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顺江著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7801705629
  • 页数:4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决策学对科学发展观做理论论证。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目录

第二卷 中国发展战略的目标引言 1

第一部分 现代“国家”创制的基本理论研究 7

第一章 “发展战略”的概念开发 9

第一节 “发展战略”问题的提出 10

一、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10

二、当代世界上“发展战略”的研究为科学的“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技术性的准备 12

(一)富裕不等于幸福 12

(二)社会指标体系发 13

(三)科学“发展战略”的萌芽 13

第二节 论证的方法与发端 14

一、论证的方法 14

二、论证的发端 18

(一)人的本质 18

(二)生活结构 20

(三)实践的概念 23

(四)关于客观环境 24

(五)生活过程基本结构的简单性与复杂性 25

第三节 关于“发展”的概念 27

一、“发展”不是最高的哲学范畴 27

二、关于“发展”概念的辩议 28

三、目的与意志 32

四、关于发展的概念 39

第四节 关于战略的概念 42

一、决策、决策学与决策研究 42

二、决策与意志自由 43

三、关于“战略”的概念 44

四、“战略”的本质与性质 44

(一)战略的本质 44

(二)战略的性质 46

第五节 关于“发展战略”的概念 49

一、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49

二、获得最高级战略决策的方法——概念开发 50

三、关于“发展战略”的概念 51

结论 52

第二章 论国家 55

第一节 国家的基本观念与性质 58

一、国家的基本概念 58

(一)划定边界与国家的性质 58

(二)国家的现实既定性 59

(三)“多元化”世界的矛盾表现 64

二、“阶段性成果与现实条件”的辩证分析 66

(一)阶段性成果与现实条件的暂住性与发展性 66

(二)不断更新观念追踪创制 68

三、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跃迁性 70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70

(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被动产生 71

(三)现代科学社会主义能否存在的关键 72

(四)上层建筑的强大惯性与创制的跃迁性 73

第二节 关于国家的热点话题 75

一、关于“国家”问题的热点话语 75

二、搞清这些概念的内涵要建树正确的观念 78

(一)“变”的观念 78

(二)要树立溯本求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观念 80

(三)创造性学习,反对教条主义的观点 85

三、关于人权、族权、民主、自由 89

结论 94

第三节 论国家 96

一、关于国家的本质和内涵的历史论说 97

(一)中国人的国家观念 97

(二)《辞海》中给出的国家概念 98

(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的国家的概念 100

二、现代社会发展对国家观念的冲击 109

(一)以地球村的眼光看国家 109

(二)关于国家学说在近代中国的理论实践 111

三、人权、主权、国家的现实性和发展性 122

(一)现实性 122

(二)发展性 122

(三)国家的现实性与发展性的现代社会表现 123

第四节 新国家观念的产生——【人·民】管理系统的产生与“国家”观念的消亡 129

一、资本理论的历史发展 132

(一)商品的贸易性对民族和“国家”的冲击——资本主义的殖民开发的“恶”与全能的“神”的善 132

(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构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34

(三)商品本质的显现——人变成了全能的神 135

二、资本的概念开发 137

(一)关于资本与价值泛论 137

(二)论资本 141

三、一场悄悄地进行着的革命——旧国家观念的消亡 143

(一)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世界面临着挑战 144

(二)旧全球化向新全球化转变 145

(三)社会主义向新社会主义转变 149

(四)后工业革命的现实导致国家职能的转变 158

(五)科学与管理的紧密性与管理革命 164

(六)资本理论的新发现——人变成了“全能的神” 164

第三章 中国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169

第一节 中国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 173

一、人民意志的自由 173

(一)在个人主义观念下对人民意志自由的研究 174

(二)人民的意志自由 177

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在集体主义观念下研究人民意志自由所必然得到的结论 181

