梦 1129

3.修德禳梦 1129

5.梦笔点额 1130

4.梦得失禾 1130

(二)集古梦兆举例 1130

1.梦赐良弼 1130

2.梦赐兰花 1130

3.梦争太阳 1130

1.俗传周公解梦诗 1131

(三)解梦 1131

6.梦长庚入怀 1131

7.梦笔生花 1131

8.梦奔二山 1131

9.梦飞燕入怀 1131

10.梦彩云化凤 1131

2.俗传周公解梦吉凶书举例 11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