(一)目标的选择是战略决策 182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创制 186

第二节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发展战略目标的性质 189

一、论全局观点 189

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全局性观念带来了现实可能性 194

三、全局观点与实践性 200

四、全局的观点与发展性 201

(一)运动概念的开发 201

(二)变化的概念开发 202

(三)发展的概念的开发 203

五、全局观点与万物共存共荣——五大理念元 204

六、全局观念与集体主义 205

七、集体主义的本质 207

八、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210

九、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213

第二部分 现代“国家”创制的经济基础 217

第四章 劳动资料——论占有、论股份制 219

第一节 关于对劳动资料的再认识 221

一、物质劳动资料向精神劳动资料发展——资本功能的发现 221

(一)资本功能对无业资本家的扬弃 221

(二)精神劳动资料对占有观念的扬弃 223

二、关于劳动资料的占有——所有制 226

(一)现实对人的异化 226

(二)工业社会是产品经济重占有 227

(三)精神劳动资料的不可占有性 228

(四)占有观念消亡,私有制才能消灭 229

(五)私有制的本质是什么?需求分析 230

(六)占有观念消亡的基础条件 232

(七)全民所有制作为一种所有制同样是一种占有观念的表现 233

第二节 关于西方国家所有制企业的产生与私有化 234

一、垄断资本的破坏,国家所有制企业的诞生 234

二、国有制企业不占有的占有悖论的解决——私有化(股份化) 237

第三节 关于中国的全民所有制 241

一、占有观念的传统力量 241

二、先进分子思想的超前作用——全局观念、集体主义观点的产生 243

三、精神批判不能代替物质的批判,物质力量还要物质去消灭 245

第四节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私有化和社会主义国家全民所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的分析 249

一、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蜕变为私有是历史的进步 250

二、全民所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是占有观念存在下现实的正确决策 253

三、全民所有制企业必须掌握在利他的有职有业的管理者手中 255

第五节 股份制是悄悄地消亡占有观念实现公有制的过渡点 256

一、“无极而太极”是绝对观念,是人类实践理念元 258

二、占有观念的产生与消亡条件 259

三、占有观念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两大走向 260

四、马克思对占有观念消亡过程的概论 260

五、必然过程的分析 261

(一)怎样才能协作 262

(二)协作到什么程度 263

六、所有权的实质 266

七、“个人”所有制对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 269

(一)在西方,股份制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 269

(二)工人参股运动 269

(三)股权高度分散 270

(四)“个人”所有制对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 271

八、新的劳动者阶层的产生与全民所有制被扬弃的对象 272

(一)新的劳动者阶层的产生敲响了资本家的丧钟 272

(二)全民所有制被扬弃的对象分析 274

(三)决策管理者、科学家(专家)和操作工人三位一体的劳动是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77

九、股份制是悄悄地消亡占有观念实现公有制的过渡点 278

第六节 关于精神劳动资料对“占有”观念的否定 283

一、直接劳动前的劳动分析 283

二、精神劳动资料取得方法 285

三、精神劳动资料的载体是知识分子 285

四、科学的发展是人的伟力的体现——劳动本质论 287

结论 288

第五章 劳动价值论——论价值、论分配 291

第一节 价值论 292

一、一般价值论 292

二、劳动价值论——需要分析 295

(一)管理系统的需要导源于“人”的需要 295

(二)需要的性质 297

(三)需要是管理系统的动源 304

(四)抽象的需要与具体的需要 305

三、论劳动的价值创造 306

(一)劳动与破坏 306

(二)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 307

(三)三位一体的劳动价值——科技价值论 309

第二节 论分配 312

一、关于分配的历史论述 312

(一)马克思的直接劳动价值论与历史性的悲剧 312

(二)西方分配论——始终说不清的问题 314

二、分配的“历史的前提”探源 324

(一)分配的“历史的前提”的表现形式 324

(二)历史上的分配 327

三、资本主义分配形式的历史演变 332

(一)资本的积累和两极分化 332

(二)老罗斯福的调整分配法——《反托拉斯法案》 334

(三)分配的差别探源——“历史的规定”的研究 340

四、罗斯福的宏观分配论 342

(一)罗斯福对人性缺陷的抨击 342

(二)人性缺陷的自发克服 345

(三)人性的缺陷的自觉克服 351

纲要 353

第六章 科技价值论、现代生产力论——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59

第一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超前思想与邓小平对现代社会主义运动理论的发展 362

一、一般劳动与共同劳动 362

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364

三、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生产率的提高为标志的 365

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精神领域的进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6

五、马克思的预言今天已经见到曙光 367

第二节 论科学与技术 369

一、论科学 369

(一)关于人的认知能力 369

(二)关于认知对象 370

(三)关于实践 372

二、论技术 374

三、现代生产力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分析 376

(一)关于“想好了” 377

(二)关于“想好了才干”的“干” 378

(三)生产力的实践性、现实性与发展性 380

(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的理论前提 383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传统观念上引起的冲击 386

一、关于“人” 387

二、关于“劳动” 390

三、关于商品的价值创造 392

四、关于对“占有”的冲击 396

第四节 教育是立国之本——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398

一、教育是为了获得生产力的“既得力量” 398

二、生活教育、生产教育、在校教育 400

三、文化系统 401

四、决策教育、管理教育、科技教育 403

五、生产力背后的奥秘 4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